-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经藏
- 密教部
- 佛说造像量度经解
佛说造像量度经解
敕封弘教三藏广智法王宝榻前。亲受密集曼那罗尺寸时。并得佛像及塔之尺寸。附安藏法要集偈番本。虽未能熟习。亦自知珍惜之。盖慎藏而弗失者有年矣。今中土之佛像。有所谓汉式者。有所谓梵式者。其所谓汉式者。则汉武北伐匈奴。得休屠金人。安置于甘泉宫。孝明西迎沙门。受[巾*(穴/登)]像。创建洛都寺宇。其后渐盛遍蔓。自晋魏(北朝)六朝以至于宋。代与西国通和。公私往来。时时不断。故多得西国佛像。而唐之元奘法师。遍历五竺境。共十有七载。瞻礼世尊过化之地。综通其声教。大般若等经千有余卷。金玉佛像百什余躯。俱以大象载归。其像之精妙。皆阿育王等所造者焉。盖自汉以来。凡欲造佛像者。皆取西来像为模。工行家。祖述相传。此所谓汉式者也(或以谓唐式)其所谓梵式者。元世祖混一海宇之初。你波罗国匠人阿尼哥。善为西域梵像。从帝师巴思八来。奉敕修明堂针炙铜像。以工巧称。而其门人刘正奉。以塑艺驰名天下。因特设梵像提举司。专董绘画佛像。及土木刻削之工。故其艺绝于古今。遂称为梵像。此则所谓梵式者也(你波罗国。在印土之北。吐番之西。其风俗出巧工。盖阿尼哥更超群者也。故帝师特引来荐于帝也。巴思八者。华云圣。亦是号而非名也。名洛追建灿。华云慧幢。西番贵族。敏悟非凡。五明俱通。世祖中统元年。封国师。授以玉印。主统天下释门。后即封法号曰。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知。佑国如意。大宝法主。西天佛子。大元帝师。因叔侄传系为吐番国总主。按本传。世祖初。命取明堂针炙铜像。示之于阿尼哥曰。此安抚王[袖-由+戢]使宋时所进。岁久阙坏。无能修完者。汝能新之乎。对曰。请试之。至元二年新像成。关鬲脉洛皆备。金工叹其天巧。莫不愧服。刘正奉者。姓刘名元。字秉元。蓟之宝坻人。其精艺非一。而独长于塑。又从阿尼哥国公学西天梵相。神思妙合。遂为绝艺。凡两都名刹。有塑土范金。抟换佛相。皆出元之手。天下无与比。官至昭文馆大学士。正奉大夫。秘书监卿)然迄今历代。竟未译出其经传。若有离宗失迷口授尺度久讹不归者。固无可评正矣。夫贵著贵相。贱露贱貌。里存外现。分毫不差。昔如来以宿因三十二种大功德圆满。具足三十二种妙相。而净息凡夫八十种妄想。因全备八十种随形好。示应化一切润严者也(八十种妄想者。贪属妄想四十种。嗔属三十三。痴属七种。出秘密集会大教王经疏)此其妙胜庄严。岂可以无师之学。谬为增损者哉。盖具几分之准量。则凝注几分之神气。有神气之力。以能引彼众生之爱敬心。因以其爱敬心之轻重之分。而因获其摄受利益之大小。此乃天理之自然也。经云。量度不准之像。则正神不寓焉。此岂工人之所易任者乎。然则尺寸量度之为要务也明矣。予平素留意于斯。然非用佛说经义。莫能证鉴。故每为之迟迟。适陕西洮州 敕赐禅定寺崇梵静觉国师喇嘛来朝。晤于公署。偶谈及此。训余曰。舍利弗问造像量度经者最先详且该。子盍译而行之。予闻之喜。敬诺焉。于是月余。而国师赠经之模本。并图像五篇。俱择日而程其功。其中复有当资旁搜者。亦各遍揽采取。纳于经间空处述之。或别录类附于后。仰赖佛力。已获垂成。凡我同好。永远供为资粮矣。因效番王佛陀阿布提(二合)所作五明传略引。而书于经首。时
乾隆七年佛从忉利天下还日(依番九月二十二)
