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疑论

  凡者常也(凡常者寻常流俗也)。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方。威灵莫测。谓之为圣(系辞云。寂然不动心之理也。感而遂通体之用也)。
  懵然而生(谓生不知来处)。
  惛然而死(谓死不知去处)。
  营营于衣食(营营者。往来不已之貌。谓贪衣食之人也)。
  戚戚于名利(论语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忧虑不遂之貌。谓贪名贪利之人也)。
  皆死皆生(世之常俗为贪名利衣食。皆在生死之中)。
  常于生死(以生死为寻常之事)。
  谓之曰凡(由此谓之凡也)。
  且天人垂死。五衰相现而有破面之忿(因果经云。天人身净。不受尘垢。有大光明。心常欢悦。无不适意。福尽之时。五衰相现。一华冠萎脱。二两腋汗流。三不乐本座。四眷属离散。五身光自绝故破面之忿。谓烦恼忿怒现于面也)。
  皆谓之贪其名利而不易弃也(一切天人。皆因贪其天上之名利快乐而不能容易弃舍也)。
  安得不为夫凡乎。呜呼彼寡闻陋智者(礼记曰。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
  统以上天所居之众。例为圣者(若上天所居人众。例为大圣人)。
  而吾宗脱白小衲。莫不抵掌而嗤其谬也已矣(我释门中。才脱去俗人白衣而初著缁衣者。无不拍手[口*(山/一/虫)]笑为狂谬之谭也已)。

  先知第十七(此篇预明西域生佛。故曰先知)

  客曰。子之言佛。其道大矣。敢问汉梦以前。还有知之者乎(汉明帝梦见金人飞入殿庭前。此曾有知西方有佛者也)。
  妙明曰。辽哉问也(辽者远也)。
  在昔周昭王甲寅二十四年四月八日。夜有大光明。来照殿庭。王问太史苏由曰(太史通天象之官。苏由姓名)。
  昨夜有光。来照殿庭。是何祥瑞。苏由对曰。西方有圣人生。此所现之灵瑞也。王曰。于国何如(于我国家。不知善恶何如)。
  由曰。即今无事。后一千年声教被于此土(由谓。一千年后所谈经教流传此土)。
  遂以此事。记勒诸石(彼时遂用此事载记勒石)。
  埋于南郊(埋于祭天之南郊。以待验)。
  至后汉明帝甲子永平七年。仅千岁矣(仅才也。缉事记永平四年辛酉。明帝梦佛。至戊辰十一年至此)。
  此先知之一也(已上所明。乃先知一也)。
  又周穆王壬申五十二年二月中。有白虹一十二道。南北贯通。连宵不灭(虹桥光也。其光相贯彻南北。日夜不灭)。
  王问太史扈多曰。是何瑞也。扈对曰。此西方大圣人入灭所现相也(缉事记。穆王名满。昭王之子。在位五十五年。壬申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世尊涅槃)。
  王曰。吾常以此为患。今既灭矣。吾何患哉。扈多曰。王何必患。前代太史苏由尝志勒于石曰。千年之后。声教流被此土。方今七十九年矣。王奚患哉。此先知之二也。商太宰问孔子曰。夫子圣者欤(问孔子圣人欤)。
  孔子曰。圣则丘何敢然(丘夫子名。何敢然者谦辞也)。
  丘则博学多识者也。又曰。三王圣者欤。孔子曰。三王善任智勇者(善能任用智勇。以治世者也)。
  圣则丘不知(圣不圣丘不知也)。
  曰。五帝圣者欤。孔子曰。五帝善任仁义者(善能任用仁义。以治天下)。
  圣则丘不知(圣不圣丘不知也)。
  曰。三皇圣者欤(伏羲神农轩辕)。
  孔子曰。三皇善任因时者(善能任用因顺于时)。
  圣则丘不知(圣不圣丘不知也)。
  商太宰大骇曰。然则孰为圣乎(太宰谓。三皇五帝三王皆非圣人孰为圣人乎。所以大惊骇也)。
  孔子动容有间(动容者。默而心想。眉目动而形容之貌)。
  曰。西方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此明如来无为之大端也。谓不以法度所治自不作乱也)。
  不言而自信(非言教劝化。而自敬信也)。
  不化而自行(非教化。而自行其道也)。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荡荡广远之貌。故如来之道妙。民不能称名焉)。
  丘疑其为圣。不知真圣欤。真不圣欤(夫子有推尊之意。为此不定之辞)。
  此先知之三也。嬴秦始皇帝时。有梵僧室利房等二十七人来秦。时帝方急其并吞七雄争胜(七雄者。秦齐燕赵韩魏楚也)。
  甲兵相持。不遑崇信(遑暇也。铠甲之兵正相杀时。不遑闲暇而崇敬信受也)。
  反为谲诞(秦主反以谲诈虚诞)。
  遂以房等。[陛-比+非]而执之(遂将房等皆于[陛-比+非]牢而执禁之)。
  夜有金甲神人。从空而下。以金锤击锁援僧而去。此先知之四也。汉护左都水使刘向曰。吾搜捡藏书。缅寻太史创造列仙图。黄帝而下六世迄于今。得仙道者七百余人。捡实得一百四十六人。其七十四人已见佛经矣。此先知之五也。前汉武帝元狩三年。于长安城西南。凿昆明池(帝欲伐毗明国。彼国人善水战。故凿池以习之)。
  得黑灰。问东方朔。朔曰。此非臣能知。陛下可问西域胡僧。必能知之。帝遂遣人往问。僧曰。乃劫坏时所积灰耳。此先知之六也。若子独于诸说而不知之者乎。且孔子生于东周。佛则生于西域。相去绵远。其玄会默识验若亲觌。非同声相应。其孰能悬知如此之远者乎(周易乾卦文言。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尊释第十八(此篇客方崇佛。故曰尊释)

