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历代通载

  (四) 平江虎丘隆禅师入寂。讳绍隆。和州含山县人。生时歧嶷。九岁出家依县之佛惠院。又六岁削发受具。又五岁而束包曳杖。飘然有四方之志。首谒长芦净照禅师。参扣之间景响有得。因阅圆悟勤禅师语。抚卷叹曰。想酢生液。虽未能浇肠沃胃。要且使人庆快。第恨未亲聆謦欬尔。于是欲访之。至宝峰谒湛堂准禅师。准曰。如何是行脚事。师露胸示之曰。和上验看。准即打。师约住曰。且莫盲枷瞎棒。准大笑。因留年余。乃谒死心于黄龙。心问曰。是什么僧。师曰。行脚僧。心曰。是何村僧行甚驴脚马脚。师曰。广南蛮道什么何不高声道。心喜曰。却有衲僧气息。师乃喝。退而参堂度一夏。心甚器之。每叹曰。再来人也。死心机锋横出。诸方吞焰。非上上根莫能当。而于师重称赏。众皆侧目。已而趋夹山见圆悟道龙牙山遇泐潭干之法子蜜禅师。相与甚厚每研推古今。至投合处抚掌轩渠。或若佯狂。议者谓今之沩仰寒拾也。久之辞去。遂至夹山会圆悟移道林。师从焉。一日入室。圆悟引教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竖拳曰。还见么。师曰。见。悟曰。头上安头。师于此有省悟。复曰。见个什么。曰。竹密不妨流水过。悟肯之。自此与圆悟形景上下。又二十年。斧搜凿索尽得圆悟之秘。师以二亲垂白。归寓乡郡褒禅寺。盖修摩耶忉利故事也。继受请住城西之开圣寺。四众翕然归仰。建炎之乱盗起淮上。乃南渡。宣城士庶素钦师名为结庐铜峰下适彰教虚席。郡守李尚书光延师居之。道化益振四年而迁虎丘。时圆悟以时未平。泛峡归蜀。曩之同参辐辏川奔。一时后生望山而趋。师每登座。从容示露。一味平等。随根所应皆惬其欲。故圆悟之道复大播东南。诸方谓圆悟如在也。居三年。感微疾。白众曰。当以第一座宗达承院事。众请于郡从之事。既索笔大书伽陀曰。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所以佛法。无有剩语。珍重。掷笔坐逝。实绍兴六年丙辰岁五月甲午八日乙亥也。建塔于山之阳。凡住世六十年。坐四十五夏。
  (丁巳) 金废刘豫齐灭。
  (戊午) (秦桧为右相。晏敦复退而有忧色。曰奸人相矣)○金天眷元年。
  (己未) 诏诸军州建报恩光孝奉徽宗香火。
  (庚申) 西夏(仁宗拓跋仁孝立干顺子。改年大庆)。
  (辛酉) 是年秦桧张浚谋杀岳飞岳云○(张九成登径山适大惠升座。有神臂弓之语。秦桧秉国。谓讥朝廷。窜师衡阳)○金改皇统。
  (壬戌) 行经界田粮○韦太后归自金○停给僧道度牒。
  金国。英悼太子生日诏海惠大师于上京宫侧创造大储庆寺普度僧尼百万大赦天下。
  (癸亥) 金诏海惠清慧二禅师住储庆寺迎瑞像于本寺积庆阁中供养。
  翻译名义平江景德法云编次荆溪周敦义作序。
  (甲子 六四) 西夏元庆元年。
  (乙丑) 金海慧迁化。帝偕后亲奉舍利。五处立塔。特谥佛觉佑国大禅师。
  (丙寅) 正月诏毁淫祠○秦桧经界两浙四川等处。
  金复赐清惠佛智护国大师号登国师座特赐金襕大衣及所用珍异其钦敬古所未有帝后亲奉接足礼授。
  (五 丁卯) 金国与蒙国议和○蒙国自称祖元皇帝。