番学总管漠北工布查布谨识
释迦佛裸体之相也。
凡佛像坏质以此为模式。
释迦佛著衣之相也。
凡化身佛相除手印及坐法幖帜之外概以是作为通式。
无量寿佛之像也。
凡报身佛像除手印坐相及幖帜之外皆以是作为通式。
文殊菩萨之像也。
凡菩萨天男相者除非手印坐法及幖帜之外概以是作为通式。
多啰菩萨像
凡佛母天女相者除非手印等差别类其余以此式可为通用焉。
本是世尊游化乞食之相也今亦为弥陀接引相凡造诸佛菩萨立像者依此尺寸则无有失差矣。
其双脚之按法乃依画像之为也胎偶则趺面对并向前而两踵间有四指而两巨指根相去须作八指之分焉。
金刚杵式
诸菩萨侍奉世尊在旁列立之像以此作式而有幖帜则其幖帜尖向上置于华心中。
不动明王像也。
以为诸明王忿怒相式。
如来满月面 菩萨鸡子面
佛母芝麻面明王四方面
(发攒侧歪者乃是依画像之样也若胎偶则从前直往后斜倾之)。
周身惟面目最要。故重出四面之像。而复详之。因经文得其尺寸。以图样明其运法。则引学之纲领备矣。夫辞之所不得诠。图之所未能尽者。则在乎学者思慧之力也。
佛说造像量度经解
大清内阁掌译番蒙诸文西番学总管仪宾 工布查布 译并解述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诸菩萨声闻弟子。一切人天龙神。无量眷属大众俱。正乃世尊。因为母说法。将升忉利天土时也。尔时贤者舍利弗。向佛敬礼而作是言。世尊不住斯间。若有善人不胜怀慕。思睹世尊。愿造容像者。则其法如何为之。佛言。善哉舍利弗。我今暂升天土。未旋斯间。或示无余涅槃之后。若有善人。思睹瞻仰。及为自他利益作福田故。愿造容像者。则须遵准量度法为之。如来身量。纵广相称。如尼拘[口*落](二合)陀树。满自一寻。今其体肢大小节分。竖横制度。起从顶髻。略说于汝。谛听。善思念之纵广。犹竖横也。尼拘[口*落](二合)陀。树名。梵语也。华云无节。状如柳。此树。株身之高分。与其周围垂梢彼此间深里向竖横相等。佛身亦如是。从顶至脚底之纵分。与其平舒两肱。二中指尖相去间广分。无不相称。各满自己一寻也。
于是世尊即说伽陀日 伽陀。梵语也。华云偈。义详辞约。为学者易持也。
以自手指量。百有二十指。肉髻崇四指。发际亦如此 按西来专业像家量度法。微尘。发梢。虮。芥子。麦。后复增八倍。一麦分为一小分。二麦并布为一足。四足为指。又谓中分。十二指为搩(音桀。以手度物曰搩。俗谓大扎)亦谓大分。倍搩为肘。四肘为寻。即一庹(俗作托)也。以自手指量者。言现今所造佛像大小几许。即以自身手指量之。应得自己一寻之分量。即以自搩十搩。以自指百二十指之分也。肉髻。佛头巅顶上有肉块。高起如髻。形似积粟覆瓯。高四指。由其根下至发际之分量。亦如此四指也。若胎偶则多得半指。譬如现今欲造立像一丈二尺。则此丈二。即是本像之一寻。而其一寸。即本像之一指分。如是竖横各得百二十指。乃[巾*(穴/登)]像之比量。是为戒生大教王经中说量度法之义也○分别其节目。则肉髻。发际。颈喉。各纵四指。共凑成满一搩也。面轮。及自喉至心窝。由是至肚脐。由是至阴藏。各一搩。是上身之五搩也。牌枢(即胯骨也)膝骨。足踵。各纵四指。共凑一搩。股。胫。各二搩。是下身之五搩。合较满十搩。十搩即一寻。每搩十二指。十个十二。即一百二十。此乃比量竖纵之分法也。度横广之法。则自心窝而上。比至六指处(胎偶则六指零一足处)从正中横量至两腋。各一搩。由是顺手至肘以里。两臑各长二十指。由是至手腕两臂各十六指。由是两中指梢各一搩。共计亦百二十指也○若造坐像。其法阴藏中为正中。即身之半也。其下添四指处。平弹絣线(絣音伻。以绳直物也)而彼与梵絣([巾*(穴/登)]像之主。心准绳曰梵絣)相接处。即跏趺交会之下隅也。又加四指。为法身之下边。宝座之上面也。从趺会下隅起。直上立弹絣线。比至眉间白毫中之分量。与其趺坐双膝外边相去间阔分。长短平等。而两踵相离分得四指焉。
