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疑论

  初宣小教(三转四谛)。
  次演空宗。由是向室罗筏城祇园等处。八部般若次第兴焉(室罗筏城。即舍卫国城也。祗园者。即祗树给孤独也。八部般若者。大品般若。中品般若放光般若。光赞般若。道行般若金刚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般若也。八部般若多以破有归空。故曰空宗)。
  后居鹫岭演妙法华。会三归一舍权从实(鹫岭名。其山形似鹫鸟。故曰鹫岭。嵓玲珑可容万人。佛于此中多说妙法。先因鹿苑说有。而尽皆执有次演八部般若。以说空而咸皆执空。后于鹫岭演妙法华。会三归一者。会三乘归于一乘。舍权从实者。乃从浅至深。舍小而归大也)。
  及于普光明殿。菩提道场。欲色诸天。逝林等处。圆音极唱演大华严(此经有三部。上部十三千大千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品。中部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部十万偈颂。四十八品。今所传者。三十九品。共四万五千颂。在唐外有九品。未就此下部经也。此经七处谈九会演。具偏圆顿渐空有权实。总贯三乘五教之玄理。故曰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也)。
  事无不穷。理无不尽(此经大小事穷浅深理尽)。
  圣凡交彻。主伴互参(圆五教贯三乘。含十方摄一切。会凡圣归一体。通真俗以混融故也)。
  空有齐彰(如空中而现影)。
  色心俱入(照境皆寂)。
  如灯递照似镜胥融。大小相含一多无碍(胥相也。总结上文意。佛之妙用。或大或小而含容。或一或多而无碍。此正显凡圣交彻主伴互参无碍者。如灯灯互照。镜镜相融者也)。
  十世同于一念(故华严偈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
  刹那现于一毫(如来妙用。摄大千国土藏于一毫毛端。以一毫头而现大千沙界。此华严诸佛菩萨圆融一切境界故)。
  以不有(实无)之有(幻有)而成于有(能有)有(所有)之宗(妙有)以不空(顽空)之空(真空)而现于空(能空)空(所现)之境(一真法界)。
  直以空有不立。二谛常存(真无所立。妄本是空。不离不即。二谛常存)。
  寂照两忘。真俗并显(于是体用俱忘。二谛双显)。
  即有而现于空有(就有而观空有)。
  即空而现于有空(就空而观有空)。
  包法界共异之名(如海纳于异流)。
  同名方广(似百川而同广)。
  统诸教差别之号(总摄三乘五教之名)。
  总号华严(小始终顿之四。皆不出此圆教。故曰总号华严)。
  实圆满之洪规(实为圆满具足之大规模故也)。
  乃真常之妙说(无假为真。不变为常。既谈真常之理。故曰妙说)。
  大矣哉(赞此圆教广大)。
  不可思议之极致也(法无大小前后。约机而说之故也。迥脱言虑心想。不能及。情识名言不能至故无不可思议之极。至尽之教也)。
  故佛乃利生广大(故者。指义之辞。余例此。普度一切众生。成证一乘妙果故曰广大也)。
  润物洪深(利齐之心。若天降甘泽万物皆蒙滋润故曰润物洪深是也)。
  牢笼亿劫之生(华严经云。张大教网。捷人天鱼置涅槃岸)。
  济拔无边之苦(随类化导济拔沉沦。皆得离苦获乐)。
  然以不生之生。而现于有生之生(如来真净妙体本来无生。因见一切众生往来六道无有了期。故以示无生之体。化现于有生之类故也)。
  以无相之相。而现于有相之相矣(真实之相。名之无相。以无相之理现于有相之中。乃化度众生之相矣)。
  客澄思净默。移时不语(客闻言佛圆融要妙法门。清净其心念。静默过时不语)。
  妙明曰。子于吾说不自决乎(子今闻我所言法要。不能自决择于理者乎)。
  客曰。吾恐子以弘词丽句而欺我也(我恐子以用弘大语句美丽言辞而欺瞒我也)。
  妙明曰不然(不然此说)。
  昔华严会上二乘圣人。皆是漏尽大阿罗汉(梵语阿罗汉。此云无学。昔者华严会上。佛说此经之时。声闻缘觉二乘小圣。诸漏已尽。皆是烦恼断尽阿罗汉)。
  具八解脱(从任无碍。尘类不能拘。故曰解脱。八者。一内有色观。外有色解脱。二内无色观。外色解脱。三净解脱。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处解脱。八想受灭处解脱也)。
  获六神通(获得也。六神通者。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神境通。五宿命通。六漏尽通)。
  始听华严圆满教诲(此二乘圣人。初于华严会上。闻此圆教之理训诲者也)。
  目不睹佛身(睹者。见也。不见佛身)。
