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史传部
- 法华传记
法华传记
晋竺长舒二十四
竺长舒者。其先西域人也。世有资货为富人。竺居。普元康中内徙洛阳。长舒奉法精至尤好。诵观世音经。其后邻比失火。长舒家悉草屋。又正下风。自计火已逼近政复出物所全无几。乃敕家人不得摙物。亦无灌救者。唯至心诵经有顷。火烧其邻屋。与长舒隔篱。而风忽自回。火亦际屋而止。于时咸以为灵。里中有轻险少年四五人。共毁笑之云。风偶自转。此复何神伺晴燥夕。当热其屋。能令不燃者可也。其后地甚旱燥。风起亦驶。少年辈密共束炬。掷其屋上。三掷三灭。乃大惊惧。各走还家。明晨相率诣长舒家。自说昨事。稽颡辞谢。长舒答曰。我了无神政诵念观世音。当是威灵所祐。诸君但当洗心信向耳。自是邻里乡党。咸敬异焉(法苑第二十三)。
法华经传记卷第六
法华经传记卷第七
转读灭罪第九书字救苦第十之一
·仁孙子一
·苏长妾二
·隋彦武三
·韩睦之四
·释净藏五
·蒙逊王六
·隋慧缘七
·释僧融八
·天竺僧九
·竺沙弥十
·大乘天十一
·隋严敬十二
·安居女十三
·大原女十四
·尼妙空十五
·节家女十六
京师高表仁孙子一
京师高表仁孙子。尝读法华经。龙朔三年正月二十七日。乘马从顺义门出。有两骑追之曰。令捉获矣。其人问曰。卿是何人。答曰。我是阎王使者。故来追卿。其人惶忙走马西出。欲投普光寺。使人曰。疾投寺门勿令入。入即得脱。及至寺门。乃见一骑投门。又西走欲入开善寺。又令骑投门。遂尔相从西奔。欲还本宅。宅在化度寺东。恐道远。乃欲入醴泉坊。一骑在前。其人以拳击之。鬼遂落马后鬼曰。此人大粗。急曳下挽却头发。即被牵发。如刀割状。遥掷于地。亦随发落马人与还。至晚苏云。备见阎王云。君何盗僧果子。何事说三宝过。遂依伏罪无敢厝言。王言盗果之罪。合吞铁丸四百五十枚。四年受之方尽。说过之罪。合耕其舌。因放令出。遂苏少时。还绝口如吞物遍身赫赤。有苦楚相缠。经日方醒云。经一年吞百余丸。其苦难言。明日复尔。恰经四日吞丸亦尽。方欲拔舌耕之拔而不出。勘案所由乃云。曾读法华。舌不可出。遂放令活。今见在化度寺圆满师处。听法忏悔云云。
苏长安家妾二
唐武德中。以都水使者。苏长为己州刺史。苏将家口赴任。渡嘉陵江。中流风起船没。男女六十余人。一时溺死。唯有一妾。常读法华经。船中水入。妾头戴经函。誓与俱溺。既而船没。妾独不沈。随波泛滥。顷之著岸。遂沈经函而出。开视其经。了无湿污。今尚存。杨州嫁为人妇。而逾笃信焉(岑令说云。见此妾自言。然临困便至江上。船人亦云尔)。
隋魏州彦武三
隋开皇中。魏州史博陵崔彦武。因行郡至一邑。愕然惊喜。谓从者曰。吾昔尝在此邑中为人妇。今知家处。因乘马入循巷。屈曲至一家。命叩门。主人公年老。走出拜谒彦武入家。先升其堂。视东壁上。去地六七尺。有高隆处。客谓主人曰。吾昔所读法华经。并金钗五只。藏此壁中。经函是也。其经第七卷尾后纸。火烧失文字。吾今每诵此经。至第七卷尾。恒忘失不能记得。因令左右凿壁。果得经函开。第七卷尾。及金钗。并如其言。主人涕泣曰。亡妻存日。常读此经钗亦是。亡妻因产死。遂失所在。不谓使君乃示其处。彦武指庭前槐树。吾欲产时。自解头发。置此树空中。试令人探。树中果得发于是主人悲喜彦武留衣物。厚给主人而去(法苑第二十六卷云。右一验出冥报记)。
