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外教部
- 金七十论
金七十论
思量闻读诵 离苦三友得
因施成就八 前三成就钩
思量闻读诵乃至因施成就八者。此八种能六行得成。如一婆罗门出家学道作是思惟。何事为胜何物真实何物最后究竟。何所作为智慧得成显。故作是思量已即得智慧。自性异觉异慢异五唯异十一根异五大异真我异。二十五真实义中起智慧。由此智慧起六种观。一观五大过失。见失生厌。即离五大。名思量位。二观十一根过失。见失生厌。即离十一根。此名持位。三用此智慧观五唯过失。见失生厌。即离五唯。名入如位。四观慢过失及八自在见失生厌。即离慢等。名为至位。五观觉过失。见失生厌。即得离觉名缩位。六观自性过失。见失生厌。即离自性。是位名独存。此婆罗门因是思量故得解脱。此成由思量得故名思量成。思量成已说。次说闻成义。如一婆罗门闻他读诵声。谓自性异觉异乃至真我异。闻此读诵声。已觉知二十五义。即入思量位离五大。入能位离十一根。入如位离五唯。入至位离慢等。入缩位离于觉。入独存位离自性。是名解脱。闻成义已说。次说读诵义。有八智慧分得成。如一婆罗门往至师家。一欲乐听闻。二专心谛听。三摄受。四忆持。五知句义。六思量。七简择。八如实令入。是名八智分。由此智分得二十五义。入六行得解脱离苦三成者。一离内苦。如一婆罗门为内苦所逼谓头痛等。往诣医所得治病已。由此内苦起于欲知。为欲求知灭此苦因。往就师家生八智分。得二十五义入六行观故得解脱。此成由内苦如身苦心苦亦如是。二离外苦。如一婆罗门为外苦所逼。谓人兽翅乃至木石等之所困苦而不能忍。生求欲知灭苦之因。往诣师家修八智分。得二十五义入六行观故得解脱。此成由外苦得。三依天苦。如一婆罗门为天苦所逼。谓寒热雨等。其不能忍。诣师求八智分。得二十五义入六行观故得解脱。七善友得者。不由八智分得。但从善友得智慧。至智慧究竟则得解脱。八因施成者。如一婆罗门人所憎恶。知他憎己是故出家。既出家已师及同友。亦生憎恶不与智慧。自知薄福往边村住。自谓此处无婆罗门可安居住。既往住已多得施食。其所余者还施亲友。乃至女人牧人。于是村人并皆爱念。安居欲竟。一切人众并皆嚫施三杖澡灌诸衣物等。近帝释会。时语诸人言。谁能与我还本大国看于此会。若欲去者人人赍物为我将往。往彼到师家已。选择胜物以供养师。余物次第分与同学。师友众人并生爱念。师即施其智慧。由此智至究竟智即得解脱。此由施得成。此八成者。昔日仙人又立别名。一自度成。二善度成。三全度成。四喜度成。五重喜度成。六满喜度成。七爱成。八遍爱成。若翻此八成。则名八无能。谓非度无能乃。至非遍爱无能。如是十一根堕无能。及十七智害无能。为二十八无能。是疑无能喜成转为五十义已说。前三成就钩者。譬如醉象以钩制伏不得随意自在。是五疑二十八无能。九喜所制伏。世间不得真实智。若离实智则无八成故。说前三是成就钩故。次舍疑无能喜勤修八种成。外曰。诸有所熏习体相故轮转生死。前已说。体相有二种。一微细体相。在初生。二父母生身及十一根。共相应八有所熏习故轮转生死。此中有疑。何者先生。体相为先。诸有为先。以偈答曰。
离有无别相 离细相无有
相名及有名 故生有二种
离有无别相者。若离诸有体相不成。譬如离热火不得成。离细相无有者。若离细相诸有不成。譬如离火热不得成。是两法相依如火与热。此法俱起如牛两角。相名及有名故生有二种者。自性变异有二名。一生相名。二生有名。初生生死即具二种。外曰。此生唯有二种。更有别名。答曰。昔仙立别名者一自度者。此人最利自思惟得波若成解脱。不由他教故云自度成也。自思惟得不由他故自度。即波若。波若能免此至彼。故称为度至之时。则名解脱。解脱即名成。因名为度果名为成。此度成由自思得故云自度成也。后七度成义无异也。但别名不同耳。二善度成者。由自由他故得波若成解脱也。此人神根小劣薄由他教。自义多而能得度脱。故称善度成也。三全度成者。一向由他教得。故称为全。神根复劣也。四喜度成者。此人为内苦所逼。谓头痛等。诣师求治。得暂脱内苦。此为一喜。思惟此脱非是永脱。知独存时乃是永脱。故诣僧佉师学波若求成解脱得复欢喜。从此两喜为名。名喜度成也。五重喜度成者。此人为内外两苦所逼。诣师请治二苦。二苦既暂息。即是两喜。知此非永脱。故求师学度成。