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史传部
- 佛祖统纪
佛祖统纪
述曰.按瑞应.因果.中本起.大论。并云十九出家。十二游。增一中杂长四阿含。出曜经和须密论。并云二十九出家。当何所从。今以如来八十寿除五十说法。则定取梵网.无相三昧.宝藏经等。三十成道之言。若以三十成道除六年苦行。则定取荆溪二十五出家。上合宝藏之说。若约前后义定。则有二事可证。一者出家之后。六年苦行取成道之岁。其数正合。二者将出家时。指妃腹曰。却后六年。汝当生子。后于成道之年。果生罗睺。按贤愚经云。出家修道。六年苦行。得一切智。未曾有经云。太子逃至山泽。勤苦六年。得佛还国。普耀经云。父王闻太子得佛以来。六年令优陀耶往请云。阔别以来十有二年。又云。佛还国入宫坐。罗云来问讯。群臣皆疑。太子捐国十有二年。何从有子。此等经文。并约出家六年成佛。又经六年还国。逆而推之。当以二十五为出家之年审矣。孤山颂。谓五岁游历。此语无凭。神智补注。备论异同。请以荆溪之言为正。
·五十一年(己卯)
·穆王(满昭王之子)
·元年(庚辰)
·二年(辛巳)
·降天魔
·三年(壬午)
四年(癸未)太子心自念言。我今修于苦行垂满六年。若以羸身而取道者。彼诸外道当言自饿是涅槃因。我当受食然后成道。即至泥连禅河。洗浴身体。时彼林外有一牧牛女。名难陀婆罗。有净居天。来下劝言。汝可供养。女人闻已大喜。即见地中生千叶莲。上有乳糜即取奉上。太子咒愿受食。气力充足(按佛本行经。善生村主二女。一名难陀。一名婆罗。聚一千牸牛。取乳饮牛。展转至十五牛。取乳煮糜。以上菩萨。有龙女。奉天妙筌。提即坐上。如意饱食。身体相好。圆满如旧○普耀经云。龙女献妙床)即趣毕钵罗树。自发愿言。我坐树下若道不成要终不起(诸经多言菩提树。此翻为道。言坐此树下成道也。其树正名毕钵罗)又思惟。过去诸佛。以草为座成无上道。释提桓因化为凡人。执净软草至菩萨前。问汝何名。答名吉祥。菩萨喜曰。我破不吉以成吉祥。乃敷以为座结加趺坐。而自誓言。不成正觉不起此座(因果经)佛为太子时。出家求道。净饭王父。遣释种五人随逐给侍。憍陈如(此云火器)十力迦叶(亦名婆敷)是母亲。二人执五欲乐。见太子初食麻麦。心不忍可即便舍去。頞鞞(此云马胜)跋提(此云小贤甘露王次子)摩诃男俱利(斛饭王子五人诸文不同。今用文句五卷所出。与此论无殊)此是父亲。三人执苦行净。太子后知非道。舍而受食羹饭酥乳。三人谓其狂乱失志。亦复舍去(新婆沙论。○因果经。四教仪。先降魔后成道。华严经。先成道后降魔。妙乐云。既降魔已。应转法轮。此大小机见之异也。今文云降魔。已入定。明星出时。霍然大悟。则当以降魔为先也)时魔王宫殿自然动摇。魔王念言。瞿昙当成正觉。及道未成往坏乱之。于是手执弓箭。与诸眷属俱往树下。语菩萨言。汝应修转轮王业舍出家法。今若不起我试射汝。菩萨怡然不惊不动。魔王挽弓放箭。停于空中。其镞向下变成莲华。魔王复遣三女。白菩萨言。仁者至德。愿侍左右。菩萨答言。汝植小善。得为天身。不念无常。而作妖媚。今便可去。吾不相须。时三天女变成老姥。头白面皱。魔王即以软语诱言。汝若不乐人间。我舍天位及五欲具。悉持与汝。菩萨答言。汝先修少施今得为自在天王。此福有期要还沉溺。非我所须。魔曰。我之果报是汝所知。汝之果报谁复知者。菩萨答言。唯此地知。于时大地六种震动。地神涌出而语魔言。菩萨昔以头面髓脑国城妻子象马珍宝。而用布施。不可称计。为求无上正真之道。是故汝今不应恼乱。魔闻怖惧。即自思惟。我今当更设方便广集军众以力迫胁。时诸军众忽然来至充满虚空。执戟操剑。多头多目。诸恶类形围绕菩萨。四方烟起四海涌沸。是诸魔众各尽威力。角目切齿横飞乱掷。菩萨观之如童子戏。空中有神隐身而言。菩萨历劫修习善果欲导众生。汝今云何恼乱导师。今日决定树下成无上道。此地乃是过去诸佛金刚之座。堪受妙定。非汝所摧。汝今宜应息憍慢意而奉事之。是时魔王闻空中声即还本宫(因果经)。恶魔波旬将八十亿众。欲来坏佛。语云。汝不急去。我掷汝海水。佛语波旬。汝今先能动此澡瓶。然后可能掷我海水。时波旬不能令动。军众坏散(杂宝藏经)波旬长子商主即顶礼菩萨求乞忏悔白言。我父无智触忤大圣。愿得恕亮(佛本行经○已上小机所见降魔相)。
述曰。诸经云。魔波旬在六欲顶。别有宫殿。今因果经。乃指为自在天王。如此则当第六天。有此两异。盖是译者。用义之不同也。
