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三宝纪

  
  ·众经要抄一部并目录八十八卷
  右一部八十八卷。天监七年十一月。帝以法海浩博浅识窥寻卒难该究。因敕庄严寺沙门释僧旻等。于定林上寺缉撰此部到八年夏四月方了。见宝唱录。
  
  ·华林佛殿众经目录四卷
  右一录四卷。天监十四年。敕安乐寺沙门释僧绍撰。绍略取祐三藏集记目录。分为四色。余增减之。见宝唱录。
  
  ·经律异相一部。并目录五十五卷(天监十五年敕撰)
  
  ·名僧传并序录目三十一卷
  
  ·众经饭供圣僧法五卷(二十五年)
  
  ·众经目录四卷(十七年)
  
  ·众经护国鬼神名录三卷(十五年)
  
  ·众经诸佛名三卷(十六年)
  
  ·众经拥护国土诸龙王名录三卷(十六年)
  
  ·众经忏悔灭罪方法三卷(或四卷。十六年并见宝唱录)
  右八部合一百七卷。帝以国土调适住持无诸灾障。上资三宝。中赖四天。下藉龙王众神祐助。如是种种世间苍生始获安乐。虽具有文散在经论。急要究寻难得备睹。故天监中频年降敕。令庄严寺沙门释宝唱等总撰集录以备要须。或建福攘灾。或礼忏除障。或飨神鬼。或祭龙王。诸所祈求帝必亲览。指事祠祷讫多感灵。所以五十年间兆民荷赖缘斯力也。
  
  ·大般涅槃子注经七十二卷
  右一部七十二卷。天监年敕建元寺沙门释法郎注。见宝唱录。
  
  ·摩诃般若波罗蜜子注经五十卷
  右五十卷。武帝萧衍年三十七即帝位。在位四十九年。年八十六。帝以庭荫早倾常怀哀感。每叹曰。虽有四海之尊。无以得申罔极。故留心释典。以八部般若是十方三世诸佛之母。能消除灾障荡涤烦劳。故采众经穷述注解。又亲讲读。冀藉兹胜福望得展。斯思慕频奉代舍身。每舍身时地为之震。相继斋讲不断法轮。于钟山起爱敬寺。青溪起智度寺。台内立至敬殿。景阳台立七庙室。月中再过设净馔。每至展拜及宗庙蒸尝。未曾不涕泗滂沱哀感。左右预从者莫不掩泪。普通八年造同泰寺成。楼阁殿台房廊绮饰陵云九级壮丽。魏永宁开大通门对同泰寺。因号大通。元年三月六日。驾每亲临幸寺礼忏。虽亿兆务殷。而卷不辍手。披览内外经论典坟。恒以夜达曙。自礼记古文周书左传老庄诸子论语孝经。往哲未详前儒所滞。悉皆训释。国学生数有限。兼又隔以贵贱。帝每欲招来后进。备斯善诱。故别置立五馆博士以引寒俊。致孔释二门郁然麻茂。前后有集百二十卷。著通史书苑等数千卷。年事虽尊自强不息。未明求衣坐以待旦。五更便出外殿。秉烛而省万机。流恩狱市多所弘恕。其有应罪重宪不可矜原。改容久之。焚香念佛。然后下敕。悲愍黎元慈恻若是。察奸擿伐有若通神。自非享宴不听音乐。后宫妃嫔并无罗绮。内殿小寝衣衾率素。布被莞席草屦葛巾。无余服玩。天监中便血味备断。日唯一食。食止菜蔬。蜀献芋蒻啖觉美。曰与肉何异。敕复禁之。帝王能然。信不思议菩萨君也。
  
