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内典录

  ·坚意经(二纸一名坚心意经)
  ·佛大僧大经(六纸)
  ·只耶经(二纸)
  ·十二头陀经(五纸一名沙门头陀经)
  ·护净经(二纸)
  ·木患子经(一纸)
  ·时非时经(二纸一名时经)
  ·得道梯蹬经(三纸)
  ·栴檀树经(三纸)
  ·新岁经(五纸一名婆和罗经)
  ·贫穷老公经(三纸一名贫老经)
  ·长者子懊恼三处经(四纸)
  ·佛说越难经(二纸一名日难经)
  ·栴檀越国王经(三纸)
  ·自爱经(四纸一名自爱不爱经)
  ·佛说处处经(十五纸)
  ·无上处经(一纸)
  ·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四纸)
  ·未生怨经(三纸)
  ·十八泥犁经(五纸)
  ·泥犁经(十三纸一名勤苦泥犁经)
  ·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六纸)
  ·僧护经(二十纸)
  ·未曾有经(三纸)
  ·迦旃延说法没尽经(五纸)
  ·佛为年少比丘说正事经(三纸)
  ·四品学法经(一纸)

  小乘律本译有无录(合三十五部二百七十四卷五千八百一十三纸)

  ·十诵律(六十一卷一千纸)
  后秦弘始年弗若多罗共罗什译前二分后分于东晋卑摩罗叉于寿春石涧寺译
  ·四分律(六十卷一千一纸)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于常安译
  ·僧祇律(四十卷)
  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于杨都译
  ·弥沙塞五分律(三十卷)
  宋景平年佛陀什共道生智胜杨都译
  ·善见毗婆沙(十八卷)
  南齐永明年僧伽跋陀罗于广州译
  ·鼻奈耶(十卷)
  前秦竺佛念道安等于长安译。
  ·萨婆多摩得勒伽(十卷)
  宋元嘉年僧伽跋摩于杨都译
  ·僧祇戒本(二十纸)
  前魏昙摩迦罗于许昌译。
  ·四分戒本(二十三纸)
  后秦佛陀耶舍于常安译
  ·解脱戒本(出迦叶毗律二十一纸)
  后魏瞿昙流支译
  ·沙弥威仪(九纸)
  宋时求那跋摩于杨都译
  ·昙无得羯磨(三十一纸)
  前魏正光元年昙曜于洛阳译。
  ·四分尼羯磨(十五纸)
  宋元嘉年求那跋摩译
  ·优婆塞五戒相(十五纸)
  宋求那跋摩译
  ·弥沙塞戒本(十九纸或云五分戒本)
  宋景平年佛陀什于扬都译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九卷)
  ·大比丘三千威仪经(二卷)
  ·毗尼母论(八卷)
  ·大爱道比丘尼经(二卷)
  ·舍利弗问经(十一纸已下并失译)
  ·真伪沙门经(三纸一名摩诃比丘经)
  ·戒消灾经(四纸)
  ·迦叶禁戒经(三纸)
  ·犯戒罪报轻重经(二纸一名犯罪经)
  ·僧祇比丘尼戒本(二十四纸)
  ·十诵比丘戒本(二十纸)
  ·十诵比丘尼戒本(二十六纸)
  ·四分比丘尼戒本(三十一纸)
  ·优婆塞五戒威仪(二十三纸)
  ·优波离问律(二十三纸)
  ·大沙门百一羯磨(二十二纸)
  ·十诵羯磨(二十三纸)
  ·沙弥十戒并威仪(二十一纸)
  ·沙弥尼十戒(四纸)
  ·沙弥尼离戒(四纸)

