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目录部
- 大唐内典录
大唐内典录
·佛般泥洹经(二卷)
·大般涅槃经(二卷上五经同帙)
·坐禅三昧经(二卷)
·摩登伽经(三卷)
·长阿含十报法经(二卷)
·舍头谏经
·普法义经
·梵网六十二见经
·寂志果经(上七经同帙)
·开解梵志阿颰经
·梵志问頞罗延问种尊经
·业报差别经
·杂藏经
·三摩竭经
·求欲经
·大爱道般泥洹经
·七处三观经
·琉璃王经
·漏分布经
·如来示教胜军王经
·谏王经
·四谛经
·赖吒和罗经
·鹦鹉经
·十支居士八城人经
·杂阿含经(上十七经同帙)
·比丘避女恶名欲自杀经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尸迦罗越六向拜经
·瞿昙弥记果经
·蓱沙王五愿经
·般泥洹后灌腊经
·顶生王故事经
·一切流摄守因经
·罪福报应经
·释摩男本经
·报恩奉盆经
·本相倚致经
·阿那律八念经
·饿鬼报应经
·七佛父母姓字经
·魔娆乱经
·梵摩喻经
·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经
·阿难分别经
·沙弥罗经
·鬼问目连经
·玉耶经
·阿遬达经
·古来世时经
·五母子经
·长寿王经
·恒水经
·摩邓女经
·菩萨戒经
·菩萨受戒羯磨
·缘本致经
·斋经(上三十二经同帙)
·比丘问佛多优婆塞命终经
·波斯匿王太后崩尘坌身经
·转法轮经
·国王不黎先泥十梦经
·长者子六过出家经
·施食获五福报经
·阎罗王五天使者经
·阿那邠邸化七子经
·是法非法经
·四未曾有经
·力士移山经
·戒相应法经
·五阴譬喻经
·孙多耶致经
·鸯崛髻经
·诸法本经
·圣法印经
·增一阿含经
·群牛譬经
·禅行三十七品经
·戒德香经
·比丘听施经
·行七行现报经
·马有八态经
·盂兰盆经
·马有三相经
·碱水喻经
·不自守意经
·八正道经
·七知经
·九横经
·放牛经
·须达经
·阿难同学经(上三十四经同帙)
右六帙亦同内左间第六隔。
小乘律(二十八帙)
·四分律(六十卷六帙)
·僧祇律(四十卷四帙)
右二律十帙内左间从上第七隔。
·十诵律(六十卷六帙)
·弥沙塞律(三十卷三帙)
·善见律毗婆沙(十八卷二帙)
右三律十一帙内左间从上第八隔。
·鼻奈耶(十卷一帙)
·萨婆多毗尼摩德勒伽(十卷一帙)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九卷一帙)
·毗尼母(八卷一帙)
·大爱道比丘尼经(二卷)
·大比丘三千威仪经(二卷)
·昙无德羯磨法
·大沙门百一羯磨法
·十诵羯磨比丘要用经
·四分比丘尼羯磨法(上六经同帙)
·四分比丘戒本经
·十诵比丘戒本经
·僧祇比丘戒本经
·弥沙塞比丘戒本经
·四分比丘尼戒本经
·十诵比丘尼戒本经
·僧祇比丘尼戒本经
·解脱戒本经(上八经同帙)
·优婆塞五戒威仪经
·优婆塞五戒相经
·犯戒罪报轻重经
·沙弥尼戒经
·真伪沙门经
·舍利弗问经
·迦叶禁戒经
·优婆离问佛经
·戒消灾经
·沙弥十戒法并威仪经
·沙弥威仪经
·沙弥尼离戒文经(上十二经同帙)
右三十律七帙内左间从上第九隔。
大乘论(五十二帙)
·大智度论(一百卷十帙)
右大乘一论十帙内右间从上第一隔。
·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十帙)
·阿毗达摩杂集(十六卷二帙)
·显扬圣教论(二十卷二帙)
·般若灯论(十五卷二帙)
·大庄严论(十五卷一帙)
·十住毗婆沙论(十四卷二帙)
·大乘庄严论(十三卷一帙)
·摄大乘论(十五卷二帙)
·摄大乘论(十二卷二帙)
·摄大乘论(十卷一帙)
右大乘论二十五帙内右间从上第二隔(分为二隔)。
·摄大乘论(十卷一帙无性菩萨释)
·摄大乘论(十卷一帙世亲菩萨释)
·广百论(十卷一帙)
·十地经论(十二卷一帙)
·菩萨地持论(十卷一帙)
·菩萨善戒经(九卷一帙)
·大乘阿毗达摩论集(七卷一帙)
·佛地论(十卷一帙)
·菩提资粮论(六卷)
·佛阿毗昙经(二卷)
·入大乘论(二卷上三论同帙)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五卷)
·三无性论(二卷上二论同帙)
·佛性论(四卷)
·中论(四卷)
·百论(二卷上三论同帙)