得故欢喜受重喜名。六满喜者。此人具为三苦所逼。一内苦。头痛等。二外苦。刀杖等。三天苦。风雨寒热等。诣师请治。治之既差。称为遍喜。知非永脱。就师修学故得度成。从此为名。名遍喜度成也。七爱度成者。为师怜爱教彼度成。从师受此名也。八遍爱成者。此人为一切所憎。而得财布施。遂为一切所爱。一切并欲使其得脱。故云遍爱度成也。是根坏无能有十一。智害无能有十七。合二十八无能。就五疑九喜八成合五十已说竟也。前三成就钩者。五疑二十八无能及九喜。是后八喜成就家之钩也。八种应得成解脱而由三故不得。如醉象应自在由钩故不得自在随意。八成亦如是。必由真实智故得八成。为三所钩故不得实智。必须舍前三勤修后八种。外曰。下次问先牒前义。后问先后。诸有所熏习体相故轮转生死者。上来已说也。诸有即是八有。谓四法四非法。四法者。一法二智三离欲四自在。翻此四法即四非法也。八名为有。前四法所熏习。能令得天道。后四非法所熏习。能令得人兽二道也。所熏是体相。体相有二种。自性觉慢五唯名微细体相。从五唯所生与十一根相应起者名粗体相。是八种有及所熏习二体相谁为先生。八有在先二体在先耶。答二解释明八有与体相无有先后。必相应俱生。如火与热不得相离。如牛两角必也俱起。八有与体相亦尔。有自性觉慢五唯细体相时必有八。有中四种。若非四法即有四。法非法决不得相离。是父母所生。粗身亦如是。体相亦如是。与八有决不得相离也。四有第三生名含识生。如偈所说。
天道有八分 兽道有五分
人道唯一生 略名含识生
天道有八分者。一梵王生。二世主生。三天帝生。四乾闼婆生。五阿修罗生。六夜叉生。七罗刹生。八沙神生。兽道有五分者。一由足生。二飞行生。三胸行生。四傍形生。五不行生。人道唯一生者。人道唯一类故。说含识有三种。谓天兽人三及相有为三。外曰。三世间中何物得何处增多。以偈答曰。
向上喜乐多 根生多痴闇
中生多忧苦 梵初柱为后
向上喜乐多者。梵生处等喜乐最为多。此亦有忧闇。为喜乐伏逼故。梵等诸天多受欢乐。根生多痴暗者。谓兽翅乃至柱等不行生。此中暗痴为多。此亦有忧乐。为暗痴伏逼故。兽等多暗痴。根生者三生。其最下故说根。中生多忧苦者。人生中忧苦为多。亦有喜暗痴。以忧多故。伏逼喜闇故。人中多忧苦。人道名中者。三道居中故。最后生者。云何说名柱。谓草木山石等。三世间由此荷持故说名柱。如是相生有生及含识生已具说此三生是自。性所作故。自性事已满。谓生世间及得解脱。外曰。三世间中人天及狩谁受苦乐。为自性受。为觉慢五唯乃至十一根等受。为是人我受。以偈答曰。
此中老死苦 唯智人能受
体相未离时 故略说是苦
此中老死苦唯智人能受者。三世间中有苦。是老所作。皮皱发白脱落气[口*束]扶杖亲友所轻。如是等苦并由老故。死苦者。有人得八自在。或得五微尘。或得粗尘。是人临死。为阎罗所录。此中受苦名为死苦。复有中间时三苦。智人能受此三苦。自性及粗身。无智故不能受。故说人苦非自性等苦。外曰。几时人受此苦。答曰。体相未离时。故略说是苦。大等相及细身苦未相离。是粗身于世间中轮转未相离。如是时中人我受苦。若细粗相离时。人我即解脱。若解脱时如是等苦毕竟不受。若未离细粗相。则不得解脱苦。故略说细相粗相名为苦。外曰。自性事唯此为更有耶。以偈答曰。
自性事如此 觉等及五大
为脱三处人 为他如自事
自性事如此觉等及五大者。此偈说何义。谓七十偈义。其相已成满。云何如此。自性两种事已显现故。一者次第起生死。令我与三世间尘相应。得次第起。初起觉从觉起慢从慢起五唯。从五唯起十一根及五大。此二十三事。身觉为初。以五大为后。二者为脱三处人为他如自事者。为解脱天道中人我及人兽道中人我。次第作八成。今见自性我中间。此两但为他不为自。譬如有人作朋友事不作自事。如是自性但作他事无自为事。外曰。汝说自性作人我事已则得离我。此自性无知。唯人我有知。云何作意令他与尘相应。轮转三世间。后令得解脱。若有是意非谓无知。答曰。已见无知如物有合有离。如偈说言。
为增长犊子 无知转为乳
为解脱人我 无知性亦尔
为增长犊子无知转为乳者。如世间中无知水草牛所啖食。应长养犊子。如作如此计于。一年内能转作乳。犊子既长。能啖草已。牛复食水草。则不变为乳。为解脱人我无知性亦尔者。如是无知自性为我作事令得解脱。或合或离。离竟不更合。复次偈言。
为离不安定 如世间作事
为令我解脱 不了事亦尔