面轮竖纵度。带半十二指。分三为额鼻。及颏俱得一 首面与四体。释典谓之五轮。带半。加半指也。言面之长。迳一搩加半指。将此一搩半指。分为两个四指。及一个四指半。三分。而自发际至山根之眉间白毫中心。额颅之崇作一个四指分。由是至准头。鼻之长得其一四指分。由是至颏下边。得其带半指之一分。依胎偶而言之也。若[巾*(穴/登)]像。则不加半指。只本分一搩。平分三分。而额。鼻。颏。各均得四指之分也。凡搩分多加半指者。皆是胎偶之比量法。是乃时轮大教王经中说制度之义也。夫胎偶者。有骨肉之相。因以凸高显露。故皮面须加每搩上半指也。面轮之半指在颔颏。上身之凑成一搩分上。应加之半指在发际。下身之凑成一搩分上。应加之半指在踵际。其余心窝。肚脐。阴藏。此三处各间加半指。股。胫。各加满指(此两骨节。本来各有二搩。故合而宜加满指之分也)是纵里向共总增出五筒满指分也。自胸中平量至两腋间之分各加半指。两肘各得三足零三分足之一。两手腕各有二足零三分足之二。两手头各加半指。如是广里向共增出五满指。合较纵广俱各得百二十有五指也。至于梵絣。与[巾*亭]木(胎偶之主心木也)之制。则更无有少异矣。密藏倚在脊尖尾骶之前。故数上身。以上六十指。脾枢虽贴于脊骨。而在密藏之上边。其因结援腿根。为足之生处。故数下身。以下六十指。然而须知其交接法为要(安[巾*亭]木法见装藏章)○鼻准上。胎偶则添一满指之分。而去其发际之半指。鼻柱高一指。亦不在正数之内。[巾*(穴/登)]像之准头。及颏下。亦各添半指。而不言增添何也。盖凡绘事笔法。借高铺地。凹凸增添。虽有几分增出之笔。仍有被所遮掩之分。因地面平坦故。虽有增添之划文。而无加益之实迹也。
下分四指半。颏身只二指。广向十六足。深分迳四指 下分。即前说三分之末分也。言面之纵分。虽分三分。而上分为额。中分为鼻。各得四指之分。其末分为颔颏者。连嘴共有四指加半指也。颏身者。自下唇根至于颏下际也。其纵分只二指。而饱满光滑。旁旷而边圆。颏之广分宽里向十六足。即四指。若笑容则随宜增加分量。其自颏际至喉深分亦四指。有沿边叠折。似重颏之相焉○凡胎偶之凸凹分。除非颏际及梢尖等处可画之外。皆[巾*(穴/登)]像之所不得而用也。
上唇长二指。宽有其半矣。中显频婆形。边角各一指。口长度四指。贤者须要知。牙齿数四十。坚密白净齐。下唇长六足。宽深亦如是。人中凹槽阔。三分指之一 从鼻柱根至闭口处。直量一指半。上唇之长分二指。宽有其半者。言二指之半。即一指也。唇之宽厚分三足。而人中槽下际凹入嘴唇边一麦之分。其外尖凸出一足之分。似乎频婆形。与前说之三足合为四足。即一指矣。频婆。梵语。果名。华云相思果。色丹而润。盖不但喻其形。兼唇之色而言之矣。两边角各一指。总口之长分有四指也。齿数具正四十(常人但有三十二。三十六齿)坚固齐密。洁净莹白。似乎[王*車][王*巨]。然平素不露牙齿也。下唇长指半。宽分。其边与齿根相去亦如是指半。而其一指即厚之分。上面有凹承上唇之凸尖。下面亦有微凹平且阔。合之形如弓弝。其边两弯垂外际。比上唇之宽分各多一麦。二唇吻之而竖里向直量则只得一满指。口之两角宽半麦之分。其梢向上翘起。如华瓣之尖。美妙含笑之容。具为口相也。人中槽阔。三分指之一。而深里向宜得一足零一麦之多半分矣。
