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积经

  复次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行菩萨行者。应于如是大菩萨藏微妙法门。郑重听闻受持读诵。思惟其义通微妙法。复为他人广分别说。是行资粮。舍利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于如是法而起正行。舍利子。菩萨于法起正行者。所谓如说修行。建立而住。是名于法而起正行。若复有能一切不取。是名于法而起正行。何以故。舍利子若取于法即名邪行。无处无位执取法人。由如是法能得出离。必无是处。何以故。无取行人。于法无行。尚应生疑。无作用故。况取法行而非邪行。是故应当不取诸法而行正行。又舍利子。若于诸法无有障碍。是名正行。若于诸法不轻蔑者。是名正行。若于诸法不取不舍不生不灭。是名正行。乃至若于诸法无合无散。是名正行。又舍利子。如我所说若有是处。无有少法而可见闻。亦无可说。如是一切诸法非可得见。非可执取。何以故。一切诸法皆是一相。所谓无相。
  又舍利子。一切诸法性本无相。若有菩萨。说于无相。是则无相。还应可说。何以故。无相有相皆无相故。不可说言。此为有相。此为无相。舍利子。若有菩萨摩诃萨。能悟如是一切法相。即是无相。不可得见。不可执取。如法了知。是名正行。菩萨摩诃萨。勤修如是正法行已。当于诸法证入无障照明之慧。如是舍利子。是名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正行之相。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安住正行聪睿者  于菩萨藏善决定
  此人于法不起执  无执取行相如是
  证得诸法不为空  非于诸法空平等
  又非空法有所执  无执正行相如是
  于法无取亦无舍  亦非取法以为法
  无取是名诸法相  无取正行相如是
  若于诸法智无碍  此智无有不焚烧
  于焚烧智无所执  诸法正行相如是
  智者安住远离德  于法应起勤精进
  若能依止轨则行  尔时当入清净门
  是清净门通诸法  亦了有情诸欲解
  智者虽知无所观  而能演宣如是法
  于甚深法了胜义  常于深义胜决择
  踊现无边功德行  明智多闻如大海
  于彼所说诸文义  究竟无能证得者
  以彼文义俱无边  真实正行恒无动

  复次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于菩萨藏微妙法门。殷重听闻。乃至为他如法说已。当知是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获得光明。能破一切无明黑闇及诸翳膜。舍利子。如是光明即为智慧。何以故。善不善法皆能明了如实知故。是菩萨摩诃萨。修如是法获明慧已。乃至命难众苦因缘。决定不造诸不善法。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为欲永灭不善法。故随所闻法极善通达。既通达已。是则说为牟尼寂静。如是舍利子。是名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正行之相。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如人入闇室  覆蔽绝光明
  虽有众色像  非明眼所见
  如是虽有人  内具诸明解
  不闻于正法  善恶何能晓
  多闻解了法  多闻不造恶
  多闻舍无义  多闻得涅槃
  善听增长闻  闻能增长慧
  慧能修净义  得义能招乐
  聪慧得义已  证现法涅槃
  净觉法相应  证得第一乐
  闻菩萨藏已  正法善安住
  为世大光明  行菩提妙行

  复次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为欲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故。于能受持菩萨藏经正行人所。深起敬心善知识想。既生想已。又于大菩萨藏微妙法门。倍复寻求。令此法门转增明净。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为求菩萨藏故。发生信欲。策励正勤。捡摄其心。令定安住。是菩萨摩诃萨。于四正断方便修成。一切法中得无障碍。如是舍利子。是名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正行之相。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所谓说法者  即为善知识
  恭敬听闻法  安住于正行
  欲解常无退  精进常高勇
  净慧常修治  于智常安住
  自然达诸法  不随于信行
  以智观于法  是为诸佛说
  智者分别句  趣义善加学
  于白黑品等  常修常远离
  心曾无厌倦  于法无退没
  身欲并轻安  速得心精进
  由闻法增智  智增无退念
  智恒依念住  了知净秽法
  学于无上法  趣胜念慧力
  了众生欲解  自学于长夜
  学法已升进  极进智清净
  了众生欲解  如解便开示