成佛道
二月七日恶魔退散之时。菩萨心净湛然不动。落日停光澄月映彻众星粲烂。天雨妙花作众技乐。以用供养。菩萨既降魔已放大光明。即便入定思惟真谛。悉知过去所造善恶寿命短长。一切众生轮回五道。无有真实。横生苦乐。明星出时霍然大悟(即八日天晓也)得无上道为最正觉(因果经○此小机所见成道相)○佛成道日斛饭王(第一弟)遣使白净饭王言。贵弟生男(第一弟白饭王)王心欢喜语来使云。今日大吉。是男当字为阿难(此云欢喜)举国欣庆。又名庆喜(大论)○是岁耶输夫人生子名罗睺罗(此云覆障以在闭为障也)时罗睺罗阿修罗食月。因以为名。初太子出家之日。指妃腹曰。却后六年汝当生男。至是在胎六年而生(瑞应经)。
述曰。大乘开住胎。合降魔于成道。小乘开降魔。合住胎于托胎。住胎见起信。降魔见四教义。此先达之论也。今观大小。皆有住胎降魔之文。如华严云。菩萨住母胎已。示现出家成道等相。此大乘住胎也。因果经。菩萨在母胎。行住坐卧。一日六时。为诸天鬼神说法。此小乘住胎也。花严离世间品。菩萨出家成道降魔转法轮等。妙乐云。四佛各有四降魔相。此大乘降魔也。因果经。既降魔已即便入定。明星出时得最正觉。此小乘降魔也。今欲顺八相之言。且用起信四教义二文开合为证。
佛祖统纪卷第三上
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第一之三上
转法轮
序曰。说法度人。如来出世之大要。人有利钝。则法有顿渐。故闻法之人无不悟入。犹夫医王应病与药。药能合宜。则病无不愈。疏不云乎。今佛始终具转五味法轮。转此法度人他心令得悟。斯转法轮之义也。
如来转法轮。一代五时。则有八教。
转法轮者。轮以摧碾为义。如来说法。化转物心。于法自在。如轮王轮宝运转无碍。又如来三轮不思议。谓身轮现通。口轮说法。意轮鉴机。能与众生摧碾一切惑累。法苑云。轮王有二。财轮王者。有四等。金轮千辐。化被四洲。住劫八万岁时出。银轮七百五十辐。化三天下。除北洲。铜轮五百辐。化东南二洲。铁轮二百五十辐。唯化南洲。如阿育王是也。法轮王者。若减百年如来出世是也。
一代者。通指八相。别在五时。五时复有通别。妙玄云。五味半满。论别别有齐限。论通通于初后。若华严别但在初。通则至后。鹿苑已去例此云云。今论一化唯在别义。论五时者。义出三经。谓华严三照。涅槃五味。法华信解品。四大弟子领解等文。故文句云。四大弟子深得佛意探领一代五时之教。始终次第。其文出此。
八教者。妙乐云。化仪四教。是判教之大纲。化法四教。是释义之纲目。是知顿等是判。藏等是释。如判华严为顿。则以别圆释之。乃至判法华为非顿非渐。以纯圆释之。此今家消经之轨则也。妙乐又云。若消诸经。但用藏等。其文稍通。若释法华。无顿等八。举止失措。谓余经但论当部逗机得益。故未须顿等。若释法华。须明一代。故用顿等以括始终。辅行云。藏等四教。遍收一切大小乘经。因果显了。各立教主。各被机缘。始终备足。不过此四。顿等四教。但是如来不思议力。布措藏等。盈缩调停成熟物机。破邪立正引小归大。废偏显圆会权入实故。有诸部五味相生。利物无方适时出没。
言五时者。一华严时。
具云大方广佛华严经。人法譬具足立题。别行玄记云。大方广是法。佛是舍那果人。华严譬诸地因华庄严果德(文)此经总有七处九会。会处不一。故以经标名。
二鹿苑时。
辅行引大论云。如来因地为鹿群主。波罗柰王入山游猎。有母鹿怀子。当差次供馔。母告鹿主。枉杀其子。鹿主诣王求代。王说偈曰。我实人头鹿。汝是鹿头人。以理而为人。不以形为人。我从今日始。不食一切肉。我以无畏施。亦可安汝意。鹿群所居。故名鹿苑。亦名柰苑。从树立名。亦名仙苑。二仙所住故。此以处标名酬昔行因之地。
三方等时。
四教并谈曰方。四机俱被曰等。此从法得名。依部教立。故续遗纪云。方等之名有二意。若大经从酪出生酥。譬修多罗出方等。此约第三时。的从部教。即被三乘四教机也。若普贤观此方等经。是诸佛眼。乃直明圆理。非第三时也(文)普贤方等乃方广平等之义。诸部大乘谈圆理处。并名方等。
四般若时。
此云智慧。五种不翻中尊贵不翻也。具云摩诃般若。此从经标名。
五法华涅槃时。
二经同明开显并属醍醐。故合为一时。此并从经标名。法华具云妙法莲华经。由妙法有施开废三者之义。故以莲华为喻。涅槃者。具云摩诃般涅槃经。此翻大灭度。大即法身。灭即解脱。度即般若。一经始终。纯谈三德。