  耳不闻佛语(闻者。听也耳不听佛语也)。
  心不了法义(心不了知所说法之义味也)。
  神迷意醉(如下云情惛是也)。
  智暗情惛(其心神如不知东西南北。迷惑真如如明眼人入于黑暗之处。其情性惛而不明者也)。
  茫然自失(茫茫然。渺漭而自失其身命者也)。
  都无所觉知(盖此圆教。唯大乘菩萨所知。其二乘小圣闻此法要。皆如盲如聋。故曰都无所知者也)。
  后说入法界品。仅能领悟(仅才也。然后说入法界品中。仅才少有省悟也)。
  且向之壅遏而后慧解者何也。以前之三十八品所被机性(壅塞而不通也。遏者遮也。谓先壅遏而不知。然后慧发解会者何谓也。盖小机不能速领大法也。因前三十八品以多被大机性。故二乘不能知也)。
  唯是入地大菩萨众。理微言极不近常情(唯独也唯是入十地位大菩萨。乃达至极微妙言辞。故不可以浅近寻常识情卜度也)。
  非二乘圣人所履境界。故不可得闻也(此法。实不是声闻缘觉小圣二乘所行所履之境界。故不可得而闻也)。
  颇有菩萨。重与喻之。彼诸圣者抑而不信(颇少也。有菩萨重与譬喻说之。彼诸圣人。抑且犹有不能信者)。
  圣情犹尔。况于子乎(尔者语助辞。二乘圣人重重譬喻说。尚乃不知不信何比。况于子乎)。
  客曰。圣且不了。子奚知乎(爰者何也。客反征曰。圣人尚且不知。子何能知乎)。
  妙明曰。以圣智言之。则大凡不及于小圣(圣智者。二乘小圣。善具神变。自在无碍。因耽此故于大乘而不能行也。大心凡夫。由无神通故不及于小圣也)。
  以根性言之。则小圣不及于大凡(上根上信凡夫。行菩萨行修大乘道。不立阶级。直至正觉。是小圣不及大凡也)。
  由根有大小。而性有厚薄(上根人意气高远。下根人意气微劣。故有大小厚薄之分)。
  吾以信道崇笃深忍欲乐故。于大法能略其知也(我因信此道理。崇高而笃实。所以深忍私欲世乐戒而不贪。又于此大乘法中。略少而知也)。
  如其蔓演。以俟多闻(若有牵引枝蔓而详演其义。以俟广识多闻者也)。

  问佛第三(此篇。因第二篇中。言佛既有姓名因何不称。故曰问佛)

  客曰。彼既有姓。舍而不称。复称为佛。其义何也。
  妙明曰。此乃大圣人之谥号也(史记。谥法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有大功则称谥号)。
  凡号有十。谓如来(仿同先迹)应供(堪为福田)正遍知(达伪通真)。
  明行足(果从因得)善逝(妙往菩提)世间解无上士(穷尽法界)调御丈夫(降生成道)天人师(应机说法)佛(三觉圆明)世尊(出世独尊)。
  以号称之。故名曰佛。犹三皇之与五帝。称号而不称姓也(三皇者。伏羲神农轩辕也。五帝者。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也。皆有姓名而唯称号)。
  佛者觉也(梵语佛陀。此云觉也)。
  其义有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者。自利也。觉他者利他也。觉行圆满者。谓自他俱利也)。
  以三祇满(梵语祗。此云劫也。诸佛皆修三无量劫。方得功行圆满)。
  三界出(不被欲界色界无色界所拘。故曰出也)。
  三身具(清净法身圆满报身三类化身。三身既圆。故曰具也)。
  三智朗(生空智。法空智。俱空智。三智既明。故曰朗也)。
  三觉明(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觉洞照。故曰明也)。
  三德圆(般若。法身。解脱。皆具故曰圆也)。
  三常备(凝然常。不断常。化身常即法报化三身。三常既具。故曰备也)。
  圆十善(一不杀生。二不伦盗。三不邪淫。四不两舌。五不恶口。六不绮语。七不妄言。八不贪欲。九不嗔恚。十不邪见。离此十恶即成十善。故曰圆也)。
  满十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大愿。大力。大智。圆此十度。故曰满也)。
  超十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惠地法云地。超越十地。证等妙二觉故曰超也)。
  具十身(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智身。备此十身。故曰具也)。
  备十方(是处非处力。知业力。三昧力。知根力。知欲力。知性力。至道力。宿命力。天眼力。无漏力。十力既完故曰备也)。
  明十智(一世信智。二法智。三类智。四苦智。五集智六灭智七道智八他心智九尽智十无生智十智洞然。故曰明也)。
  严十号(一如来。二应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无上士。七调御丈夫。八天人师。九佛。十世尊也。威重所尊。故曰严也)。
