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史传部
- 佛祖统纪
佛祖统纪
召沙门子邻入禁中讲经。赐紫服充供奉。初师游学归宁。以母亡三载。诣泰山祠诵莲经。誓见天齐王。王见形曰。师生时母多食鸡卵。取白传头疮。坐是之由在狱受苦。邻悲号求免。王曰。往鄮山礼阿育王塔。或可原也。邻即到山寺哀诉。礼至四万拜。闻空中声。仰视见亡母。乘云气谢之曰。承汝之力已得生忉利天。今寺后峰翠微庵。即师栖止处○尚书左丞王维与弟缙。皆笃志奉佛。素衣蔬食。别墅在辋川。尝吟游其间。母丧。表请以辋川第为佛寺。
宝应元年。河南尼真如。属禄山之乱避地楚州。月夜二皂衣引东行升天。至大城见天帝(当是帝释天主)诸天王(当是三十二天王。及四门天王)相谓曰。下方丧乱杀戮过多。请以第二藏宝镇其国。乃具以宝名及镇法授真如。令前二吏导其归。如以状白之州。其宝十三枚。皆白玉宝珠。置日中白光属天。夜则如月。其名曰玄黄天符谷璧如意珠玉印碧色宝等。刺史崔侁表上之。帝谓太子曰。上天眷祐有德者。乃克当之。汝以楚王入为太子。今楚州献宝。天将以祚汝也。乃悉以宝授之。改元宝应。赐真如宝和太师。敕长安立宝应金轮寺。
述曰。自肃宗至昭宗。凡十三帝而唐亡。是知十三宝之赐。所以昭其祚也。史虽载之不知其为天肇之谶也。
佛祖统纪卷第四十(终)
初叶法善。幼岁溺水死。后三年还家。去青童引见老君。故久尝在石室遇神人曰。子本紫微左仙卿。谪居人世。宜立功以济人。我奉老君命。授汝以一三五之法。高宗召拜上卿。不就。乞为道士。后入西山修道。景龙中神人又降。传老君之命曰。汝当辅睿宗及开元帝。未可隐迹山林(时二帝本兴而庙号年号皆预以告)。其年八月果召赴关。及后立相王为睿宗。而玄宗又继统。凡吉凶动静必预以奏。会吐蕃遣使贡宝函曰。请陛下自开无令他人知机密。法善曰。此是凶器。宜令蕃使自开之。函中驽发中蕃使立死。帝重之授银青光禄大夫越国公。后尸解而去。
六年。李筌至嵩山虎岩。得黄帝阴符经。读数千遍不晓其义。尝过骊山下逢老母。于路旁见遗火烧树。因自言曰。火生于木祸发必克。筌惊问之。母曰。吾受此经三元六周甲子矣。筌具告所得。母曰。少年脑血未减。心影不遍。真吾弟子。乃坐石上为说其义曰。阴符三百字。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术。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国安民之法。下有强兵战胜之术。皆内出心机。外合人事。观其精微。黄庭八景不足以为玄。察其至要。经传子史不足以为文。任其巧智。孙吴韩白不足以为奇。非有道之士不可使闻之。故至人用之得其道。君子用之得其术。小人用之得其殃。如传同好。必清斋而授之。本命日诵七遍。益心机加年寿。袖出一瓠令取水。瓠忽重沈于水。及还失母所在。但留麦饭。筌食之。自此绝粒。至开元间为江陵副使。后入名山访道。不知所终。
○上遣中书侍郎徐峤赍玺书召方士张果。入见时。刑和璞善算术。知人寿夭。算果莫能测。师夜光者善视鬼。上与果密坐。夜光不能见。上闻饮堇汁无苦者真奇士(音谨附子毒也)。与之三卮。醺然如醉。顾左右曰。非嘉酒也。取铁如意击堕其齿。皆燋黑。出神药传其龂。寝顷之齿粲然如故。后恳辞还山。下制曰。张果先生。志造高尚。迹混光尘。问以道枢。深会宗极。宜升银青光禄大夫。号通玄先生。后入恒山。不知所终(果在梁陈时相智者兄陈针者)。
