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释教录

  复就此录更开为三。
·菩萨三藏录第一(六百八十六部二千七百四十五卷)  ·菩萨契经藏(五百六十三部二千一百七十三卷)
  ·大乘经单重合译(总四百三十二部一千八百八十卷)
  ·般若经新旧译(二十一部七百三十六卷)
  ·宝积经新旧译(八十二部一百六十九卷)
  ·大集经新旧译(二十四部一百四十二卷)
  ·华严经新旧译(二十六部一百八十七卷)
  ·涅槃经新旧译(六部五十八卷)
  ·五大部外诸重译经(二百七十二部五百八十八卷)
  ·大乘经单译(总一百三十一部二百九十三卷)
  ·菩萨调伏藏(二十六部五十四卷)
  ·菩萨对法藏(九十七部五百一十八卷)
  ·大乘释经论(三十一部一百五十五卷)
  ·大乘集义论(七十六部三百六十三卷)

  右为第十一十二卷。
·声闻三藏录第二(二百四十部六百一十八卷)  ·声闻契经藏(二百四十部六百一十八卷)
  ·小乘经单重合译(总一百五十三部三百九十四卷)
  ·根本四阿含经(五部二百三卷)
  ·长阿含中别译经(一十三部四十二卷)
  ·中阿含中别译经(五十三部五十三卷)
  ·增壹阿含中别译经(二十四部二十四卷)
  ·杂阿含中别译经(一十六部一十六卷)
  ·四含外诸重译经(四十二部五十六卷)
  ·小乘经单译(总八十七部二百二十四卷)
  ·声闻调伏藏(五十四部四百四十六卷)
  ·正调伏藏(四十一部三百五十八卷)
  ·调伏藏眷属(一十三部八十八卷)
  ·声闻对法藏(三十六部六百九十八卷)
  ·有部根本身足论(八部一百三十一卷)
  ·有部及余支泒论(二十八部五百六十七卷)
  ·圣贤传记录第三(一百八部五百四十一卷)
  ·梵本翻译集传(六十八部一百七十三卷)
·此方撰述集传(四十部三百六十八卷)
  右为第十三卷。  ·有译无本录第二(一千一百四十八部一千九百八十卷)
  ·大乘经阙本(四百八部八百一卷)
  ·大乘经重译阙本(总二百部四百八十四卷)
  ·般若部中阙本(一十部二十七卷)
  ·宝积部中阙本(三十部五十四卷)
  ·大集部中阙本(一十三部九十七卷)
  ·华严部中阙本(一十二部二十七卷)
  ·涅槃部中阙本(四部二十六卷)
  ·诸重译经阙本(一百三十一部一百五十三卷)
  ·大乘经单译阙本(总二百八部三百一十七卷)
  ·大乘律阙本(二十二部二十五卷)
  ·大乘论阙本(二十部四十八卷)
  ·大乘释经论阙本(四部一十一卷)
·大乘集义论阙本(一十六部三十七卷)
  右为第十四卷。  ·小乘经阙本(六百五部八百一十五卷)
  ·小乘经重译阙本(总一百二十五部二百六十五卷)
  ·根本四阿含阙本(二部一百九卷)
  ·长阿含部分阙本(一十四部二十八卷)
  ·中阿含部分阙本(一十四部一十四卷)
  ·增壹阿含部分阙本(七部八卷)
  ·杂阿含部分阙本(四十五部四十五卷)
  ·诸重译经阙本(四十二部六十一卷)
  ·小乘经单译阙本(总四百八十部五百五十卷)
  ·小乘律阙本(三十七部四十二卷)
  ·小乘论阙本(九部六十五卷)
  ·贤圣集传阙本(四十七部一百八十四卷)

  右为第十五卷。
·支泒别行录第三(六百八十二部八百一十二卷)  ·大乘别生经(二百九部三百二十八卷)
  ·般若部中别生(一十部一百一十九卷)
  ·宝积部中别生(一十三部一十五卷)
  ·大集部中别生(五十一部五十八卷)
  ·华严部中别生(一十部一十一卷)
  ·诸大乘经别生(一百二十五部一百二十五卷)
  ·大乘律别生(七部七卷)
  ·大乘论别生(七部一十一卷)
  ·小乘别生经(二百八十三部二百八十三卷)
  ·长阿含部分别生(一十四部一十四卷)
  ·中阿含部分别生(二十四部二十四卷)
  ·增一阿含部分别生(二十六部二十六卷)
  ·杂阿含部分别生(一百三十六部一百三十六卷)
  ·诸小乘经别生(八十三部八十三卷)
  ·小乘律别生(小乘论无别生四十二部四十九卷)
  ·贤圣集传别生(一百三十四部一百三十四卷)

