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唐-实叉难陀

  尔时,世尊从两足上放百千亿妙色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夜摩宫中,佛及大众靡不皆现。
  尔时,功德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佛放大光明,  普照于十方,
  悉见天人尊,  通达无障碍。
  佛坐夜摩宫,  普遍十方界,
  此事甚奇特,  世间所希有。
  须夜摩天王,  偈赞十如来,
  如此会所见,  一切处咸尔。
  彼诸菩萨众,  皆同我等名,
  十方一切处,  演说无上法。
  所从诸世界,  名号亦无别,
  各于其佛所,  净修于梵行。
  彼诸如来等,  名号悉亦同,
  国土皆丰乐,  神力悉自在。
  十方一切处,  皆谓佛在此,
  或见在人间,  或见住天宫。
  如来普安住,  一切诸国土,
  我等今见佛,  处此天宫殿。
  昔发菩提愿,  普及十方界,
  是故佛威力,  充遍难思议。
  远离世所贪,  具足无边德,
  故获神通力,  众生靡不见。
  游行十方界,  如空无所碍,
  一身无量身,  其相不可得。
  佛功德无边,  云何可测知?
  无住亦无去,  普入于法界。”

  尔时,慧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世间大导师,  离垢无上尊,
  不可思议劫,  难可得值遇。
  佛放大光明,  世间靡不见,
  为众广开演,  饶益诸群生。
  如来出世间,  为世除痴冥,
  如是世间灯,  希有难可见。
  已修施戒忍,  精进及禅定,
  般若波罗蜜,  以此照世间。
  如来无与等,  求比不可得,
  不了法真实,  无有能得见。
  佛身及神通,  自在难思议,
  无去亦无来,  说法度众生。
  若有得见闻,  清净天人师,
  永出诸恶趣,  舍离一切苦。
  无量无数劫,  修习菩提行,
  不能知此义,  不可得成佛。
  不可思议劫,  供养无量佛,
  若能知此义,  功德超于彼。
  无量刹珍宝,  满中施于佛,
  不能知此义,  终不成菩提。”

  尔时,胜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如孟夏月,  空净无云曀,
  赫日扬光晖,  十方靡不充。
  其光无限量,  无有能测知,
  有目斯尚然,  何况盲冥者。
  诸佛亦如是,  功德无边际,
  不可思议劫,  莫能分别知。
  诸法无来处,  亦无能作者,
  无有所从生,  不可得分别。
  一切法无来,  是故无有生,
  以生无有故,  灭亦不可得。
  一切法无生,  亦复无有灭,
  若能如是解,  斯人见如来。
  诸法无生故,  自性无所有,
  如是分别知,  此人达深义。
  以法无性故,  无有能了知,
  如是解于法,  究竟无所解。
  所说有生者,  以现诸国土,
  能知国土性,  其心不迷惑。
  世间国土性,  观察悉如实,
  若能于此知,  善说一切义。”

  尔时,无畏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如来广大身,  究竟于法界,
  不离于此座,  而遍一切处。
  若闻如是法,  恭敬信乐者,
  永离三恶道,  一切诸苦难。
  设往诸世界,  无量不可数,
  专心欲听闻,  如来自在力。
  如是诸佛法,  是无上菩提,
  假使欲暂闻,  无有能得者。
  若有于过去,  信如是佛法,
  已成两足尊,  而作世间灯。
  若有当得闻,  如来自在力,
  闻已能生信,  彼亦当成佛。
  若有于现在,  能信此佛法,
  亦当成正觉,  说法无所畏。
  无量无数劫,  此法甚难值,
  若有得闻者,  当知本愿力。
  若有能受持,  如是诸佛法,
  持已广宣说,  此人当成佛。
  况复勤精进,  坚固心不舍,
  当知如是人,  决定成菩提。”