○司马承祯告化。敕谥贞一先生。睿宗时居天台。召入间道。对曰。为道曰损。上曰。治身可矣。治国若何。曰国犹身也。顺物无私而天下理。上叹曰。广成之言也。玄宗朝遣使迎至京受法箓。辞归王屋山。有弟子焦静遇仙女告之曰。子可谒东华青童君受三皇法。请名氏则贞一也。归而谒之。先生欣然以授。
八月。诏谥孔子为文宣王。南面坐释奠用宫县(礼记。凡始立学必释奠于先圣先师。注释奠者设荐馔酌奠也。先圣先师周公孔子。周礼王宫县诸侯轩县注宫县钟磬县于笋虞者王宫县四面诸侯去一面○钟者宫音以象君也。钟在虞曰县音玄)。封颜子为兖国公。弟子皆追封公侯伯。
四月。帝梦老君玄元皇帝告曰。吾有像在京城西南。乃遣使至[執/皿]屋县楼观。见紫云垂覆白光属天。得玉像高三尺。迎置兴庆宫。命有司写玄元真容。分置诸郡开元观○。
正月。诏诸州置玄元皇帝庙。令当州学生数内习道德经庄子列子文子。每年依明经举送朝廷。置助教一人。九月御兴庆门楼。亲试明道德经庄子列子。时姚子彦等对策入第○。
正月。老君降于丹凤门外驻立云端。谓参军田同秀曰。我入流沙之日。藏金匮灵符于桃林尹令旧宅。可奏取以镇国。同秀以闻。敕往求之。见紫云白兔于尹台之下。掘之得金匮玉版朱书细篆。迎置灵昌殿。是夜楼阁虚空悉有神镫。百官上表以符瑞潜应。乃下制改元天宝○二月敕封庄子南华真人.文子通玄真人.列子[泳-永+申]虚真人.庚桑子洞灵真人。四子书为真经。置博士助教各一员学生百人○。
佛祖统纪卷第四十一
宋咸淳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八
代宗(豫肃宗长子)
永泰元年九月。铸金铜佛像成。于光顺门率百僚致拜○十月吐蕃寇逼京师。命内出仁王经二辇送西明诸寺。诏不空三藏置百高座讲经。帝临御行香礼敬。已而寇平。诏曰。仁王宝经义崇护国。前代所译理未融通。乃敕不空三藏沙门飞锡良贲等。于大明宫南桃园重译。帝亲对读。谓新旧二经理虽符顺。所译新本文义甚周。乃御制序文。加不空特进鸿胪卿○诏出家沙门尊居三宝。其令天下官司毋得捶辱僧尼○敕大兴善寺建方等戒坛。立临坛大德十人○帝梦六祖请衣钵还山。乃令刘崇景顶戴送还。敕韶州刺史杨瑊以礼奉安○敕沙门百人于禁中行念诵法。谓之内道场。出入乘马。度支廪给○章敬沙门崇慧与道士角法告胜。敕赐紫衣○敕于金刚智诸灌顶道场。撰沙门二七员。为国长诵佛顶咒○镇国纯陀三藏亡。年六百岁。
大历元年。敕沙门良贲。于桃园撰仁王经疏进上。姑苏支硎山沙门道遵(左溪弟子)置法华经院。举高行十四人常持法华以烛继昼。用扬大雄之慈声。郡刺史韦元甫。尚书刘晏。奏赐法华道场。于是自江以东置经院者十七所。皆取法于师也○卫州别驾周伯达。常持金刚经。忽见光中有梵僧自称须菩提。曰汝诵经数年。何为不断肉食。伯达竦惧。即蔬素转加勤诵。祥感屡见。