  ·般若经抄十二卷
  右天监十六年。敕灵根寺沙门释慧令撰。见宝唱录。
  
  ·高僧传十四卷(并目录)
  右一部一十四卷。武帝世会稽嘉祥寺沙门释慧皎撰皎学通内外善讲经律。著涅槃义十卷梵网戒等疏。并盛行世。为时所轨云。
  
  ·成实论类抄二十卷
  右天监年。优婆塞袁昙允撰。与齐文宣抄经相似。亦见唱录。
  
  ·法宝集二百卷(亦云法宝连壁)
  右一部二百卷。简文帝萧纲在储宫日。躬览内经指撝科域。令诸学士编写结连。成此部卷。以类相从。有同华林遍略惰学者省有过半之功。
  
  ·义林八十卷
  右一部八十卷。普通年敕开善寺沙门释智藏等二十大德撰。但诸经论有义例处悉录相从。以类聚之。譬同世林无事不植。每大法会。帝必亲览。以观讲论。宾主往还。理致途趣。如指掌也。
  
  ·内典博要三十卷
  右一部三十卷。湘东王记室虞孝敬撰该罗经论所有要事。备皆收录。颇同皇览类苑之流。敬法出家召命入关。亦更有著述云。然此博要亦是内学群部之要迳也。
  周
  ·众经要二十二卷 
  ·一百二十法门一卷
  右二部二十三卷。魏丞相王宇文黑泰兴隆释典崇重大乘。虽摄万机恒阐三宝。第内每(常共百法师。寻讨经论讲摩诃衍。遂命沙门释昙显等。依)大乘经撰菩萨藏众经要及一百二十法门。始从佛性终至融门。而开讲时即恒宣述。永为常则。以代先旧五时教迹。迄今流行山东江南。虽称学海轨仪揩则更无是过。乃至香火梵音礼拜叹佛悉是。
  
  ·五明论合一卷(一声论。二医方论。三工巧论。四咒术论。五符印论。周二年出)
  右一卷。明帝世。波头摩国三藏律师攘那跋陀罗。周言智贤。共阇那耶舍于长安旧城婆伽寺译。耶舍崛多阇那崛多等传语。沙门智仙笔受。
  
  ·婆罗门天文二十卷(天和年出)
  右二十卷。武帝世。摩勒国沙门达摩流支。周言法希。为大蒙宰晋荡公宇文护译。
  
  ·定意天子所问经五卷(出大集。天和六年译。沙门圆明笔受)
  
  ·大乘同性经四卷(亦云佛十地经。亦云一切佛行入智毗卢遮那藏经。天和五年译。上仪同城阳公萧吉笔受)
  
  ·入如来智不思议经三卷(天和三年译。沙门圆明笔受)
  
  ·宝积经三卷(天和六年译。沙门道辩笔受)
  
  ·佛顶咒经并功能一卷(保定四年译。学士鲍永笔受)
  
  ·大云轮经请雨品第一百一卷(天和五年译。沙门圆明笔受。初出)
  右六经一十七卷。武帝世。摩伽陀国三藏禅师阇那耶舍。周言藏称。共二弟子耶舍崛多阇那崛多等。为大蒙宰晋荡公宇文护。于长安旧城四天王寺译。柱国平高公侯伏侯寿为总监检校。
  
  ·金光明经更广寿量大辩陀罗尼品五卷(第二出在北胡坊归圣寺译。沙门智仙笔受)
  
  ·须跋陀罗因缘优波提舍经二卷(于四天王寺译。沙门圆明笔受)
  
  ·十一面观世音咒经并功能一卷(于四天王寺译。上仪同城阳公萧吉笔受)
  右三经合八卷。武帝世。优婆国三藏法师耶舍崛多。周言称藏。共小同学阇那崛多。为大蒙宰宇文护译。
  
  ·金色仙人问经二卷(于长安四天王寺译。上仪同萧吉笔受)
  
  ·妙法莲华经普门品重说偈一卷
  
  ·种种杂咒一卷 
  ·佛语经一卷(上三经并在益州龙渊寺译)
  右四经合五卷。武帝世。北天竺揵达国三藏法师阇那崛多。周言志德。于益州为总管上柱国谯王宇文俭译。沙门圆明笔受。
  
