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史传部
- 广弘明集
广弘明集
敬重正法门第二十六
诸法本空寂灭无说。以因缘故现有文字。当知文字经典本在破病灭惑为先。惑既八万四千。故使教门亦有八万四千法藏。至于病销惑遣。药亦随亡。如筏喻者。可以情悉。然群生沈网随言封滞。由此见故教药常陈。所以金简盈于宝殿。玉轴焕于神宫。辩析空有于假实。表发权智于无方。故如来一代四十九年。随缘示教种种说法。及于涅槃但有声教计。随言说必致沦亡。然以义理谈玄。正宗无昧。言虽得丧全旨难乖。故立法依用永刊定。天魔外道莫敢侵陵。自慧日已沈法云遐布。非夫简册无由献功。尊大迦叶法门英俊。击钟声告。召集无学千僧。一夏撰结遗言。十二义求三藏文摄。多罗叶典其量莫思。蕴积西夏将及千载。时运渐染东翻汉朝。沿彼至今年垂六百。杂录正经七千余卷。词义明敏谈味无遗。近则安国利人。远则超凡证圣。备如卷部。智者寻之。至心奉为。
至尊 皇后 皇太子。
七庙圣灵天龙八部乃至十方一切剧苦众生。
敬礼一切真如正法藏。
敬礼十方一切诸佛所说法藏。
敬礼贤劫初佛拘楼孙如来天龙宫法藏。
敬礼拘那含牟尼佛天龙宫中法藏。
敬礼迦叶佛天龙宫中一切法藏。
敬礼释迦如来天龙宫一切法藏。
敬礼西印度黑蜂山寺一切法藏。
敬礼沮渠国大乘十二部法藏。
敬礼北印度石壁八字舍身法藏。
敬礼神州大国一切众藏经典。
敬礼易州石经朔州恒安石窟经像。
敬礼一切受持三藏诸法师等。
敬礼一切禅师律师读诵经典诸行人等。愿一切含灵入如是法门。常能总持。广说教化。通达无碍。
法门颂
出不自户将何由。行不以法欲焉修。之燕入楚待骏足。陵河越海寄轻舟。仁言为利壮已博。圣道弘济邈难求。通明洞烛焕曾景。深凝广润湛渊流。翼善开贤敷教义。昭蒙启惑涤烦忧。功成弗有名弗居。淡然无执与化游。
奉养僧田门第二十七
僧称福田。群道宗尚。斯何故耶。良由发蒙俗之幽心。启正道之遐趣。拯沉沦而将济于三有。御法纲而弘护于万龄。由是道被天下德光四俗。能生善种。号曰福田。德响揵槌。又称应供。心乖理义行越法科。则显乖剃落之容。幽受空树之报。乃与施主为仇隙。与骨肉为疮疣。热血之相可寻。石女之伦不远。僧护佛藏明言不迷。智论大经清范攸属。固当日须三省事必九思。念念策心无时宁舍。方可入三乘之一位。预三宝之一员。盛德可观六道归衣。而出有高行难拟。七众相从为福田。岂非形寄域中情超域外者也。流俗缠纠封付昏迷。处处生著何能远出。是以树立僧宝为俗良田。令兴福力得出生死。不徒设也。然佛超累表作范区中。为物受供而实不受。法在除惑清净非情。供养感果自随生业。僧含凡圣形系往因。纵成无学犹婴苦报。身谢无余方出诸有。今以形累有缘多须资待。故凡施者教多在僧。然供养于僧备有三宝。故佛有言。随顺我语供养佛也。为解脱故供养法也。众僧受用供养僧也。有斯理义故。名众僧良福田矣。奉为。
至尊 皇后 皇太子。
七庙圣灵天龙八部乃至十方一切剧苦众生。敬礼十方一切僧宝。
敬礼当来下生佛兜率天弥勒菩萨僧。
敬礼游方大士文殊师利菩萨僧。
敬礼救苦大士观世音菩萨僧。