二年。诏辅相大臣始建功德院○杜鸿渐初抚巴蜀。遣使诣白崖。请无住禅师入城问道。师曰。触目皆如。鸿渐由是栖心禅悦。晚年入相。以疾辞退。临终沐浴。命朝服加僧伽梨。剃须发别众而逝。依沙门法火焚其躯○法照法师于南岳云峰寺食钵中睹五色云。见山涧石门有寺榜曰大圣竹林寺。遂与同志往谒五台。见金门楼观。一如钵中所见。入寺至讲堂。见文殊普贤分座说法菩萨万数。师前作礼。问曰。末代修行以何为要。文殊曰。诸修行门无如念佛。师辞退作礼。举头俱失。乃于见处建寺号竹林云。
三年。诏慧忠国师入内。引太白山人见之。师曰。汝蕴何能。山人曰。识山识地识字善算。师曰。山人所居是雄山雌山。茫然不知对。师曰。殿上此是何地。答曰。容弟子算。师于地上一画。问何字。答曰。是一字。师曰。土上一画岂不是王字。师曰。三七是多少。答曰。二十一。师曰。三七岂不是十字。师谓帝曰。问山不识山。问地不识地。问字不识字。问算不识算。陛下何以得此愚人。帝顾山人曰。师国宝也。帝在便殿指宦者鱼朝恩。谓师曰。朝恩亦解佛法。朝恩进问师曰。何谓无明从何而起。师曰。衰相现前奴也解问佛法。朝恩大怒师曰。即此是无明。无明从此起。后朝廷裁决或不预。辍怒曰。天下事有不由我。帝闻不乐。责其异图缢杀之○诏径山法钦禅师入见。上待以师礼。尝在内廷见帝至起立。帝曰。师何以起。师曰。檀越何得向四威仪中见贫道。帝大悦。所赐一不受。布衣瓦钵与弟子日唯乞食。相国杨绾叹曰。真方外士也。平章崔涣问曰。弟子可出家否。师曰。出家是大丈夫事。岂将相之所能为。晋公裴度三十余人。皆问道行门人礼。后乞归山。赐号国一禅师。敕杭州守臣于山中重建寺宇。长吏月至候问。师初依素禅师。素戒之曰。汝乘流而行逢径而止。师遂南抵临安。见东北一山。逢樵子问其地。曰径山也。乃驻锡焉(四祖下七世)○七月诏建盂兰盆会。设高祖下七庙神座。自太庙迎入内道场。具幡华鼓吹迎行衢道。百僚迎拜。岁以为常。翌日产灵芝于太庙二室○诏南岳沙门法照为国师。师言。其师南岳承远有异德。上南向而礼焉。度其道不可致。乃名其居曰般舟道场。用尊其位(柳文)○荆溪禅师于天台佛陇。为道邃法师说止观法门○敕回纥奉末尼者建大云光明寺。
四年。帝于大明宫建道场。感佛光现。诸王公主近侍诸臣。并睹光相。自子夜至鸡鸣。宰相裴冕上表称贺。五年。彗星见于东方。诏不空三藏行法。既而星殒。时春夏不雨。诏建坛祈祷。越二日大雨沾足○初沙门自觉居平山。为鬼神讲经。当阳节度使张昭。躬入山致请曰。昭无政术致三年亢阳。引咎无补。闻龙神依师听法忘其行雨愿起大悲。师焚香遥望潭洞而祝。顷刻云起甘泽遽下。岁乃有秋。
六年。滁州刺史李幼卿奏。沙门法琛于琅耶山建佛刹绘图以进。帝于前一夕梦游山寺。及览图皆梦中所至者。因赐名宝应寺○回纥请于荆扬洪越等州置大云光明寺。其徒白衣白冠。
八年。敕天下童行策试经律论三科。给牒放度。
九年。帝梦建康牛首山辟支佛来见。敕太子詹事古侁。于山中建七级浮图○六月不空三藏告病。诏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食邑三千户。及示寂。帝辍朝三日。赐祭赠司空。谥大辩正广智三藏。
十年。敕大兴善寺建不空三藏塔。
十一年。敕问崇圣寺三纲老宿(寺主知事维那为三)如闻文纲律师亲传先师宣律师释迦佛牙舍利。宜诣右银台门进上以副朕瞻礼之心。
十二年。淮西兵马使李重倩舍宅为佛经坊赐名宝应一切经坊。
十三年。诏两街临坛大德圆照等十四人。集安国寺定四分律新旧两疏。佥定一本。
