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觉净心经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希有,世尊!婆伽婆!于彼时中菩萨乘人,无有智慧不求辩才,而于人法不能生信,乃于谁边求生善根?当求陀罗尼以自护。若不如是,于彼持法诸法师边,起于诽谤生于秽污。
  “世尊!譬如有人渴欲饮水,若至泉池若陂若井,未饮其水,先掷粪秽置中,掷粪置已还欲饮水,闻水臭秽憎恶不饮,不说自污因缘,反说彼过:‘奇哉!此水甚大臭秽。’自过不晓,而与彼水作其过咎。
  “如是,如是!世尊!彼痴人辈长夜求法欲察法行,先于人法求其过已,还从闻法憎恶法师及所说法,如彼痴人嫌恶泉池陂井泊等,持法比丘应如是知。若复有人能说是法,当知皆是佛威神力。
  “如是,世尊!于五百岁后有无智菩萨,而污彼法及持法比丘已,还于其边欲饮法味,彼不自觉己之过恶,当复调弄彼等法师,于众人前说其过咎,起染污已,觅其过失,生厌想已,便欲舍离。”
  尔时世尊赞叹弥勒菩萨言:
  “善哉,善哉!弥勒!汝善说此言。若能不求他过失短者,当知己不离一切过恶。弥勒!有四因缘,一切辩才诸佛所说,应如是知。弥勒,复有四因缘,当知四辩即一切诸佛如来所说毁呰,一切诸佛而不许可。弥勒!何者四辩因缘?当知诸佛所说。弥勒!其辩者,义具足非不义具足,法具足非不法具足,当尽烦恼不增烦恼,说涅槃功德示生死过恶。弥勒!是为四辩,当知诸佛所说。
  “弥勒!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与此四辩和合相应能辩说者,若善男子、若善女人于彼人边,当如佛想、作教师想而听法义。何以故?弥勒!彼所有说者,当知皆是如来所说,应如是见。
  “弥勒!若有谤此四辩,言:‘非佛说。’不生尊重恭敬之心,憎嫉人故,彼即诽谤一切诸佛所说辩才。诽谤法已,作灭法过业;作灭法行已,堕于恶趣。是故,弥勒!若有信心善男子等,欲得远离灭法业障因缘者,不可以憎嫉人故而憎嫉于法,不可以不爱人故于彼法边不生爱心。
  “弥勒!何者辩说为诸佛毁呰而不许可。弥勒!或有辩说,无有利益,不依实法,增长烦恼,不尽烦恼,增长生死,不赞涅槃功德利益。弥勒!如此辩者,一切诸佛之所呵责,一切诸佛而不许可。”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有辩说增长生死,非佛辩才。云何世尊说诸烦恼为诸菩萨而作利益?亦复赞说生死流转满足菩提分法耶?世尊!如是辩者岂非如来说乎?”
  佛告弥勒言:“于汝意云何?此烦恼为满菩提分故,为作利益诸菩萨故说者,复当说赞叹受生死流转。然此事为当合义?为当不合义?为当合法?为当不合法?”
  答言:“世尊!若有正言者言合义合法,若有此语者是名正言。”
  佛言:“弥勒!以是义故,汝当知一切佛所说皆是佛辩,应如是见。若有所说言诸烦恼,满足菩提分故,为菩萨说当作利益,赞叹取生死流转者,为利益菩萨故。所以者何?弥勒!被烦恼菩萨应如是见,此菩萨不犯此烦恼罪,以于义自在,以于法亦得自在故。此是诸菩萨善巧方便于彼处,非是声闻、辟支佛地。弥勒!若有烦恼无有利益,不满菩提分因缘,不为善根门因。于中彼菩萨不应惜身命,亦不得随彼烦恼。所以者何?弥勒!得智力菩萨别有攀缘者,见有烦恼别著有为者。”
  弥勒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若有菩萨,不欲造业障、欲尽业障,不缺不损欲解脱者,彼于未来世三摩耶时,应当信菩萨行,当须思惟,莫求他过,常求功德之事,求真正处。”
  佛告言:“如是,如是!弥勒!其菩萨于后世时,应当思惟于菩萨行,应知方便。所以者何?方便智行菩萨,善巧方便难可得知。弥勒!譬如须陀洹人,于凡夫行中现其须陀洹地,别于凡夫别患,彼欲过嗔痴诸凡夫等,当堕恶道,还彼诸过恶,诸圣声闻不堕恶道,如彼证知故。弥勒!如是,如是!智行菩萨污染习迷未尽故,彼别有地,初行菩萨别有地。所以者何?其心不住于诸使,而诸凡夫染著诸使,愚痴因缘不能巧知解脱之处。
  “弥勒!智行菩萨虽有重罪,以智力故当尽如灰,亦不因彼堕于恶道。弥勒!譬如炽火将大木薪掷置其中,如是数数掷中,其火转增炽盛不灭。如是如是,弥勒!智行菩萨智火炽盛时,将有为烦恼掷智火中,如是智火炽盛而不能灭,以智力故。