  (戊辰) 佛智端裕禅师入寂。师吴越钱氏之裔。嗣圆悟。初住邓之丹霞。迁住虎丘。次径山。庵居于西华秀峰。敕住建康保宁。移万寿。又迁闽之延沙寿山西禅。被旨补灵隐。秋又赴明之育王。其法嗣净慈水庵一等。
  (己巳) 金国完颜亮立。太祖孙(初名孛烈。杀主自立。迁燕。后南征驻于汴至江上为诸酋弑于龟山寺)改年天德。
  ○西夏改天盛。
  (六) 绍兴十九年。牧庵忠禅师迁化。名法忠。姓姚。四明鄞县人。母梦异僧求寓止而娠。既诞紫带绕身。自幼性专静。告双亲出家。依郡中崇教院道英授经业。年十九试所业得度。即预讲肆。究天台教旨。于疏义入微亦颇自负。一日暴所习于禅者。为其折困。因有疑于于禅宗。趋天童交禅师以求决焉。及于交言下知有机不发交使其南询造闽之雪峰。与需禅师语。复不契。闻佛眼远禅寺居淮西龙门。于是出蜀兼程至彼。造次不忘提撕其未至处。适纵步水磨歘睹牌额。书法轮常转。师于是碍膺之疑泮然冰释。遂说偈曰。转大法轮。目前包裹。更问如何。水推石磨。而作圆相呈佛眼。眼曰。其中事作么生。师曰。涧下水长流。眼曰。必竟如何。师曰。水推石磨。眼曰。归堂歇去。切不得举著。后五日来。却向女道一句子。曰。这一句子也不消得。佛眼为之解颐。师遂作礼。寻辞佛眼。度九江登庐阜。露眠草宿蛇虎为邻。山舒水缓处。会意则居焉。偶晦昏道傍有枯木数围。经野烧之余尚存寻尺。内空且洁。师兀然其中逾旬浃。远迩传观者甚众。师不欲显异。留偈纪之曰。谁将三昧真空火。爇却一株烦恼薪。只有大根元不动。更无枝叶撼风尘。乃去谒湛堂准禅师于泐潭。酬酢敏捷。准大奇之。斯时黄龙法社鼎盛。预结夏制限其来者。然死心道貌德威。鲜敢樱其锋。尝持剑夜造室曰。闻老和上不惧生死是不。死心拟对。师以剑挥之。死心引颈。师掷剑于地作舞而退。至相西亲圆悟于道林。悟深器之。既而放浪衡岳。眷车辙灵岩之右。怪石有如卧牛。师结茅其傍。故榜牧庵。栖迟二十余年。外形骸而自适。或连宵而不寐。或累日而忘餐。发长不剪。衣弊不易。天下禅侣雅称为忠道者。四方衲子不以承颜为不足。一时士夫无不闻风而欣慕。枢密柳公仲古镇长沙。以法轮起师。从于众望。师掉头不顾。复以胜业虚席心欲迎致。檄诸禅劝请。师闻而宵遁。追踪至定明兰若。挝鼓于堂。致师于座。缁素罗拜逾时不已。师慨然说偈曰咄哉黄面老。将法付王臣。林下无心客。官差逼杀人。昔闻其言。今见其事。下座曳杖趋胜业领住持事。给事凭公济川撰开堂疏。有曰。佛眼磨头悟法轮之常转。死心室内持慧剑以相挥。时为师之实录。师既应世。以荷负宗教为己任亦不吝去留。故自胜业迁南木云盖公安大沩五刹。复赴豫章师李吉甫请。住黄龙。太尉邢公孝扬施金为造寿塔于寺东之芗源。才毕工而方丈后山白光上腾。群鹊飞鸣。师顾之笑曰。吾将行矣。索笔书偈曰。六十六年。游梦幻中。浩歌归去。撤手长空。书毕复谓众曰。后事可依灵源清禅师遗范。言讫瞑目而寂。
  (庚午) 金废度僧道。
  (辛未) 九月上谓大臣曰。缘不度僧常住多有绝产。令户部拨以瞻学(出宋史)○世尊示灭二千一百年矣。