  尔时,惭愧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若人得闻是,  希有自在法,
  能生欢喜心,  疾除疑惑网。
  一切知见人,  自说如是言,
  如来无不知,  是故难思议。
  无有从无智,  而生于智慧,
  世间常暗冥,  是故无能生。
  如色及非色,  此二不为一,
  智无智亦然,  其体各殊异。
  如相与无相,  生死及涅槃,
  分别各不同,  智无智如是。
  世界始成立,  无有败坏相,
  智无智亦然,  二相非一时。
  如菩萨初心,  不与后心俱,
  智无智亦然,  二心不同时。
  譬如诸识身,  各各无和合,
  智无智如是,  究竟无和合。
  如阿伽陀药,  能灭一切毒,
  有智亦如是,  能灭于无智。
  如来无有上,  亦无与等者,
  一切无能比,  是故难值遇。”

  尔时,精进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诸法无差别,  无有能知者,
  唯佛与佛知,  智慧究竟故。
  如金与金色,  其性无差别,
  法非法亦然,  体性无有异。
  众生非众生,  二俱无真实,
  如是诸法性,  实义俱非有。
  譬如未来世,  无有过去相,
  诸法亦如是,  无有一切相。
  譬如生灭相,  种种皆非实,
  诸法亦复然,  自性无所有。
  涅槃不可取,  说时有二种,
  诸法亦复然,  分别有殊异。
  如依所数物,  而有于能数,
  彼性无所有,  如是了知法。
  譬如算数法,  增一至无量,
  数法无体性,  智慧故差别。
  譬如诸世间,  劫烧有终尽,
  虚空无损败,  佛智亦如是。
  如十方众生,  各取虚空相,
  诸佛亦如是,  世间妄分别。”

  尔时,力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一切众生界,  皆在三世中,
  三世诸众生,  悉住五蕴中。
  诸蕴业为本,  诸业心为本,
  心法犹如幻,  世间亦如是。
  世间非自作,  亦复非他作,
  而其得有成,  亦复得有坏。
  世间虽有成,  世间虽有坏,
  了达世间者,  此二不应说。
  云何为世间?  云何非世间?
  世间非世间,  但是名差别。
  三世五蕴法,  说名为世间,
  彼灭非世间,  如是但假名。
  云何说诸蕴?  诸蕴有何性?
  蕴性不可灭,  是故说无生。
  分别此诸蕴,  其性本空寂,
  空故不可灭,  此是无生义。
  众生既如是,  诸佛亦复然,
  佛及诸佛法,  自性无所有。
  能知此诸法,  如实不颠倒,
  一切知见人,  常见在其前。”

  尔时,行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如十方界,  一切诸地种,
  自性无所有,  无处不周遍。
  佛身亦如是,  普遍诸世界,
  种种诸色相,  无主无来处。
  但以诸业故,  说名为众生,
  亦不离众生,  而有业可得。
  业性本空寂,  众生所依止,
  普作众色相,  亦复无来处。
  如是诸色相,  业力难思议,
  了达其根本,  于中无所见。
  佛身亦如是,  不可得思议,
  种种诸色相,  普现十方刹。
  身亦非是佛,  佛亦非是身,
  但以法为身,  通达一切法。
  若能见佛身,  清净如法性,
  此人于佛法,  一切无疑惑。
  若见一切法,  本性如涅槃,
  是则见如来,  究竟无所住。
  若修习正念,  明了见正觉,
  无相无分别,  是名法王子。”

  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如工画师,  分布诸彩色,
  虚妄取异相,  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  色中无大种,
  亦不离大种,  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  彩画中无心,
  然不离于心,  有彩画可得。
  彼心恒不住,  无量难思议,
  示现一切色,  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  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画,  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  如佛众生然,
  应知佛与心,  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  普造诸世间,
  是人则见佛,  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  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  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尔时,智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所取不可取,  所见不可见,
  所闻不可闻,  一心不思议。
  有量及无量,  二俱不可取,
  若有人欲取,  毕竟无所得。
  不应说而说,  是为自欺诳,
  己事不成就,  不令众欢喜。
  有欲赞如来,  无边妙色身,
  尽于无数劫,  无能尽称述。
  譬如随意珠,  能现一切色,
  无色而现色,  诸佛亦如是。
  又如净虚空,  非色不可见,
  虽现一切色,  无能见空者。
  诸佛亦如是,  普现无量色,
  非心所行处,  一切莫能睹。
  虽闻如来声,  音声非如来,
  亦不离于声,  能知正等觉。
  菩提无来去,  离一切分别,
  云何于是中,  自言能得见?
  诸佛无有法,  佛于何有说?
  但随其自心,  谓说如是法。”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一