·大乘宝积经论(四卷)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四卷)
·文殊师利问菩提经论(二卷上三论同帙)
·究竟一乘宝性论(四卷)
·中边分别论(二卷)
·顺中论(二卷)
·大丈夫论(二卷上四论同帙)
·摄大乘本论(三卷)
·金刚般若经论(三卷)
·摄大乘本论(二卷)
·金刚般若论(二卷上四论同帙)
·大乘起信论
·如实论
·十八空论
·十二门论
·三具足论
·方便心论
·回诤论
·法华论
·唯识论(无境界)
·唯识论(修道不共他上十论同帙)
·摄大乘论本(二卷)
·发菩提心论(二卷)
·掌珍论(二卷)
·因明理门论
·因明入正理论
·大乘五蕴论
·百法明门论
·显扬论颂本
·广百论本颂
·王法正理论
·观所缘论
·大乘成业论
·涅槃经本有今无偈论
·宝髻菩萨四法经论
·一输卢伽论
·转法轮经论
·无量寿经论
·业成就论
·无相思尘论
·百字论
·涅槃论
·解卷论
·缘生论
·十二因缘论(上二十四论同帙)
右大乘论十六帙内右间从上第三隔。
小乘论(六十八帙)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二百卷二十帙)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八十卷八帙)
·阿毗达磨显宗论(四十卷四帙)
·阿毗达磨俱舍论(三十卷三帙)
·阿毗昙毗婆沙论(六十卷六帙)
·阿毗昙八犍度论(三十卷三帙)
·解脱道论(十二卷一帙)
·法蕴论(十二卷一帙)
右小乘论四十六帙内右间从上第四隔分两隔。
·舍利弗阿毗昙论(二十二卷十帙)
·俱舍论(二十二卷二帙)
·发智论(二十卷二帙)
·出曜论(二十卷二帙)
·成实论(二十卷二帙)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十六卷二帙)
右小乘论十二帙内右间从上第五隔。
·鞞婆沙阿毗昙论(十四卷二帙)
·众事分阿毗昙(十二卷一帙)
·杂阿毗昙心论(十一卷一帙)
·立世阿毗昙论(十卷一帙)
·尊婆须蜜所集论(十卷一帙)
·法胜阿毗昙心论(六卷)
·阿毗昙心论(四卷上二论同帙)
·分别功德论(四卷)
·四谛论
·三弥底论(三卷上三论同帙)
·甘露味阿毗昙(二卷)
·辟支佛因缘论(二卷)
·俱舍论颂本(二卷)
·入阿毗达磨颂(二卷)
·三法度论(二卷)
·随相论
·十八部论
·部异执论
·明了论(上九论同帙)
右小乘论九帙内右间从上第六隔。
贤圣集传(四十九部)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六帙)
·撰集百缘经(十卷一帙)
·陀罗尼集(十卷一帙)
·六度集(八卷一帙)
·佛本行经(七卷一帙)
右集传十帙内右间从上第七隔。
·付法藏因缘传(六卷)
·阿育王传(七卷上二集同帙)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钞(五卷)
·佛所行赞经传(五卷上二集同帙)
·禅秘要经(五卷)
·禅法要解(二卷)
·禅秘要法(三卷上三集同帙)
·法句譬喻经(四卷)
·百喻经(四卷)
·法句集(二卷上三集同帙)
·僧伽罗刹所集经(三卷)
·旧杂譬喻经集(二卷)
·杂譬喻经(二卷)
·菩萨本缘经(三卷上四集同帙)
·阿育王太子坏目因缘经
·无明罗刹集
·治禅病秘要法
·孛经钞集
·四阿含暮钞(二卷)
·金七十论(三卷上六集同帙)
·撰集三藏及杂藏传
·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
·婆薮槃豆法师传
·阿毗昙五法行经
·马鸣菩萨传
·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
·请宾头卢法
·思惟略要法
·提婆菩萨传
·龙树菩萨传
·分别业报略
·杂譬喻经
·迦叶结经
·四十二章经
·十二游经
·佛医经钞
·破外道四宗论
·破外道涅槃论
·宾头卢突罗阇为优陀延王说法经
·大阿罗汉蜜陀住法记
·宾头卢为王说法经
·入藏目录(一卷上二十二集同帙)
·众经目录(五卷一帙)
·大唐内典录(十卷一帙)
右集传八帙内右间从上第八隔。
大唐内典录卷第八
大唐内典录卷第九
京师西明寺释氏撰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