是为五时。
五时立名不出三义。华严从喻。鹿苑从处。方等般若涅槃从法。法华从法喻。
亦名五味。
此有相生浓淡二义。言相生者。妙玄云。初顿之后。次开于渐。故涅槃云。从佛出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譬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云云。次第相生不取浓淡。又云。呼为乳者。意不在淡。以初故本故。言浓淡者。义例云。经中五味。惟喻一代五时浓淡。浓淡虽殊皆从牛出。元草堂云。相生喻教。浓淡喻机。喻教则有次第。从顿开渐。渐入转深终会于圆。喻机则有优劣。初自聋哑弹诃淘汰。而卒至得记(文)秖一五味作两番譬。能譬虽通所譬则局。今论一化次第。唯取相生之义。
○三照五时五味之图
华严四喻 妙玄合四为三 释签开三为五 华严例机为五 妙玄五时 涅槃五味 法华五喻
先照诸大王山○──○高山○───○高山○───○菩萨○───○华严○───○乳○──○即遣旁人
次照一切大山○─┐
│○幽谷○───○幽谷○──○声闻○──┐
次照金刚宝山○─┘ ┌─○食时○──○缘觉○──┼─○鹿苑○───○酪○──○密遣二人
普照一切大地○──○平地○─┼─○禺中○──○决定善根○┘
│ ┌─○方等○───○生酥○─○过是以后
└─○正中○──○一切众生○┼─○般若○───○熟酥○─○长者有疾
└─○法华涅槃○─○醍醐○─○汝实我子
华严性起品(旧译)譬如日出先照诸大山王。次照一切大山。次照金刚宝山。然后普照一切大地。日光不作是念。我当先照诸大山王。次第乃至普照大地。但山有高下照有先后。如来亦复如是。成就无量无边法界智光。先照菩萨。次照缘觉。次照声闻。次照决定善根众生。随应受化(三藏菩萨)然后普照一切众生云云。又云。譬如日月出现世间。乃至深山幽谷无不普照(玄文合大山宝山为幽谷。其文出此)涅槃经云。佛说二十五三昧。无垢藏菩萨白佛言。如佛所说。诸佛菩萨成就智慧功德。百千万亿。实不可说。我意犹谓不如此经能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佛亦如是。从佛出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九部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典。从般若出大涅槃。醍醐譬于佛性。佛性即是如来。释签云。涅槃五味。转变而秖是一乳。华严三照。不同而秖是一日。今演华严平地之譬。以对涅槃后之三昧。数虽不等其义宛齐云云。又云。华严但云平地。今离彼平地。以譬方等般若法华。方等如食时。般若如禺中。法华如正中。
言八教者。顿渐秘密不定为化仪。藏通别圆为化法。是为八教。化仪如世药方。化法如辨药味。
言教者。诠理化物之义。圣人被下之辞。化仪四教。是如来化物之仪式。故喻如药方。化法四教。是众生除病之法度。故喻如药味。化仪等四教下义理。秖是藏通别圆。虽通名为教。其实无别有体。
八教文证者。初化仪四教。如华严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妙玄云。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此如华严缘得大益名顿教相。无量义经云。从一清净道施出二三四。妙玄。次照幽谷。此如三藏。次照平地。此如方等般若。并渐教相。大经或时说深。或时说浅。净名。佛以一音众生各解。此不定教。大品我见阎浮提第二法轮转。大论云。今转似初转。此秘密教也。次化法四教者。妙玄引长阿含云。佛说四大教。签云。但有四。非即藏等也。月灯三昧经明四种修多罗。其中有四种断无明智。章安私释以对四教。签云。与四教义甚相应。然此并是约义以对。未见立名之的。今准四教义引法华云。贪著小乘三藏学者。成论我今正欲论三藏中实义。此并藏教名义。华严云。为说圆满修多罗。大品云。欲以一切种智知一切法。当学般若。法华以平等大慧为大众说。如所说者皆是真实。涅槃经复有一行是如来行。所谓大般涅槃。大论三智其实一心中得此。并圆教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