  “弥勒!以是汝应当知,智行诸菩萨其行难知。”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初行菩萨未得智力者、舍家出家者,何等诸法当须舍离?何等诸法当须亲近?若亲近彼菩萨,未生智力令生,已生者令增长不减。”
  佛言:“弥勒!其初行菩萨舍家出家未得智力者,虽舍资财供养之事,应须观利养名闻诸患,应疾须舍世间言话,须观世间言话过患,应舍乐多说,应观多说过患,应舍乐睡眠,应观睡眠过患,应舍乐作诸业,应观世间诸业过患,应舍乐戏,应观乐戏过患。然彼舍利养名闻已,应须行少欲知足,应须亲近少欲知足者;舍世言话已,应须亲近乐独行者;舍多言话已,应须观真实义;舍睡眠已,初夜后夜长须惊觉;舍乐造业已,当须亲近出世之法;舍戏乐已,应须修习乐无众生慈。弥勒!初行菩萨舍家出家,未得智力者欲得智力,如是等诸法应须舍离,如是等诸法当须亲近。
  “弥勒!彼初行菩萨舍家出家,未到智力者,未舍利养名闻时,未亲近少欲知足时,若未生智力能令生,若已生能令增长者,无有是处。未离世间话,未亲近独行,不舍离乐睡眠,初夜后夜不近惊觉乐习作业,于此时中不能修习出世间法,不舍嬉戏,不亲近无众生慈想,未生智力令生,生者令增长,无有是处。
  “弥勒!是故若有菩萨欲生智力,彼菩萨应舍诸法当舍者,应须修习诸法当习近者。所以者何?弥勒!智从因生,无因智不可生;因不和合,不可易得生。”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当观利养名闻过患?何者是利养名闻诸患,菩萨观时,当乐知足而无有悔?”
  佛告弥勒:“菩萨于中当观利养不令生欲。作如是观,因利养故生欲,损自己行,心生嗔恨诸患。应当观利养生痴愚,生我慢故;当观利养生妒嫉故;当观利养生妖幻成就爱味故;当观利养生谄曲故;当观利养离四圣种故;当观利养无所羞愧,一切诸佛不许可故;当观利养生于我慢贡高,尊者边不生爱敬,一切人所不记录故;当观利养是助众魔,一向放逸根本故;当观利养摧折诸善根,犹如雨雹故;当观利养多诸杂秽故;当观利养失知识朋友家故;当观利养能生爱憎及忧恼故;当观利养乱正念处,多污染故;当观利养令白法羸弱,缺正勤故;当观利养最有障碍,不得诸神通故;当观利养欺誷,各说不善事故;当观利养多有分别,思量造业故;当观利养远离诸乐,失禅定三摩跋提故;当观利养犹如淫女,智慧寂靖远离故;当观利养堕地狱、饿鬼、畜生等恶道,如提婆达多、优陀罗迦闻行故。
  “弥勒!菩萨应当如是观察利养,观察利养已。如是观时,意乐少欲,能无有悔。所以者何?弥勒!少欲菩萨无有如是等诸过患,当为诸佛法器,不随出家及在家之所欺慢,能无恐畏得清净信,一切恶道皆无恐怖不被降伏,远离一切爱味,离诸魔境当得解脱,一切诸佛所叹,天人所爱念,不染著诸禅定。亲近故,当生欢喜离于谄曲,当不放逸观五欲诸患,如出言不异住于诸圣种性梵行者常观。弥勒!智者菩萨观如是诸功德,当应须远离利养名闻,正心住于知足,应当灭一切贪欲。”
  作是语已,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菩萨云何观于世间言说过患?何者是世间言说诸患?然菩萨观已乐独行,然无有悔。”
  佛答言:“弥勒!世间言说有二十种诸患,应当须观,菩萨观时乐独行。何者二十?不护身行;不护口行;不护意行;当有杂欲行;多有嗔恚;多有愚痴;彼于世间多有言说;于出世间减损言说;亲近不敬法;远离正法;魔得其便;当行放逸;令向放逸;多有分别;观减于多闻;当不得奢摩他、毗婆舍那;当速成非梵行;于信佛中减;于信法僧减。弥勒!此等二十诸患世间言说,若菩萨观如是等已,乐独行而不疲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舍戒远离于寂静,  若有喜乐世间话,
  彼杂染著向破戒。  复有如是诸过患,
  调戏多笑及分别。  彼有如是世间话,
  当有杂行无摄捡。  若作世间亲近话,
  愚痴世间乐智法,  无智损减上谈话,
  增长放逸饶分别。  若作世间亲近话。
  此亦不增于多闻。  不合言说彼生乐。
  恒常减损诸禅定。  独坐世间心思惟,
  世间思惟何有定,  不得寂定无正观,
  是故彼无胜梵行。  若作亲近世间话,
  彼于佛边无敬心,  亦于圣僧不崇仰,
  舍彼最上最胜法。  若当亲近世间话,
  我昔舍身数千分,  为求无上菩提缘,
  不曾厌离闻正法。  彼等当舍不勤劬,
  不乐男女及妇妾。  我昔舍位及资财,
  为于一偈四句故,  智者何故不闻法?
