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统纪

  述曰。退之不知佛。所以斥佛。后世士夫见韩原道及答孟书简。则便以能距杨墨者为比杨墨之僻诚足距者。至于佛道广大。则凡世间九流悉为所容。未有一法出乎佛道之外。岂当以杨墨比之哉。或曰。柳子谓浮图之言与易论语合。易语世间言教。岂足以知佛道之极际。曰浩初以子厚儒生。未可语以深妙。故以易论语要义比况之。俾其易领耳。柳子既有所发。故复欲以此警退之之不逮。非从易论语中说。则儒人未易领也。然子厚自此卒能优入此宗。故其送元举序云。佛之道大而多容。无姓碑云。绍承本统以顺中道。送重巽师序云。吾自幼学佛。求其道三十年。吾独有得焉。此未可以易论语裁量之也。呜呼退之之斥佛。非柳子不足以责。今以浩初序章句以释之。将以广柳子之能言也。
  韩愈斥潮州。第四女拏年十二死于道。瘗商南山下。及后为京兆。归其骨于河阳韩氏墓。为圹文曰。愈为少秋官。言佛夷鬼其法乱治。梁武事之。卒有侯景之败。可一扫去不使澜漫。天子谓其言不祥。斥之南海揭阳之地。
  述曰。退之鄙佛为夷。专责梁武事佛及祸。以警当年之君上。而退之终罹斥逐之祸。何其速哉。梁武住世应真示现君主。志公傅大士共相施化。岂世儒所能测识哉。
  韩愈读墨子云。儒墨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国家。奚不相说如是哉。予以为辨。生于末学各务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未然也。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得为孔墨。
  藏六祖秀禅师作欧阳外传。记祖印与永叔论道。因录古人非韩者。略出王荆公苏东坡龙先生嵩明教之说。荆公曰。人有乐孟子之距杨墨而以斥佛老为己功。呜呼庄子所谓夏虫者。其斯人之谓乎。道岁也。圣人时也。执一时而疑岁者。终不闻道矣云云。东坡曰。退之之与圣人之道。盖亦知好其名矣。而未能乐其实。何者其为论甚高。其待孔子孟子甚尊。而距杨墨佛老甚严。此其用力亦不可谓不至矣。然其论至于理而不精。支离荡佚往往自叛其说而不知。云云。西蜀龙先生作非韩百篇。其略有云。孟郊失三子。退之与诗曰。失子将何尤。吾将尤上天。汝实主下土。与夺一何偏。彼于汝何有。乃令蕃且延。此独何罪辜。生死旬日间。诗三百下以风刺上。刺于至不仁也。其辞不怒。孰有怨天而侮讪之者。其勇于毁佛老盖可见矣。今录十许条云。佛老大圣。斥为夷狄(原道)孔墨异道。今云本同。反孟玷孔(读墨子)道本同教常异。儒教经世佛老教出世。退之主经世以废出世。未足知道(原道)性本一。今言三品五性。未足知性(原性)人为贵。今以夷狄禽兽同人乎(原人)先朝迎佛骨。而升遐近于幸灾(直谏表)左迁潮阳。而劝封禅近于献谄求入(贺尊号表)畏修史之祸而勇于排佛(答刘秀才书)为驳杂之说而好为博塞(驳杂如毛颖传。迭穷文之类。博塞见张藉书)嵩明教非韩三十篇。其言曰。旧唐史谓。韩子性偏僻。刚讦于道。不弘考其书。观其行诚然耳。欲韩如古人从容中道。固不逮也。宜乎。识者谓韩第文辞人耳。夫文所以传道也。道不至虽甚文奚用。学者不能考。而徒效其文。以讥沮二教圣人为已能。故为书以辨之。以正夫天下之好毁者(云云。其条攻之辞大略如龙先生)东坡曰。昔之为性论者多矣。而不能定于一。始孟子以为善。荀子以为恶。杨子以为善恶混。而韩愈者又取夫三子之说而折之。以孔子之论。离性以为三品。曰中人可以上下。而上智与下愚不移。以为三子者。皆出于其中而遗其上下。嗟夫是未知乎所谓性者。而以夫才者言之。夫性与才相近而不同。圣人之所与。小人共之。而皆不逃焉。是真所谓性也。而其才固将有所不同。天下之言性者。皆杂乎才而言之。是以纷纷而不能一也。孔子之所谓中人可以上下。而上智与下愚不移者。是论其才也。至于言性则未尝断其善恶。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而已。韩愈之说则又有甚者。离性以为情。而合才以为性。是故其论终莫能通。
  贾岛初为浮图。名无本。来东都时禁僧午后不得出。岛为诗自伤。韩愈因教其为文。遂去浮图举进士。有李洞者。慕岛为诗。铸像以事之。尝称贾岛佛。

