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鉴稽古略续集

  休庵法师 讳可指。字无旨号休庵。临海李氏子。十二出家。十九得度。参普觉明公白岩真公。延居上座。助杨正化。至元间出世于安圣院。上嗣普觉迁隆恩。补白岩故处。选主龙华。百废具兴。山门为之改观。四坐道场诸方倚之为重。作休庵日修念佛三昧曰。此即禅定功夫。恶可强分同异哉。洪武六年中天竺请师。而净慈率众邀于道。拥居其位。是年八月十一日。曰吾将逝矣。众请留偈。师曰。吾宗本无言说。乃合指连称佛号而逝。寿六十九。腊五十。阇维齿牙贯珠不坏。舍利晶莹如金银水精者。遍布于地藏于龙塔。
  竹庵法师 讳坏渭。字清远。号竹庵。南昌魏氏子。广智全悟之甥。而即其法嗣也。生时有灵芝产于庭槐。占者谓。灵秀所凝之瑞。全悟挽致座下。训导成材。喜曰。此吾宗千里驹也一时名公缙绅。相与盘桓争歆慕之曰。此文龙而义虎也。后出世主会稽之宝相杭之报国湖之道场。为法求人无少懈退。洪武初。四众请住净慈禅林。及钟山无遮法会。师亦承诏而赴。退居梁渚乃全悟。藏爪发之地也。是年十二月十六日奄忽而终。寿五十九。腊四十。舍利祔葬爪发塔之侧。四会有录。诗文外集所书草隶俱精善。鼓刊曰是皆般若所寓也。
  广慧禅师 讳智及。字以中号广慧。吴县顾氏子。母周氏。入海云院祝发受具。听习华严了然透彻。次见广智欣公于龙翔。大加赏誉。同袍聚上人策发参究。豁然有省。升双径谒寂照端公。执侍左右。以便咎叩。迁主藏室。研穷教理。出世隆教。升座说法。靡不敬服。后主杭之净慈。又补双径寂照故处。洪武六年诏有道浮屠十人集天界寺。而师居其首。以病赐还。是年九月日。书偈而逝。寿六十八岁云。
  丙辰洪武九年六月。以宋濂为学士承旨。谕之曰。朕以布衣为天子。卿亦起草莱列侍从之开国文臣之首。俾世臣与国同休 时钦天监奏。五星紊度日月相刑。下诏求言有吴印者。钟山寺僧也。有文学。上亲选命蓄发拜官。径授方面。宠之甚厚。所言多从 十月改建太庙。从同堂异室之制。国初立四亲庙。德祖玄皇帝庙居中。懿祖居东第一庙。熙祖居西第一庙。仁祖居东第二庙。至是定此制。前为正殿后为寝殿九间。以一间为一屋。奉安各庙神王。时享岁夹则设累朝帝后衣冠于神座而祀之。
  懒牧禅师 名湛觉字梦庵。长安人张姓。依月空师出家。参性空师得法。结松巢于雨花之左。平生语录有松巢内外集。行于世。
  丁巳洪武十年。诏天下沙门。讲心经金刚楞伽三经。命宗泐如玘等注释颁行 御制演佛寺住持玘太璞字说。
  御制字说 僧多舍俗。惟立字为名何也。以其法殊人主之教故也。迩来有僧。用三字为名。曰玘曰太曰璞。且玘玉之至精者也。太无上之巨也。璞实而不虚。混而未凿。斯三字之用果如是乎。若是则仁者体之。又何为而不可哉。今僧用斯三字。理道深长机根浅露者。莫可探其趣。若遇良工。必由雕琢而方见其形也。昔如来璞太虚。混厚坤故。发问于未判。孰雕琢而使澄清。列无量之象于穹壤。七曜运行其间。布海岳于鸿庞。百川东注。此由大朴而至穹窿。果理之使然。气质之变焉。吾闻混沌静久。今僧舍俗认璞。必释教之然哉。