  尔时,功德林菩萨承佛神力,入菩萨善思惟三昧。入是三昧已,十方各过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万佛刹微尘数诸佛,皆号:功德林,而现其前,告功德林菩萨言:
  “善哉!佛子!乃能入此善思惟三昧。善男子!此是十方各万佛刹微尘数同名诸佛共加于汝,亦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愿力、威神之力,及诸菩萨众善根力,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说法。为增长佛智故,深入法界故,了知众生界故,所入无碍故,所行无障故,得无量方便故,摄取一切智性故,觉悟一切诸法故,知一切诸根故,能持说一切法故,所谓:发起诸菩萨十种行。善男子!汝当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
  是时,诸佛即与功德林菩萨无碍智、无著智、无断智、无师智、无痴智、无异智、无失智、无量智、无胜智、无懈智、无夺智。何以故?此三昧力,法如是故。
  尔时,诸佛各申右手,摩功德林菩萨顶。时,功德林菩萨即从定起,告诸菩萨言:
  “佛子!菩萨行不可思议,与法界、虚空界等。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学三世诸佛而修行故。佛子!何等是菩萨摩诃萨行?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行,三世诸佛之所宣说。何等为十?一者欢喜行,二者饶益行,三者无违逆行,四者无屈桡行,五者无痴乱行,六者善现行,七者无著行,八者难得行,九者善法行,十者真实行;是为十。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欢喜行?佛子!此菩萨为大施主,凡所有物悉能惠施;其心平等,无有悔吝,不望果报,不求名称,不贪利养;但为救护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饶益一切众生;为学习诸佛本所修行,忆念诸佛本所修行,爱乐诸佛本所修行,清净诸佛本所修行,增长诸佛本所修行,住持诸佛本所修行,显现诸佛本所修行,演说诸佛本所修行,令诸众生离苦得乐。佛子!菩萨摩诃萨修此行时,令一切众生欢喜爱乐;随诸方土有贫乏处,以愿力故,往生于彼,豪贵大富,财宝无尽。假使于念念中,有无量无数众生诣菩萨所,白言:‘仁者!我等贫乏,靡所资赡,饥羸困苦,命将不全。唯愿慈哀,施我身肉,令我得食,以活其命!’尔时,菩萨即便施之,令其欢喜,心得满足。如是无量百千众生而来乞求,菩萨于彼,曾无退怯,但更增长慈悲之心。以是众生咸来乞求,菩萨见之,倍复欢喜,作如是念:‘我得善利!此等众生是我福田、是我善友,不求不请而来教我入佛法中。我今应当如是修学,不违一切众生之心。’又作是念:‘愿我已作、现作、当作所有善根,令我未来于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中受广大身,以是身肉,充足一切饥苦众生。乃至若有一小众生未得饱足,愿不舍命,所割身肉,亦无有尽。以此善根,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大涅槃;愿诸众生食我肉者,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获平等智,具诸佛法,广作佛事,乃至入于无余涅槃。若一众生心不满足,我终不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如是利益众生而无我想、众生想、有想、命想、种种想、补伽罗想、人想、摩纳婆想、作者想、受者想。但观法界、众生界,无边际法、空法、无所有法、无相法、无体法、无处法、无依法、无作法。作是观时,不见自身,不见施物,不见受者,不见福田,不见业,不见报,不见果,不见大果,不见小果。尔时,菩萨观去、来、今一切众生所受之身寻即坏灭,便作是念:‘奇哉!众生愚痴无智,于生死内受无数身,危脆不停,速归坏灭。若已坏灭,若今坏灭,若当坏灭,而不能以不坚固身求坚固身。我当尽学诸佛所学,证一切智,知一切法,为诸众生说三世平等、随顺寂静、不坏法性,令其永得安隐快乐。’佛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一欢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