  客曰。仲尼默识能仁(识音志。记也。谓不言而存诸心也。一云。识者知也。不言而心解也。梵语释迦。此云能仁。商太宰所问夫子默知佛也)。
  既得闻焉。敢问老聃还知西方有圣人者无(再敢问老子还知西方有佛圣否)。
  妙明曰善哉汝之问也。吾昔尝游华清宫(临潼县斗宝山有华清宫)。
  道士鸿蒙老人。邀予登玉女阁。启经藏出函匣观道籍录。得西升经首帙。读其文曰。吾师化游天竺。善入泥洹(泥洹者涅槃也)。
  予谓鸿蒙曰。若指佛欤。鸿蒙曰。吾不敢果以为然也。予曰。若非指佛。谁为老氏之师也。又得古道元皇历云。天竺有古皇先生。即吾师也(若此言者。皆指佛言也。盖老子知天竺之圣所以再三称之也)。
  善入泥洹。化游天竺(因善入泥洹。而化游本国五天竺也)。
  今已返神。还乎无名(言佛双林入灭。今乃返本还源复其无名之妙)。
  绝身灭影。不始不终(绝身灭影。复归不始不终之理)。
  绵绵长存。吾今游矣(绵绵不断。而长存者也。故老子曰。今去游矣。此正是过函谷关之时也)。
  又得道士法轮经云。若见沙门思念无量。愿早出身以习佛真。若见佛图思念无量。当愿一切普入法门。明解法度。得道如佛。又得灵宝消魂安志经云。道以斋为先勤行当作佛。故设大法桥。普度诸人物(诸者助辞于也)。
  又得金阙朝元经云。愿采优昙华。愿烧旃檀香。供养千佛身。稽首礼定光。我生何以晚。泥洹亦何早。不见释迦文。心中常懊恼(予在北京灵济宫西北廊画壁上见一僧座一人礼拜。予问本宫道士。此何也。士曰。此灵济真君。因中曾礼定光佛为师也)。
  肃宗三教画赞云(唐肃宗皇帝作三教赞)。
  儒吾之师曰鲁仲尼。仲尼师聃龙(孔子家语适周篇。子曰。周有老聃博古知今是吾师也。既问礼而叹曰。老子犹龙也)。
  吾不知。聃师竺干。善入无为(吾于昔年未明其事。不知聃龙师竺干。善能入无为者。即佛也)。
  稽首正觉(梵语三菩提。此云正觉。即佛也)。
  吾师师师(故稽首正觉世尊乃我师师之师也)。
  以如是言。应正了知(如此言应当了知是意)。
  老聃亦知竺干之国有佛圣人。可谓明矣。子独不知乎。夫太上生东夏。释迦现西干(老子生于东国。佛乃生于西天)。
  地殊五万余里。年隔十六君王(周定王丙辰二年二月十五日生老子位经十六王者。历恭懿孝夷厉定幽平桓庄僖惠襄项匡。年记三百四十五载)。
  虽殊地而处别代而出。其冥会默契。如此之绵密。非圣慧遐鉴道德玄同。其孰能与于此乎。

  折疑论卷第四



  折疑论卷第五

    金台大慈恩寺西域师子比丘述注

  言符第十九(此篇。吻合三教之理。故曰言符)