  佛祖统纪卷第四十一(终)



  佛祖统纪卷第四十二

    宋咸淳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九


  穆宗(恒宪宗第三子)

  长庆元年。上亲制南山律师赞曰。代有觉人为如来使。龙鬼归降天人奉事。声飞五天辞惊万里。金乌西沈佛日东举。稽首归依肇律宗主(至今律宗。修忌之日。用以称赞)○幽州节度使刘总上表请出家。帝不许。总乃以印付留。后自剃发为僧。以私第为寺。帝乃从其志。封为大觉师。赐僧腊五十。寺名报恩○河东节度使裴度奏。五台佛光寺庆云见。文殊大士乘师子于空中。从者万众。上遣使供万菩萨。是日复有庆云见于寺中 敕龙兴寺沙门惟英。充翰林待诏两街僧统。
  二年。汾阳无业禅师(见马祖)凡学者致问必答之曰。莫妄想。宪宗屡遣使召。皆辞以疾。上即位思一瞻礼。至是遣两街灵阜。赍诏迎请。师笑谓众曰。吾从别道去矣。中夜集众说法。端坐而逝。敕谥大达国师○中书舍人白居易知杭州。往问道于鸟窠禅师。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居易曰。三岁孩儿也恁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居易服其言。作礼而退(师名道林见径山钦禅师)。
  四年。沙门惠皎于杭州西湖孤山镌石壁法华经。刺史白居易。九人助其功。宰相元稹(音轸)为之记有云。佛法之奥妙。僧当为余言。余不当为僧言○白居易至庐山见归宗常禅师值师泥壁。问曰。君子儒小人儒。居易曰。君子儒。师打泥杇一下。居易遂过泥。师接得便用。良久云。莫便是快俊底白侍郎么。居易云。不敢。师云。秖有过泥分○中书令王智兴。请于泗州建方等戒坛。遇圣诞之日许以度僧。制可。浙西观察使李德裕上书。以为所度无算。江淮失丁男数十万。帝不纳。

  敬宗(湛穆宗长子)

  宝历元年。敕两街建方等戒坛。左街安国寺。右街兴福寺。以中护军刘规充左右街功德使。择戒行者为大德。令试童子能背诵经百五十纸。女童诵百纸者。许与剃度。
  二年。敕沙门道士四百余人。于大明宫谈论设斋○上幸兴福寺。观沙门文叙讲经。上称善○白居易述华严经社记云。杭州龙兴寺沙门南操。因灵隐道峰法师讲华严世界品。遂发愿。劝黑白十万人持华严经一部。十万人复劝千人讽华严经一卷。每岁四季众会具斋。操捧香跪启于佛曰。愿于未来世华严藏世界大香水海上宝莲金轮中毗卢遮那佛前。与十万人俱。乃于众中率财置田千顷以给斋用。来求记于予。曰予即十万人中一人也。

  文宗(昂穆宗次子)

