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史传部
- 镡津文集
镡津文集
以世法籍僧何谓也。籍僧者非古也。其暴周之意耳。僧也者远尘离俗其本处乎四民之外。籍僧乃民畜僧也。吾圣人之世。国有僧以僧法治国。有俗以俗法治。各以其法而治之也。未始闻以世法而检僧也。岂非圣人既隐其道大衰其徒污杂太甚辅法不胜其人而然乎。羽嘉生应龙。应龙生凤皇。凤皇生众鸟。物久乃变。其势之自然也。既变则不可不制也。制乎在于区之别之邪正曲直。不可概视也。石有玉草有兰。人乎岂谓无其圣贤邪。旌一善则天下劝善。礼一贤则天下慕贤。近古之高僧者见天子不名。豫制书则曰师曰公。钟山僧远。銮舆及门而床坐不迎。虎溪慧远。天子临浔阳而诏不出山。当世待其人尊其德。是故其圣人之道振。其徒尚德。儒曰贵德何为也。为其近于道也。儒岂不然哉。后世之慕其高僧者。交卿大夫尚不待预下士之礼。其出其处不若庸人之自得也。况如僧远之见天子乎。况如慧远之自若乎。望吾道之兴吾人之修。其可得乎。存其教而不须其人存诸何以益乎。惟此未尝不涕下。
教谓住持者何谓也。住持也者谓藉人持其法使之永住而不泯也。夫戒定慧者持法之具也。僧园物务者持法之资也。法也者大圣之道也。资与具待其人而后举。善其具而不善其资不可也。善其资而不善其具不可也。皆善则可以持而住之也。昔灵山住持以大迦叶统之。竹林住持以身子尸之。故圣人之教盛圣人之法长存。圣人既隐。其世数相失茫然久乎。吾人儌幸乃以住持名之势之利之。天下相习沓焉纷然。几乎成风成俗也。圣人不复出。其孰为之正。外卫者不视不择。欲吾圣人之风不衰。望圣人之法益昌。不可得也。悲夫。吾何望也。
僧置正而秩比侍中。何谓也。置正非古也。其姚秦之所始也。置正可也。置秩不可也。僧也者委荣利以胜德高世者也。岂预宠禄乎。与僧比秩。不亦造端引后世之竞势乎。道[契-大+石]不明。不知窒其渐。道[契-大+石]之过也。夫僧也者出于戒定慧者也。夫正也者出于诚明者也僧非诚明。孰能诚戒诚定诚慧也。不诚乎戒定慧则吾不知其所以为正也。宋齐梁陈四代亦沿秦而置正。二魏高齐后周革秦之制而置统。隋承乎周亦置之统。唐革隋则罢统而置录。国朝沿唐之制。二京则置录。列郡则置正。夫古今沿革虽异。而所尸一也。天下难于得人。而古今皆然。果得其正则吾人庶几无邪也。慎之乎慎之乎。难其人乎。
有形出无形。无形出有形。故至神之道不可以有寻。不可以无测。不可以动失。不可以静得。圣人之道空乎。则生生奚来。圣人之道不空乎。则生孰不泯。善体乎空不空。于圣人之道其庶几乎。夫验空莫若审有形。审有形莫若知无形。知无形则可以窥神明。窥神明始可以语道也。道也者神之蕴也。识之所自出也。识也者大患之源也。谓圣人之道空。此乃溺乎混茫之空也。病益病矣。天下其孰能治之乎哉。
天下不信性为圣人之因。天下不信性为圣人之果。天下惑性而不知修性。天下言性而不知见性。不信性与圣人同因。自昧也。不信性与圣人同果自弃也。不修性而性溺惑也。不见性而其言性非审也(或无上二而字)是故指修莫若乎因。克成莫若乎果。全性莫若乎修。审性莫若乎证。因也者修性之表也。果也者成性之效也。修也者治性之具也。证也者见性之验也。天下其心方散之乱之惰之慢之。谓不必因而罔其表者。则天下何以劝其修性而趋其成乎。天下之心方疑之惑之而不定也。谓不必果而罔其效者。则天下何以示其成性而显其果有所至乎。谓不必修而罔其具者。则天下其性能不蔽而果明且净乎。天下之有见无见断见常见。其说方纷然相糅而不辨。谓不必证而罔其验者。则天下可以别其见性之正乎邪乎至哉不至哉。百家者皆言性。而不事乎因焉果焉修焉证焉。其于性也果效白乎。诸子务性而不求乎因也果也修也证也。其于性果能至之乎。是故吾之圣人道性。必先夫因果修证者也。旨哉天下可以思之矣。