  客曰。夫孔佛二教其殊合之道。或得其梗概矣(梗概者大略也。儒佛二教其殊别合同之道或得其大略矣)。
  未审。老氏之言与夫儒佛之语。敢问亦有同乎。
  妙明曰有。但时有淳浇。机有大小。随其所适(汉书曰。浇淳散朴各随所适)。
  教有浅深。虽不能全同。而亦有可同之语也。孔子云。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语去声。论语语告也。言教人者当随其高下而教。则其言易入而无躐等之蔽也)。
  老子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上士唯智非愚勤行于道。中士闻其道则可上可下矣。下士唯愚非智返笑圣道。故上士悟。中士疑。下士迷)。
  佛云。大根大茎大枝大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小根小茎小枝小叶(法华经云上中下三品者即三乘也)。
  达摩九年不语(祖师航海而来。少林面壁九年)。
  颜回终日如愚(孔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频数也。道不属言。言多数而气穷。不如守一中之道)。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且上若不贪欲。则虽赏民使之为盗。民以知耻而不偷盗也)。
  老子曰。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佛云。不得畜金银生像。尚书云。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伐夸也若不夸有功。则天下人无与尔争夺其功也)。
  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太上曰。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自专所见者。必不明其道也。自言是者。其道德必不显彰也。自夸伐者。必无其功也。目矜才能者。必不得久长也)。
  佛经云。不得故自赞毁他。即其类也(经言不得赞夸自己毁谤他人)。
  如此者众(如此相同之言众多也)。
  是以圣人虽居异域。被机同处如出一口(三教圣人。虽时代国土不同。其被化机缘相同之处。如出。一人之口)。
  但病有浅深。药有殊品。而疗苦求安。其情一也(结上文意然三教所设。各有浅深不同。但苦病也。三圣之言药也。虽有差殊品类不同。其治疗病苦而欲求其安乐。则一理也)。
  独以战国纵横时无大器。故二圣不言世外之典耳(惟以三纲五常修齐治平之道。而化利天下。其出世玄妙之典故不言耳)。

  会名第二十(此篇会同三教圣人之名目。故曰会名)

  客曰。三圣设教异同之理。则闻命矣。敢问圣人原始返终之道。可得闻乎(原其始而知所生。返其终而知所死。如此道理可许得闻乎)。
  妙明曰。甚哉子之问也(此赞客之所问)。
  予随堂粥饭之流(谦云。我乃随众堂中食粥饭之常流)。
  焉能达圣人起尽之事也欤。然以所知敢告吾子。佛昔居睹史多天(梵语睹史多。亦名兜率陀天。此云知足)。
  故名护明菩萨(佛彼时号护明菩萨。亦名胜善天子)。
  降神迦维罗国净饭王宫。以周昭王甲寅二十四年四月初八日。于毗婆尼蓝园波罗叉树下。于母摩耶右胁而生。十九逾城出家。成佛德相妙好。住世七十九年。谭经三百五十度(佛自降生至于双林入灭。共七十九载。自成道已四十九年。演教三百余会)。
  以周穆王壬申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入般涅槃。其道本乎明析色心(析分也。佛说三乘教法。其道本欲分明色心二法即真俗二谛也)。
  指陈因果排列行位(指点陈说。先因后果。随其所终而证排列五十二行位阶级)。
  透脱生死越四暴流河(透过解脱生死之事。超越四暴急流河者。谓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也)。
  超三界彼岸(超出欲界色界无色界。梵语波罗。此云彼岸)。
  舍凡从圣。得大菩提(梵语菩提。此云觉也舍离凡夫而证菩提之大觉也)。
  末后拈华示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本来是佛。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传付饮光(梵语迦叶此云饮光)。
  达摩东迁。特明此事(梵语菩提达摩。此云觉法。西天自迦叶为初祖。相传至达摩。乃二十八祖。东迁震旦。明原始返终之道)。
  其来也月现江心(祖师来东土所传心印如月现于江心)。
  其逝也日沈山顶(其归逝也如日沈西山之顶)。
  道高尧舜。德迈羲轩(如子贡曰。夫子贤于尧舜)。
  分身混沌之前。流教太虚之始(佛祖及一切众生本有底太极混沌无极之前。早有这个道理。是以流教于太虚之初始也)。
  不生不灭(虚灵本体本来不生不灭)。
  出九层圆盖之天(易数九者。老阳至尽之处。道出于九天之上)。
  无去无来(本体如如岂有去来)。
  超八维方质之地(超出乎四方四隅形质之地)。
  大矣广矣。汪哉洋哉。巍巍乎不可思议者也(此赞佛祖道妙。若汪洋大海。又如五岳巍巍。不可思议也)。
  大权菩萨经云。老子是迦叶菩萨化游震旦。兴正录云。周定王丙辰二年二月十五日。老子降神于亳(亳音朴老子生于楚国陈郡苦县赖乡仁里)。
  母怀八十一年。诞于李树下。遂指为姓(老氏父姓韩名干字元卑。母曰精敷。孕经八十一年。生李树下。因以为姓名耳。字伯阳。身长四尺六寸额凸眉粗。反唇折鼻。臀尖胯阔。聃耳髼头。故曰老聃)。
  生而皓首(生而白头)。
  为周柱下史(柱下史者周时掌礼之官)。
  周道既衰。战国纵横(周辙既衰。淳风坠地。王道不兴于时去国矣)。
  牛驾而行。拟游西竺。过函谷关。为关令尹喜说道德二篇。西涉流沙薨于槐里(流沙地名。函谷关即今潼阙。槐里亦地名)。
  其道本乎专气致柔。抱一守真实腹虚心(老子之道。专守精气。使不散乱则形体应之而能顺也。故能致其柔和。抱一守真者。谓其无为自然之道。一者为言至也言更无其二。故抱一气而固守本真也。道德经云。实其腹者怀道抱一而守其真神也。虚其心者谓除其嗜欲去其烦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