  小乘论单重本(并译有无录合三十三部六百七十六卷一万二千一百七十七纸)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二百卷三千一百九纸)
  唐永徽年玄奘于京师奉诏译
  ·阿毗昙八犍度毗婆沙(六十卷一千二百七十八纸上二论同本别出)
  北凉沮渠世道挺等北凉姑臧译
  ·顺正理论(八十卷一千四百二十纸)
  唐永徽年玄奘于大慈恩寺译
  ·显宗论(四十卷六百四十四纸)
  唐永徽年玄奘于大慈恩寺译
  ·阿毗昙八犍度(三十卷四百五十纸)
  ·发智论(二十卷三百六十四纸上二论同本别出)
  唐永徽年玄奘于内宫中译
  ·俱舍论(二十二卷四百五十八纸)
  陈真谛于广州译
  ·俱舍论(三十卷四百七十纸上二论同本别出)
  唐显庆年玄奘于宫中译
  ·舍利弗阿毗昙论(二十二卷五百九十九纸)
  后秦弘始年昙摩崛多于常安译
  ·出曜论(二十卷四百八十七纸)
  前秦竺佛念于常安译。
  ·成实论(二十卷或十四卷四百纸)
  后秦罗什译
  ·识身足论(十六卷二百七十一纸)
  唐显庆年玄奘于宫中译
  ·鞞婆沙阿毗昙(十四卷三百四十七纸一名广说论)
  前秦建元年僧伽提婆于洛阳译
  ·法蕴足论(十二卷百九十二纸)
  唐显庆年玄奘于宫中译
  ·解脱道论(十二卷一百九十八纸)
  梁世僧伽罗于杨都占云馆译
  ·众事分阿毗昙论(一十二卷二百九纸)
  ·杂阿毗昙心论(十一卷二百八十纸)
  宋元嘉年伊叶波罗共求那跋摩译
  ·立世阿毗昙论(十卷一百七十三纸)
  陈真谛于始兴郡译
  ·尊婆须蜜所集论(一十卷二百七十五纸)
  前秦建元年僧伽跋澄共佛念译
  ·法胜阿毗昙论(六卷一百三纸)
  后齐天统年耶舍共法智译
  ·四谛论(四卷七十四纸)
  陈真谛于南康郡译
  ·阿毗昙心论(四卷六十七纸)
  东晋太元年提婆共慧远于庐山译
  ·分别功德论(四卷或五卷七十三纸失译)
  ·三弥底论(三卷三十五纸)
  ·入阿毗达摩(二卷二十纸)
  唐显庆年玄奘于宫中译
  ·阿毗昙甘露味(二卷四十五纸)
  ·辟支佛因缘论(二卷二十纸)
  ·三法度论(三卷四十四纸)
  东晋太元年僧伽提婆于庐山译
  ·俱舍论颂本(四纸)
  唐玄奘译
  ·十八部论(七纸)
  陈真谛译
  ·部异执论(九纸)
  陈真谛译
  ·明了论(二十四纸一名律二十二明了论)
  陈真谛译
  ·随相论(三十四纸)

  贤圣集传录(合四十七部一百八十四卷二千七百六十纸)

