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方志

  今约通局诸门以分。一约往世。二约贤劫。三约释迦一佛为候。初约往劫用辩通塞者。如上所列往劫行事。萨埵舍身流血尚在。达拏舍子杖捶遗血。布发掩泥之所。舍身求偈之地。月光斩首尸毗饲鹰。斯等遗踪并惟古劫。计数灾荡如何尚在。印度名僧亦决斯致理。如所问无宜独留。而往事往生弥纶于五印者。有人云。此乃如来神力菩萨至行。虽有三灾不可除灭。后成世界依而集之。有人言。三灾之化无往不除。但欲使后代可师仰故。世界初成依古遗踪。相似而现。并佛之化迹神感所为。故五不思议中一为佛力也。所以往劫生事依依列之。二约同劫以明。且如一钵千佛共同故。传云。释迦受食四王奉钵。灭后流行至毗舍离。若千百年又至乾陀卫。又至月支于阗龟兹。当达振旦返师子国。还来天竺上升兜率天。弥勒见曰。释迦佛钵今来至此。七日供养还下龙宫。弥勒道成四王还献。二者龙宫佛影千佛同留。三者方石说诸千佛同坐。即建陀卑钵树下者。四者石塔感衰千佛同候。上传之中多明四佛行坐之迹。准此未来抑亦可见。三明释迦一代通局不等。如天道宝阶灭无遗绪。吒王大塔七化已。三道树灭而更生。佛迹毁而还现。杨枝摧而重出。舍利试而逾灵。诸如此例。故应不通后佛。至如鸡足迦叶留化。慈尊山宫明辩持身待圣。沮渠灭定之侣。摩支应供之徒。事局未来神游绝域。皆为明道开显尘蒙。慈导有情澄神诸有故也。

  释迦方志时住篇第七

  案索诃世界一大劫中千佛出世。寻夫劫波之号不可以时数推之。假以方石芥城准为一期之候。中含四大中劫谓成住坏空也。
  如从十岁增至八万。复从八万至于十岁。经二十返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成劫。以年算之。则经八千万万亿。百千八百万八万岁也。止为一小劫耳。今成劫已过。入住劫来经九小劫。释迦如来住劫第四。尚余九百九十六佛。次续兴焉。
  依摩耶经。如来灭后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又依善见毗婆沙云。如来灭后正法千年。像法亦尔。以度女人故。正法灭五百年。若诸女人能遵八敬。如法行道正法住世还得千年。又云。佛法住世一万年。初五千年修道出家。得三达灵智。后五千年出家修道。不得三达灵智。过此已后经归龙宫像自颓坏。诸比丘等同于俗流。惟有剃发袈裟而已(佛法之垂振旦。三被诛焚。初赫连勃勃号为夏国。初破长安遇僧皆杀。二魏太武用崔皓言。夷灭三宝。后悔皓加五刑。三周武帝但令还俗。皆不得其死。如传所详也)。

