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历代通载

  (十八 甲午) 武帝骏改孝建(字休龙。小字道人。文帝第一子。聪明颖悟。文武所全。寿三十五崩玉烛殿。在位十年)。
  魏改兴光。
  (十九) 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者。东印土人也。既得法已。行化至南印度。彼王名香至。崇奉佛乘尊重供养度越伦等。又施无价宝珠。时王有三子。其季开士也。尊者欲试其所得。乃以所施珠问三王子曰。此珠圆明有能及此否。第一子月净多罗。第二子功德多罗。皆曰。此珠七宝中尊。固无逾化。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第三子菩提多罗曰。此是世宝。未足为上。于诸宝中法宝为上。此是世光。未足为上。于诸光中智光为上。此是世明。未足为上。于诸明中心明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辨于此。既辨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宝。若明其宝。宝不自宝。若辨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音。要假智珠而辨世珠。宝不自宝者。要假智宝以明法宝。然则师有其道其宝即现。众生有道心宝亦然。尊者叹其辨慧。乃复问曰。于诸物中何物无相。曰于诸物中不起无相。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高。曰于诸物中人我最高。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大。曰于诸物中法性最大。尊者知是法嗣。以时尚未至。且默而混之。及香至王厌世众皆号绝。唯第三子菩提多罗。于柩前入定。经七日而出。乃求出家。既受具戒。尊者告曰。如来以正法眼付大迦叶。如是展转乃至于我。我今嘱汝。听吾偈曰。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尊者付法已。即于座上起立。舒左右手。各放光明二十七道五色光耀。人踊身虚空高七多罗树。化火自焚。空中舍利如雨。收以建塔。当宋孝武帝孝建元年甲午岁也(正宗记云。宋孝武之世也。注云。以达磨六十七年计之。当在宋孝武孝建元年。传灯作丁酉非)。
  (二十) 孝建元年。宋孝武帝举兵诛元凶。而求那跋陀罗逃民间。其后王玄谟军梁山。孝武令军中。得跋陀者驿驰至台。俄得之。送金陵引见。帝曰。企德日久。乃今始遇。间关来归亦有恨乎。曰亡所恨。但念夙缘遇此遂成熟耳。帝慰之且戏曰。尚念谯王乎。对曰。古人不忘一饭。王饭我十年。乃敢遽忘耶。念当从陛下求为王长修冥福。帝凄然改容。中兴寺成。有旨命住持。帝宴东府。公卿毕集。召跋陀至。皤然清臞孝武望见谓谢庄曰。摩诃衍有机辩当戏之。必能悟人情。跋陀趋升陛。帝曰。摩诃衍不负远来。唯有一在。即应声曰。贫道客食圣朝三十载。恩德厚矣。所欠者一死耳。帝大悦移席相促。一座尽倾。
  (乙未) 魏改大安。
  (二十一) 孝武诏沙门道猷。为新安寺镇寺法主。初文帝间惠观。顿悟之理孰精。观以猷对。有旨召入大内。盛集名流。猷敷宣有绪法义粲然。闻者开悟。有攻难者猷必挫以释之。帝拊髀称善。至是为天下法主。甚允时望。