  二月学士承旨。宋濂致仕归金华。文宪公为国初一代大儒传。是永明后身不独为国家铺张文学。以上诸大禅师。多其所传记者云 三月十三日礼部尚书张等奉天门奏准奉圣旨就批本著落礼部知道一切南北僧道。不论头陀人等。有道善人。但有愿归三宝。或受五戒十戒。持斋戒酒。习学经典。明心见性。僧俗善人许令斋持戒牒随身执照。不论山林城郭乡落村中。恁他结坛上座。拘集僧俗人等。日则讲经说教化度一方。夜则取静修心钦此 上谓侍臣曰。前代庸君暗主。莫不皆以垂拱无为借口。纵恣荒淫不亲政事。孰知治天下者。无逸而后可逸。朕即位有年。常以勤励自勉。待旦即临朝。哺时而后还宫。夜卧不能安席。披衣而起。或仰观天象。见一星失次。即为忧愓。或量度民事。有当速行者。即次第笔记待旦发遣。朕非不欲暂安。秖畏天命不敢故尔。朕言。及此者但恐。群臣以天下无事便欲逸乐。股肱既惰。元首丛脞。民何所赖。书曰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尔群臣但能以此为勉。朕无忧矣。
  宝钞 上初造钞不就。梦神人告曰。非用士子肝心不可。上忧之语马太后。后曰。此甚易耳。用国学文课置钞。钞就矣。上曰何也。答曰。士子呕心做出文字。岂非此耶。上从之钞乃就。
  洪武正韵 上以旧韵起于江左。多失正音。乃命学士乐韶。以中原雅音校正之。书成。诏颁行之。
  十一月皇孙允炆生 皇孙头颅颇偏。太祖抚之曰。半边月儿知其不克终也。及读书甚聪慧。尝咏新月诗云。谁将玉指押。掐破碧天痕。影落江湖内。蛟龙不敢吞。太祖不悦。以其非吉兆也。
  戊午十一年正月。给朝参文武百官牙牌。悬带出入以防奸伪 礼部郎中袁子文。建言度僧许之。
  朴隐禅师 讳元净。字天镜。号朴隐。会稽倪氏子。母严氏。从弘教立公落发。具戒于昭庆濡律师。往集庆受天岸济法师十乘止观三千性具之义。谒径山元叟端禅师。明单传直指之道。端公称是般若中人也。久之游大龙翔寺。见广智欣公精贯儒释二家之学。出世长庆寺。升万寿禅寺。洪武初年。师与东溟日公璧峰金公。召入内庭问道赐食而退。后主灵隐。终罹诬构谪贬。是年正月十九日卒。
  扶宗法师 讳崇裕。字约之。毗陵陈氏子。母梦庞眉异僧叩门。托寓之兆而生。幼遇圣像即瞻礼之。从东林晓公为师。后谒径山端公究明大事。端公云。此龙象器也。参断崖义公广智欣公。随广智住大龙翔寺左右十余年。广智对客大为称赞。出世光孝禅寺香祝广智。帝师锡以今号。迁于崇胜禅寺。洪武九年移主育王广利禅寺。曾于钟山广荐法会。师列十大僧之位。以偈献上览之大悦。命之书天界寺额。赐食上前。上称诚善知识也。生平瑞应甚众云。是古德再来不及备录。是年殁。塔于石耳峰下。年七十五。有三会语录。
  四月命造皇堂於陵所。亲制皇陵碑记以示后世。上微时同里刘继祖。助善地以葬皇考妣。即皇陵追封义惠侯。亲撰诰文遣官以祭之 五月二十四日敕授玘太朴左讲经。御制诰文谕曰。经中知人我之相。教外忘大小之乘。非古刹之沙门实东林之德士。学高诸侣。名动一时。尔玘大朴养性得。宜讲经不倦。持身谨戒。临事慎为。是用职尔僧官。以副朝典。往化释子无怠讲经。尚宜以佛之觉觉人。以师之业业已。俾释子有达宪章。庶不负朕设官之初意也。今特授尔僧录司左讲经。汝其勉之。