鼻宽二指量。准高指半矣。鼻孔圆且藏。窍阔有半指。双翘匀真圆。鼻柱横半指 鼻之宽阔。略量有二指。双目前角间为山根。高宽俱一指。浸长高而直美。鼻梁作略显不显之些微弓弯。准头圆满。高分连鼻柱一指半。鼻孔规圆。而睨视之不见窍孔。阔量半指。深分作一指。鼻之两翘弯回。规圆均美。凸凹真刻。厚分各得一足半。鼻柱及两孔各宽半指。共合鼻身宽二指一足也。鼻孔之边与鼻柱相齐。高分有一指焉。
目间旷八足。长分应四指。白黑睛三分。各分得满指。黑珠作五分。正中是眸子。眼宽只一足。其胞有三指。式如莲华瓣。清莹金精色。印堂白毫地。广带半一指。眉如初月牙。中高长四指 双目之间旷空处。阔二指。自白毫而下。比至二指之地。向两旁横量各至一指处。为大眼角。胎像则加半指。因为山根之高分也。由是向外比两旁各去四指处。为小眼角。尖正对耳孔中间。两角各纵半指。合得一指之分。而余三指均分。其正中一指作黑珠。在两边之二指作白珠。又彼黑珠平分五分。而以其中分为眸子。色甚黑。而发金光如电(眸子边围画金圈以相之)眼之宽分只一足。为入定之相。形似长弓。其弝前面之宽。只一麦半之分。弝后面之宽分。才满一足。白珠虽有一指。只见其三足半之分。而近于眼两角之各得一麦分。则不得见焉。眼胞高一足。阔三指。形如莲华瓣。白睛珍珠色。黑睛绀青色。分明润美光滑。眼角肉淡红色。眼睫亦绀青色。而殊胜如牛王睫。长有一麦之分焉。印堂。安白毫之地也。自发际以下比三指处。作白玉毫清净柔软。右旋弯转而末向上。底盘圆满。广阔一指。由是而下。比三麦半之处起。向两旁横量各至足半处。即两眉前梢也。由是至后梢长四指。后梢对耳尖底一足。形似初二三之月牙。眉之中身宽处。有二麦之分。而两梢渐细也。
耳广有二指。尖等眉中齐。洞门宽四足。窍孔得半指。耳朵高四麦。横分应满指。耳内上下略。四分指之一。连槽深分总。二指加半指。耳叶四指半。耳垂长五指。轮郭发际边。可爱尽难比 耳之前面横宽平量二指。画像相同。背面宽指半。其尖齐比眉之中。洞门阔一指。窍孔半指。俱圆而不显。耳朵。俗谓耳桩。遮揽洞门旁立。竖半指。横一指。而中有凹。正对小眼角。上凸圆而上凸匾。形如将开未开之华朵。洞门外耳槽横一指一足。胎偶则连其隰深分得二指。加轮郭之半指。共总二指半也。耳内上下。括而言之也。四分指之一。即一足也。分别而言之。则耳槽边厚一足。向里弯缘耳叶而下。至于离底根一指。斜对耳朵处。转起一凸。高亦一足。形类耳朵。复落弯回而为底根。闇合与耳朵根相连。槽边上身分作两岔。厚分各亦一足。其内枝渐细而尖伏入藏于耳轮纲边之下。外枝稍渐渐散没。从其岔处。上至耳尖一指半。阔一指一足。耳之轮纲上稍。自槽内与耳朵相隔窍孔。反勾而生起。稍稍增高加宽分以转上过耳朵之上。弯至耳根上边以上宽一足而边陵向里。弯而下至耳叶外边之半处以下渐减而细。不断不没。至于耳根底相对处以下绥然而为取焉(取之列切耳垂也)总说之。耳叶纵四指半。而直立。耳垂长五指。宽指半。而面向前。复言耳轮与发际之边。俱有高底进出曲弯折角美妙可爱。难以言辞可尽诠者也。凡此等处。当竭尽工力。随宜而致其美妙。乃为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