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氏稽古略

    己巳 元嘉六年      
      北燕 太平二十一年  北凉 承玄二年  魏 神麚二年  
    庚午 元嘉七年      
      太平二十三年  承玄三年  神麚三年  
    辛未 元嘉八年      
      北燕弘 大雅元年  北凉 义和元年  神麚四年

  宋帝诏促求那跋摩尊者(中印度人)赴京。至是正月至建康引对。文帝迓劳殊勤问以佛道。一日问曰。寡人常欲持斋不杀。以身应物不获所。愿师幸教之。尊者曰。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不由人。且帝王所修与匹夫异。匹夫倘不克己苦节。何以为用。帝王以四海为家。万民为主。出一嘉言则士庶咸悦。布一善政则人神以和。刑不夭命。役不劳力。则风雨时若百谷滋繁。以此持斋。斋亦大矣。以此不杀。利亦多矣。安在辍半日之餐至一禽之命然后为弘济耶。须贻勤俭尔。帝抚几叹曰。俗迷远理。僧滞近教。如师之言可论天人之际矣。帝自是尊之为师。命居祇洹寺供给隆厚继。于寺讲法华经并十地品。帝率公卿日集座下以听法。法席之盛前此未有也(弘明集)。
    壬申 宋 元嘉九年  北燕 大雅二年  北凉 义和二年  魏太武帝延和元年
    癸酉   元嘉十年 宋谢灵运死  大雅三年  牧犍 承和元年  延和二年
    甲戌   元嘉十一年  大雅四年  承和二年  延和三年
    乙亥   元嘉十二年  大雅五年  承和三年  太延元年
    丙子   元嘉十三年  大雅六年灭  承和四年  太延二年


  北燕

  凭跋。冀州人(燕南河北道真定路冀州郡名信都。禹贡九州之一)仕后燕。丁未年(东晋安帝义熙三年)后燕国乱。跋遂篡灭之。乃据昌黎(今平栾路郡名北平冀域)。号北燕。己酉年曰太平元年。至是宋帝元嘉八年。北燕昭帝弘立。年曰大雅。大雅六年为元魏所灭。合二十八年。
    丁丑 元嘉十四年    北凉 承和五年  魏 太延三年
    戊寅 元嘉十五年    承和六年  太延四年


  宋

  文帝谓其臣丹阳尹何尚之曰。适见颜延之宗炳著论。发明佛法甚为名理。并是开奖人意。若使率土之滨皆感此化。朕则垂拱坐致太平矣。夫复何事尚之因进曰。夫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十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持此风教以周寰区。编户亿千则仁人百万。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则陛下之言坐致太平是也(帝纪何传)。
    己卯 元嘉十六年    北凉 承和七年灭  太延三年


  北凉

  假蒙胡人。东晋安帝丁酉隆安元年据张掖。号北凉。称河西王。年曰神玺。己亥年改元天玺。辛丑年武宣王沮渠蒙逊立。改元永安。壬子年迁都姑臧。改年曰元始。戊辰年改元承玄。庚午年蒙逊遣贡于元魏。辛未年改元义和。壬申年元魏遣安西将军李顺使凉还。魏主问以凉事。顺曰。蒙逊经涉艰难。粗识机变。然礼者德之兴。敬者身之基也。蒙逊无礼不敬。以臣观之不复年矣。癸酉年蒙逊卒。子炖煌太守牧犍即河西王位。改元承和。牧犍虽外修臣礼。内实乖悖。己卯年三月魏主讨凉。六月魏主至姑臧。九月牧犍兄之子万年帅所领降魏。姑臧城溃。牧犍帅其文武五千人面缚请降。魏主释其缚而礼之。三主合四十三年。张掖今甘州路也。姑臧凉州也。炖煌凉州路也。并隶甘肃省。雍州之域(图经)。
    庚辰 宋 元嘉十七年  魏世祖太武皇帝焘 大宗长子癸亥年立 太平真君元年
    辛巳   元嘉十八年  太平真君二年
    壬午 元嘉十九年西域献帝火浣布袈裟帝时自衣之  太平真君三年
    癸未   元嘉二十年  太平真君四年
    甲申 元嘉二十一年太子率更始令何承天撰元嘉新历  太平真君五年
    乙酉   元嘉二十二年  太平真君六年毁残佛教
    丙戌   元嘉二十三年  太平真君七年
    丁亥   元嘉二十四年  太平真君八年
    戊子   元嘉二十五年  太平真君九年
    己丑   元嘉二十六年  太平真君十年
    庚寅   元嘉二十七年  太平真君十一年 族司徒崔浩等
    辛卯   元嘉二十八年  正平元年 正平二年二月太武遇弑

