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史传部
- 佛祖统纪
佛祖统纪
·老子
·列子
·庄子
·老子内传
·老君实录
·玄妙内篇
·汉武内传
·洞冥记
·十洲记
·云笈七签
·天师家传
·刘向列仙传
·葛洪神仙传
·续仙传
·集仙传
·仙苑遗事
·皇甫高士传
·真诰
·悟真篇
·林灵素传
修书诸贤
·元颖法师。吴兴人。政和间。居智者院。撰宗元录(有传)
·吴克己。婺女浦江人。号铠庵。嘉定间。撰释门正统(有传)
·志昭法师铠庵之侄。居婺女左溪。撰释迦谱历代宗承图(见铠庵传)
·景迁法师。余姚人。受业东山广教。号镜庵。嘉定间。住天竺灵山。撰宗源录。增多吴本六十余传
·宗鉴法师。钱塘良渚人。嘉熙初。居仁寿张寺。续铠庵释门正统。为本纪。世家。列传。诸志。载记。
修书旁引
祖琇。隆兴初。居龙门。撰佛运统纪。放左氏。寓褒贬法。兼述篡弑反叛灾异之事。永嘉薛洽。叙释迦谱云。琇师统纪。多附小机所见。学最上乘者。尚深病之。
德修。淳熙间。居金华。撰释氏通纪。其纪释迦。则附以慈恩三时之教。一代化事。最为疏略。又以五运图。石柱铭。三宝录。言佛生皆不同。糅杂于佛纪正文。甚失撰述之体。其叙时事。与琇本互有出入。而徒取乎冗长之辞也。
佛祖统纪通例(终)
佛祖统纪目录
宋咸淳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第一卷
·释迦牟尼佛本纪一之一
·明本迹
·叙圣源
·名释迦
·第二卷
·释迦牟尼佛本纪一之二
·下兜率
·托母胎
·住胎宫
·示降生
·出父家
·成佛道
·第三卷
·释迦牟尼佛本纪一之三
·转法轮(五时)
·华严
·鹿苑
·方等
·般若
·法华涅槃
·第四卷
·释迦牟尼佛本纪一之四
·入涅槃
·分舍利
·集三藏
·第五卷
·西土二十四祖纪二
·大迦叶尊者
·阿难陀尊者
·商那和修尊者
·末田地尊者
·鞠多尊者
·提迦多尊者
·弥遮迦尊者
·难提尊者
·密多尊者
·胁比丘尊者
·夜奢尊者
·马鸣尊者
·摩罗尊者
·龙树尊者(已上十三祖系东土所承正祖)
·提婆尊者
·罗睺尊者
·僧佉尊者
·邪舍尊者
·鸠摩罗尊者
·阇夜多尊者
·槃驮尊者
·摩拏罗尊者
·鹤勒那尊者
·师子尊者
·第六卷
·东土九祖纪三之一
·龙树尊者
·北齐禅师
·南岳禅师
·智者禅师
·第七卷
·东土九祖纪三之二
·章安禅师
·法华禅师
·天宫禅师
·左溪禅师
·荆溪禅师
·第八卷
·兴道下八祖纪四
·兴道法师
·至行法师
·正定法师
·妙说法师
·高论法师
·净光法师
·宝云法师
·法智法师
·第九卷
·诸祖旁出世家五之一
·南岳世家(僧照禅师下二十一人)
·天台世家(真观禅师下六十五人)
·第十卷
·诸祖旁出世家五之二
·章安世家(弘景禅师下六人)
·天宫世家(真觉禅师一人)
·左溪世家(神邕禅师下二十八人)
·荆溪世家(普门禅师下一十四人)
·兴道世家(守素法师下二人)
·至行世家(良湑法师下五人)
·正定世家(敬休法师下四人)
·妙说世家(常操法师下五人)
·高论世家(志因法师下十九人)净光世家(宗昱法师下二十人)
·宝云世家(遵式法师下八人)
·第十一卷
·诸祖列传六之一
慈云(下二十九人)
·兴国(下二人)
·钱唐(下二人)
·第十二卷
·诸师列传六之二
·法智第二世
·广智(下二十五人)
·第十三卷
·诸师列传六之三
·法智第三世
·广智神照南屏三学浮石广慈六家(四十人)
·第十四卷
·诸师列传六之四
·法智第四世
·广智神照南屏三家(三十七人)
·第十五卷
·诸师列传六之五
·法智第五世
·广智神照南屏三家(五十二人)
·第十六卷
·诸师列传六之六
·法智第六世
·广智神照南屏三家(三十五人)
·第十七卷
·诸师列传六之七
·法智第七世
·广智神照南屏三家(四十人)
·第十八卷
·诸师列传六之八
·法智第八世
·广智神照南屏三家(六十一人)
·第十九卷
·诸师列传六之九
·法智第九世
·广智神照南屏三家
·第二十卷
·诸师列传六之十
·法智第十世广智神照南屏三家(诸师列传本纪原文止有十卷。目录并通例俱编为十一。而以二十一卷当之。此述者之误矣。故后之卷卷排去目录。则有五十五。本纪止于五十四。今依本纪。既无列传第十一卷之文。目录中名即去之。将目录二十二卷。改为二十一。至五。十五改为五十四以合本纪之数)
·第二十一卷
·诸师杂传七
·净觉
·神智
·草庵
·第二十二卷
·未详承嗣传八
·东阳大士(下四十一人)
·第二十三卷
·历代传教表九
·第二十四卷
·佛祖世系表十
·第二十五卷
·山家教典志十一
·第二十六卷
·净土立教志十二之一
·莲社七祖
·莲社十八贤
·莲社百二十三人
·不入社诸贤
·第二十七卷
·净土立教志十二之二
·往生高僧
·第二十八卷
·净土立教志十二之三
·往生高尼
·往生杂众
·往生公卿
·往生士庶
·往生女伦
·往生恶辈
·往生禽鱼
·往生续遗
·第二十九卷
·诸宗立教志十三
·达磨
·贤首
·慈恩
·灌顶