  御制授了达德瑄溥洽僧录司。谕曰。西说东来妙演无量。或云不二法门。斯道也本苦空寂寞。从斯道者果若是。宜其然哉。迩来僧录司首僧阙员。召见任者。命询问其人。各首僧承命而还。不数日来告曰。臣弘道等若干人。前奉敕询高僧于诸山。即会丛林大众。佥曰。惟浙右上天竺僧溥洽。京师鸡鸣寺僧德瑄。能仁寺僧了达。东鲁之书颇通。西来之意博备。若以斯人备员僧录司。实为允当。呜呼昔人有云。世不绝圣国不绝贤。近者僧录司阙员。朕将以为无人矣。及其询问乃有人焉。今朕域之内慕清净。而欲出三界者。有其名而无其实。其泛泛者不下五七万。尔今三人不屈五七万之下。伸于五七万之上。可谓志矣可谓道矣。然昔如来道备于雪岭归演五天。妙音无量灵通上下。天人会听。若斯之演听四十九秋。自是之后五百余年流传东土。虽九夷八蛮。一闻斯道无不钦崇顶礼。何况中国文物礼乐之邦。人心慈善易为教化。若僧善达祖风者。演大乘以觉聪。谈因缘以化愚启聪愚。为善于反掌之间。虽有国法何制乎。缧绁刑具亦何以施。岂不合乎柳生之言。阴翊王度。岂小小哉。今尔僧了达德瑄溥洽达祖风。遵朕命则法轮常转。佛日增辉。名僧于吾世足矣。往钦哉。
  己未洪武十二年。诏以北平久不雨。今年夏税秋粮。尽行蠲免 十月定致仕官处乡党之礼。
  御制授仲羲阐教诰文谕曰。入定于大千界内。谈经于不二门中。解脱为空清虚成性。久留心于佛教。独潜于禅林。去就一之。是非不染尔仲羲居山禅伯对月诗宗抱不堕之慈悲。乐无穷之清净。乃命阐教之职。用副僧录之司。尚宜深究佛书详穷禅教。条分本末缕析始终。俾诸僧皆悟静中之禅。而无教外之失。今特授尔僧录司右阐教。往钦于训。宜懋尔功。
  御制授清浚左觉义诰文谕曰。夫僧者。立身于物表以化人。初不可烦以官守也。然而聚庐以居合众而食。钱谷有出纳。簿籍有勾稽。不有所司。何以能治。故僧官之设历代不废。今命尔僧清浚。为僧录司左觉义。尔其往慎乃职勿怠以私。使彼学道之从。安居饱食而不懈于进修。以称朕兴隆尔教之意。钦哉。
  东溟法师 讳慧日。号东溟。天台人。族姓贾。依平山等公出家。从子庭欣公习台衡之学。子庭为之剖析。无不尽其玄奥。至上竺礼竹屋净公。偈颂屡屡招拔同伍。净公喜曰。翘翘苍松挺出于荆榛之上者是子也。后於越溪座下首众。以表仪四众。创建下竺灵山教寺。宏敞上竺观音教寺。帝师嘉师行业。赐以金斓法服。并署妙应普济之号。洪武初年。召赴天界禅林升座说法。众皆耸听。所度弟子甚众。师眉长一寸余。其白胜雪。人皆以白眉和尚称之。是年七月。梦青莲华清芳袭人。曰吾生净土之祥也。寿八十九。葬于妙应塔院。
  十二月封诸王。柏为湘王。桂为豫王。柍为汉王。植为卫王。
  庚申洪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谋逆伏诛。因是罢丞相等官升六部。分理天下庶务。改大都督分左右前后中五都督 宋濂卒。年七十二。公博极群书名满天下。文传四夷。而于佛老之言尤深研究。所著有潜溪集芝园集龙门子无相誊语等书。传于世 四月。命群臣各举所知以备任用 五月甲午。雷震谨身殿大赦 诏曰。朕以非德托以万姓之上。奉天勤民于兹十有三年矣。不期宰辅失职。四奸擅权。