  (七) 太皇后韦氏(高宋母也)建崇先显孝禅寺于杭之高亭山。诏真歇清了禅师。开山为第一代。未几示寂。塔于寺中。师左绵雍氏。嗣丹霞淳公。尝作无尽灯记曰。东平打破镜已三百余年。龙潭吹灭灯复四百余载。后代子孙迷于正眼。以谓镜破灯灭。而不知行住坐卧放大光明。灯未曾灭也。见闻觉知虚鉴万像。镜未曾破也。灯虽无景能照生死长夜。镜虽无台能辩生死魔惑。镜与灯光光常寂。明与鉴幻幻皆如。照之无穷。则曰无尽灯。鉴之无穷。则曰无尽镜。日用不昧。昭昭于心目之间。但众生迷而不知。故有修多罗教。开如幻方便。设如幻道场。度如幻众生作如幻佛事。譬如东南西北上下四维中点一灯外安十镜。以十镜喻十法界。一灯况一真心。一真心则理不可分。十法界则事有万状。然则理外无事。镜外无灯。虽镜镜中有无穷灯无穷灯唯一灯也。事事中有无尽理无尽理惟一理也。以一理能成差别事。故其事事无碍。由一灯全照差别镜。故则镜镜交参。一镜不动而能遍能容能摄能入。一事不坏而即彼即此即一即多。主伴融通重重无尽。悲夫众生居一切尘中。而不知尘尘皆毗卢遮那无尽刹海。普贤示一毛孔。而不知一一毛孔含众生三昧色身。然则一切众生日用在普贤毛孔中。毗卢光明内。慈氏楼阁中出没。文殊剑刃上往来。念念中与诸佛同出世。证菩提转法轮入灭度。如镜与镜。如灯与灯。一切一时普融无碍诚谓不可思议解脱法门。非大心众生。无以臻于此境。或问。即今日用见闻觉知。毕竟是灯耶。非灯耶。是镜耶。非镜耶。答曰。镜灯灯镜本无差。大地山河眼里花。黄叶飘飘满庭际。一声砧杵落谁家。
  是年改孤山寺为延祥四。圣观。迁圆法师塔。葬北山玛瑙坡○大惠移梅阳。
  (癸酉) 金改贞元正月张灯○(吏人王中孚倡全真教谈马丘刘和之今尚存)。
  (甲戌) 宋自秦桧专国。士大夫名望者。悉屏之远方。龌龊委靡不振之徒。一言契合即登政府。仍止除一厅。谓之伴拜。稍出一语。斥而去之。不异奴隶。皆褫其职名阁其恩数。犹庶官。
  (八 乙亥) 云卧纪谈。罗湖野录成。十月感山沙门晓莹撰。字仲温。法嗣大惠杲禅师。
  (丙子) 六月有星昼陨○金改正隆元年○(诏大惠复为僧住持阿育王山)。
  (丁丑) 八月诏收诸路给余僧牒。上曰。佛法朕亦未尝有意绝之。正恐僧徒多则不耕者众矣(宋史)。
  (九) 明州天童宏智禅师正觉。十月迁寂。姓李氏。母赵。隰州人。诞师之夕光出于屋。人皆异之。七岁诵书日数千言。通五经。父宗道令出家。得度于同郡净明寺本宗。受具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十八岁出游方。诀其祖曰。若不发明大事誓不归矣。至晋绛间或以无凭沮师。邑尹见师英俊。因以所执扇示之曰。为我下一转语。师即援笔书偈其上。尹大喜为请凭以行。渡河之洛。谒成枯木于汝州。时丹霞淳道价方盛。乃造焉。问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觉云。井底虾蟆吞却月。三更不借夜明帘。霞曰。未在更道。觉拟议。霞打一拂子云。又道不借。觉忽悟作礼。霞云。何不道取一句。觉曰。某甲今日失钱遭罪。霞曰。未暇打尔。且去。时年二十三矣。霞退居唐州大乘。亦从焉。宣和二年霞迁大洪。为掌记室三年。迁首座时金粟智雪豆宗保福悟凤山钊。皆参随之。复分座于圆通照阐提席下。真歇住长芦。招居板首。时众逾千七百。见其秉拂提唱。皆服之。出世泗洲普照。嗣法丹霞矣。比先分寺之半为神霄宫。而又两准荐饥。斋厨空乏。二时所须杂以菽麦。既至命纯以粳。库僧辞不给。已而檀施填委。徽宗南幸。