  右为第十六卷。
·删略繁重录第四(一百四十七部四百八卷)  ·新括出别生经(六十七部一百八十五卷)
  ·新括出名异文同经(二十部五十二卷)
  ·新括出重上录经(八部三十卷)
  ·新括出合入大部经(五十二部一百四十一卷)
  ·补阙拾遗录第五(三百六部一千一百一十一卷)
  ·大乘经旧译(五十九部六十九卷)
  ·大乘律旧译(二部二卷)
  ·大乘论旧译(三部四卷)
  ·小乘经旧译(五十九部六十八卷)
  ·小乘经旧译(五部五卷)
·贤圣集传旧译(三十六部五十七卷)
  右已上一百六十四部。二百五卷。并是旧译。今见有本。大周入藏中无。今拾遗编入。  ·新译大乘经(六十一部三百三十六卷)
  ·新译大乘律(一部一卷)
  ·新译大乘论(一十三部一十九卷)
  ·新译小乘经(八部八卷)
  ·新译小乘律(一十一部一百五十九卷)
·新译贤圣集传(三部五卷)
  右已上九十六部。五百二十八卷。并是大周刊定录后新译。所以前录未载。今补阙编入。  ·又小乘律戒羯磨(六部一十卷然并撰述有据时代盛行补阙编入)
  ·又此方所撰集传(四十部三百六十八卷然皆裨助正教故并补阙编入见录)

  右为第十七卷。
·疑惑再详录第六(一十四部一十九卷)  ·伪妄乱真录第七(三百九十二部一千五十五卷)
  ·开元释教录新编伪经(三十七部五十四卷)
  ·符秦释道安录中伪经(一十五部二十八卷)
  ·梁释僧祐录中伪经(二十四部二十六卷)
  ·萧齐释道备伪撰经(五部五卷见长房录)
  ·萧齐僧法尼诵出经(二十一部三十五卷僧祐等录并编入伪)
  ·元魏孙敬德梦授经(一部一卷见内典录)
  ·梁沙门妙光伪造经(一部一卷见僧祐录)
  ·隋开皇众经录中伪经(八十六部一百四十一卷)
  ·隋仁寿众经录中伪经(一十一部四十一卷)
  ·大唐内典录中伪经(二十二部八十七卷)
  ·大周刊定录中伪经(八十部一百一卷)
  ·隋沙门信行三阶集录(三十五部四十四卷周录虽载收之不尽)
·诸杂抄经增减圣说(五十四部五百一卷)
  右为第十八卷。大乘入藏录上(大乘经律论总六百三十八部二千七百四十五卷二百五十八帙此直述经名及标纸数余如广录)  ·大乘经(五百一十五部二千一百七十三卷二百三帙)
  ·大乘律(二十六部五十四卷五帙)
  ·大乘论(九十七部五百一十八卷五十帙)

  右为第十九卷。小乘入藏录下(小乘经律论总二百三十部一千七百六十二卷一百六十五帙集传录附此末此直述经名及标纸数余如广录)  ·小乘经(二百四十部六百一十八卷四十八帙)
  ·小乘律(五十四部四百四十六卷四十五帙)
  ·小乘论(三十六部六百九十八卷七十二帙)
·贤圣集(一百八部五百四十一卷五十七帙)
  都计大小乘经律论及贤圣传见入藏者。总一千七十六部。合五千四十八卷。四百八十帙(此入藏中大乘经部数与前广录部数不同者前以大宝积经诸部合成故存本数为四十九部上录此中合为一部故欠四十八不同)。
  右为第二十卷。

  开元释教录卷第十(总录之十)


  开元释教录卷第十一(别录之一)

    庚午岁西崇福寺沙门智升撰

  别分乘藏录下

  就别录中更分为七。  ·有译有本录第一(一千一百二十四部五千四十八卷)
  ·有译无本录第二(一千一百四十八部一千九百八十卷)
  ·支泒别行录第三(六百八十二部八百一十二卷)
  ·删略繁重录第四(一百四十七部四百八卷)
  ·补阙拾遗录第五(三百六部一千一百一十一卷)
  ·疑惑再详录第六(一十四部一十九卷)
  ·伪妄乱真录第七(三百九十二部一千五十五卷)


  有译有本录第一之一
  ·此有本录中复有三录。
  ·菩萨三藏录第一(六百八十六部二千七百四十五卷)
  ·声闻三藏录第二(三百三十部一千七百六十二卷)
  ·圣贤传记录第三(一百八部五百四十一卷)


  有译有本录中菩萨三藏录第一之一

  菩萨藏者。大乘所诠之教也。能说教主则法身常在无灭无生。所诠之理则方广真如忘名离相。总乃三藏差异。别则一十二科。始乎发心终于十地。三明八解之说。六度四摄之文。若是科条名为此藏。始自汉明丁卯之岁。至我开元庚午之载。见流行者总六百八十六部。合二千七百四十五卷。二百五十八帙。结为大乘法藏。总别条例具如后列。  ·菩萨契经藏(五百六十三部二千一百七十二卷二百三帙)
  ·菩萨调伏藏(二十六部五十四卷五帙)
  ·菩萨对法藏(九十七部五百一十八卷五十帙)