彭城域人韩睦之四
韩睦之彭城域人来秦始初。彭城没虏睦之。流亡儿于乱。为人所略。不知在何处。睦之本事佛精进力。至心读观世音经。欲读万遍愿得儿。又每得千遍。辄请众僧斋。已得六七千遍。都无感动。睦之叹曰。圣人宁当不应众生耶。是我心未至尔。因此日夜。不复数其遍数。唯自誓以感彻为期。其儿定传卖。为益州人奴。见使因作役。一日独[妍-女+禾]草木。忽见一道人来相问。汝是韩睦之儿非。即惊答曰是。又问。愿见父不。答曰。愿此亦何由可得。道人又言。汝父切殊至今将汝归去。儿不知是神人。辞不敢许。道人曰。无苦但捉我袈裟角。儿试捉之。便觉恍然如人掣去。须臾而往。倚一家门外。乃是韩流移新居。儿不识是父舍。道人不进。遣儿入道。入见主人正坐读经。即其父也。相见不暇申悲喜。唯得叫道。门外有圣人。父便徒跣走出。比出已不复见矣。村邻道俗。莫不惊怪叹息。
隋鄜州宝室寺沙门净藏五
沙门净藏。鄜州人也。少丧父母。出家住宝室寺。根性戆钝。不能读诵经典。昼夜叹息。恨先世业。更欲读法华经。蔬食苦节。从师始受经。经历岁月。才读一品。昼夜精勤。不食五谷。身力衰微顿闷绝。神至阎魔厅。王见净藏。欢喜令就金座。合掌赞曰。善哉大释子。勇猛读法华。不久得成佛。利益诸有情。赞已谓藏言。阿师寿在三年前业已尽。读法华力。既增至今。业寿既延。放还阿师。须读一部。闻是语已。如眠而觉。流泪悔恨。既读其文。予面见净藏。闻其始末而已。
梁蒙逊王六
梁时沮渠蒙逊国王。依先业而遇于重病。困苦不息。以诸药而涂终不愈。祈天神地祇。犹不治差。昙摩罗忏法师。号伊波勒菩萨。游化葱岭来至河西。大王闻沙门来。请问治病。忏答曰。大王病天竺诸药。所不能瘳。唯有妙药。名称妙法普门。能令为转读。王严应教。令为读者。病载除愈。由此起尊重心。自转抽撩观音一品。为于别卷。从彼时来。迄于今时传来矣。
隋豫州慧缘七
释慧缘豫州人也。少出家。蔬食苦行。心欣生兜率。以所修行业。发愿回向彼业。志求奉见弥勒。十二年中更无休息。梦一人童子来告缘。汝行业欣兜率。虽生彼天。不可奉仕弥勒大士。何以故。未读法华故。若人受持十善。虽生彼天处。不受持妙法华经者。唯在外天不事补处。著欲因缘。还堕三途。说是语已。上升虚空。梦觉流泪。悔谢前心。更从师友受经。昼夜转读更三年。复梦前童子来谓缘。汝业既熟。寿命未尽。先欲奉见弥勒菩萨。从我胁下。即接上升入内院。弥勒菩萨。与大菩萨围绕说法。见缘入说偈赞曰。善哉大释子。转读一乘故。现身见我身。舍寿必生此。缘闻斯偈讫。欢喜流泪。见前后左右。百千众会在座。复见空座无人甚多。即问天众。何故有座无人。时有二菩萨。即是侍者。一名法音林。二名大妙相。即从座起谓慧缘曰。当知空座者释迦如来末法中。读诵法华妙教之人。当生之时所坐之座。是故彼座空无人。汝座在彼中。汝行业妙故。我迎接汝。先所见童子。岂异人乎。大妙相我是也。速还人间。令闻知此事。转读大乘。十二年后。舍寿至此处受教。复教从前童子来下。梦觉欢喜。对朋友而说此事。十二年后。无病而卒。紫云耸空。人皆谓瑞矣。