  大和元年十月。诞节诏秘书监白居易。安国寺引驾大师义林。上清宫道士杨弘元。于麟德殿谈论三教(乐天文集具有问答)○沙门善信大师学于马祖悟佛法大意。后往五台修无碍供。久之见老父谓曰。师之大缘当在随洪。师依教至大洪山。适居人以牲物祷雨于山之龙池。师止之曰。勿杀而牲。吾当为汝祷。乃登山宴坐甘雨霈然。有张武陵父子。率众礼谢。为建道场。至是年忽示众曰。种种供养不若以身供养。乃以利刃断左右足置几上。白乳流涌。门人哀号夺去其刃。师不起于座遂入涅槃。张氏父子侍立左右。脱然解化。人服灵相。谓之大圣二圣云。山南节度使崔公。遣官修供。以金泥传其身。上闻之。赐所居号幽济院。自是诸郡有祷。灵响如答。
  二年。江西观察使沈传师。请于洪州建方等戒坛。以圣诞度僧。制答曰。此因国事暂免度僧。敕命已下而传师违禁。申请宜罚。奉一月以示不允。
  三年。沙门清晃等于姑苏法华院刊石壁法华经等八部。郡刺史白居易为之记。
  四年。祠部请令天下僧尼非正度者。许具名申省给牒。时入申者七十万人○引驾大师义林奏修慈恩塔。开蒙之日异香袭人。真身侧卧砖台。具四十齿。容相如生砖上金色苔厚二寸。如瑞芝状○修法师于天台禅林寺。为物外法师说止观法门。
  五年敕天下州郡造僧尼籍。
  八年十二月。池州南泉普愿禅师亡(见马祖)师居南泉三十年。观察使陆亘。请入郡伸弟子礼亘曰。弟子亦薄会佛法。师曰。大夫十二时中作么生。亘曰。寸丝不挂。师曰。犹是阶下汉。陆亘见人双陆拈起骰子云。恁么不恁么。只恁么信彩去时如何。师拈起云。臭骨头花十八。亘曰。肇法师甚奇怪解道。天地同根万物一体。师指庭前牡丹花云。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澧州药山惟俨禅师亡。谥弘道大师(见石头)。
  九年。岐山法门寺佛骨塔庆云见○四月翰林学士李训。请罢长生殿内道场。沙汰僧尼伪滥者。是日大内灵像夜大风含元殿四鸱吻皆震坠。拔殿前树者三。坏金吾仗馆舍内外标观城门数十所。光化门西城俱坏。士民震恐。帝以训所请忤天意。亟下敕停前沙汰。复立大内仪像。风始息(旧史五行志)七月李训请令天下僧尼试经业不中格者罢之。十一月李训坐谋诛宦官。斩首于昆明池。敕免僧尼试经○八月诏沙门宗密(号圭峰六祖旁出第六世)入内殿问佛法。赐紫方服。
  开成元年正月。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师。悟达法师端甫。右胁而灭荼毗得舍利三百粒。师表率清众。十有一年。弟子传业者千余人。史馆修撰裴休撰碑铭○敕沙门云端充左右街僧录○上尝谓近臣曰。天下有无补教化而蠹食于国者。卿等可悉言之。有对者曰。祖宗已来广行佛教。缁徒益多。兹为蠹物耳。上即敕中外罢缁徒讲说佛经。会尚食厨羞御膳烹鸡子。忽闻鼎中有声极微。听之乃群卵呼观世音菩萨。凄怆之甚。监宰以闻。帝遣验之果然。帝叹曰。吾不知佛道神力乃能若是。敕自今不得用鸡子。又一日食蛤蜊。有擘不开者。焚香祷之。俄变为大士形。帝召终南山惟政禅师问之。师曰。夫物无虚应。此盖广陛下信心耳。经云。应以此身得度者。即现此身而为说法。帝曰。大士以现未闻说法。师曰。陛下睹此。为常为非常。为信为非信。帝曰。希有之事焉得不信。师曰。已说法竟。帝大悦。即诏天下寺院立观音像。敕师住圣寿寺。至武宗即位。乃入终南山隐居。人问其故答曰。吾避仇耳(五祖旁出)。
  三年三月。清凉国师澄观示寂。上辍朝三日。重臣缟素敕葬终南山石室。师历九朝为七帝门师。身长九尺四寸。手垂过膝。才供二笔日记万言。宿不离衣。尽形一食。宰相裴休奉敕撰碑。
  四年。中书奏。诞节令宰臣百僚诣寺设千僧斋。诏许之。时名僧俱会。士民纵观莫不倾敬。
  五年正月。圭峰禅师宗密亡。宰相裴休撰碑。