  方名为佛(总结上文意具上如许功德方名为佛)。
  佛有三身。此约报化而言(以此约指报身化身而说)。
  法身则非子所闻也(若言法身之理。不当与子所闻听也)。
  客曰。因欲闻之(客坚执固要听闻也)。
  妙明曰。切闻法身者(此下形容法身之妙)。
  谓诸如来真净法界(真净法界者。即法身之理)。
  神明之本。造化之根(神明之本者。即真净妙明之本体也。造化之根者。即至圣神化之根源也。此乃诸佛之境界也)。
  镕冶两仪。炉锤万有(此喻造化为大冶。庄子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若镕销而铸之。两仪乃阴阳升降之理即一动一静之法。亦如良工铸物必以炉[糒-米+金]钳锤。作诸器皿。皆从方寸之间而发生。此喻法身边事)。
  大而无外(法身之理。包含天地。故曰无外)。
  微而无内(法身微妙。比类邻虚之尘。亦无其内)。
  旷而无端(旷者。昭明广大之仪法身之理。然昭明广大而无端绪可观)。
  杳而无对(杳者。冥暗深寂之貌。法身之妙。冥暗深寂而无可等对者)。
  万象之以所生(万象之类。皆从法身所生)。
  五音之以所成(乐星图谱云。五音者。宫商角徵羽也。而配合五行。宫土也。商金。角木征火。羽水。此五音五行。亦从此理所生成)。
  生而无始(真如之理。本无所始)。
  成而无终(妙有之体。亦无所终)。
  无始无终(结上两句。复引下辞。既无所始。亦无所终)。
  无皦无昧(法身之理。非明非暗)。
  无兆无眹(虚灵本体。无机征萌兆之朕)。
  无名无迹(无相之理。故无名字及踪迹也)。
  无纵无广(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岂有纵之南北。广之东西。四方可比拟哉)。
  无竖无横(圆通大虚遍一切处。何横竖之拘哉)。
  无方无维(真空妙有遍一切处。岂于四方四维而可度乎)。
  无小无大(清净本然包含法界。岂能大小之等量哉)。
  无相无性(法身之妙。无相可观。无性可据)。
  无灭无生(真空妙理。本无生灭)。
  无染无净(妙体真空。岂有染净)。
  本来寂静(元常本来如如。故曰寂静)。
  自性涅槃(真常湛然不随物化。故曰自性涅槃)。
  非过去(然现涅槃本无所动。故曰非过去)。
  非未来(闻见录。邵子云。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先。天地自我出。其余勿足言。岂有未来之理哉)。
  非现在(古德云。三世觅心心不有。心不有处妄元无妄元无处即菩提。涅槃生死本平等。若是则现在亦无可处也)。
  非系非离系(此后重明法身之妙也。法身不著系缚。亦不著于不系缚)。
  非缚非解脱(既不著缚。亦不著于解脱)。
  非苦非乐(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何苦乐之所致哉)。
  非不苦非不乐(亦不著于不苦亦不著于不乐也)。
  非色非心(虚灵本觉不属于色相。亦不属于心相也)。
  非不色非不心(法身之理。静则似无动则还有。然虽如是。亦不著于不色不心也)。
  非理非事(不是理不是事)。
  非不理非不事(无不是理无不是事)。
  唯是一味(心佛共众生。是三无差别。喻如海纳百川其味唯一)。
  而非一味(亦不执著于一味矣)。
  遍一切处(法身犹如虚空。无处不有。故曰遍一切处)。
  而非一切处(而亦不著遍一切处)。
  妙体常圆(真常妙体。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卓然而常圆满也)。
  而非常圆(亦不著于常圆)。
  湛若虚空(法身之理。澄湛犹若虚空)。
  而非处空(亦不比拟顽空)。
  清净无为(清净本然本非作为)。
  而无不为(法身常寂。为度生故亦若有为)。
  有情无情(有情者。一切含灵也。无情者。阐提也。然阐提有情。而不明真理若无情也)。
  平等共有(结上句义。金刚经云。是法平等也)。
  以如是等无量行相(用如上所言。喻无量行相)。
  而非行相(虽用无量行相以喻之。实不著于行相也)。
  应正了知名法身佛(总结上文意。当如上真正了知。方才名为法身佛也)。
  客曰。法身之义尽在此乎(法身义理。尽在此言乎)。
  妙明曰。抑未也(抑然而未尽也)。
  夫法身者(此下复明法身之妙)。
  离四句绝百非(四句者。有句。无句。亦有句。亦无句。非有句非无句也。百非者。四四相资一十六。三世共有四十八已起未起九十六四种根本百法。谓但著一法即非也。故曰百非)。
  动念则隔(动念则情生。情生则智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