  白足沙门 讳昙始。一曰惠始。魏书佛老志云。沙门惠始清河张氏子。始师鸠摩罗什法师。晋刘裕灭后秦。复为夏赫连屈丐追取长安。道俗被坑戮。而始接刃无伤。屈丐大怒召始于前。以佩刀自击之。又不能害。乃惧而谢罪。百姓赖始慈力。免诸酷毒。魏太武平赫连昌。白足归魏。初魏太平真君六年。太武讨盍吴之乱至长安。见僧寺有兵仗。武怒。司徒崔浩因而劝太武。尽诛沙门毁诸经像。太平真君十一年。崔浩自恃才略撰国史。书魏之先世事列于衢路。刊石立于郊坛。北人无不忿恚。太武以浩暴扬国恶大怒。使有司按浩及秘书郎吏等罪状。凡一百二十八人皆夷五族。是时白足谒太武。武怒命斩之不能伤。武自抽佩刀斩之。又不能伤。投诸虎槛。虎皆弭服。武惊延始上殿悔谢归敬。先是景穆太子为政精察。中常侍宗爱性憸恶多不法构扇太子。太子以忧卒。大武徐乃知之。追悼不已。宗爱惧诛。正平二年二月弑太武。尚书源贺陆鹿勒兵诛爱。奉皇孙浚即帝位。改元(魏书)白足跣行泥滓不染故名(高僧传)。
    壬辰 宋 元嘉二十九年  魏高宗文成皇帝浚景穆太子之子 兴安元年

  魏兴安元年。群臣多请复释氏之教。诏曰。夫为帝王者。必只奉明宪显彰仁道。其能惠著生民济益群品。虽在往古犹序其风烈。是以春秋喜崇明之礼。祭典载功施之族。况释教如来功济大千。惠流尘境。寻生死者叹其达观。览文义者贵其妙门。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排拨群邪。开演正觉。故前代已来莫不崇尚。亦我国家常所尊事。今制诸州郡县众居之所。各听建佛图。其有好乐佛法欲为沙门者听出家。大州五十人小州四十人。于是向所毁佛图。率皆修复(魏书又僧史略)又敕有司。于五级大寺为太祖已下五帝铸铜佛像。各一丈六尺。帝亲为沙门师贤等五人下发。以师贤为道人统(魏书僧史)。
    癸巳 元嘉三十年二月太子劭谋逆帝殂武陵王讨劭斩之  魏 兴安二年


  世祖孝武帝

  骏。文帝第三子。封武陵王。刺江州。三月王会兵讨元凶劭。四月王即帝位于新亭。在位十一年。寿三十五岁。帝博该学问。省读书奏七行俱下(宋书帝纪) 孝建(三)大明(八)。
    甲午 孝建元年 正月改元  魏 兴光元年

  宋分扬州浙东五郡。置东阳州治会稽。分荆湘江豫州之八郡。置郢州治江夏(宋书)。
    乙未 孝建二年诏沙门道猷为安镇寺法主 僧传  太安元年
    丙甲 孝建三年  太安二年

  华严经释疏 释元畅。魏灭教。归宋来扬州。止明因寺。作华严经释疏传讲迄今。畅其始也(僧传)。
    丁酉 大明元年  魏 太安三年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 东印度人也。得法已行化至南印度。王名香至。崇奉佛乘。迎祖尊重供养。施以宝珠。王有三子。曰月净多罗。曰功德多罗。曰菩提多罗。祖以施珠问三王子。此珠圆明有能及否。第一第二王子同曰。此珠七宝中尊固无逾也。第三王子菩提多罗曰。此是世宝未足为上。于诸宝中法宝为上。此是世光未足为上。于诸光中智光为上。此是世明未足为上。于诸明中心明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辩于此。既辩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知其宝。若明其宝宝不自宝。若辩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辩世珠宝不自宝者。要假智宝以明法宝。然则师有其道其宝即现众生有之。心宝亦然。祖叹其辩慧。乃复问曰。于诸物中何物无相。曰于诸物中不起无相。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高。曰于诸物中人我最高。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大。曰于诸物中法性最大。适香至父王厌世。众皆号绝。维菩提多罗于柩前入定七日而出。遂求出家。既受具戒。祖告之曰。如来以正法眼付大迦叶。如是展转乃至于我。戒今嘱汝。听吾偈曰。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祖付法已。即于座上起立。舒左右手各放光明二十七道。三色晃耀踊入虚空高七多罗树。化火自焚。空中舍利如雨。取以建塔。当此宋孝武帝之世也(正宗记)。尊者尝因东印度国王请斋。王问曰。诸人尽转经。师何不转经。尊者曰。贫道出息不随众缘。入息不居蕴界。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不但一卷两卷。
    戊戌 宋 大明二年  魏 太安四年 禁酒犯者斩凶吉二事容酿 北史
    己亥   大明三年  太安五年
    庚子   大明四年 路昭皇太后造普贤像成  和平元年
    辛丑   大明五年  和平二年
    壬寅   大明六年  和平三年
    癸卯   大明七年  和平四年
    甲辰   大明八年 五月庚申帝崩太子即位  和平五年