  (二十二 丙申) 法师宝亮居中兴寺。中书袁粲见而异之。以书抵其师道。明略曰。比见亮公。非常人也。日闻所未闻。不知岁之将暮。然珠生合浦。魏人取以照乘。玉在邯郸。秦人请以华国。天下之宝不可自专。当与同之也。自是亮名益重。晚居灵味寺。讲席冠京邑。弟子三千余。亮英气骎骎逼人。辞锋错逸。议者或蔽于理。亮释之莫不涣然。
  (丁酉) 改大明。
  (二十三) 是岁有羌人高阇反。累及沙门。昙标乃下诏付所司。精加沙汰。遂设诸条。自非戒行精苦之者。并令还俗。诏虽严重竟不施行。
  (庚子) 魏改和平。
  (二十四 壬寅) 大明六年九月右司陈言。臣闻邃拱凝居非期弘峻。拳跪盘伏岂止恭敬。将以昭彰四维缔制六寓。故虽儒法支派名墨条流。至于崇亲严上。厥繇靡爽。唯浮图教特异于此。凌灭礼度偃居尊戚。失随方之妙迹。迷至化之渊美。臣闻佛以谦俭自牧。以忠顺为道。不轻比丘逢人必拜。目连大士遇长则礼。宁有屈膝四辈而闲礼二亲。稽颡耆腊而直骸万乘者耶。故咸康创议元兴再述。而事屈于偏党。道剉于余分。今鸿源远洗群流仰镜。九仙赆宝百神[芝/耳]职。而畿辇之内含弗臣之民。阶席之间延抗礼之客。惧非所以澄一风轨详示景则者也。臣等参议以为沙门接见皆当尽礼敬之容。依其本俗则朝徽有序。乘方兼遂矣。制可。法师僧远闻而叹曰。我剃头为沙门。本出家求道。何关于帝王。即日拂衣归于林壑。
  (二十五) 是岁吴郡朱灵期者。自高丽还舶为风携至一洲。洲有山因意登之十余里闻午梵知有寺。寺七宝所成。见僧数辈皆石像。欲返有呼灵期再拜得食。食味香美非世间有也。有人云。此去金陵二万余里。尝识杯渡道人否。灵期曰。识之。其人指北壁一囊并瓶锡曰。乃其钵具耳。今取附君并书。又以青竹杖授之曰。见杯渡即付之。令一沙弥送至舶。沙弥命灵期以竹杖置前水中。三日而至石头淮。遂失竹杖。有须渡来。得钵大笑曰。我不见此钵且四千年矣。以掷云中。又接之乃去。渡屡示寂。已而复游于世。复至齐谐家。同吕道惠杜天期水丘熙。三大士在焉。谐大惊即再拜。渡曰。年大凶。无忘修福业。法意道人德高。可亲之以禳灾。俄门楣上一僧呼渡。仰见之即辞去。后不复见。
  (二十六 癸卯) 释僧导。京兆人也。十岁从师所学弘大。为王者之敬。初姚兴钦重出入同辇。后帝悦其贤。躬为寿春立光山寺敕开讲。首曰。昔王宫托生双林见灭。自尔已来岁逾千载。淳源永谢浇风不追。给苑丘墟鹿园芜秽。九十五种。以趣下为升高。三界群生。以火宅为净土。岂知上圣流涕大上凄惶者哉因即涕泗四众为之改容。
  (二十七 乙巳) 废帝业改景和(小字法师。孝武长子。不仁不孝。淫虐无度。其嬖臣寿寂之投之。年十七崩光华殿。在位一年)。
  (二十八) 魏文成帝末年。疏勒国王遣使送佛袈裟一顶。长二丈余。帝审是佛衣。应有灵异。置之猛火经日不然。于是骇然心形俱肃信乎(出北史)。
  (二十九) 明帝或改太始(字休炳。小字荣期。文帝第十一子。好事鬼神。严酷暴虐。寿三十四崩于景福殿。在位七年)。
  魏献文帝弘(文成长子。即位治六年。禅位与太子。自号太上皇。二十三岁崩)。
  (丙午) 改永光。
  魏改天安。
  (丁未) 大教东被四百年矣 ○魏改皇兴。
  魏是年建永宁寺浮图。七级高三百余尺。为天下第一。又铸释迦文像。高四十三。尺用赤金十万斤黄金六百斤。又造三级石浮图。
  (三十) 宝志大士于是年往来皖山剑水之下。发而徒跣著锦袍。俗呼为志公。面方而莹彻如镜。手足皆鸟爪。初金陵东阳民朱氏之妇。上巳日闻儿啼鹰巢中。梯树得之。举以为子。七岁依钟山大沙门僧俭出家。专修禅观。至是显迹。以剪尺拂子挂杖头。负之而行。经聚落儿童哗逐之。或微索酒。或累日不食。尝遇食鲙者从求之。食者分啖之。而有轻薄心。志即吐水中。皆成活鱼。时时题诗。初若不可解。后皆有验。