敬礼护法大士普贤菩萨僧。
敬礼灭罪大士虚空藏菩萨僧。
敬礼十方一切行大道心菩萨僧。
敬礼十方一切行缘觉心辟支佛僧。
敬礼十方一切行下乘者诸声闻僧。
敬礼宾头卢阇住法万载诸声闻僧。
敬礼佛子罗侯罗住法万载诸声闻僧。
敬礼剡州山海九亿万住法万载诸声闻僧。
敬礼三千界内现在一切诸凡圣僧。
愿一切含灵常与贤圣同乘正道。开智生福不坠恶趣。生生遭遇为善知识。伏除烦恼得出诸有。
僧门颂
五玉已润谈而信。八桂虽芳风乃操。妙理至言惟圣宝。不自伊人孰弘道。照空观法识迁流。抚俗瞻凡厌生老。绝灭情嗜断欢怡。纵落豪荣弃雕藻。亲爱倏忽信风烟。财利悠悠若尘草。测以龙云岂曰高。濯足江汉更惭皓。
劝请僧进门第二十八
劝请者。殷勤之至意也。由发殷勤之意。则愿善之情深矣。是故于一切纤微之善。咸须殷勤劝请。增进令生慧行。不容中废。然劝请有二。劝请众生修行戒善具诸德本。劝请诸佛救护众生说法久住。
十方四恶趣。我今悉劝请修持诸戒行。获得于人身。十方一切人。我今悉劝请。令修十善业。得生于天上。十方诸天人。我今悉劝请。登立正定聚。得离于恶道。十方诸学人。我今悉劝请。觉察诸烦恼。速证无学地。十方阿罗汉。我今悉劝请。知非究竟位。惟有一佛乘。十方辟支佛。我今悉劝请。成就大悲智。教化诸众生。人天二乘众。我今悉劝请。体觉如来藏。修习菩萨行。一切诸菩萨。我今悉劝请。修行十度行。速登于十地。兜率天菩萨。我今悉劝请。常转不退轮。速下度群生。菩萨智未明。我今悉劝请。金刚灭尘累。显发真实相。十方一切佛。初成正觉者。我请转法轮。安乐诸众生。十方一切佛。若欲舍寿命。我今归命请。愿久住于世。如是佛菩萨。我今皆劝请。发此殷勤心。是故稽首礼。
劝请门颂
俟河之清逢圣朝。灵智俯接一其遥。白日驰光不流照。葵藿微志徒倾翘。遍盈空有尽三界。绵塞宇宙罄八辽。德光业遂升至觉。寂寞常住独能超。煎灼欲火思云露。沈汩使水望舟桥。弘慈广度昔有誓。法轮道御且徐鏕。
随喜万善门第二十九
众生以愚惑故。多怀嫉妒增上之心。是以见人行善则兴恶想。摧毁破坏不令成就。然彼前人未必损行。而此嫉者妄增恼热。增长惑业生死不绝。是以圣人调心制意。行此随喜。亦复劝诸众生。如说奉行。
十方一切众。所有微细善。仁义及礼智。孝养谦恭德。慈和及爱敬。廉贞清洁行。若有如是善。我今悉随喜。离欲在家人。奉修如来戒。三归五八戒。十善菩萨戒。清净诸律仪。离恶名声者。如是诸功德。我今悉随喜。饭僧施法衣。浴除烦恼垢。救摄诸贫穷。饥寒穷塞者。疾病艰危苦。施药悲怜业。如是等功德。我今悉随喜。旷路作好井。桥船度人物。园林池花果。施佛并供僧。渴乏除热恼。其福实无量。如是等功德。我今悉随喜。造经流法教。燃灯发慧明。习诵及转读。决了诸义趣。若复为人说。倍增欢喜心。如是诸功德。我今悉随喜。建立诸塔庙。堂殿及宝刹。彩画及木像。金银铜石等。传写诸相好。显示于法身。如是诸功德。我今悉随喜。若有造僧坊。床帐及卧具。令彼息心者。安意于禅林。出入苦空门。次第寂灭观。如是诸功德。我今悉随喜。如来大慈悲。善说诸法门。发生随喜行。今我等修学。随喜诸声闻。忍苦度生死。随喜诸菩萨。不舍恶道受。随喜十方佛。无畏天人尊。能于三界狱。引出诸众生。愿令众生类。悉得于佛道。是故我随喜。稽首礼诸佛。
