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历代通载

  (癸未) 淮阳刘玄(字圣公。景帝七代孙。光武族兄。景帝生长沙王发。舂陵侯买。戴侯熊渠。苍梧太守利子张生圣公为王素懦弱羞愧汗流举手不能言二年因。牧马于郊下因。缢杀之光。武使邓禹葬于霸陵)治二年改元更始。
  (甲申) 刘盆子(太山式人。阳城王章之后。宪武侯萌之子。初与樊崇起莒皆朱眉破莽。建武三年降于光武。遂封赵王)治一年。
  (二十二) 东汉(都洛阳姓刘氏王火德)雷氏云(光明章和殇安北乡顺冲质桓灵献遭殃。合十三主百九十五)。
  (乙酉) 世祖光武帝秀(字文叔南蔡人。高祖九世孙。景帝子。长沙王发生舂陵侯买。郁林太守外钜鹿都尉回。南顿令钦之子生。有赤光照室。既长用严子陵策。复兴汉室。遂即位于鄗南。后移都洛。丁巳二月崩于南宫前殿。寿六十二。葬原陵)治三十三年。改元建武。
  (戊戌) 封孔子为褒城侯。
  (辛亥) 世尊示灭一千年(此后护法诸大菩萨等相次出世造论矣)。
  (丙辰) 改中元○京师有醴泉出饮者疾愈矣。
  (戊午) 明帝庄(光武第四子。十岁通春秋。三十即位。大兴儒学。乙亥崩于东宫前殿。寿四十八。葬显节陵)。
  治十八年。改元永平。
  (二十三 辛酉) 帝梦金人身长丈六。项佩日轮飞至殿庭。旦集群臣令占所梦。通人傅毅奏曰。臣按周书异记。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平旦之时。暴风忽起宫殿人舍咸悉震动。夜有五色光气入贯太微。遍于四方尽作青红色。王问太史苏由曰。是何祥也。对曰。西方有大圣人生也。王曰。于天下何如。对曰。此时无他。后一千年声教被及此土。王使鑴石记之。埋在南郊天祠前。以年计之。至今辛酉一千一十年也。陛下所梦将必是乎。帝信以为然。即遣中郎将蔡愔博士王遵秦憬等十有八人。西访其道至。大月氏国果遇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三藏。持优填王第四造白[疊*毛]像并四十二章经。愔等奉迎而归于洛矣。
  (甲子 四六)。
  (二十四 戊辰) 教流此土。十二月三十日。愔等迎二沙门。至于洛阳。帝令模像置清凉台及显节陵并洛京西门以示万姓。梵汉二经。安兰台石室。
  (二十五 己巳) 诏以释迦宝像奉安显节陵及清凉台供养。帝于城西雍门外立寺。与腾兰居之。以白马驼经而来。遂名白马寺。腾兰初译四十二章经。帝幸其寺。腾兰进曰。寺东何馆。帝曰。昔有阜无因而起。夷之复然。夜有光怪。民呼为圣蒙。因祀之。疑洛阳神也。腾曰。按天竺金藏诠所志。阿育王藏如来舍利。于天下凡八万四千所。今支那震旦境中十有九处。此其一也。帝大惊。即日驾幸圣蒙。而腾兰随往拜起。忽有圆光现蒙上。三身现光中。侍卫呼万岁。帝喜曰。不遇二大士安。知上圣遗祐哉诏。塔于上受。制度于腾兰塔。成九层高。二百尺明。年光又现有。金色手出塔顶尺许。如琉璃中见。天香郁然。帝驾幸拜瞻。光随步武旋绕。自午及申而灭矣。
  (庚午) 法兰出十地断结经。
  (辛未) (楚王英皇弟也。学黄老与佛。作图谶以谋反。废徙丹阳自杀。累及千余人)。