·南山
·第三十卷
·三世出兴志十四
·过去庄严劫千佛
·见在贤劫千佛
·小三灾
·未来星宿劫千佛
·大三灾
·第三十一卷
·世界名体志十五之一
·华藏世界图
·万亿须弥图
·九山八海图
·大千三界图
·忉利天宫图
·诸天通论
·第三十二卷
·世界名体志十五之二
·东华地理图
·西域诸国图
·西土五印度
·八热地狱图
·十六游增图
·八寒地狱图
·第三十三卷
·法门光显志十六
·第三十四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一
·周
·秦
·第三十五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二
·西汉
·东汉
·三国
·第三十六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三
·晋
·宋
·齐
·第三十七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四
·梁
·陈
·第三十八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五
·北魏
·北齐
·北周
·第三十九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六
·隋(文帝 炀帝 恭帝)
·唐(高祖 太宗 高宗 武后)
·第四十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七
·唐(中宗 睿宗 玄宗 肃宗)
·第四十一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八
·唐(代宗 德宗 顺宗 宪宗)
·第四十二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九
·唐(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 懿宗 僖宗 昭宗 景宗)
·五代
·梁
·唐
·晋
·汉
·周
·第四十三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十
·宋(太祖 太宗)
·第四十四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十一
·宋(真宗)
·第四十五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十二
·宋(仁宗 英宗 神宗)
·第四十六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十三
·宋(哲宗 徽宗 钦宗)
·第四十七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十四
·宋(高宗 孝宗 光宗)
·第四十八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十五
·宋(宁宗 理宗)
·第四十九卷
·名文光教志十八之一
·天台禅林寺碑(梁肃)
·天台止观统例(梁肃)
·智者大师传论(梁肃)
·圣安寺无姓和尚碑(柳宗元)
·无姓和尚碑阴记(柳宗元)
·龙兴寺净土院记(柳宗元)
·法智大师行业碑(赵抃)
·止观坐禅法要记(陈瓘)
·三千有门颂(陈瓘)
·与明智法师书(陈瓘)南湖净土院记(陈瓘)(自天台禅林寺碑。至与喻贡元书。共十七篇。南藏目录以第五十卷收之。始终心要至宗门尊祖议七篇。以第五十一卷收之。今从本纪改正。以第四十九卷收前十一篇。第五十卷收后十三篇)
·第五十卷
·名文光教志十八之二
·仁王般若经疏序(晁说之)
·明智法师碑论(晁说之)
·南湖智者大师赞(真隐居士)
·永嘉西湖法明寺疏(叶适)
·重刊删定止观序(吴克己)
·与喻贡元书(吴克己)
·始终心要(唐荆溪禅师)
·四十二章经疏序(孤山)
·与骆御史书(孤山)
·南岳止观序(慈云)
·书绅(论语子张书诸绅)
·圆顿止观十法界图(慈云)
·宗门尊祖议(沙门志磐)
·第五十一卷
·历代会要志十九之一
·君上奉法
·屡朝拜佛
·天书御制
·圣君护法
·试经度僧
·特恩度僧
·进纳度僧
·士夫出家
·沙门封爵
·僧职师号
·不拜君父
·不称臣僧
·崇礼高行
·沙门著书
·第五十二卷
·历代会要志十九之二
·宿命前身
·放生禁杀
·祈祷灾异
·国朝典故
·诸国朝贡
·第五十三卷
·历代会要志十九之三
·北天佛牙
·鄮山舍利
·凤翔佛骨
·陈留佛指
·瑞像应世
·圣贤出化
·立坛受戒
·设像置经
·建寺造塔
·西天求法
·东土译经
·经目僧数
·天台传教
·禅苑传灯
·律宗垂范
·神尼异行
·名山胜迹
·圣教感通
·持诵功深
·西游乐国
·第五十四卷
·历代会要志十九之四
·三教出兴
·三教厄运