  释迦方志教相篇第八

  自释教之来振旦。开济极焉。发悟疏通廓清尘染。其中瑞应具篇前闻。且述数条用程无惑。昔士行寻教意在大乘。将发西域乃有留难。遂将经投火。经身不灰火为之灭。东达此土即放光经是也。又昙无谶获涅槃经。至于凉土盗者夜窃。举而不起稽首谢焉。周武之凌法也。像毁经焚咸见藏经。相从腾上奄入空际。如斯众矣。不可具书。然弘教在人有国为本。度人立寺图像译经。世约相求。故叙由来昌明佛教。而汉魏以往固无得而闻。晋宋迄今辄略铨序。
  晋世祖武皇帝(大弘佛事。广树伽蓝)。
  晋惠帝(洛下造兴圣寺供常百僧)。
  晋敏帝(于长安造通虚白马二寺)。
  右西晋二京。合寺一百八十所。译经一十三人。七十三部(僧尼三千七百人)。
  晋中宗元帝(江左造瓦官龙宫二寺。度丹阳千僧)。
  晋肃宗明帝(造明兴道场二寺。集义学百僧)。
  晋显宗成帝(造中兴鹿野二寺。义学千僧)。
  晋太宗简文帝(造像度僧立寺。长干起木塔)。
  晋烈宗武帝(造皇泰寺本弟。立本起寺)。
  晋安帝(于育王塔立大石寺)。
  右东晋一百四载。立寺一千七百六十八。译经二十七人。二百六十三部(僧尼二万四千人)。
  宋高祖武帝(口诵梵本手写戒经。造灵根法王四寺。供养千僧)。
  宋太宗明帝(造丈八金像。斋感舍利。造弘普中寺。召诸名僧)。
  宋太祖文帝(奉斋不杀。造禅灵寺。常供千僧)。
  右宋世合寺一千九百一十三。译经二百一十部(僧尼三万六千人)。
  齐太祖高帝(手写法华口诵般若。四月八日常传金像。七月半白普寺送盆供僧三百。造陟屺正观二寺)。
  齐世祖武帝(造招玄游贤二寺。三百名僧三教格量。四年考定)。
  齐高宗明帝(写一切经造千金像。口诵般若常转法华。造归依寺。召集禅僧常持六斋)。
  右齐世合寺二千一十五寺。译经七十二部(僧尼三万二千五百人)。
  梁高祖武帝(制五时论转四方等。造光宅同泰五寺。常供千僧。国内普持六斋八戒)。
  梁太宗简文帝(建资敬报恩二寺。刺血自书般若十部。太后忌日不食而斋。撰法集记二百余卷。法宝联壁亦二百余卷)。
  梁中宗元帝(造天居天宫二寺。供有千僧。自讲法华成实论)。
  右梁世合寺二千八百四十六。译经二百四十八部(僧尼八万二千七百人)。
  梁宣帝 梁明帝 等
  右二主中兴社稷。于荆州造天皇陟屺大明等诸寺。治在江陵一州佛寺一百八所(僧尼三千二百人)。
  陈高祖武帝(杨州造东安兴圣天居四寺。写一切经一十二藏。造金铜像一百万躯。度僧七千人。治故寺三十二所)。
  陈世祖文帝(写五十藏经。度僧尼二千人。治故寺六十所)。
  陈高宗宣帝(杨州禁中造太皇寺。七级木塔。又造崇皇寺。刹高十五丈。安佛爪造金像二万余躯。治故寺五十所。故像一百三十万躯。写十二藏经。度一万僧)。
  右陈世五主三十四年。寺有一千二百三十二。国家新寺一千七百。官造者六十八。郭内大寺三百余。僧尼三万二千人。译经十一部。与地图云。梁帝都下旧有七百余寺。属侯景作乱焚烧荡尽。有陈既统国及下民备皆修葺。表塔相望星罗揭辇。经像之富不可殚言。
  魏(元民)太祖道武帝(于虞地造十五级塔。又云。开泰定国二寺。写一切经。造千金像。三百名僧每月法集)。
  魏高宗文成帝(重复佛教更开释门。凡度僧尼三万许人)。
  魏显祖献文帝(造招隐寺。召坐禅僧)。
  魏高祖孝文帝(于邺造安养寺。召四方僧。六宫侍女皆持年三月六斋有慕道者放令出家。手不释卷顷便为讲为。先皇再治大觉大行供施。度僧尼一万四千人)。
  魏世宗宣武帝(于式干殿。自讲维摩经。造普通大定四寺常供千僧)。
  魏肃宗孝明帝(于邺下造大觉寺)。
  魏敬宗孝庄帝(造五精舍一万石像)。
  西魏武帝(长安造陟屺寺供二百僧)。
  魏文帝(造般若寺。用给贫老。口诵法华身持佛戒)。
  右元魏君临一十七帝。一百七十年。国家大寺四十七所。北台恒安镌石置龛。连三十里。王公等寺八百三十九所。百姓所造寺者三万余所。总度僧尼二百余万。译经四十九部。佛教东流此焉为盛。惟太武世。信用司徒崔皓佞说。凌废正教。潜隐七年。后知诈妄戮诛崔氏。还复佛教光阐于前。
  齐高祖文宣皇帝(登祚受禅于僧稠禅师受菩萨戒。断肉禁酒放鹰除网。又断天下屠。年三月六劝民斋戒。公私荤辛亦除灭之度人八千)。
  齐肃宗孝昭帝(为先皇写经一十二藏。合三万八千四十七卷。度三千许僧)。
  齐世祖武成帝(造宝塔。转大品经)。
  右高齐六君。二十八载。皇家立寺四十三所。译经一十四部。度人与魏相接。
  周孝明帝(为先皇造织成像。高二丈六尺。等身檀像一十二躯。并诸侍卫)。
  周太祖文帝(于长安立追远陟岵大乘等六寺。度一千人。又造五寺供养实禅师徒众)。
  周高祖武帝(为文皇造锦像高一丈六尺宝塔。一百二十区。又京下造宁国会昌永宁三寺。 凡度僧一千八百人。写经一千七百部。后遇张宾所佞方为不善之首。废僧尼三百万人)。
  周孝宣帝(重隆佛日。造素像四龛一万余躯。写般若经三千卷。六斋八戒常弘不绝)。
  右周世宇文氏五帝二十五年。合寺九百三十一所。译经一十六部。
  隋高祖文皇帝(开皇三年周朝废寺咸为立之。名山之下各为立寺。一百余州立舍利塔。度僧尼二十三万人。立寺三千七百九十二所。写经四十六藏一十三万二千八十六卷。治故经三千八百五十三部。造像十万六千五百八十躯。自余别造不可具记)。
  隋炀帝(为文皇献后于长安造二禅定。并二木塔。并立别寺十所。官供四事。治故经六百一十二藏。 二万九千一百七十二部。治故像一十万一千躯。造新像三千八百五十。度六千二百人)。
  右隋代二君三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译经八十二部。
  皇唐启运弘敞。释门功业崇繁。未可胜纪故难叙出。

  释迦方志卷下

  大唐永徽元年岁维庚戌。终南太一山丰德寺沙门。吴兴释道宣。往参译经旁观别传。文广难寻故略举其要。并润其色同成其类。庶将来好事用裨精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