圣人之教存乎道。圣人之道存乎觉。觉则明。不觉则不明。不明则群灵所以与圣人相间也。觉也者非渐觉也极觉也。极觉乃圣人之能事毕矣。觉之之谓佛。况之之谓乘。觉之以成乎圣人之道。乘之以至乎圣人之域。前圣也后圣也。孰不然乎哉。稽圣人之所觉。在乎群生之常觉也。众生日觉而未始觉。觉犹梦。晓而犹昧。是故圣人振而示之。欲其求之引而趋之。欲其至之。人夫谓佛何。拒而讻之。为家而投珍。蹈路而舍地。惑亦甚矣。觉也者以言乎近则息尘劳靖神明正本以修末。以言乎远则了大伪外死生至寂而常明。闲闲与圣人同德。觉之效也。如此大哉至乎。不可以言尽。不可以智得。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吾圣人之作。当周之盛世也。瑞气见乎昭王。而周书不书。避异也。化人自西极而至。将穆王以神游。圣人其兆于诸夏也。十八异僧如秦。而始皇怪之。佛法其东播之渐也。梦于汉而声教遂振。其冥数之当兴也。出于彼而不出于此何也。以彼一天下之大中也。将表其心其权其道之大中乎。圣人以道作。以权适宜。以所出示迹。夫道也者圣人之理中也。权也者圣人之事中也。所出也者圣人之示中也。示中则圣人之心可知也。理中则圣人之道之至也。事中则圣人之事之得也。传谓彼一天下其所统者若中国之所谓其天下者。殆有百数。而中国者以吾圣人非出中国而夷之。岂其所见之未博乎。春秋以徐伐莒不义。乃夷狄之。以狄人与齐人盟于刑得义。乃中国之。春秋固儒者圣人之法也。岂必以所出而议其人乎。然类不足以尽人。迹不足以尽道。以类而求夫圣人。不亦缪乎。以迹而议夫圣人之道。不亦妄乎。圣人见乎五帝三王之后。而不见乎五帝三王之先何谓也。圣人非苟见也。圣人以人心所感而见也。五帝三王之前群生之心不感。而圣人不来也。五帝三王之后群生之心感。圣人之迹所以至也。道在众生之谓因。道在圣人之谓缘。因缘有稔焉。有未稔焉。因缘稔矣。虽众生不求而圣人必至。因缘未稔。虽群生求之而圣人不应。是知圣人与众生盖以道而自然相感。非若世之有所为者。以情而取之以情而舍之也。
圣人之知远至远也。圣人之先觉至觉也。是故其教推索乎太极之前。却道乎天地之更始。故其书为博为多为不约。浩浩乎不可以一往求。不可以一日尽。治其书之谓学。学其教之谓审。审其道之谓至。天下非至无本。非教无明。非书无知。是故研圣人之道者不可舍其教也。探圣人之教者不可捐其书也。今辨其道而讵其教。校其教而不顾其书。不亦妄乎。儒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不其然哉。谓其道不足法。推己道以辨之。谓其书不足详援己书以较之。夫与乡人讼而引家人证当乎。必也不当矣。道也者天下之本也。书也者天下之迹也。事也者天下之异也理也者天下之同也。以理而质事。天下之公也。寻迹以验本。天下之当也。夫委书而辨道。舍理而断事天下若此而为之者。公乎当耶。
古之有圣人焉。曰佛。曰儒。曰百家。心则一。其迹则异。夫一焉者其皆欲人为善者也。异焉者分家而各为其教者也。圣人各为其教。故其教人为善之方。有浅有奥有近有远。及乎绝恶而人不相扰。则其德同焉。中古之后。其世大漓。佛者其教相望而出。相资以广。天下之为善其天意乎。其圣人之为乎。不测也。方天下不可无儒。无百家者。不可无佛。亏一教则损天下之一善道。损一善道则天下之恶加多矣。夫教也者圣人之迹也。为之者(本或无之)圣人之心也。见其心则天下无有不是。循其迹则天下无有不非。是故贤者贵知夫圣人之心。文中子曰。观皇极谠议。知佛教可以一矣。王氏殆见圣人之心也。
镡津文集卷第二
镡津文集卷第三
藤州镡津东山沙门契嵩撰
辅教编下
孝论
叙曰。夫孝诸教皆尊之。而佛教殊尊也。虽然其说不甚著明于天下。盖亦吾徒不能张之。而吾尝慨然甚愧。念七龄之时。吾先子方启手足。即命之出家。稍长诸兄以孺子可教将夺其志。独吾母曰。此父命。不可易也。逮摄衣将访道于四方。族人留之。亦吾母曰。汝已从佛。务其道宜也。岂以爱滞汝。汝其行矣。呜呼生我父母也。育我父母也。吾母又成我之道也。昊天罔极。何以报其大德。自去故乡凡二十七载。未始不欲南还坟陇修法为父母之冥赞。犹不果然。辛卯其年。自以弘法婴难。而明年乡邑亦婴于大盗。吾父母之坟庐。得不为其剽暴。望之涟然泣下。又明年会事益有所感。遂著孝论一十二章示其心也。其发明吾圣人大孝之奥理密意。会夫儒者之说。殆亦尽矣。吾徒之后学。亦可以视之也。
明孝章第一
二三子祝发方事于吾道。逮其父母命之。以佛子辞而不往。吾尝语之曰。佛子情可正。而亲不可遗也。子亦闻吾先圣人其始振也。为大戒即曰。孝名为戒。盖以孝而为戒之端也。子与戒而欲亡孝。非戒也。夫孝也者大戒之所先也。戒也者众善之所以生也。为善微戒善何生邪。为戒微孝戒何自邪。故经曰。使我疾成于无上正真之道者由孝德也。