十四年。泗州僧伽大师忽见形于禁中。谓帝曰。州将(太守兼职兵者)令普光王寺出财供十驿乘传者(传张恋反)可免此役。帝即遣使传旨。赐绢彩黄金澡罐。敕写真容入内供养○五月帝崩。太子即位。诏自今毋得置寺观及请度僧尼。
德宗(造代宗子)
建中元年。沙门圆照进新定四分律疏。敕赐紫衣。充内供奉检校鸿胪卿。食邑三百户。
二年。吐蕃遣使乞朝廷赐沙门善讲佛理者。帝令良琇文素往赴说法教化。岁一更之○四明无生居士胡幽贞。修华严感应传一卷。备载历代弘经之迹。言龙树龙宫所传下本十万偈。今东土译成八十卷者。唯四万五千偈。其余尚秘天竺。故今发愿哀请下本经偈具足流传此土○信州南严草衣禅师宴坐三十年。足不蹈地口不尝味。万有嚣然(虚憍反諠)此身不动。侍郎权德舆为之记曰。古所谓遗物离人而独立者。又焉知此地之宴坐。不为他方之说法者乎。
三年。敕僧尼有事故者仰三纲。申州纳符告注毁。在京者于祠部纳告(唐称符告者。与品官告身同。今时但称度牒)。
兴元元年。敕亡僧尼资财旧系寺中。检收送终之余分及一众。比来因事官收。并缘扰害。今并停纳仰三纲通知。一依律文分财法(南山事钞衣法篇。及亡五众轻重仪。备述分财法)○法照法师于并州行五会教人念佛。帝于中宫常闻东北方有念佛声。遣使寻至太原。果见师劝化之盛。乃迎入禁中。教宫人念佛。亦及五会。
三年。翰林学士梁肃学天台教于荆溪禅师。深得心要。以止观文义弘博览者费日。乃删定为六卷行于世。吏部郎中李华。尝从荆溪学止观。荆溪为述止观大意一篇。包括大部若指诸掌。时士夫同学者。散骑常侍崔恭。谏议大夫田敦。皆学止观于荆溪云○梁肃记云。晋陵黄氏二女。幼闻人诵法华。听之曰。吾解此义也。试使之说。能深谈实相之旨。后入京师安国寺为尼。长名持法。次名慧忍。同修法华三昧。忽有尼号空姑。词貌甚异来共止宿。每至中夜身光赫然。如是三年而去。或问二尼。皆笑而不答。人谓其为普贤也。
贞元元年。韦皋为西川节度使。初皋生一月有梵僧见之。别久得无恙乎。儿为一笑。众问其故。僧曰。此诸葛武侯后身也。其政治后当在蜀。及是而验。皋在蜀二十一年。功烈为西南最。
三年。京兆尹宇文炫奏。乞以乡落废寺为学舍材。敕曰。奉佛之宫转为儒馆。此侵毁三宝之渐。罪在不宥。炫渐惧。即日自解归○李泌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初明瓒禅师居南岳上封。人号懒残。泌往谒之闻诵经声。先悲怆而后悦豫。知为隐者。候之良久。瓒拨火出芋食之曰。领取十年宰相至是。泌用事为帝言其高行。诏征之。使者至石窟宣麻。瓒寒涕垂颐凝然而坐。不以介意。使回以闻。帝益嗟敬。
四年。江西马祖道一禅师亡。师得法于南岳让禅师。其后五世派为二家。曰沩仰。曰临济(子礼反。四渎之一。世误作去声)。
五年。敕曰。释道二教福利群生。馆宇经行必资严洁。今后寺观不得容外客居住。破坏之处随宜修葺。
六年正月。诏迎凤翔法门寺释迦佛骨。入禁中供养。传至诸寺瞻礼。二月迎佛骨归寺○衡山石头希迁禅师亡。师得法于清源思禅师。其后派为三家。五世而为洞山。七世而为云门。九世而为法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