梁九江东林寺僧融八
释僧融梁初人。住九江东林寺。笃志泛博游化已住。转读法华。于庐山独宿时。天雨雪。中夜始眠见有鬼兵。其类甚众。中有鬼将。带甲挟刃。形奇壮伟。有持胡床者。乃对融前踞之。便励色扬声曰。君何谓鬼神乃无灵耶。速拽下地诸鬼将欲加手。融默称观世音声未绝。即见所住床后有一天将。可长丈余。著黄皮裤褶。手捉金刚杵拟之。鬼便惊散。甲胃之属。碎为尘粉。融尝于江陵专心转读。感普贤云。汝读法华罪性渐灭。三生必定得见身。融后不知终处矣(出梁高僧传)。
天竺阿兰若比丘九
昔天竺国阿兰若比丘。大读摩诃衍。其国王常布发。令蹈上而过。有比丘语王言。此人摩呵罗。不多读经。何以大供养如是。王言。我一日夜半。欲见此比丘。即往到其住处。见此比丘。在窟中读法华经。见一金色光明人骑白象合手供养。我转近便灭。我即问大德。以我来故。金色光明人灭。比丘言。此即遍吉菩萨。遍吉菩萨自言。若有读诵法华经者。我当乘白象来教导之。我读法华经故。遍吉自来。遍吉法华名普贤也(出智度论)。
天竺于阗国瞿摩帝寺沙弥十
于阗国有僧伽蓝。名瞿摩帝。是大乘寺。三千僧居。揵捶而食。时有一驱使沙弥。年十六。亦有尼乾子。善占相。见此沙弥云。汝年十六。余命只一年。虽舍衣钵。不可延寿。沙弥悲愁。上座哀愍之。为后世善。教法华经。沙弥根钝。不识文字。上座一部之中最。方便寿量二品授之。沙弥专心转读。尼乾子后见沙弥。生希有心。问汝修何功德。答吾才读经一两品。尼干叹曰。大乘之力不可思议。转十七岁寿。成七十年。乃出家投寺。读摩诃衍经(出西国传)。
天竺呴萨罗国摩诃衍提婆十一
呴萨罗国大爱道故精舍侧。有沙门称摩诃衍提婆。秦云大乘天。披读法华等大乘典。时有大阿罗汉。三明六通清彻。是大乘天昔亲友也。阿罗汉曰。我见舍卫城门外上。虚空中有一饿鬼。身极长大。其状丑恶。忽有十二枚热铁丸。从口中入直下过去。既下过已还入口中。举体火燃。苦痛宛转。绝倒复起。起后还倒。即问。汝有何罪苦痛如斯。答吾前世曾为沙弥。给仕大乘天。时世极俭。麦饼为食。尔时为众僧行食。偏重大乘天。留十二分拟后食。以是罪故。受饿鬼身。苦毒如斯。汝忆知不。答其事实。受苦何疑。大乘天问。以何方便救之。答依汝起业。汝转读摩诃衍经。即依罗汉教。读般若法华般舟等各十遍。回向救苦。后时问阿罗汉。前沙弥苦何。答入定观知。依汝读经力。命终生第二天(同传)。
隋扬州严敬十二
严敬扬州人。家富无子息。偏归正法。读法华经为业。后生男子。三岁热病眼闇。严教寿量品。少不能持。才诵题目。无奈何事。遇乱屋内掘穴。与衣食而舍走。乱静贼去三年方还。屋舍破坏。梁柱散在。下有微音。即忆知肓儿。披穴肥肤圆满。两眼复明。悲喜问因缘。儿曰。吾持法华寿量品题。有一人乘白象来放光。教句逗初读一品得明。助毕一部。后更不见所去。严生希有念。令诵经甚通利。如多年受持。予亲所闻也。
安居县样女十三
安居县样少女。发心读法华提婆达多品。手涂香触经。口含香方始读。其母遇疾病。为读即消灭。静夜向灯读经。异香忽至。精诚十二年。女根灭男根生。秘不语之。临终之时。一茎莲华首边生。众皆谓生净土表示。
