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经目录-隋-法经

  前十五经序注解及论并是西域诸贤著述。

  此方诸德著述二(合一百四部一百一十五卷)

  ·华严经序一卷
  ·大般涅槃经序一卷
  ·大品经序一卷(释道安)
  ·大品经序一卷(释僧睿)
  ·小品经序一卷(释僧睿)
  ·法华经后序一卷(释僧睿)
  ·妙法莲华经序一卷(释慧远)
  ·妙法莲华经宗要序一卷(释慧观)
  ·维摩诘经序一卷(释僧睿)
  ·思益经序一卷(释僧睿)
  ·自在王经序一卷(释僧睿)
  ·道行品注序一卷
  ·道行经序一卷(释僧睿)
  ·胜鬘经序一卷(释慧观)
  ·胜鬘经序一卷(释慧慈)
  ·十住经合注序一卷(释僧卫)
  ·渐备经序一卷
  ·法镜经序一卷
  ·本业经序一卷(支道林)
  ·了本生死经注序一卷(释道安)
  ·人欲生经序一卷
  ·首楞严经序一卷
  ·杂出首楞严经序一卷
  右二十三是大乘经序。
  ·增一阿含经序一卷(释道安)
  ·中阿含经序一卷(释道安)
  ·长阿含经序一卷(释僧肇)
  ·四阿含暮抄序一卷
  ·本起四禅序一卷 支道林
  ·安般守意经序一卷
  ·大十二门经序一卷
  ·十二门经序一卷
  ·阴持入经序一卷
  ·道地经序一卷
  ·禅经序一卷(释僧睿)
  ·禅经序一卷
  ·法句经序一卷
  ·关内出禅经序一卷(释僧睿)
  ·山修行方便禅经序一卷(释慧远)
  右十五是小乘经序。
  ·十部律序(释僧睿)
  右一小乘律序。
  ·大智度论序一卷
  ·般若经问论序一卷
  ·十地经论序一卷
  ·中论序一卷
  ·百论序一卷
  ·十二门论序一卷
  右六是大乘论序。
  ·鞞婆沙序一卷(释道埏)
  ·十四卷鞞婆序一卷
  ·舍利弗阿毗昙序一卷(释道摽)
  ·婆须蜜阿毗昙序一卷
  ·阿毗昙序一卷(释道安)
  ·阿毗昙心序一卷
  ·阿毗昙心序一卷(释慧远)
  ·杂阿毗昙序一卷
  ·后出杂阿毗昙心序一卷
  ·三法度序一卷(释慧远)
  ·成实论序一卷
  右十一是小乘论序。
  ·僧伽罗刹经集序一卷
  右一是大乘集序。
  ·四十二章经序一卷
  ·十法句义序一卷(释道安)
  右二是小乘集序。
  前五十九经是此方宗序。
  ·放光波若经注解一卷(帛法作)
  ·光赞般若略解二卷(释道安)
  ·维摩经注解三卷(竺道生)
  ·贤劫经略解一卷(释道安)
  ·持心梵天经略解一卷(释道安)
  ·金刚密迹略解一卷(释道安)
  ·首楞严经注解一卷(帛远)
  ·维摩经注解五卷(释僧肇)
  ·胜鬘经注解二卷(释僧馥)
  ·人欲生经注解一卷(释道安)
  ·了本生死经注解一卷(释道安)
  ·无量寿论偈注解一卷(释昙鸾)
  前十二是大乘经注解。
  ·阴持入经注解二卷(释道安)
  ·大道地经注解一卷(释道安)
  ·大十二门经注解一卷(释道安)
  ·十二门禅经注解一卷(释道安)
  ·安般经注解一卷(释道安)
  右五经是小乘经注解。
  前十七并是此方注解。
  ·实相论一卷(昙无成)
  ·三宗论并二谛论一卷
  ·实相通塞论一卷(释道含)
  ·涅槃无名论一卷(释僧肇)
  ·般若无知论一卷(释僧肇)
  ·物不迁论一卷(释僧肇)
  ·法性论一卷(释慧远)
  ·佛性论上下二卷
  ·佛性论一卷(释明朗)
  ·丈六即真论一卷(释僧肇)
  ·显宗论一卷(帛法作)
  ·渐悟论一卷(释慧观)
  ·明渐论一卷(昙无成)
  ·辩三乘论一卷(支道林)
  ·会通论一卷(支昙静)
  ·会通论上下二卷(释慧义)
  ·释驳论一卷(释道恒)
  ·沙门不敬王者论一卷(释慧远)
  ·沙门袒服论一卷(释慧远)
  ·明报应论一卷(释慧远)
  ·释三报论一卷(释慧远)
  ·正二教论一卷(释僧绍)
  ·命源论一卷(释昙静)
  ·神本论一卷(支昙静)
  ·四执论一卷
  ·辩心识论一卷(释慧远)
  ·申无生论一卷(昙无成)
  ·均善论一卷(释慧琳)