  一切一切处当舍,  亦不和合染语言,
  彼于胜法无娱乐,  难得百劫成就者。
  欲当解脱修功德,  莫问世间所作者,
  不为自利无涅槃,  若有所问为衣食,
  以此为胜可称赞。  若见比丘言善来,
  为汝设座汝来坐,  各各当话于法事,
  善得难得人身已,  汝颇增长白法不?
  读诵及诸禅定中,  比丘应作如是问。
  如来涅槃去已后,  当有法教破坏毁。
  有诸比丘无威仪,  爱乐众中舍兰若,
  利养钱财衣服等,  昼夜恒常共论说。
  睡眠不动于梦中,  见于耕犁及苗稼,
  此等凡夫知失已,  向于恶道三趣生。
  当生欢喜踊跃已,  应住树林如犀牛,
  住于兰若求乐故,  于时勿见他过失。
  我是最胜众第一,  应当莫生如是心,
  此是憍慢放逸本,  如是比丘莫轻贱。
  次第于此法教中,  不可一时即解脱,
  虽见比丘破禁戒,  但信诸佛法及僧。
  于彼莫求他过患,  此为彼作解脱因,
  难摄诸欲及嗔恚,  于中自在莫放逸。
  诸法熏修未得时,  莫以破戒弃舍彼,
  若息勤心不精进,  此最名为不进者。
  修勤不见他过失,  思惟正道脱苦故,
  是故比丘欲求德,  应须当舍非法语,
  勤劬欢喜踊跃已,  犹如犀牛住空闲。”


    发觉净心经卷上



    发觉净心经卷下

    隋北印度健陀罗国三藏阇那崛多译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希有,世尊!世间人聚集言话,乃有如此多浊过患,无有功德和合。此世间言话者,但增长诸烦恼,于白法中当作虚妄。世尊!何有智者菩萨求功德者,闻此世间过患语已,当不乐独行。世尊!云何菩萨乐于多言复观诸患?菩萨若观时乐择真义,后更无悔。”
  佛言:“弥勒!于中菩萨当观二十种诸患乐多言者。何等为二十?弥勒!乐多话者当无敬心,以多闻故;我慢放逸,于语言思惟当染著;当失本念,无有自正念;所作事当不正威仪,不能伏身心;所行之处身不周正,失于法忍;身心刚强难可回屈;远离于奢摩他、毗婆舍那;所作语言不知时节,语言秽浊;当贪饮食;不得圣智;诸天龙等所不敬重;所得辩者常恒轻贱;后当常悔;不住于正,行当轻躁;不能灭断诸疑行,行之时犹如那吒唯随逐声;当顺诸欲功德,识随顺流;谤正法,以不观如实故;所望之处数数发起,动处不动不动处动,应得供养而复不得,以心不调伏故;随他所牵,以不穿法界故;随诸烦恼所牵,诸根不调伏故。弥勒!乐多言菩萨有此等二十诸患,唯信知音声,不观正义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多闻如醉无敬心,  劳乱言语依倚住,
  忘失正念无正智,  乐于多言如是患。
  于内思惟甚为远,  身无寂定心亦然,
  行动俯仰不屈伸,  乐于多言如是患。
  正法思惟忘失意,  唯有干鞕无润心,
  禅定止观皆远离,  乐于多言如是患。
  尊者胜边无敬意,  恒常乐于诤竞言,
  住处不坚颠倒意,  乐于多言如是患。
  于诸天众不恭敬,  诸龙夜叉不念彼,
  于后无有诸辩才,  乐于多言如是患。
  有诸智者恒呵责,  所有应当证身者,
  彼寿虚然无有利,  乐于多言如是患。
  彼痴命终时有悔,  我被虚诳今何言,
  彼当记说有众苦,  乐于多言如是患。
  轻躁犹如风吹草,  有诸疑心不能决,
  彼无坚意不能定,  乐于多言如是患。
  犹如那吒在戏场,  说他猛健诸功德,
  彼时亦复如那吒,  乐于多言如是患。
  彼于耳闻乐染心,  彼爱音声离正智,
  如有思惟不正道,  乐于多言如是患。
  彼当谄曲最无望,  数数还发诤竞事,
  于诸圣行最为远,  乐于多言如是患。
  动作有为念无势,  他问圣德恒轻动,
  犹如猕猴躁扰心,  乐于多言如是患。
  彼人痴者被他使,  自智无有正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