  ·释老子化胡传一卷 
  ·十八条难道章一卷
  右二卷。新州愿果寺沙门释僧[益*力]撰。[益*力]以像代邪正相参。季俗浇情易为趍竞。未辩真伪更递誉毁。今以十八条难捡三科遣释。则圣贤皎然凡俗见矣。其序略云。[益*力]以老子与尹喜西渡化胡。出家老子为说经戒。尹喜作佛教化。又称是鬼谷先生。撰南山四皓注。未善寻者莫不信从以为口实。异哉。此传君子尚不可罔。况贬大圣乎。今诚寻此说非直。人世差错假托名字。亦乃言不及义翻。辱老子意者。胜人君子不出此言。将是无识异道夸竞佛法。假托鬼谷四皓之名。附尹喜传。后作此异论用迷凡俗。传而不习。夫子不许妄。作者凶老子所诫。此之巨患增长三涂。宜应纠正救其此失。然教有内外用生疑似。人有圣贤多迷本迹。今考校年月究寻人世。依内经外典。采群达诚言。区别真假。使一览便。
  
  ·见散华论八卷
  右八卷。扬州栖玄寺沙门释慧善撰。善工毗昙学以智度论。每引小乘以证成义。善故依文次第散释。譬诸星月助朗太阳。犹如众华缤纷而散。故名散华论也(论序略云然著)述之体贵言约而理丰。余颇悉诸。今覼缕者。正由斯[跳-兆+(轍-車)]。罕人谙练。是以角义殷勤逢文指掌。详揽君子想鉴鄙心焉。善太清季上江陵承圣。末入关在长安旧城崇华寺住。周蒙宰别供养敷演法胜。迄于寿终六十余矣。
  
  ·至道论一卷 
  ·淳德论一卷
  
  ·遣执论一卷 
  ·不杀论一卷
  
  ·去是非论一卷 
  ·修空论一卷
  
  ·影喻论一卷 
  ·法界宝人铭一卷(并序)
  
  ·厌食想文一卷 
  ·僧崖菩萨传一卷(保定二年于城都烧身。当烧身日数百里内人悉集看。肉骨俱尽唯留心在。天花瑞相具在传载。房亲验见)
  
  ·韶法师传一卷(赞赞)
  
  ·验善知识传一卷(拟陆果观音应验记)
  右一十二卷。武帝世。沙门释忘名著。名俗姓宗讳阙。殆南阳人。为梁竟陵王友。曾不婚娶。梁败出家改名上蜀。齐王入京请将谒。帝以元非沙门欲逼令反俗。并遣少保蜀郡公别书劝喻。报书云六不可。其后略云。沙门持戒心口相应。所列六条若有一诳。生则苍天厌之灵神殛之。死则铁钳拔之融铜灌之。仰戴三光。行年六十。不欺暗室。况乃明世。且乡国殄丧宗戚衰亡。贫道何人独堪长久。诚得收迹山中摄心尘外。支养残命敦修慧业。此本志也。寄骸精舍乞食王城。称力行道随缘化物。此次愿也。如其不尔独处丘壑。安能愦愦久住阎浮地乎。有集十卷。文多清素语恒劝善。存质去华见重于世。
  
  ·三宝集一十一卷
  右一部一十一卷。武帝世沙门释净蔼。依诸经论撰出。弘赞大乘光扬像代。录佛法僧事。故云三宝集。蔼后厌身遂自捐命。其舍寿偈略云。一见身多过。二不能护法。三欲速见佛。早令身自在。得身自在已。在在诸趣中。随有利益处。护法救众生。又复业应尽。有为法皆然。三界皆无常。时来不自在。他杀及自死。终归如是处。智者所不乐。应当如是思。众缘既运凑。业尽于今日。凡三十余偈。山壁树叶血遍书已。然后舍命。
  