  (二十六 壬申) 释道比较焚经。是年正月一日。五岳诸山道士褚善信等上表欲相比较。时南岳道士褚善信等。西岳道士刘正念等。北岳道士桓文度等。东岳道士焦德心等。嵩岳道士吕惠通等。诸山道士费叔才祁文信等。一千三百一十人。表以奏闻。敕纳表。遣尚书令宋庠引入长乐宫。以今月十五日可集白马寺筑坛火验。时道士等将真元五诀符录等五百九卷。茅成子等二十七家二百三十五卷。通计七百四十八卷。置之坛上。褚费之徒焚香咒已。遂使火之。诸子道书皆灭灰烬。褚费二人自感而死。次将梵本火然赫奕。宛如鼎新更增光洁。时摩腾法师神变凌空冷然偈曰。狐非师子类。灯非日月明。池无巨海纳。丘无山岳嵘。法云垂世界。善种得开萌。显通希有法。处处化群生。乃至弘宣法戒藏等神通胜事惊心。士庶投诚出家者众。时有司空阳城侯刘善峻等一千余人。出家慕道。四岳道士吕惠通等六百二十八人。抽簪落发。夫人王婕妤等与宫媛二百三十余人。厌俗归真。南岳道士葬褚善信不蒙披剃。既而明帝设斋。亲与下发广施衣钵。大启玄宗广度僧尼。高崇十寺。城外七寺安僧。城内三寺安尼。寺之得名自斯而始。备如佛道论。
  石室论云。昔西域圣人之教。既非衰周暴秦之君能致。然西汉二三英主有可致之德。而圣教亦不致独现梦于显宗。凡近古高僧皆推圣人。去世登千载而后教至。曾未有考著显宗之德。有必感圣人之理。此予通论所以作也。夫两汉有天下。传一十四世。有君德者二祖四宗而已。二祖盖立极之主。固无可议。若三宗各有其美而不能亡其弊。唯显宗为至焉。有太宗恭俭之美。而文雅威重过之。有世宗经略四夷之勋。而无世宗淫侈之弊。有中宗政治之明。而崇儒尚德过之。斯盖兼有三宗之长。而无三宗之短。是以班固傅毅颂其勋德。于汉为最盛。然世之学者不以班傅为信。徒见钟离意傅谓帝性褊察好以耳目隐发为明。遂以此为显宗实录。呜呼岂笃论哉。昔仲尼平章讨论五帝三王治具以贻后世。迨其殁。遭暴秦燔毁之余。世宗仅能举之而已。至显宗乃始躬行儒术尊养三老五更飨社礼毕帝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是时冠带缙绅之士。圜桥门而观听者。亿万计。济济乎洋洋乎。由三代以来儒风之盛。莫甚于永平时也。及章和之后。诸儒开馆授道著籍者。动逾千数。盖永平之化行。犹周南麟迹之应也。初虽狱讼繁剧。帝临政刻意裁断精严。盖善善恶恶之实。犹孔子为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暂临夹谷而尽诛优倡。此诚不可以少假仁恕也。谓之褊察则过矣。予谓使孔子复生。必曰显宗吾无间然矣。由显宗包举西汉三宗之美。躬行古帝王之道。此所以精爽与吾佛感通。而圣教因之被于中夏。与儒相表里而广天下以善也。夫岂偶尔哉。
  (二十七 甲戌) 第二十祖阇夜多者。北天竺国人也。智慧渊冲化导无量。后至罗阅城敷扬顿教。彼有学众唯尚辨论。为首者名婆修盘头(此云遍行)常一食不卧六时礼佛。清净无欲为众所归。祖将欲度之。先问彼众曰。此遍行头陀能修梵行。可得佛道乎。众曰。我师精进。何故不可。祖曰。汝师与道远矣。设苦行历于尘劫。皆虚妄之本也。众曰。尊者蕴何德行而讥我师。祖曰。我不求道。亦不颠倒。我不礼佛。亦不轻慢。我不长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杂食。我不知足。亦不贪欲。心无所希。名之曰道。时遍行闻已发无漏智欢喜赞叹。尊者又语彼众曰。会吾语否。吾所以然者。为其求道心切。夫弦急即断。故吾不赞令其住安乐地入诸佛智。复告遍行曰。吾适对众抑挫仁者。得无恼于衷乎。曰我忆念七劫前生安乐国。师于智者月净记我。非久当证斯陀含果。时有大光明菩萨出世。我以老故策杖礼谒。师叱我曰。童子轻父。一何鄙哉。时我自谓无过。请师示之。师曰。汝礼大光明菩萨。以杖倚壁画佛面。以此过慢遂失二果。我责躬悔过。以来闻诸恶言如风如响。况今获饮无上甘露。而反生热恼邪。唯愿大慈以妙道垂诲。祖曰。汝久植众德。当继吾宗。听吾偈曰。言下合无生。同于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达理事竟。付法已。不起于坐奄然归寂。阇维收舍利建塔。当后汉明帝十七年甲戌岁也。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四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五