为离不安定如世间作事者。如世间人心不安定。往还彼此为离不安定故。为令我解脱不了事亦尔者。自性由我故如有不安定。为我应作事。一取声等尘二取三德。我中间除不安定已。最后得相离。不了者是自性别名。已过根故。故亦称为冥。云何知。有如前说有五因缘知自性是有。如前偈说。别类有量故。同性能生故。因果差别故。遍相无别故。以如此道理。故知自性是有。复次偈言。
如伎出舞堂 现他还更隐
令我显自身 自性离亦尔
如伎出舞堂现他还更隐者。如一伎儿作歌舞等乐现身示观者。彼人见我已。我事已究竟还隐于障中。自性亦如是。或约觉现身。或约慢现身。或约五唯五根五作五大等现身。或约喜忧闇痴三德及三世间等现身。现身已然后则远离不复受三热故。说令我显自身自性离亦尔。外曰自性显自性身有几种方便。以偈答曰。
以种种方便 作恩于无恩 有德于无德 为他事无用
以种种方便作恩于无恩者。声触色味香等尘。能显现于我。义说显是事。我汝更互异。我受性恩已。无一恩酬性。有德于无德为他事无用者。自性有三德。谓喜忧暗痴。我则无此德。犹如有人利亲益友不望彼恩。如是自性。从初为我作随意事乃至解脱。我无一时报彼恩事。故说为他事无用。外曰。我正遍见自性已。然后得解脱。为仿佛见耶。以偈答曰。
太极濡自性 我计更无物
我今已被见 因此藏不现
太极濡自性我计更无物者。如世间中见一人有女大胜德。复次见第二女其德最胜。即作计言。是女最胜无更及者。自性亦如是。二十四义中无有一物如其柔软。云何知如此。不能忍受他见故。外曰。是义不然。人我独存。不由见自性故如执自在因师说。
我痴无自性 自安乐苦中
自在天使去 天上及地狱
因此执故若我见自性。自性不得离。故自性柔软不得成。复次执自然因师说。见自性得解脱。是义不然。解脱自然得故。如前偈说。
能令鹅白色 作鹦鹉青色
是因能生我 造孔雀斑色
如是一切世间。自然为因。是故自然解脱不由自性。复有师说。若见自性得解脱。是事不然由人我解脱故。如偈中说。
四皮陀歌赞 已有当有人
死活等自在 行遍不重行
是故解脱不由见自性。答曰。汝言自在天为因。是义不然。云何如此。以无德故。自在天无有三德。世间有三德。因果不相似。是故自在不为因。唯有自性有三德。世间有三德故。知自性能为因。是故人我亦不为因。无有三德故。自然为世间因是义不然。非证比量境界故。证量者。见先作因。然后得果。以知者由此证见比度去来亦知如此若。汝说由圣言故是故得知。是义不然。颠倒说故。是故不成圣。外曰。又有诸说。谓时节为因。如偈所言。
时节熟众生 及灭减众生
世眠时节觉 谁能欺时节
一切诸事皆由时节。是故不关见自性得解脱。答曰。时节因不然。三摄中无故。自性变异我摄诸法皆尽离三无别法。此中时节不被摄故知时节无。此变异体说名时节。过去变异名过去时。现在未来亦复如是。故知时节者。是变异别名。以是义故自性为正因。若人得如此正智。是时即得正遍见自性。自性即隐离。以自性离故。故我得解脱。故说太极软自性我计更无物。外曰。自性若被见。云何得离。答曰。我今已被见。因此藏不现。譬如贵家女其性最为善。有人卒来见。是女即羞隐。自性亦如是。若我正遍见。即离便藏隐。唯我独自存。外曰。世间及聪明同说此言。人缚人解人轮转生死。此言实不实。答曰。此言不实。云何知。如偈所说。
人无缚无脱 无轮转生死
轮转及系缚 解脱唯自性
人无缚无脱者。人我不被缚。云何如此。无三德故以。遍满故无变异故。无有事故。系缚者。由有三德。人我无三德。故无自性缚。以遍满者。缚义有彼此。在此不出彼。是故名为缚。人我无彼此。是故无有缚。无变异者。从觉乃至大。此变异属自性不属我。是故人我无变异缚。无有事者。我非作者故。故不能作事。施等诸事。皆属自性故。我非施缚。若非被缚。是故非被脱义得自然脱。无轮转生死者。遍满一切处。云何得轮转。行所未曾至。是乃名轮转。我无处不遍故无轮转义。若人不知此实义。得说我被缚及轮转。外曰。若尔谁被缚及轮转。答曰。轮转及系缚。解脱唯自性。自性由自性。变异及施等能自缚身。是五唯细身与十三具相应。为三缚所系。轮转三世间生。若得正遍智生能解三缚舍离轮转则便解脱。故说三世间依性能造作事。若汝说人被缚世间解脱生死。是义不然。复次偈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