  ·二教论一卷
  右论一卷。武帝世。既崇道法欲齐三教。时俗纷然异端竞作。始以天和四年三月十五日。召集德僧名儒道士文武百官二千余人于大殿上。帝升御筵。身自论义。欲齐三教。至二十日复集论义。四月十五日如前集议。到二十五日。司隶大夫甄鸾上笑道论。其例略云云。至五月十日。大集群臣评笑道论。以为不可。即于殿庭以火焚之。至九月沙门释道安慨然遂纂斯二教论以光至理。时以上帝。帝不能屈。于即并毁。其论中云。春秋左传曰。鲁庄公七年岁次甲午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星殒如雨。即周庄王十年也。庄王别传曰。遂寻易筮之云。西域铜色人出世。所以夜明。非中夏之灾也。案佛经如来四月八日入胎。二月八日生。亦二月八日成道。生及成佛皆放光明。而云出世。即成佛年也。周以十一月为正。春秋四月即夏之二月也。依天竺用正乃与夏同。杜预用晋历算云。辛卯二月五日。安共董奉用鲁历算。即二月七日。用前周历算即二月八日也。又依什法师年纪及石柱铭。并与春秋符同。如来周桓王四年岁次乙丑生。桓王二十二年岁在癸未出家。庄王十年岁在甲午成佛。襄王十五年岁在甲申灭度。至今天和四年一千二百五年矣。房谓易筮云。铜色人出世。此即是生。安以为成佛。恐少乖谬耳。

  历代三宝纪卷第十一(译经齐梁周)



  历代三宝纪卷第十二(译经大随)

    开皇十七年翻经学士臣费长房上
  大隋录者。我皇帝受命四天护持三宝。承符五运宅此九州。故诞育之初神光耀室。君临已后灵应竞臻。所以天兆龟文水浮五色。地开泉醴山响万年。云庆露甘珠明石变。聋闻瞽视喑语躄行。禽兽见非常之祥。草木呈难纪之瑞。岂唯七宝独显金轮。宁止四时偏和玉烛。是以金光明经正论品云。因集业故得生人中。王领国土。故称人王。处在胎中诸天守护。或先守护然后入胎。三十三天各以己德分与是王。以天护故称为天子。赤若之岁黄屋驭时。土制水行兴废毁之。佛日火乘木运启年。号以开皇。可谓法炬灭而更明。否时还泰者也。其冬即有沙门智周等。赍西域梵经二百六十部。膺期而至。敕旨付司访人令翻。二年仲春即便就译。季夏诏曰。殷之五迁恐民尽死。是则以吉凶之士。制长短之命。谋新去故如农望秋。龙首之山川原秀丽。卉物滋阜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兹。因即城曰大兴城。殿曰大兴殿。门曰大兴门。县曰大兴县。园曰大兴园。寺曰大兴善寺。三宝慈化自是大兴。万国仁风缘斯重阐。伽蓝郁跱兼绮错于城隍。幡盖腾飞更庄严于国界。法堂佛殿既等天宫。震旦神州还同净土。沙门济济。习六度以熏心。信士诜诜。修十善以为行。四海以之静浪。九服所以息尘。故地德既其显丕。天休自然畅朗。白鹿已见麒麟将降不遥。苍乌既翔。凤凰来仪非远。于是鼓腹黄齿。争买祇陀之园。击壤青衿。竞聚育王之土。浮图于焉间发。宝刹閦尔星罗。见即僧尼将二十万。支提寺宇向出四千。凡诸译经婆罗门道俗并见缉缀。此方缁儒十有九人。所翻新文及维旧本论传法戒合七十五部四百六十二卷结为皇隋大兴录目。流之遐代永作楷模。同轨光扬长存不朽。冀将来哲乘此踵修。庶述三宝之神功。遍娑婆而敷演。弘千佛之教法。历贤劫而无穷。
  大隋洋川郡守昙法智 一部(一卷经)
  沙门毗尼多流支 二部(二卷经)
  沙门那连提耶舍 八部(二十八卷经)
  沙门释僧就 一部(六十卷经)
  沙门阇那崛多 三十一部(一百六十五卷经)
  沙门释法上 三部(四十三卷经及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