  ·佛本行集(六十卷八百六十二纸)
  隋开皇中崛多于京师奉敕译
  ·撰集百缘经(十卷一百三十五纸)
  吴世支谦于建业译
  ·陀罗尼集(十卷一百八十七纸一名杂咒集九卷)
  ·六度集(八卷一百三十五纸)
  吴世康僧会于武昌译
  ·佛本行经(七卷一百一十四纸)
  宋元嘉年宝云于杨都译
  ·阿育王传(七卷或五卷一百一纸)
  梁天监年僧伽婆罗于杨都译
  ·付法藏传(六卷或四卷七十五纸)
  后魏吉迦夜共昙曜于北台译
  ·佛所行赞传(五卷九十纸马鸣菩萨赞)
  东晋宝云于杨都译
  ·禅秘要(五卷或三卷七十一纸一名禅法要)
  宋元嘉年昙摩蜜多于江表译
  ·摩诃般若钞长安品(五卷八十三纸一名菩提品一名长安品)
  前秦建元年昙摩蜱共竺佛念译。
  ·百喻集(四卷四十四纸僧伽斯那撰)
  南齐永明十年求那毗地于杨都译
  ·法句喻集(四卷或五卷九十二纸一名法句本末)
  西晋沙门法炬共法立译
  ·菩萨本缘(二卷五十三纸僧伽斯那撰)
  吴世支谦于江南译
  ·僧伽罗刹集(三卷八十四纸)
  前秦沙门昙摩难提译。
  ·法句经(二卷四十四纸)
  吴世支谦译
  ·禅秘要法(三卷七十五纸)
  后秦弘始年罗什译
  ·禅法要解(二卷四十四纸)
  后秦罗什译
  ·旧杂譬喻(二卷三十七纸)
  吴康僧会译
  ·杂譬喻(二卷二十六纸一名菩萨度人经)
  ·孛经钞集(十八纸)
  吴黄武年支谦于武昌译
  ·思惟要略(九纸一名思惟经)
  后汉安世高译
  ·佛医经钞(四纸)
  吴世竺律头炎共支谦译
  ·分别业报略集(七纸大勇菩萨撰)
  宋元嘉年求那跋摩译
  ·为禅陀迦王说偈(七纸龙树撰一名劝发诸王偈)
  宋求那跋摩译
  ·杂譬喻经(十纸)
  后秦罗什出道略集
  ·无明罗刹集(三十三纸)
  ·四十二章(六纸)
  后汉永平十年竺法兰等译
  ·治禅病秘要(二十八纸)
  北凉安阳侯沮渠京声译
  ·请宾头卢法(二纸)
  后汉安世高译
  ·阿含口解十二因缘(七纸)
  后汉安世高译
  ·阿毗昙五法行经(十一纸)
  后汉安世高译
  ·宾头卢为王说法(七纸访本)
  ·宾头卢为优陀延王说法(八纸)
  ·十二游经(五纸)
  ·迦叶结经(九纸一名迦叶集结经传)
  西晋竺法护译
  ·育王子坏目缘(二十六纸)
  前秦建元年昙摩难陀共佛念译。
  ·马鸣菩萨传(二纸)
  后秦罗什译
  ·龙树菩萨传(四纸)
  后秦罗什译
  ·提婆菩萨传(三纸)
  后秦罗什译
  ·婆薮盘豆传(十四纸)
  陈真谛译
  ·撰集三藏及杂藏传(八纸)
  ·四阿含暮钞(二十二纸或二卷)
  前秦鸠摩罗佛提译。
  ·外道金七十论(三卷五十二纸)
  陈世真谛译
  ·破外道四宗论(五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
  ·破外道涅槃论(六纸)
  后魏菩提留支译
  ·大阿罗汉难陀蜜多法住记(七纸)
  唐龙朔年玄奘于坊州玉华宫寺译
  ·众经目录(五卷九十纸)
  唐贞观初普光寺玄琬撰
  ·见定经入藏录(一十九纸)未详作者

  大唐内典录卷第七


  大唐内典录卷第八

    京师西明寺释氏撰

  历代众经见入藏录第三

  序曰。自初录已来。帝年显矣。至于条例杂丛交加。固难料简。良由随译人代所出论经注解撰述不局伦次。所以依之编录无得分衢。今则随乘大小据译单重。经律论传条然取别。犹依旧例未敢大分。用启未闻知非故意。依别入藏架阁相持。帙轴签榜标显名目。须便抽捡绝于纷乱。若夫凡识昏迷妙藉开智。有教无类俗谚常谈。而顷代俊锐神解不凡。弊于堕学忽于披览。入藏见经三千余卷。未曾通历明智何从。徒丧一生虚张六识。邪正莫辩真妄混然。随俗而流无由反本。惜或。何由晓三藏之要途。洞三学之宗辖。内无负于初念。外有御于后心。今则一切不行。乃谓五尘为道本。耽附不舍如正圣焉。窃服之喻已显于十轮。鸟鼠之讥复彰于佛藏。形骸之累不能不服。口腹之劳不能不食。解脱之方既绝。惑网之计转深。一杯之水圣久制之。一纳之衣经文断服。既削足于幽显。又报苦于将来。神未超生于何逃迹。昔闻萧励俗士。读书三万余卷。慧斐末法遗僧。手写二千余轴。彼何人斯若此之胜。此何人斯若此之劣。季代浇俗未足涉言。高山仰止庶可规谏。全梵行之善友。何时不无。从如流之准酌。历代参有。固当常为心师御制情境。自须敛辙何得任人。阅三方之圣经。寻三千之法律。历三祇之远行。造三佛之觉场。斯道不亡如何背舍。辄此引喻。览者详焉。今约已译旧经。具如别显。余有玉华后翻。未觌新本。续出续附自依余录。
·众经律论传合八百部(三千三百六十一卷五万六千一百七十纸)三百二十六帙
·大乘经一译二百四部(六百八十五卷一万一千四十二纸)六十六帙
·大乘经重翻二百二部(四百九十七卷七千二百九十纸)四十九帙
·小乘经一译一百八部(四百三十五卷六千六百九十纸)三十九帙  ·小乘经重翻九十六部(一百一十四卷九百七十七纸)六帙
  ·小乘律三十五部(二百七十四卷五千八百一十三纸)二十八帙
  ·大乘论七十四部(五百二卷九千一百三十纸)五十二帙
  ·小乘论三十三部(六百七十六卷一万二千一百七十七纸)六十八帙
  ·贤圣集传四十九部(一百八十四卷二千八百八纸)一十八帙