孝本章第二
天下之有为者莫盛于生也。吾资父母以生。故先于父母也。天下之明德者莫善于教也。吾资师以教。故先于师也。天下之妙事者莫妙于道也。吾资道以用。故先于道也。夫道也者神用之本也。师也者教诰之本也。父母也者形生之本也。是三本者天下之大本也。白刃可冒也。饮食可无也。此不可忘也。吾之前圣也后圣也。其成道树教。未始不先此三本者也。大戒曰。孝顺父母师。僧孝顺至道之法。不其然哉。不其然哉。
原孝章第三
孝有可见也。有不可见也。不可见者孝之理也。可见者孝之行也。理也者孝之所以出也。行也者孝之所以形容也。修其形容而其中不修。则事父母不笃惠人不诚。修其中而形容亦修。岂惟事父母而惠人。是亦振天地而感鬼神也。天地与孝同理也。鬼神与孝同灵也。故天地之神不可以不孝求不可以诈孝欺。佛曰。孝顺至道之法。儒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之后世而无朝夕。故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至哉大矣孝之为道也夫。是故吾之圣人欲人为善也。必先诚其性而然后发诸其行也。孝行者养亲之谓也。行不以诚则其养有时而匮也。夫以诚而孝之。其事亲也全。其惠人恤物也均。孝也者效也。诚也者成也。成者成其道也。效者效其孝也。为孝而无效。非孝也。为诚而无成。非诚也。是故圣人之孝。以诚为贵也。儒不曰乎。君子诚之为贵。
评孝章第四
圣人以精神乘变化而交为人畜。更古今混然茫乎。而世俗未始自觉。故其视今牛羊。唯恐其是昔之父母精神之所来也。故戒于杀不使暴一微物。笃于怀亲也。谕今父母则必于其道。唯恐其更生而陷神乎异类也。故其追父母于既往则逮乎七世。为父母虑其未然则逮乎更生。虽谲然骸世而在道然也。天下苟以其不杀劝。则好生恶杀之训。犹可以移风易俗也。天下苟以其陷神为父母虑。犹可以广乎。孝子慎终追远之心也。况其于变化而得其实者也。校夫世之谓孝者。局一世而闇玄览。求于人而不求于神。是不为远而孰为远乎。是不为大而孰为大乎。经曰。应生孝顺心爱护一切众生。斯之谓也。
必孝章第五
圣人之道以善为用。圣人之善以孝为端。为善而不先其端。无善也。为道而不在其用。无道也。用所以验道也。端所以行善也。行善而其善未行乎父母。能溥善乎。验道而不见其道之溥善。能为道乎。是故圣人之为道也无所不善。圣人之为善也。未始遗亲。亲也者形生之大本也。人道之大恩也。唯大圣人为能重其大本也。报其大恩也。今夫天下之为道者孰与于圣人。夫圣人之道大臻。巍巍乎独尊于人天。不可得而生也。不可得而死也。及其应物示同乎天人。尚必顺乎人道。而不敢忘其母之既死。不敢拒其父之见命故方其成道之初。而登天先以其道谕其母氏。三月复归乎世。应命还其故国。示父于道而其国皆化。逮其丧父也。而圣人躬与诸释负其棺以趋葬。圣人可谓与人道而大顺也。今夫方为其徒。于圣人则晚路末学耳。乃欲不务为。孝谓我出家专道。则吾岂敢也。是岂见出家之心乎。夫出家者将以道而溥善也。溥善而不善其父母。岂曰道邪。不唯不见其心。抑亦孤于圣人之法也。经谓父母与一生补处菩萨等。故当承事供养。故律教其弟子得减衣钵之资而养其父母。父母之正信者可恣与之。其无信者可稍与之。有所训也矣。
广孝章第六
天下以儒为孝。而不以佛为孝。曰既孝矣。又何以加焉。嘻是见儒而未见佛也。佛也极焉。以儒守之。以佛广之。以儒人之。以佛神之。孝其至且大矣。水固趋下也。洫而决之。其所至不亦速乎。火固炎上也。嘘而鼓之。其所举不亦远乎。元德秀。唐之贤人也。丧其母哀甚。不能自效。刺肌沥血。绘佛之像。书佛之经。而史氏称之。李观唐之闻人也。居父之忧。刺血写金刚般若。布诸其人。以资其父之冥。遽有奇香发其舍。郁然连日。及之其邻。夫善固有其大者也。固有其小者也。夫道固有其浅者也。固有其奥者也。奥道妙乎死生变化也。大善彻乎天地神明也。佛之善其大善者乎。佛之道其奥道者乎。君子必志其大者奥者焉。语不曰乎。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