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传记


  江宁县有优婆塞。能信小乘俱舍等说。不肯大乘。一时县主道俗诸众。造金字法华经营供养。士女蠢蠢。轻财重法。时小乘优婆塞。不意助熏香器。更七年后。无病顿亡。家人怪异。不营殡葬。明日日西得活。悲泣躄地。闷绝苏起。谓家室曰。吾初死时。先见大城。如金城。其中有众多殿堂。庄严奇妙。金银伟帐。琉璃白叠。甚可爱。城外白屋相接。城中童子出谓吾。汝是小乘人。不可入大城中。可住外白屋。城中唯有大乘人而居。时瞻望城中。宫殿多无居人。问童子。何宫殿无居人。答曰。江宁县供养大乘诸人。当生彼宫殿。彼等犹在人间。是故无人。尔时吾忆知昔施熏香器。谓童子曰。吾亦供养法华。岂居白屋。童子曰。我亦知之。助薰香器故近金城。非直供养故不可入城。若欲入城。早还人间。供养妙法。若供养经卷者。必生此处。即拜辞将还。踟蹰问童子。君谁此何处。童子曰。我是文殊师利。此处金色世界。汝以小心故见小城。若大人见广博妙土。说此言已。城及童子。忽然不见。觉悟如梦。更发心倾家业。造金字经。修如法供养。时人皆谓。造金字经。必生金色世界矣。

  隋天台山瀑布寺释僧达十五

  释僧达。姓羌台州人也。小出家断食。节苦读诵法华经。隋义宁中。发愿写法华经。未供养之。宿病忽发暴死。作宿作业。至炎魔厅。王见僧达来。从座而起。前来迎之。共入厅正殿。坐竟方语。阿师依宿作业。来至吾所。然写法华经。犹未供养。早还人间。又赦宿作业。当生净土。闻王语已。默然而出入本身活。遂庄严卷轴。供养经卷。不知去处(出寺记)。

  法供养胜十六

  往昔久远难称限。尔时有佛。号药王如来。世界名大清。劫曰净除。药王如来寿二十中劫。诸声闻众三十六亿菩萨大士。有十二亿。时转轮圣王。名曰宝盖。典主四域。王有千子。其王供养药王如来具五中劫。与眷属俱。一切施安。奉敬药王。过五中劫已。告其千子。吾以供侍如来。君等亦当顺遵前储。于时千子闻父王教。复以五劫。供养药王如来。进以上妙。不违所安。彼第一太子。名曰善盖。闲居独处。静然思念。我等今者供养如来。宁有殊超彼者乎。承佛威神。虚空有天。而语之曰。族姓子岂欲知耶。有法供养。最尊无极。又问曰。何谓法之供养。天曰。尔当往问药王如来。普当为君分别说之。善盖即起。诣药王如来所。稽首于地。白药王如来曰。法之供养奉顺典者。为何储乎。世尊告曰。法供养者。顺如来所说经典。开化一切。是为法之供养。王子善盖。从药王佛。闻法供养。应时逮得柔顺法忍。出家修道。得五神通。欲知时王宝盖。岂异人乎。今见在佛宝[火*僉]如来是也。其王千子。此仁贤劫中。千佛兴者是。太子善盖。今我子释迦牟尼是也。是故当知。一切所供。无过法供养。去来今佛。皆从是出。欲得供养十方诸佛。即当受正法华经持讽诵读。宣示一切。分别一乘。无有三道。颂曰。假使有人欲供养者。当受持此正法华经(出正法华经焉)又如华手偈云。若以华涂香衣服及汤药。以此供养佛。不名为真供。如来坐道场。所得微妙法。若能修行者。是为真供养。应知供养法华。为最供养而已。

  无行比丘十七

  昔外国有一比丘名无行。恒修法供养。所谓佛所说萨达磨芬陀利迦修多罗等。一切世间。难信难解。难受难见。能信能解。受持读诵。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守护法藏。是名法之供养。能修此供养。时十方诸佛如星而见。异口同声而说偈言。
  宝满三千大千界  供养十方诸如来
  不如法华一句偈  受持读诵得成佛
  假使遍满大千界  断一切善毛道生
  若闻法华一句偈  功德薰心速成佛

  无行比丘。闻佛说偈。深入无生法忍。是为法供养益(出觉禅师记)。
  上来已依西域传记。此土贤圣见闻撰集。梗概而记。其中或有相传无文。或见亲闻自新录之。虽恐本记虚实。意在劝后信矣。
  已依旧记及口传  现见亲闻略撰集
  粗言细语归中道  见闻俱证无生忍


  法华经传记卷第十

  唐僧祥公。不知其氏族。博闻达识之人。而记法华之应验。诱愚昧之徒。殊载出传译等之科目。该括一化之始终。实维甚奇甚妙也。故盛行于世。为谈者之资矣。然转写误于豕亥[利-禾+垂]有差脱。不可称计。予尝披僧史传并众经录等。忽觉此记传之有本据。愈考愈质。辄命工镂梓。学者幸勿疑惑焉。时
  庆长庚子载季春望日 洛阳 释圆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