  废帝

  宋太子讳子业。即皇帝位年十六岁。改元景和。又改永光。乙巳年十一月。主衣阮佃夫姜产之等弑帝(前废帝也)。在位一年。湘东王彧即位。

  太宗明帝

  彧。文帝第十一子。封湘东王。寿寂之等既弑废帝。奉王即位。在位七年。寿三十四岁 泰始(七)泰豫(一)。
    乙巳 宋 泰始元年十一月改元即废帝永光年也  魏 和平六年五月帝殂帝度僧尼三万余人兴佛教修旧寺 北史
    丙午 泰始二年  显祖献文皇帝弘高宗长子即位年十二凭太后临朝天安元年 六月开酒禁

  湘东王既即帝位。袁顗奉表劝晋安王子勋即大位。建牙于桑尾。移檄建康。至是刘琬帅将佐上尊号。晋安王子勋即皇帝位于浔阳(江州)。改元义嘉。四方贡计皆归浔阳。朝廷所保唯丹阳淮南等数郡。朝廷以建安王休仁都督征讨诸军事。沈攸之为浔阳太守。将兵讨子勋。既而刘琬为荆州前军长史。张悦诈而杀之。诸军至浔阳。斩晋安王子勋。传首建康。子勋年十一岁。
  宝公大士 讳宝志。世称宝公。尊之也。手足鹰爪。初建康东阳民朱氏之妇。闻儿[口*帚]鹰巢中。梯树得之。举以为子。七岁依钟山僧俭出家。专修禅观。至是显迹。以剪尺拂扇挂杖头。负之行聚落。尝遇食鲙者。从而求食。啖者遗而薄之。志即吐水中皆成活鱼。今江中回鱼是也。居多神异。至梁武帝天监十三年十二月六日入灭。寿九十三岁。梁武皇帝以金二十万易建康钟山之独龙冈葬之。建浮图五级于其上。敕王筠勒碑。葬之日车驾亲临祭奠。道俗奉祀。奇瑞显应为天下第一。凡大士所作偈句。多著南史。为学者述大乘赞十篇科颂十四篇并十二时歌。盛行于世。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帝遣使致斋钟山。亲洒制文赞敬。诏曰。自今宜显尊异。赐号道林真觉菩萨(碑记)。法师昙宗入灭。宋武帝大明二年正旦谓宗曰。朕何罪劳卿忏。宗曰。舜称子违尔弼。禹曰万方有罪在予一人。陛下宁得有异。帝大悦(统纪)。
    丁未 泰始三年  皇兴元年

  魏丁未年。凭太后还政。魏主始亲国事。改元勤于为治。赏罚严明。拔清节黜贪污。魏国称治。于长安北台起永宁寺。塔七级高。三十丈。又于天宫寺作佛像。四十三尺。用铜七万斤黄金六百斤(北史帝纪)。
    戊申 泰始四年 帝造湘宫寺成  皇兴二年
    己酉 泰始五年  皇兴三年
    庚戌 宋 泰始六年  魏 皇兴四年
    辛亥 泰始七年  魏 高祖孝文皇帝宏献文长子五岁受禅位 延兴元年

  魏辛亥年六月。显祖献文皇帝弘。聪慧夙成。刚毅有断。雅好黄老浮图之学。常有遗世之心。欲禅位于叔父中都大官京兆王子推。任城王云子推之弟也。对曰。父子相传其来久矣。若授旁支。恐非先帝之意。乃奉皇帝玺绶。传位于太子宏。太子生五岁。改元延兴。群臣奏曰。昔汉高祖称皇帝。尊其父为太上皇。明不统天下也。今皇帝幼冲。万机大政犹宜陛下总之。谨上尊号曰太上皇帝。徙居崇光宫。宫在北苑中。建鹿野浮图于苑中之西山。与僧居之时谈禅理(魏书帝纪)。
    壬子 泰豫元年 四月帝崩太子立方十岁  延兴二年 上皇讨蠕蠕破之柔然也

  宋明帝。尝造佛丈六金像。旦食常斋。日诵般若。爰感舍利。造弘普寺(六帖)。

  苍梧王

  昱。明帝太子。生十岁即位。在位五年。数出游行。小有忤意。即加屠剖。一日不杀则惨然不乐。殿省忧惶食息不保。丁巳年七月戊子夜。帝令左右扬玉夫伺织女渡河。见当报我。不见将杀汝。是夕玉夫伺帝熟寝。与扬万年弑帝。寿十五岁。右卫将军萧道成以皇太后令追封昱为苍梧王。迎安成王准即皇帝位。时年九岁 元徽(五)。
    癸丑 元徽元年  魏 延兴三年
    甲寅 元徽二年  延兴四年

  魏囚狱或积年。群臣颇言之。上皇曰。滞狱诚非善治。不犹愈于仓猝而滥乎。夫人忧苦则思善故。智者以囹圄为福堂。朕特苦之。欲其改悔而加矜恕耳(北史)。
    乙卯 元徽三年  延兴五年
    丙辰 元徽四年  承明元年 二月太上皇崩冯太后复临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