随喜门颂
闻善若己烛良书。见贤思齐美通诰。感幽动地孝有诚。殒首流肠忠为操。振礼摛文弘宪则。机谋飙勇静奸暴。明白入素志冲闲。高论穷微契神奥。捐躯济物不邀名。轻财贵义岂期报。百行万善纷涂轨。求诚罄想毕欢蹈。
回向佛道门第三十
言回向者。以不著为义。原一切众生备修万行。舍身命财。所以不得解脱生死者。皆缘耽著果报不能舍离。若能不执其心。修行摄度。随有微福回施群生向于佛道者。则于果报不复生著。便于生死萧然解脱。故经云。如所说修行。回向为大利。是以一切所作善业。皆应回向。兼劝众生不著果报。何者。即此身形果报之本。终日养饲庄严雕饰。要必当死徒为保著。自非愚闇所以贪爱此身。少有慧明。何得无时不厌。以是智者抚臆论心。不容贪著回流生死。
十方诸众生。所行微善业。仁孝及谦敬。慈爱柔和等。忠正修礼智。矜逮赈孤穷。如是世俗善。悉回向佛道。一切诸外道。种种勤苦行。五热炙其身。投岩赴水火。反缚涂灰等。无量诸邪见。今皆为回向。同归正觉道。一切清信士。归戒行十善。乃至诸女人。亦能修福德。又能善说法。开化众妙福。回以施群生。共成无上道。一切弟子众。闻声即解悟。善来成比丘。乃至四道果。方便及初观。苦空非常想。亦回施群生。共向无上道。十方诸辟支。自然成缘觉。深悟在别世。晓了因缘法。隐显化众生。独处乐善寂。如是兼一切。尽回向佛道。十方诸菩萨。读诵于经法。入禅出禅者。劝物行众善。如是等三善。一切众德本。亦回施群生。归向无上道。一切诸善等。乃至贤圣果。解空未能穷。有无不双尽。悉令与一切。同入真妙境。若回有相心。皆向解脱道。如是诸菩萨。我今劝回向。发此无著心。是故稽首礼。
回向门颂
悠悠九土各异形。扰扰四俗非一情。驱车秣马徇世业。市交鬻义炫虚名。三墨纷纭殊不会。七儒委郁曾未并。吉凶拘忌乃数术。取与离合实纵横。朝日夕月竟何取。投岩赴火空捐生。咄嗟失道尔回驾。沔彼流水趣东瀛。
发愿庄严门第三十一
原众恶所趣。皆缘意地贪嗔痴也。自害害他勿过于此。故经号为根本三毒。能烦能恼劳扰身心。于缘起恶三三九种。然此九种义通善恶。三善根生名善业道。三不善根生名恶业道。是故行人常一其心不令动乱。微尘起相见即觉察。守护六根不令尘染。常发弘愿以自庄严。愿一切众生皆从今日乃至菩提。眼常不看贪淫邪艳惑人之色。不看嗔恚丑状屠裂愚痴闇钝倨慢邪众之色。愿见一切十方常住法身之色。菩萨下生八相之色。如来相好圣众和会善集之色。愿一切众生耳常不闻悲啼愁叹声地狱苦楚声。饿鬼畜生受苦声。八苦交对声。四百四病起发声。八万四千尘劳声。愿耳常闻诸佛说法八音声。八万四千波罗蜜声。三乘圣果十地功德如是等声。
愿一切众生鼻常不闻杀生滋味饮食之气。三十六物革囊之气。发欲罗绮脂泽之气。五辛能薰九相尸气。愿鼻常闻十方世界诸树草木之香。五戒八戒十善六念诸功德香。学无学人十地五分十力八万四千诸度无漏之香。十方诸佛说法之香。
愿一切众生舌恒不尝众生有命身肉杂味。能生烦恼滋味。愿舌恒尝甘露不死之味。天自然食在其舌根变成上味。诸佛所食之味。法喜禅悦之味。解脱泥洹最上胜味。