  大乘经重单合译(四百三十二部一千八百八十卷一百七十九帙)

  (寻诸旧录皆以单译为先。今此录中以重译者居首。所以然者重译诸经文义备足名相揩定所以标初也。又旧录中直名重译。今改名重单合译者。以大般若经九会单本。七会重译。大宝积经二十会单本。二十九会重译。直云重译摄义不周。余经例然。故名重单合译也。又古译经经首皆无。译人时代年月浸远寻讨莫知。失译之言寔由于此。今寻诸旧录。参定是非时代译人具标经首。失译之者载之于录。庶释尊遗教终六万之修龄矣)。

  般若部(新旧译本及支流经并编于此总二十一部七百三十六卷七十三帙)

  (般若经建初者谓诸佛之母也旧录之中编比无次今此录中大小乘经皆以部类编为次第小乘诸律据本末而为伦次大乘诸论以释经者为先集解义者列之于后小乘诸论据有部次第发智为初六足居次毗婆沙等支派编末圣贤集传内外两分大夏神州东西有异欲使科条各别览者易知)。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六十帙大唐三藏玄奘于玉华宫寺译出翻经图)
  右此经总四处十六会重单合译具列如左。
  第一会王舍城鹫峰山说(四百卷)。
  右新译单本从第一卷至第四百。
  第二(重会)王舍城鹫峰山说(七十八卷第四译)。
  右新译重本。与旧大品放光光赞般若同本异译。从四百一卷至四百七十八。比于旧经阙无常啼等品。余意大同。
  第三(重会)王舍城鹫峰山说(五十九卷)。
  右新译单本从四百七十九卷至五百三十七。
  第四(重会)王舍城鹫峰山说(一十八卷第八译)。
  右新译重本与旧道行小品明度长安品等同本异译。从五百三十八卷至五百五十五。比于旧经亦阙常啼等品。余意不殊。
  第五(重会)王舍城鹫峰山说(十卷)。
  右新译单本。从五百五十六卷至五百六十五。
  第六(重会)王舍城鹫峰山说(八卷第二译)。
  右新译重本。与旧胜天王般若同本异译从五百六十六卷至五百七十三。
  第七会室罗筏城给孤独园说曼殊室利分(二卷第三译)。
  右新译重本。与旧两译文殊般若同本异译。当第五百七十四七十五卷。
  第八(重会)室罗筏城给孤独园说那伽室利分(一卷第三译)。
  右新译重本。与旧濡首菩萨分卫经等同本异译。当第五百七十六卷。
  第九(重会)室罗筏城给孤独园说能断金刚分(一卷第四译)。
  右新译重本。与新旧四译金刚般若同本异译。当第五百七十七卷。
  第十会他化自在天王宫说般若理趣分(一卷第一译)。
  右新译重本。与后译实相般若同本异译。当第五百七十八卷。
  第十一(重会)室罗筏城给孤独园说布施波罗蜜多分(五卷)。
  右新译单本。从五百七十九卷至五百八十三。
  第十二(重会)室罗筏城给孤独园说净戒波罗蜜多分(五卷)。
  右新译单本。从五百八十四卷至五百八十八。
  第十三(重会)室罗筏城给孤独园说安忍波罗蜜多分(一卷)。
  右新译单本当第五百八十九卷。
  第十四(重会)室罗筏城给孤独园说精进波罗蜜多分(一卷)。
  右新译单本。当第五百九十卷。
  第十五(重会)王舍城鹫峰山说静虑波罗蜜多分(二卷)。
  右新译单本。当第五百九十一九十二卷。
  第十六会王舍城竹林园中白鹭池侧说般若波罗蜜多分(八卷)。
  右新译单本。从五百九十三卷至第六百。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三十卷(或二十卷三帙)
  西晋三藏无罗叉共竺叔兰译(第二译)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四十卷(亦名大品般若经或三十卷四帙)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共僧睿等译(第二译)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十五卷(或十卷)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第一译)
  右三经。与大般若第二会同本异译。其光赞般若比于新经三分将一。至散花品后文并阙。又按姚秦僧睿小品序云。斯经正文凡有四种。是佛异时适化广略之说也。其多者云有十万偈。少者六百偈。此之大品即是天竺之中品也。准斯中品故。知与大经第二会同梵文也(龙树菩萨造智度论释大品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五卷(一名须菩提品亦名长安品)
  符秦天竺沙门昙摩蜱共竺佛念译(第六译)
  右一经长房内典二录云。是外国经钞者。寻之未审也。据其文理乃与小品道行经等同本异译。故初题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道行品第一。但文不足三分过二。准道行经后阙十品。
  上二经二十卷二帙。
  ·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十卷(亦名般若道行品或八卷一帙)
  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第一译)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十卷(或七卷或八卷一帙)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第七译)
  ·大明度无极经四卷(亦直云大明度经或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