  武宗(炎穆宗第五子)

  会昌三年。上欲芟夷释氏。诏令两街述有佛以来兴废之际有何征应法宝大师玄畅。撰三宝五运图以上○敕天下末尼寺并令废罢。京城女末尼七十人皆死。在回纥者流之诸道。死者大半。
  四年正月。上以斋月断屠出自释教嫌之。敕今后唯禁岁旦三元日国忌日。
  五年正月。赵归真请与释氏辨论。诏僧道会麟德殿。上手付老子。论治大国若烹小鲜义。知玄法师登论座。大陈帝王理道教化根本。辩说精壮道流不能屈。因为上言。神仙羽化山林匹夫独善之事。非帝王所宜留神。帝色不平放还桑梓。帝作望仙台于南郊。归真乘宠排毁佛道。非中国所当奉。宜从除削。臣僚皆言。归真奸邪不宜亲信。归真自以已涉物论。乃荐引罗浮邓元超等。同力胶固谋毁佛法。四月诏检校天下寺院僧尼数。五月敕两都左右街。留寺四所僧各三十人。天下州郡各留一寺。上寺二十人。中寺十人。下寺五人。八月敕诸寺立期毁拆。括天下寺四千六百所兰若四万所。寺材以葺廨驿。金银像以付度支。铁像以铸农器。铜像钟磬以铸钱。收良田数千万顷奴婢十五万人。僧尼归俗者二十六万五百人。穆护火祓并勒还俗凡二千余人。宰相李德裕。率百官上表称贺○五台诸僧多亡奔。幽州李德裕谓进奏官曰。归白本使毋听游僧入境。节度使张仲武奉其命。主客郎中韦博谓德裕曰。沙汰之法不宜太过。德裕怒出博武陵判官。
  六年。长安有人夜行。经周穆王陵。见人从空中下。朱衣执版。宣言蒙尉何在。二吏从墓出曰。在此。朱衣曰。录西海君使者何时当至。吏曰。计程可十八日。朱衣曰。何稽留若此。吏曰。李炎坐毁佛教夺寿去位。当与西海君同录其魂。有贾客铃声东来。朱衣二吏忽不见。后数日上果病崩(太平广记)○太子宾客卢贞有子。尝为僧。因沙汰授光王府参军。一夕梦前师至其家。卢告曰。卑官屑屑非所愿也。再思披缁未知何日。师曰。兴复在即汝宜坚志。俄见旌旆万骑传呼而至云。迎光王为天子(通纪)○五月敕杨钦义充两街功德使。令两街各增八寺。所度僧尼仍令祠部给牒○敕列圣忌辰并诣僧寺。行香一如旧典。以道士惑乱先朝毁除佛教。敕功德使杨钦义。捕赵归真刘元清邓元超等十二人。并集朝堂诛之。陈其尸首。

  宣宗(忱宪宗十三子)

  大中元年三月。敕会昌季年并省寺院。厘革过当。其灵山圣境。如有宿旧名僧能修创者。所司不得禁止○李德裕专权日久。帝恶之贬潮州司马。顷之再贬崖州司户。恶疾而卒。初是有僧通宿世事。谓德裕曰。公当万里南行平生食万羊。今九千五百矣。羊未尽犹有还日。德裕曰。吾尝梦行晋山。见山上尽目皆羊。牧人曰。此公平生所食也。后旬日振武节度使李暨馈羊四百。僧曰。万羊将满。公其不还。后果卒于朱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