使贤愚陷于不义。朕思创业之艰难。念守成之不易。首除奸恶。锄根剪蔓。爰及余党。然刑戮之际不无过焉。甚非上帝好生之德。乃于是月初四日申时分雷震谨身殿。朕甚惧焉。于是赦天下罪者。除十恶不赦。外其余已未发觉结正。罪无大小咸赦除之 六月诏曰。朕荷上天眷祐。君主华夷十有三年。仓廪盈府库充。皆吾民之所供也。今民未苏诏告有司。今洪武十三年。天下秋粮尽行蠲免 授建昌僧官谕曰。天下大道惟善无上。其善无上者释迦是也。固大慈忍。志立大悲愿心。行无所不至。化无所不被。论性原情谈心妙理。洁六尘之无垢。净六根之无翳。去诸魔而清法界。制外道以乐人天。斯行斯修而历劫无量。乃降兜率至于梵宫。既舍金轮而犹苦行于雪岭时。道成午夜。明心相符。朕观如来以己之大觉。而欲尽觉诸法界众生。其为慈也大。其为悲也深。可为无上者欤。世人宿有善根者皆慕佛力。寰中之修者甚广。今建昌僧某。博修佛道善驭僧民。其方士民。仰僧善道感化人淳。既内附之诚理。宜授以建昌府僧纲司云 辛酉洪武十四年创编赋役黄册。余带曰畸零册。颁五经博士于北方学校 始定翰林院官制。为正五品衙门 上谓廷臣曰。夫道之不明。由教之不行也。夫五经载圣人之道者也。譬之粟菽布帛。家不可无人。非菽粟布帛则无以为衣食。非五经四书则无由以知道理云。今以五经颁赐使其讲习。夫君子知学则道兴。小人知学则俗美。他日收学。亦未必不本于此。
  雪牕禅师 讳悟光。字公寔号雪牕。成都人。姓杨氏。以三昧力入智慧海。初说法于白马寺已。而住育王天童四会说法。虞文清公赞。为佛果一枝凤毛麟角。洪武十四年记。
  南堂禅师 讳清欲。字了庵。南堂其号也。姓朱氏。台之临海人。住及开福本觉灵岩三刹。有三会语录。行世。
  悦堂禅师 讳颜。以东屿正嫡。住昆山东禅。转吴门万寿。升虎林南屏。遂陟双径。有四会语录行世。
  古鼎禅师 讳铭。临济十五世孙。四坐道场将示寂。谓其徒曰。观世音持莲华至矣。安坐而逝。荼毗舌根齿牙数珠不坏。五色舍利无数。国史危先生为之碑。有四会语录行世。
  蒋山寺住持仲羲奏。迁蒋山寺及宝公塔于东冈。改赐寺额曰灵谷寺。榜外门曰第一禅林。命度僧一千名。悉给与度牒。赡僧田若干顷。
  六月二十四日。礼部为钦依开设僧道衙门事照得。释道二教流传已久。历代以来皆设官以领之。天下寺观僧道数多。未有总属。爰稽宋制。设置僧道衙门以掌其事。务在恪守戒律以明教法。所有事宜开列于后。
  一在京设置僧录司道录司。掌管天下僧道。精选通经典戒行端洁者铨之。其在外布政府州县。各设僧纲僧正僧会道纪等。司衙门分掌其事。
  僧录司掌天下僧教事。
  善世二员。正六品左善世右善世。阐教二员。从六品左阐教。右阐教。讲经二员。正八品左讲经。右讲经。觉义二员。从八品左觉义。右觉义。
  道录司掌天下道教事。
  正一二员。正六品左正。一右正一。演法二员。从六品左演法。右演法。至灵二员。正八品左至灵。右至灵。玄义二员。从八品左玄义。右玄义。
  各府僧纲司掌本府僧教事。
  都纲一员从九品 副都纲一员。
  各府道纪司掌本府道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