    嘉兴路大中祥符禅寺住持华亭念常集
  东汉
  (丙子) 章帝炟改建初(一名坦。明帝第五子。十九即位。戊子正月崩于章德殿。寿三十一。葬敬陵)治十三年。
  (庚辰) 帝命郑玄等诸生作白虎通。
  (甲申) 改元和(徐州刺史王景上。金人颂美。先帝致佛之功。载汉书○有神雀凤皇白鹿白乌之瑞)。
  (丁亥) 改章和。
  (己丑) 和帝肇改永元(章第四子。十岁即位。乙巳崩章德前殿。寿二十七。葬慎陵)在位十七年。
  (乙巳) 改元兴。
  (丙午) 殇帝隆改延平(和之少子。降诞百余日。即位于元兴元年十二月。时邓太后临朝称制。次年八月崩崇德前殿。寿龄二岁。葬康陵)在正位一年。
  (一 丁未) 安帝祐改永初(章帝孙清河孝王庆之子。年十三即位。乙丑二月因南巡狩。幸于叶。崩之车辇。寿三十二。葬恭陵矣)治十九年。
  (甲寅) 改元初。
  (二 丁巳) 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者。罗阅城人也。姓毗舍佉。父光盖。母严一。家富而无子。父母祷于佛塔而求嗣焉。一夕母梦吞明暗二珠。觉而有孕。经七日有一罗汉。名贤众。至其家。光盖设礼。贤众端坐受之。严一出拜。贤众辟席云。回礼法身大士。光盖罔测其由。遂取一宝珠。跪献贤众。试其真伪。贤众即受之。殊无逊谢光盖不能忍。问曰。我是丈夫。致礼不顾。我妻何德。尊者辟之。贤众曰。我受礼纳珠。贵福汝耳。汝妇怀圣子。生当为世灯慧日。故吾辟之。非重女人也。贤众又曰。汝妇当生二子。一名婆修盘头。则吾所尊者也。二名刍尼(此云野鹊子)昔如来在雪山修道。刍尼巢于顶上。佛既成道。刍尼受报为那提国王。佛记云。汝至第二五百年。生罗阅城毗舍佉家。与圣同胞。今无爽矣。后一月果生二子。尊者婆修盘头。年至十五。礼光度罗汉出家。感毗婆诃菩萨与之授戒。行化至那提国。彼王名常自在。有二子。一名摩诃罗。次名摩拏罗。王问尊者曰。罗阅城土风与此同异。尊者曰。彼土曾三佛出世。今王国有二师化导。曰二师者谁。尊者曰。佛记第二五百年有一神力大士出家继圣。即王之次子摩拏罗是其一也。吾虽德薄敢当其一。王曰。诚如尊者所言。当舍此子作沙门。尊者曰。善哉大王。能遵佛旨。即与受具付法。偈曰。泡幻同无碍。如何不了悟达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尊者付法已。踊身高半由旬。屹然而住。四众仰瞻虔请。复坐跏趺而逝。茶毗得舍利建塔。当后汉安帝十一年丁巳岁也。
  (庚申) 改永宁。
  (辛酉) 改建光。
  (壬戌) 改延光。
  (甲子 四七) 王十八年也。
  (丙寅) 北乡侯懿(章帝孙。济北王寿之子。阎太后立之。是年三月即位。至十月而薨。治二百七十二日)。
  顺帝保改永建(安帝子。年十一登位梁商父子秉政。甲申八月崩玉堂前殿。寿三十。葬于宪陵。永宁初为太子)在位十九年。
  (壬申) 改阳嘉。
  (丙子) 改永和。
  (壬午) 改汉安。
  (甲申) 改建康。