  (三十一) 邵硕者。本康居国人。大口丑目状如狂。小儿得侮慢。时时从酒徒入肆酣饮。后为沙门号硕公。与志最善。出入经行不问夜旦。意欲为之则去游益州诸县。皆以滑稽言事。能发人欢笑。因劝以善。家家喜之。将亡谓沙门法进曰愿露骸松下。然两脚须著屐。进诺之。已而化。舁其尸露之。明日往视失所在。俄有自[郫-卑+((白-日+田)/廾)]县来者曰。昨日见硕公著一屐行市中曰。为我语进公。小儿见欺。止与我只履。进惊问沙弥。答曰。舁尸时。一履堕。行急不及系也。
  (三十二 戊申) 明帝诏僧瑾。为天下僧正。止灵根寺。帝多讳忌。犯者必杀之瑾每匡谏。赖免者甚众。时京邑诸师立二谛义。有三宗。宗各不同。于是汝南周颙。作三宗论以通其异。然畏讥不敢传。法师智林者。最有时望。以书抵颙。略曰。切闻三宗论。钩深索隐。尽众生之情。廓而通之。尽诸佛之意。使法灯有种胜利无穷。借使国城妻子之施。何以逮此哉。传者以为公畏讥评故欲中辍。讵可特缠疑障。自发现行乎。颙得书戄然悟。此论遂行于世矣。
  (辛亥) 元魏文皇帝宏改延兴(献文长子。生多详感。五岁受禅。有人君之度。马太后临朝称制。十七始亲政。改姓元氏。迁都洛阳。断胡服番语。在位二十九年。寿三十三崩。葬长陵)。
  (三十三) 释老志曰。有魏孝文者。圣天子也。五岁受禅十岁服冕。太和十八年迁都于洛。二十年改姓元氏。文章百篇。冠绝今古。初登诏诰假手有司。太和以后并自运笔。前后诸帝不能及之。凡下七诏大兴三宝。帝建鹿野鹿苑二浮图。岩房禅室无不严丽。
  (壬子) 改泰豫。四月上殂。太子昱立。十岁。
  (癸丑) 后废帝昱改元徽(字德融。明帝长子。淫虐不道。废为苍梧王。寿十五岁。为扬王夫弑之。在位四年)。
  (丙辰) 魏改承明。
  (丁巳) 顺帝准改升明(字仲谟。小字智观。明帝第三子。萧道成为司空总军国事。戊午三月以太傅为相国。又加丸锡。遂禅位于道成在位八年)。
  魏改太和。
  右宋八主六十年(而禅于齐)。
  (三十四 己未) 齐 雷氏曰(高武郁林海陵明帝东昏及和。斋朝七主二十四年)。
  太祖高皇帝道成(姓萧氏。字绍伯。小字闻将。汉相国何二十四代孙。祖整过江居晋陵。遂为兰陵人。皇考承之。仕宋为汉中太守。生帝龙颡钟声。亦仕宋立功。苍梧王屡欲害之。遂生猜衅而伐宋为齐王。寿五十四岁。崩临光殿。在位四年。顺帝之禅位也。泣而弹指曰。愿后身世世勿生天王家)。
  改建元。
  (三十五 庚申) 是年高祖有事于钟山。因幸沙门僧远所居。远床坐辞以老病不能出迎。高祖将诣床下见之。左右以房合狭不容舆盖。遂驻跸遣使劳问卧起而去。远居山凡五十余年。初犹有食。食不继涧饮二十余年。天下仰其高行。及终武帝致书沙门法献曰。承远上无常。弟子夜中已知。远去此玄甚得好处。诸佳非一。不复增悲也。一二迟见法师方可叙瑞梦耳。今为作功德。所须可具疏来。
  (三十六 癸亥) 武帝颐改永明(字宣远。高帝长子。性俭约好积储库。至八亿万。金银布帛不可称计。寿五十四崩延昌殿在位十一年)。
  (三十七 三十八 甲子 五二) 敕沙门法献玄畅。为天下僧主。他日会于帝前。对制称名而不坐。中兴寺僧钟对帝称贫道。武帝讶之。以问中书王俭。俭曰。汉魏佛法未盛。传记无载者。独宋魏始盛。而沙门多称贫道而预坐。晋庾冰桓玄皆欲屈之。然竟不可行。今亦称贫道。帝曰。献畅二师道行如此犹称名。朕以称名乃得宜。可著令以为定式。初献公慕法猛西游。自巴蜀出河南。经芮芮国到于阗欲度葱岭。会栈道绝不得往。获佛牙一枝。舍利十有五粒。并经论梵夹而还。畅公精究经律博贯子史百氏之言。初华严未有疏。畅首为之。学者得以祖述焉。风诣高简弘道辅世有功国。家莫年特听肩舆入殿。时称黑衣二杰焉。