  众经目录卷第六


  众经总录卷第七

    隋沙门法经等撰
  大兴善寺翻经众沙门法经等敬白皇帝大檀越。去五月十日。太常卿牛弘奉敕须撰众经目录。经等谨即修撰。总计众经合有二千二百五十七部。五千三百一十卷凡为七卷。别录六卷。总录一卷。缮写始竟。谨用进呈。经等又敬白。仰惟无上法宝道洽无穷。像运中途预被兹土。昔方朔睹昆明下灰。令问西域取决。刘向校书。天阁录载。已见佛经方知前汉之世正法久至。非为后汉始流此地矣。但自道淡情华真伪玄隔人鲜宗敬。虽有若亡。又致明帝梦感金容现者。当是圣道凭籍皇王。大启弘奉之端耳。于是发使西域专求佛经。缘此摩腾法兰创出四十二章。世高支谶广译诸余经部。是后通道之士相寻而至。爰暨魏晋京洛之日。虽有支谦康会骤宣于金陵。竺护兰炬飞译于雍洛。然而信敬尚简奉行固微。比逮东晋二秦之时经律粗备。但法假人弘贤明日广。于是道安法师创条诸经目录。铨品译材的明时代。求遗索缺备成录体。自尔达今二百年间。制经录者十有数家。或以数求或用名取。或凭时代或寄译人。各纪一隅务存所见。独有杨州律师僧祐。撰三藏记录颇近可观。然犹小大雷同三藏杂糅。抄集参正传记乱经。考始括终莫能该备。自外诸录胡可胜言。僧众既未获尽见三国经本校验异同。今唯且据诸家目录。删简可否总摽纲纪。位为九录区别品类。有四十二分九初六录三十六分。略示经律三藏大小之殊。粗显传译是非真伪之别。后之三录集传记注。前三分者并是西域圣贤所撰。以非三藏正经故为别录。后之三分并是此方名德所修。虽不类西域所制。莫非毗赞正经。发明宗教。光辉前绪。开进后学。故兼载焉。又法经等更复窃思。诸家经录多是前代贤哲修撰。敬度前贤靡不皆号一时稽古。而所修撰不至详审者。非彼诸贤才不足而学不周。直是所遇之日。天下分崩九牧无主。名州大郡各号帝畿。疆场艰关并为战国。经出所在悉不相知。学者遥闻终身莫睹。故彼前哲虽有材能。若不逢时亦无所申述也。当今经等识学诚不及古。而宿缘多幸运属休辰。四海为家六合清泰。殊方异俗宛若目前。正朔所班书轨无外。又皇帝大檀越。虽复亲综万机。而耽道终日兴复三宝为法轮王。永关四趣之门。大启天人之路。在域群生莫不蒙赖。而况经等。夫何复论所恨识慧无长猥参嘉运。不能尽获三国经本及遗文逸法。造次修撰多有罔昧。进思退省惭慨良深。敬白开皇十四年七月十四日大兴善寺翻经众沙门法经等。

  众经总录
·大乘修多罗藏录第一(六分) 合七百八十四部一千七百一十八卷
·众经一译分 合一百三十三部四百二十一卷
·众经异译分 合一百九十五部五百三十二卷
·众经失译分 合一百三十四部二百七十五卷
·众经别生分 合二百二十一部二百六十四卷  ·众经疑惑分 合二十一部三十卷
  ·众经伪妄分 合八十部一百九十六卷
·小乘修多罗藏录第二(六分) 合八百四十二部一千三百一卷  ·众经一译分 合七十二部二百九十二卷
  ·众经异译分 合一百部二百七十卷
·众经失译分 合二百五十部二百七十二卷
·众经别生分 合三百四十一部三百四十六卷  ·众经疑惑分 合二十九部三十一卷
  ·众经伪妄分 合五十三部九十三卷
·大乘毗尼藏录第三(六分) 合五十部八十二卷  ·众律一译分 合十二部三十三卷
  ·众律异译分 合七部七卷
  ·众律失译分 合十二部十四卷
  ·众律别生分 合十六部十六卷
  ·众律疑惑分 合一部二卷
  ·众律伪妄分 合二部十一卷
·小乘毗尼藏录第四(六分) 合六十三部三百八十一卷
·众律一译分 合一十五部一百九十八卷  ·众律异译分 合八部一百二十六卷
  ·众律失译分 合二十九部四十五卷
  ·众律别生分 合六部六卷
  ·众律疑惑分 合二部三卷
  ·众律伪妄分 合三部三卷
·大乘阿毗昙藏第五(六分) 合六十八部二百八十一卷  ·众论一译分 合四十二部二百六卷
  ·众论异译分 合八部五十二卷
  ·众论失译分 合一部二卷
  ·众论别生分 合一十五部一十九卷
  ·众论疑惑分 合一部一卷
  ·众论伪妄分 合一部一卷
·小乘阿毗昙藏录第六(六分) 合一百十六部四百八十二卷  ·众论一译分 合一十四部二百七十六卷
  ·众论异译分 合八部六十六卷
  ·众论失译分 合五部二十二卷
  ·众论别生分 合八十六部一百七卷
  ·众论疑惑分 合一部一卷
  ·众论伪妄分 合二部十卷
·佛灭度后抄录集第七(二分) 合一百四十四部六百二十七卷
·西域圣贤抄集分 合四十八部一百一十九卷  ·此方诸德抄集分 合九十六部五百八卷
·佛灭度后传记录第八(二分) 合六十八部一百八十五卷  ·西域圣贤传记分 合一十三部三十卷
·此方诸德传记分 合五十五部一百五十五卷
·佛灭度后著述录第九(二分) 合一百一十九部一百三十四卷  ·西域圣贤著述分 合一十五部一十九卷
·此方诸德著述分 合一百四部一百一十五卷
·右九录合二千二百五十七部五千三百一十卷

  众经总录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