大原小女十四
大原有小女。父母遭苦而亡。渐发人情。恋慕父母。从尼真妙。受药王品。昼夜转读。祈念父母。梦有一沙门云。汝读法华一品。乘此善因。父母生净土。乃出家勤行精进。受持一部见在矣。
浔阳尼妙空十五
尼妙空蔬食纸衣。专读法华经。乃至不受余经一偈。常愿生极乐。兼解念佛三昧。临终之时。紫云覆室。异香遍一县。后弟子尼梦。吾一生持法华。生极乐上品中生。若兼解义。必上品上生耳。
隋并州高守节家女十六
高守节家代信奉。其家女系瘿疾。教读法华经。瘿病自除后其女出家为尼。见一癞病者。教读法华。不久病消。又见一哑者。读经令闻。欢喜而去。后得可闻。又见疟病者。闻诵经声。即得除去。精诚感通如此。不知已后事耳。
书写救苦第十之一
·秦姚兴一 天竺僧二
·外国女三
·遂同学四
·释道俊五
·济沙弥六
·越州经七
·释法丰八
·释僧安九
·释智琰十
·释义彻十一
·唐寡妾十二
·箕司马十三
·并司马十四
·唐陈氏十五
·唐健安十六
秦姚兴文皇帝一
姚兴谥昭文都常安。晋安帝世。天竺法师鸠摩罗什。弘始三年冬到常安。姚兴厚加礼。请入逍遥园。别馆安置。敕令僧[(丰*力)/石]集诸沙门八百余人咨受什旨。八年于大寺草堂之中。出法华经竟。命僧睿道融。讲新法华。崇御佛法。秦主发愿云。什公书经。笔端放光。光中见化佛及文殊。乃知此土感应。自笔造经。兼救亡亲。即于翻经院傍。别造净室。以七宝庄严室内。香水散洒。自香汤沐浴。八年三月八日。就书写始立题。放五色光。才得两卷。秦主梦。净室顿如广博严净土。金色光明。充满其中。光中见亡亲。欢喜说偈曰。
善哉圣王 自本造经 乘此功德
生忉利天 供养之日 当生第四
奉事弥勒 闻法悟解
即觉在净室一部造讫。九年正月十五日。于大寺中。供三千僧。什在高座云。囊秽莫舍里真金。敷扬大义。雨华动地四方云集。九万余人。一时种佛乘因。万乘之心。尊三密教。兴既灵襟崇御佛法。照前润后矣。
天竺波罗奈国僧二
昔波罗奈国南有连山。旷绝无人。幽谷瞑闇。毒蛇恶龙充满其中。迷失道路。入其深谷。十之一二无存者。时有俱睒弥国一游学僧。志慕大乘。寻其梵夹。闻云俗曰波罗奈城中王宫在法华夹。即办衣粮。涉险而独征。及日西宿连山中。夜半忽有青光。渐见大龙也。动山照地。来张口向僧。僧生恐怖作是念。一生空过不遂本怀。大乘功用救毒龙苦。即问汝食我不。龙曰。我报吐毒气。见者惊亡。更无害心。我是前身作沙门。恒怀忿毒。不行正道。此罪受丑身。八万四千小虫。啖食身肉。苦痛不可堪忍。汝施慈悲救此苦。僧曰。如何救。答造法华经。即奉上明月神珠。僧受珠。即出波罗奈奉献王。王集巧书。造法华经二夹。皆以白[疊*毛]而写。已与僧。僧还到山。山臭秽不可近。尔时无数天人。来至山中。天香满中。臭气止息。僧问天。天答吾是此山毒龙。我施明珠。师始造经。脱苦生天。今来供养本身。并欲报阿师恩。即与珠三枚还去。僧归国起塔收经。天人恒来供养经塔(出西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