觉领众起居。见寺僧千余填拥道左威仪整肃异之。有旨召公面受圣语。还其故寺之半。建炎初住舒之太平。又迁江之圆通能仁。谢事游云居谒圆悟。会长芦虚席。大众必欲得师。圆悟与安定郡王勉其行。入寺未几。时大寇李在抄掠境上。领众入寺。众惧解散。公安坐堂上。以善语化之。在等稽首敬服。麾退其兵。馈金瞻众。一方咸赖以安。建炎三年渡浙江至明州礼补陀。道由天童。适其阙主。众见师来。密白郡帅。始辞而后从。未几虏人犯境。僧徒迍散。公独迟其来虏至登岭以望。若有所见。遂敛兵而退。秋毫无犯。人叹以为神助焉。九月被旨住灵隐将行四众号慕百鸟哀鸣。十月有旨。再还天童。前后垂三十年。寺屋几千间。无不新者。绍兴二十七年秋九月。别郡帅诸檀。是月七日还山饭客如常。八日辰已索浴更衣端坐。索笔作大惠书。属以后事。又书偈曰。梦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鸟烟没。秋水天连。掷笔而逝。诏谥宏智禅师。塔曰妙光。
  (戊寅) 六月有星昼陨。八月地震○(诏育王大惠再住径山)。
  (己卯) 七月翰林李焘进皇朝百官表(宋史)。
  (庚辰) 初行会子○十二月钦宗崩于五国城。
  (辛巳) 诏复给僧牒市军储。
  金世宗立(名雍。初名褒。封楚王。太祖孙。海陵王亮既背盟南伐。以帝守京。因自立都燕。帝仁厚慈俭不嗜兵。国内安治。在位二十九年。人谓小尧舜)改年大定。
  (十) 大教东被一千一百年矣。
  (壬午) 孝宗睿即位。初名伯琮。太祖七世孙也。母张氏。生于秀州。有嘉禾之瑞。在位二十七年。寿六十八矣。
  金国移都燕京。敕建大庆寿寺成。诏请玄冥禅师顗公开山第一代敕皇子燕王降香赐钱二万沃田二十顷。
  (十一 癸未) 改隆兴元年。是年六月十三日。天童应庵禅师昙华迁寂。姓江氏。蕲之黄梅人。生而奇杰。骨目耸秀。童稚便厌世故。具决定志津济群品。年十七出家於邑之东禅。明年为大僧。又明年杖锡参方首谒随州水南遂和上。染指法味。乃上云居。圆悟禅师一见拊劳。痛与提策。以为法故服劳难事。趋走唯恐居后。会悟入蜀。指似往见彰教隆于宣。隆其子也。隆移虎丘。师实为先驰。未半载间通彻大法。顿明圆悟为人处。未几礼辞游诸方。初分座于处之连云。处守遂以妙严请师出世。继住衢之明果蕲之德章饶之报恩荐福婺之宝林报恩江之东林建康之蒋山平江之万寿。两住南康归宗。末乃住今天童。皆缁白钦慕同辞公举。处处开大施门垂手未悟。远近奔凑如水赴壑。师于普说小参问答勘辩之属。皆从容暇豫。曲尽善巧。而室中机辩操纵杀活。尤号明妙。师初有发明。即与此庵时号元布袋者同行。反覆博约日益深奥。及从此庵于护国。相得欢甚。此庵云亡。意于师不无所嘱。而开堂嗣法不忘虎丘。与近世眩于名闻牵于利养烧香不原所得者异矣。每于住持泛应虚受。虽料理建置小物细故。动为无穷计。未尝苟且。纤毫不可于意。即翩然竟去。莫能回夺。尝自言。衲僧家看草鞋住院。何至如蚖蛇恋窟。励勉徒众不许放逸。事事必身率之。其将示疾也。犹挂牌入室至夜分他日多类此。将终或以辞世偈为请。师曰。吾尝笑诸方所为而自为之耶。区处院事纤悉不遗。奄然趺坐而化。春秋六十一。夏腊四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