  明教嵩禅师论曰。近古高僧见天子不名。预制书则曰师曰公。钟山僧远銮舆及门而床坐不迎 虎溪惠远天子临浔阳而诏不出山。当时待其人尊其德。是故圣人之道振其徒尚德。儒曰。贵德何如。以其近于道也。后世之慕其高僧者。交卿大夫尚不得预下士之礼。其出其处不若庸人之自得。况如惠远之见天子乎。僧远之自若乎。望吾道之兴吾人之修。其可得乎。存其教而不须其人。存诸何以益乎。惟此未尝不涕下也。
  (丙寅) 魏始服衮冕乘御辇。
  (己巳) 魏祀员丘方泽作孔子祠。
  (三十九) 永明七年。帝怒大士宝志惑众。收逮建康狱。是日国人咸见大士游行市井。既而检校仍在狱中。其夕语吏曰。门外有两舆食。金钵盛饭。汝可取之。果文惠太子竟陵王送供至。建康令吕文显以闻。帝悔谢迎至禁中。俄有旨屏除后宫为家人宴。志例与众暂出。已而犹见行道于显阳。殿比丘七辈徒其后。帝惊遣吏至。问吏。白志久出在省中及视之身如涂墨焉。帝益神敬之。后在华林园忽重著三顶布帽。亦不知自何而得之。未几而帝崩。文惠太子豫章王相继而殂。果如其谶。灵味寺沙门宝亮者。欲以衲帔遗之。未及有言。志忽来牵帔而去。王仲熊问。仕何所至。不答直解杖头左索与之。仲熊初不晓。后果至尚书左丞焉。建武末。平旦出门。忽褰裳走过曰。门上血腥。及明帝遇害。果以犊车载尸自此门出。舍阉人徐龙驹宅。而帝颈血流被门限。初郁林多害宗室。高士江必忧南康王问志。志覆香炉灰示之曰都尽无余。徐陵儿时父携之谒志。志拊曰。天上石麒麟也。陵后果显于世。
  沙门昙超者。居钱塘灵苑山。一夕有异人至曰。此邦蒙师留。苍生之福。然富阳民无故凿山麓。断坏群龙之室。龙忿不致雨。今二百日矣。欲法师一往诲龙为苍生请福。岂有意乎。超曰。此檀越事。吾何能为哉。神曰。弟子力能吐云。不能致雨。超诺之。至赤庭山为龙说法。俄大雨。因止临溪。县令闻超在。办舟迎之。超即日遁还灵苑。
  (辛未) 逸士顾欢。隐居不仕。尚黄老。南史云。欢以佛道二家教异学者。互相非毁乃著夷夏论。其略曰。辨是与非宜据圣典。道经云。老子入关之天竺。维卫国王夫人曰净妙。老子因其昼寝乘日精入净妙口。后年四月八日剖右腋而生。堕地即行七步。于是佛道兴焉。此出玄妙内篇。佛经曰。释迦成佛有尘沙之数。或为国师道士儒林之宗。出瑞应本起。试论之。曰五帝三皇未闻有佛。国师道士无过老庄。儒林之宗孰出周孔右。孔老非圣谁或当之。然二经所说若合符契。道则佛也。佛则道也。其圣则符。其迹则反。或和光以明近或耀灵以示远。道济天下。故无方而不入。智周万物。故无物而不为。其入不同。其为必异。各成其性。不易其事。是以端委缙绅诸华之容。剪发旷衣群戎之服。全形守礼继善之风。毁貌易形绝恶之学。岂伊同人爰及异物。无尽世界圣人代兴。或昭五典。或布三乘。在鸟而鸟鸣。在兽而兽吼。教华而华言。化夷而夷语。虽舟车均于致远。而有川陆之节。佛道齐乎达化。而有夷夏之别。若谓其致既均其法可换者。是车可涉川而舟可行陆乎。屡见刻有。沙门守株道士互争。小大交相弹射。或域道以为两。或混俗以为一。是牵异以为同。破同以为异。则乖争之由淆乱之本也。寻夫圣道虽同而法有左右。始乎无端。终乎无末。泥洹仙化各是一术。佛号正真。道称正一。一归无死。真会无生。在名则返。在实则合。但无生之教赊。无死之化切。切法可以进谦弱。赊法可以退夸强。佛教文而博。道教质而精。精非粗人可信。博非精人所能。佛言华而引。道言实而抑。抑则明者独进。引则昧者竞前。佛经繁而显。道经简而幽。幽则妙门难见。显则正路易遵。此二法之辨也。圣匠无方。方圆有体。器既殊用。教亦异施。佛是破恶之方。道是兴善之术。兴善则自然为高。破恶则勇猛为贵。佛迹光大宜以化物。道迹密微宜用为己。优劣之分大略在兹。欢虽同二法而意党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