  (乙酉) 冲帝炳改永嘉(顺帝子。母曰虞贵人。建康甲申八月即位。时年二岁。梁太后临朝。梁冀辅政。次年三月而崩玉堂前殿。寿三岁。葬于怀陵)运数一年。
  (丙戌) 质帝缵改本初(章帝玄孙。渤海王鸿之子也。八岁即位。聪惠夙成。尝朝会日。梁冀曰跋扈将军。冀恶之。鸩于玉堂前殿。寿九岁葬静陵)在位一年。
  (三 丁亥) 桓帝志改建和(章帝曾孙。蠡吾侯翼之子。十五即位。梁冀辅政。永康丁未崩于德阳前殿。寿三十六。葬宣陵也)在位二十一年。
  (四 己丑) 安息国沙门。安清字世高。本世子当嗣位。让之叔父舍国出家。既至洛京译经二十九部。一百七十六卷。绝笔于灵帝建宁三年。因附舟浮游次庐山之[邱-丘+共]亭庙。舣舟祠下庙神灵甚。能分风送往来之舟。有乞神竹者。未许而斫。神怒覆其舟致竹斫处。过者雀息汗下。高之舟人奉牲请福。神辄降语曰。舟有沙门。乃不与俱来耶。高至庙下神复降与高语奋。因泣曰。弟子家此湖。千里皆所辖。坐宿多嗔今报形极丑。又旦夕且死必入地狱。有缣千段并杂宝玩。当为建寺塔为冥福。高许之。徐曰。能出形相劳苦乎。神曰。形恶奈何。高曰。第出之。于是出其首帐中。盖巨蟒也。高梵语咒之。蟒若雨泪俄不见。高舟未发。有少年跪前。高又咒之乃去。舟人问谁氏子。高曰。庙神已脱蟒形。故来谢耳。高至豫章建寺。即今大安是也。由高而名盖江淮寺塔之始。
  (庚寅) 改和平。是年月支国沙门支娄迦谶。亦云支谶。至洛阳。少时习语大通华言。遂译经。至中平年凡二十一部。六十三卷。永兴元年桓帝于宫中铸黄金浮图老子像。覆以百宝华盖。身奉祀之。由是百姓向化。事佛弥盛。
  (辛卯) 改元嘉。
  世尊示灭一千一百年矣。
  (癸巳) 改永兴。
  (乙未) 改永寿。
  (戊戌) 改延熹。
  (五 乙巳) 第二十二祖摩拏罗者。那提国常自在王之子也。年三十遇婆修祖师。出家传法至西印度。彼国王名得度。即瞿昙种族。归依佛乘勤行精进。一日于行道处现一小塔。欲取供养众莫能举。王即大会梵行禅观咒术等三众。欲问所疑。时尊者亦赴此会。是三众皆莫能辨。尊者即为王广说塔之所因(阿育王造塔此不繁录)今之出现。王福力之所致也。王闻是说。乃曰。至圣难逢世乐非久。即传位太子。投祖出家。七日而证四果。尊者深加慰诲。曰汝居此国善自度人。今异域有大法器。吾当化令得度。曰师应迹十方动念当至。宁劳往邪。尊者曰然。于是焚香遥语月氏国鹤勒那比丘曰。汝在彼国教导鹤众。道果将证宜自知之。时鹤勒那为彼国王宝印说修多罗偈。忽睹异香成穗。王曰。是何祥也。曰此是西印度传佛心印祖师摩拏罗将至。先降信香耳。曰此师神力何如。答曰。此师远承佛记。当于此土广宣玄化。时王与鹤勒那俱遥作礼。尊者知已即辞得度比丘往月氏国。受王与鹤勒那供养。后鹤勒那问尊者曰。我止林间已经九白(印土以一年为一白)有弟子龙子者。幼而聪慧。我于三世推穷莫知其本。尊者曰。此子于第五劫中。生妙喜国婆罗门家。曾以旃檀施于佛宇作槌撞钟。受报聪敏为众钦仰。又问。我有何缘而感鹤众。尊者曰。汝第四劫中。尝为比丘。当赴会龙宫。汝诸弟子咸欲随从。汝观五百众中无有一人堪任妙供。时诸子曰。师常说法。于食等者于法亦等。今既不然。何圣之有。汝即令赴会。自汝舍生趣生转化诸国。其五百弟子以福微德薄生于羽族。今感汝之惠故。为鹤众相随。鹤勒那闻语曰。以何方便令彼解脱。尊者曰。我有无上法宝。汝当听受化未来际。而说偈曰。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时鹤众闻偈飞鸣而去。尊者跏趺寂然奄化。鹤勒那与宝印王起塔。当后汉桓帝十九年乙巳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