  复次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于菩萨藏微妙法门。如是寻求通达觉慧。依是清净善法明门。菩萨常应如是修学。舍利子。若有菩萨摩诃萨。于法修学。应作是念二因二缘能发正见。何等为二。所谓从他闻音及以内自如理作意。彼复思惟。从他闻音。如理作意。为何等相。寻重思惟。若有乐定。修相应行诸菩萨等。未曾听闻大菩萨藏微妙法门。又不听闻圣法律教。但于三摩地中生知足想。当知是人以慢力故起增上慢。我说是人不能解脱生老病死愁叹忧苦诸热恼等。既不脱诸热恼等苦。岂得脱。彼五门生死为之沉溺流转不息。是诸众生实非解脱。而便自谓我已解脱。实未离苦。而便自谓出离众苦。是故如来依是人故。如实说法。若能从他随顺听闻。是则解脱诸老死等。复作是言。如我先闻薄伽梵说。
  多闻解了法  多闻不造恶
  多闻舍无义  多闻得涅槃
  善听增长闻  闻能增长慧
  慧能修净义  得义能招乐
  聪慧得义已  证现法涅槃
  闻法净黠慧  证得第一乐

  是故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如是思已。当于大菩萨藏微妙法门。及以圣法毗奈耶教。殷重听闻受持读诵。广为他人敷演开示。
  复次舍利子。若诸含识于菩萨藏微妙法门。虽复听闻而不如理方便作意。当知是人于彼圣道不能正行。是故如来依是人故说正法要。作如是言。若欲解脱生老病死。当具内自如理思惟。诸菩萨等应如是学。舍利子。云何名为如理方便。何等菩萨如理作意而能修学。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如理方便者。无有一法若合若离。何以故。如理方便非方便故。又舍利子。菩萨摩诃萨。若有安住如理方便及作意者。当知此相但是音声。而此音声性无所起。亦不转起。及由彼故而发音声。何以故。彼一切皆不可得故。又复菩萨观是音声前际后际。从何而生灭往何所。如是观察了不可得。又更推求如此声者。为在已说。为在今说。为在当说。又重推求如是声者。若已所说。若今所说。若当所说。如是声者。若为断故已说。若为断故今说。若为断故当说。如是声者。若为证故已说。若为证故今说。若为证故当说。是菩萨如是一切寻求声已都无得者。又更观察。若过去相。若未来相。若现在相。如是观已皆不可得。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如是正观察时。是名如理方便作意。是故如理方便菩萨摩诃萨。于如是观应具修学。
  复次舍利子。云何菩萨摩诃萨。如理观耶。诸菩萨等云何应学。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自性息灭。若如是观。名如理观若观诸法自性寂静。是则名为如理正观。若观诸法毕竟空寂。是则名为如理正观。若观诸法入平等性。是则名为如理正观。若观诸法毕竟无生。是则名为如理正观。若观诸法毕竟不生。是则名为如理正观。若观诸法毕竟不起。是则名为如理正观。若观诸法毕竟寂灭。是则名为如理正观。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作是观时。亦不见有能观之者。应如是观。所谓非观非不观故。若有菩萨作是观者名如理观。若他观者名非理观。
  复次舍利子。云何菩萨摩诃萨。应学如是如理方便。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如理方便者。非于少法有愚迷故。如理方便者。非于少法而生障碍。如理方便者。无有少法非解脱门。如理方便者。无有为断少分法故发勤精进。如理方便者。不为证少法故勇励正勤。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以如是如理正见。如其所见正观诸法。舍利子。云何名为如其所见正观诸法。舍利子。谓无所见名观诸法。何等是为无所见耶。舍利子。无所见者。名为无生。言无生者。是为无起。言无起者。名无所照。是故如来。依是正法。说如是言。若有菩萨。观一切行见无生时。即是趣入正性决定。夫正见者谓能趣入正性决定。舍利子。彼菩萨摩诃萨。作是思惟。何因缘故。当得趣入正性决定。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学。若观我见为平等者。即是一切诸法平等。若作是观。当知趣入正性决定。是故诸菩萨摩诃萨。若欲趣入正性决定者。当于如是大菩萨藏微妙法门。殷重听闻受持读诵研穷义趣。复应为他如法广说。便当于是法门如理方便作意修学。舍利子。如是名为菩萨摩诃萨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行菩萨行。

    大宝积经卷第五十



    大宝积经卷第五十一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菩萨藏会第十二之十七般若波罗蜜多品第十一之二