  大乘经一译

  六十六帙
  ·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六帙
  右一经六帙内中间从上第一隔。
  ·大方等大集经(五十八卷)六帙
  ·大般涅槃经(四十卷)四帙
  ·大威德陀罗尼经(二十卷)二帙
  ·大菩萨藏经(二十卷)二帙
  右四经一十四帙中间从上第二隔。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四十卷)四帙
  ·大法炬陀罗尼经(二十卷)二帙
  ·菩萨见实三昧经(十四卷)一帙
  ·菩萨璎珞经(十二卷)一帙
  ·佛名经(十二卷)一帙
  ·月灯三昧经(十一卷)一帙
  ·贤劫经(十二卷)一帙
  右七经十一帙中间从上第三隔。
  ·华手经(十三卷)一帙
  ·十住断结经(十卷)一帙
  ·大灌顶经(十二卷)一帙
  ·观佛三昧经(十卷)一帙
  ·五千五百佛名经(八卷)一帙
  ·大方广十轮经(八卷)一帙
  ·大方便报恩经(七卷)一帙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七卷)一帙
  ·金光明经(六卷)一帙
  ·宝云经(七卷)一帙
  ·法集经(六卷)
  ·大方等陀罗尼经(四卷二经同帙)
  ·菩萨处胎经(五卷)
  ·深密解脱经(五卷二经同帙)
  右十四经十三帙中间从上第四隔内。
  ·大集贤护菩萨经(五卷)
  ·密迹金刚力士经(五卷二经同帙)
  ·大云经(六卷一名大方等无相)
  ·僧伽吒经(四卷)
  ·大吉义神咒经(二卷前三经同帙)
  ·大悲经(五卷)
  ·称扬诸佛功德经(三卷)
  ·菩萨璎珞本业经(二卷前三经同帙)
  ·无所有菩萨经(四卷)
  ·观察诸法经(四卷)
  ·佛藏经(四卷前三经同帙)
  ·央掘摩经(四卷)
  ·海龙王经(四卷)
  ·大集须弥藏经(二卷前二经同帙)
  ·菩萨藏经(三卷)
  ·须真天子经(三卷)
  ·首楞严三昧经(三卷前三经同帙)
  ·菩萨本行经(三卷)
  ·力庄严三昧经(三卷)
  ·般舟三昧经(三卷)
  ·大方广三戒经(三卷前四经同帙)
  ·濡首菩萨经(二卷)
  ·发觉净心经(二卷)
  ·等目菩萨经(二卷)
  ·中阴经(二卷前五经同帙)
  ·大方广如来性起微密藏经(二卷)
  ·超日明三昧经(二卷)
  ·七佛神咒经(四卷)
  ·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二卷前四经同帙)
  ·优婆塞戒经(六卷一帙)
  ·诸佛要集经(二卷)
  ·莲华面经(二卷)
  ·阿閦佛国经(二卷)
  ·大乘同性经(二卷)
  ·大集譬喻王经(二卷五经同帙)
  ·护国菩萨经(二卷)
  ·月上女经(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