·三教訞伪
·三教谈论
·僧道角法
·僧先道后
·内律分财
·僧制治罚
·僧籍免丁
·赐谥封塔
·褒恤终亡
·临终瑞相
·君臣慢法
·韩欧排佛
·化胡伪经
·事魔邪党
·毁法恶报
佛祖统纪目录(终)
佛祖统纪卷第一
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第一之一
明本迹
序曰。如来圣人之利见于世也。则必有降本垂迹开迹显本之妙存焉。夫本者。法身之谓也。迹者。八相之谓也(义见释签)由法身以垂八相。由八相以显法身。本迹相融俱不思议。自非法华开近显远开迹显本之谈。则不足以深知此旨。故通列八相。别叙五时散引群经。会归一实。用明一代化事始卒之义。则若本若迹。无余蕴矣。
沙玄释本迹有六义。谓本者。理本。即是实相一究竟道(大论佛言唯一究竟道无众多究竟道也)迹者。除诸法实相其余种种。皆名为迹。又理之与事。皆名为本(科云理真事俗)说理说事皆名教(签云真俗是理说此真俗为教)又理事之教。皆名为本。禀教修行。名之为迹。如人依处则有行迹寻迹可得处也又行能证体。体为本。依体起用。用为迹。又实得体用。名为本。权施体用。名为迹。又今日所显者为本。先来已说者为迹。此之六义。通论诸佛本迹也。其别论者。唯在今佛。亦有六义。一约理事明本迹者。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理即是本时实相。真谛也。一切法即是本时森罗。俗谛也(此释本迹之相○签云。无明为一切法作本。无明即法性。无明复以法性为本。当知诸法亦以法性为本。法性即无明。法性复以无明为本。法性即无明。法性无住处。无明即法性。无明无住处。无明法性虽皆无住。而与一切诸法为本。故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既通。是故真谛指理也。一切诸法事也)。
由实相真本垂于俗迹。寻于俗迹即显真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文云。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以明本迹相显理融○签云。此理性之本迹。由此方有外用本迹)二明理教明本迹者。即是本时所照二谛俱不可说皆名本也。昔佛方便说之即是二谛之教。教名为迹(释本迹相)若无二谛之本。则无二种之教。若无教迹岂显谛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相显理融)文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引文证)三教行为本迹者。最初禀昔佛之教。以为本。则有修因致果之行(释本迹相○应有以为迹三字)由教诠理。而得起行。由行会教。而得显理。本迹虽殊不思议一(相显理融)文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引文证)四约体用明本迹者。由昔最初修行。契理证于法身为本。初得法身本故。即体起应身之用(释本迹相○应有以为迹三字)由于应身得显法身。本迹虽殊不思议一(相显理融)文云。吾从成佛已来。甚大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作如此说(引文证)五约实权明本迹者。实者。最初久远得法应二身。皆名为本。中间数数唱生唱灭。种种权施法应二身。故名为迹(释本迹相)若非初得法应之本。则无中间法应之迹。由迹显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相显理融)文云。是我方便。诸佛亦然(引文证)六约今已论本迹者。前来诸教已说事理乃至权实者。皆是迹也(已即是迹。即指迹门。及诸迹教。今即是本。即指本门。本门已前。皆名为已。涌出已后。方名为今)今经所说久远事理乃至权实者。皆名为本(释本迹相)非今所明久远之本。无以垂于已说之迹。非已说之迹。岂显今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本迹相显理融)文云。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引文证)最初之本。但本而非迹(最初实成。既未垂迹。故唯属本)最后已说。但迹而非本(已说迹门。未显本时。故唯属迹)中间亦迹亦本(中间相望。互为本迹。又中间垂迹。名为亦迹。显本之时。名为亦本)若无本时之本。不能垂得中间最后之迹。若无已说之迹(举今日迹门)不能显得今说之本(今日本门)本迹虽殊不思议一(已上并六重本迹文)若执迹为本者。斯不知迹亦不识本。有言文殊观音调达。或称为师。或称弟子。惑者未了。若拂中间。无非是迹。则迹本可解。若执迹疑本。则二义俱失。(玄文) 六重本迹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