  复次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为求如是深极妙善清白觉慧故。由是妙善净法明门。精勤方便如理证入观如理句。舍利子。云何名为如理证入。复以何等为如理句。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如理证入者。谓依奢摩他证入。毗钵舍那证入。正行证入。如理证入。身远离证入。心调顺证入。非断证入。非常证入。因缘证入。缘起证入。无有情无命者无数取者证入。未来已来若有若无证入。无有转移因果不坏证入。虽修集空无相无愿证入。而不取空无相无愿证故。虽于三摩地三摩钵底证入。而不以如是等力受生证故。虽取神通智证入。而不尽诸漏证故。虽观察无生证入。而不正趣决定证故。虽观众生无我证入。而不舍大悲证故。虽观一切有生可怖证入。而故取诸有证故。虽于寂灭离欲证入。然于离欲法不作证故。虽舍乐妙欲证入。而不舍乐法证故。虽舍一切戏论思觉证入。而不舍善巧方便证故。舍利子。如是名为如理证入。菩萨摩诃萨。欲得如是如理证入。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故。
  复次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云何学是正法如理之句。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当如是知。如理句者即出生句。即趣理句。即法门句。即面门句。即是因句。即积集句。即不相违句。即无诤论句。即是舍句。即无执取句。即无弃舍句。即无戏论句。即无舍句。即无诽谤句。即无轻蔑句。即随足句。即无诤句。即无退转句。即无对治句。又舍利子。如理句者实性之句。如性之句。非不如性句。真如之句。如理之句。三世平等句离分别句。又舍利子。如理句者色识无依住句。受想行识识无依住句。眼色眼识性无依住句。耳声耳识性无依住句。鼻香鼻识性无依住句。舌味舌识性无依住句。身触身识性无依住句。意法意识性无依住句。又舍利子。如理句者即名依义句。即名依法句。即名依智句。即名依了义句。舍利子。如是等无量法门。是则名为如理之句。是故如理证入正勤方便。菩萨摩诃萨作如是观时。亦不见有能观之者。应如理观。所谓非观非不观故。若有菩萨作是观者名如理观。若他观者名非理观。舍利子。如理方便菩萨。非于少法而有愚迷。非于少法而生障碍。无有少法非解脱门。非为断少法故发勤精进。不为证小法故勇励正勤。应具如是如理正见。如其所见正观诸法。何等正观谓无所见。无所见者即是无生。言无生者即是无起。言无起者名无所照。舍利子。如是次第转法广如前说。乃至名为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故。
  复次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云何应学如理正观。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应作如是正观诸法。所谓我如理故。则观诸法一切如理。我无我故则观诸法亦复无我。众生无我故则观诸法亦复无我。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作是观者名如理观。舍利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修行如理方便。舍利子。当知是菩萨摩诃萨。不观如理生死性与彼如理涅槃性共相交杂。作如是观。是则名为如理方便。又是菩萨观烦恼性与涅槃性同一合相无有差异。亦不分别相应违背。作如是观。是则名为如理方便。亦得名为如理正观。舍利子。当知菩萨摩诃萨。所有一切如理方便。皆于无量众生处起。若众生处不弃舍于诸法不破坏。是名菩萨如理方便。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知如是相。如是闻。如是如理证入。如是如理观察。如是如理正见等流。是名菩萨如理正慧。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当如是修行正行。皆为成满般若波罗蜜多故。
  复次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所有般若自性清净不与一切有为行法而共同止。舍利子。何等诸法不与同止。舍利子。所谓如是般若不与无明而共同止。不与诸行而共同止。如是广说乃至不与老死而共同止。舍利子。如是般若不与身见而共同止。乃至不与身见为本六十二见趣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与高慢而共同止。不与下劣而共同止。不与世间八法而共同止。舍利子。如是般若不与蕴界处法而共同止。乃至不与一切所缘作意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与慢同止。不与下慢邪慢同止。乃至不与随烦恼等二十一法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与微细下劣中上品贪同止。乃至不与一切烦恼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与愚暗翳膜障盖诸缠同止。乃至不与一切随顺退分诸法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与欲诤秽浊烦恼魔同止。不与蕴魔死魔天魔同止。乃至不与一切魔业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与执我同止。不与有情命者数取养育意生摩纳婆等同止。乃至不与住我见等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与业障同止。不与烦恼障法障见障报障智障同止。乃至不与一切随俗习气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与思惟分别同止。不与相貌所缘见闻念识同止。乃至不与一切结缚增益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与悭舍同止。不与持犯忍恚勤怠静乱愚慧同止。乃至不与一切波罗蜜多能治所治诸法智性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与远离同止。不与住不远离邪性正性善及不善有罪无罪生死涅槃同止。乃至不与一切相对治法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与种种差别性同止。不与国土差别性诸佛差别性有情差别性诸法差别性同止。乃至不与一切差别性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与无智同止。不与智识世俗胜义乃至不与一切有情相貌作意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与慧不现行同止。不与无身无形无相无为同止。乃至不与一切思惟心意识安住等法而共同止。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所有般若微妙清净。不与如是无量无边有为行法而共同止。舍利子。如是名为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般若之相应如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