序曰。观夫大圣乘机敷说声教。离恼为本不在曲繁。故半颂八字。号称开空法道。一四句偈。喻以全如意珠。广读多诵。未免于生源。常不说法。乃闻于具足。是以法行比丘。形于大集之典。舍筏明况。备之般若至乘。斯道显然由来不没。会西明寺真懿律师。博见识机通鉴时俗。欲兴法藏岁别转持。然以重译广文多生倦怠。告余此致因而演之。然则顷代转读多陷广文。识钝情浮弥嫌观博。此并在人勤惰。岂以卷部致怀。何以知耶。故心薄淡者。望卷大而眉颦。意专精者。见帙多而意勇。据斯以论。考性欲之康衢也。原夫五浊交运四惑现行。圣贤晦迹是称遭命。不可约之以一揆。固得引之以殊途。故知天挺英灵不局言方。陶诱中流存学必假善说津梁。夫以广略二教。无兴极圣之言。知几其神。已明恒俗之训。今则去其泰甚随务行藏。举大部而摄小经。撮本根而舍枝叶。文虽约而义广。卷虽少而意多。能使转读之士。览轴日见其功。行福清信。开藏岁增其业。此则卷卷常度。无负施之讥诃。品品情欣。绝厌法之深咎。事不获已观机而立。此篇抚应长慨摧折。一何若此。岂不闻龙海藏录。竟夏寻而不周。铁围结法。亿象负之莫尽。沮渠岩窟。恒镇十二宝乘。那伽幽寺。常住亿千圣范。东流震旦万不一来。而厚夜沉冥重于厌怠。无明障深。轻于博观。自可悲哉。且生灭催切。命报泫露之光。心相不留。兴言飞电之顷。随闻教旨即用循身。略得时缘便依领观。何暇广寻闻海通览法门。故论云。智者应修道克获解脱果。然后以多闻而作妙璎珞。然则凡小使性互有不同。自慨不能静坐思微。则须披读经论开决耳目。分解性灵道扬理义。识邪正之方隅。陶化未闻。扬佛宗之位致。此则宅生推日不负遣寄。兹篇成树同存有归云尔。
大乘经本七百九十卷一万三千七十九纸 ·大乘律本三十二卷四百三十纸
·大乘论本四百四十五卷八千一百一十五纸都合大乘经律论合三百三十七部(一千二百六十七卷二万一千六百二十五纸)。
大乘经正本
二百五十四部
·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或五十卷一千八十七纸纸二十八行)
东晋义熙年佛陀跋陀罗于杨都译
右一经。前后异译。一十四部。所谓度世渐备信力十住兴显罗伽住法本业兜沙佛藏等。并抄略本部。支品流行。文或出没义理无异。故非所录。
·大般涅槃经(四十卷或三十六卷七百二十纸)
北凉沮渠玄始年昙无谶于凉都译
右一经五译。支条不具。未足通行。故举上经总摄余部。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四十卷或三十卷六百一十九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于常安逍遥园西明阁译
右一经。前后十译。谓放光光赞道行小品。各有新旧。明度无极遗日抄品。重沓罕寻。举前以统大义斯尽。玉华后译大般若者。斯乃明佛一化十有六会。依会敷说六百许卷。可谓智度大道佛从来。智度大海无涯极。得在供养难用常行。故罗什译论千卷有余。秦人所传十分略九。今则通贯彼此随时制宜。
·大方等大集经(六十卷或五十八卷一千一百五十纸)
北凉昙无谶译前三十卷
北齐隋时耶舍译后三十卷
右一经。前后一十四译。所谓大哀空藏宝髻宝女无尽意阿差末宝星净行自在王奋迅王须弥藏无言童子等。并录本经之别品。后人随部别行。今总会通重本。未足开其后代。
·大威德陀罗尼经(二十卷二百六十五纸)
隋开皇年阇那崛多于京师大兴善寺译
·法炬威德陀罗尼经(二十卷三百纸)
隋大业年达摩笈多于东都上林园翻经馆译
·大菩萨藏经(二十卷四百一十纸)
唐贞观年玄奘于京师弘福寺译
·菩萨璎珞经(十二卷或十四卷三百三十七纸)
前秦建元年竺佛念于长安译
·菩萨见实三昧经(十四卷二百三十八纸)
后齐天保年耶舍于邺都译
·佛名经(十二卷二百四十七纸)
后魏天平年菩提留支于邺下译
·月灯三昧经(十一卷或十卷二百二纸)
后齐天统年耶舍于邺下译
·贤劫经(十三卷一百九十五纸)
西晋元康年竺法护于长安译
·华手经(十三卷二百二十五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于常安译
·十住断结经(十卷二百五十四纸)
前秦建元年竺佛念于长安译。
·大灌顶经(十二卷或九卷一百一十二纸)
东晋元帝年帛尸利蜜多于杨都译
·观佛三昧经(十卷或八卷一百五十九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