愿一切众生身常不觉邪淫细滑生欲乐触。不觉镬汤寒冰之触。饿鬼畜生诸苦恼触。四百四病寒热风霜蚊虻蚤虱饥渴困苦等触。愿身常觉清凉强健心悟安隐证道飞行八自在触。
愿一切众生皆从今日乃至菩提。意常觉知九十八使。八万四千尘劳之法。十恶五逆。九十六种邪师之法。三涂可厌生死大苦。愿意常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为医王。法为良药。僧为看病者。为诸众生治生死患。令得解脱。心常无碍。空有不染。
发愿门颂
心所期兮彼之岸。何事浮俗久淹逭照慧日兮驾法云。腾危城兮出尘馆。芳珠烨兮闻岁时。宝树飖兮警昏旦。清露搏甘永以挹。喜园流采常为玩。无待殷鼎方丈羞。安用秦筝纤指弹。勤诚款愿长不渝。习苦座劳从此捍。
广弘明集卷第二十七
广弘明集启福篇序卷第二十八
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
福者何耶。所谓感乐受以安形。取欢娱以悦性也。然则法王立法周统识心。三界牢狱三科检定。一罪二福三曰道也。罪则三毒所结。系业属于鬼王。论其相状后篇备列。福则四弘所成。我固属于天主。道则虚通无滞。据行不无明昧昧则乘分小大智涉信法。明则特达理性高超有空。斯道昌明如别所显。今论福者。悲敬为初。悲则哀苦趣之艰辛。思拔济而出离。敬则识佛法之难遇。弘信仰而登神。缘境乃涉事情。据理惟心为本。故虚怀不系。则其福不回于自他。倒想未移。则作业有乖于事用。故绵古历今相从不息。王者识形有之非我。兴住持于塔寺。余则困于不足。多行施以周给。是知为有造业未曰超升。多由起过重增生死。故云。为有造罪一向须舍。为有起福虽行不著。由斯意致位行两分。滞则增生。舍则增道。道据逆流出凡入圣。福则顺生兴倒结业。故启福本拟历贤明。 ·梁代弘明集启福篇录 王该日烛
·唐广弘明集启福篇第八(悔罪篇附)
·北代南晋前秦前燕南燕后秦诸帝与太山朗法师书(并答)
·与林法师书(晋王洽) ·南齐皇太子礼佛愿疏(沈休文)
·舍身愿疏(沈休文) ·南齐南郡王舍身疏(沈约)
依诸经中行忏悔愿文(梁高祖) ·千僧会愿文(沈约)
·四月八日度人出家愿文(梁简文)
·八关斋制序(并制十条梁简文) ·为人造寺疏(梁简文)
·谢敕赍袈裟启(三首梁简文)
·为诸寺作檀越愿疏(梁简文) ·设无碍福会教(梁萧纶)
·答湘东王书(梁简文) ·与琰法师书(二首梁简文)
·与刘智藏书(梁元帝) ·与约法师书(沈约)
·与印阇梨书(梁刘之遴) ·与云僧正书(梁王筠)
·与长沙王别书(梁王筠) ·答云法师书(梁刘孝绰)
·北齐武成帝以三台为寺诏(魏收)
·周明帝立陟屺陟岵二寺诏
·北齐辽阳山寺愿文(卢思道)隋高祖为太祖造寺碑诏(李德珠)
·隋高祖于相州战场立寺诏
·隋炀帝行道度人天下敕 ·唐太宗于行陈所立七寺诏
·周武帝二教钟铭
·唐太宗为战亡人设斋行道诏 ·唐太宗大兴善寺钟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