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遗事

  魏晋宋齐梁陈隋
  李唐大高则中睿玄肃代德顺宪穆敬文虎宣懿僖昭景
  朱梁后唐石晋刘汉郭周
  大宋

  纪异卷第一

  叙曰。大抵古之圣人。方其礼乐兴邦。仁义设教。则怪力乱神。在所不语。然而帝王之将兴也。膺符命。受图箓。必有以异于人者。然后能乘大变。握大器。成大业也。故河出图。洛出书。而圣人作。以至虹绕神母而诞羲。龙感女登而炎。皇娥游穷桑之野。有神童自称白帝子。交通而生小昊。简犾吞卵而生契。姜嫄履迹而生弃。胎孕十四月而生尧。龙交大泽而生沛公。自此而降。岂可殚记。然则三国之始祖。皆发乎神异。何足怪哉。此纪异之所以[仁-二+斬]诸篇也。意在斯焉。

  古朝鲜(王俭朝鲜)

  魏书云。乃往二千载有坛君王俭。立都阿斯达(经云无叶山。亦云白岳。在白州地。或云在开城东。今白岳宫是)开国号朝鲜。与高同时。古记云。昔有桓因(谓帝释也)庶子桓雄。数意天下。贪求人世。父知子意。下视三危太伯可以弘益人间。乃授天符印三个。遣往理之。雄率徒三千。降于太伯山顶(即太伯今妙香山)神坛树下。谓之神市。是谓桓雄天王也。将风伯雨师云师。而主谷主命主病主刑主善恶。凡主人间三百六十余事。在世理化。时有一熊一虎。同穴而居。常祈于神雄。愿化为人。时神遗灵艾一炷。蒜二十枚曰。尔辈食之。不见日光百日。便得人形。熊虎得而食之。忌三七日。熊得女身。虎不能忌。而不得人身。熊女者无与为婚。故每于坛树下咒愿有孕。雄乃假化而婚之。孕生子。号曰坛君王俭。以唐高即位五十年庚寅(唐尧即位元年戊辰。则五十年丁巳。非庚寅也。疑其未实)都平壤城(今西京)始称朝鲜。又移都于白岳山阿斯达。又名弓(一作方)忽山。又今弥达。御国一千五百年。周虎王即位己卯封箕子于朝鲜。坛君乃移于藏唐京。后还隐于阿斯达为山神。寿一千九百八岁。唐裴矩传云。高丽本孤竹国(今海州)。周以封箕子为朝鲜。汉分置三郡。谓玄菟乐浪带方(北带方)。通典亦同此说(汉书则真临乐玄四郡。今云三郡。名又不同何耶)。

  魏满朝鲜

  前汉朝鲜传云。自始燕时常略得真番朝鲜(师古曰战国时□国始略得此地也)。为置吏筑障。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师古曰。浿在乐浪郡)。属燕。燕王卢绾反入凶奴。燕人卫满亡命。聚党千余人。东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障。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故燕齐亡命者王之。都王俭(李曰。地名。臣赞曰。王俭城在乐浪郡浿水之东)。以兵威侵降其旁小邑。真番临屯皆来服属。方数千里。传子至孙右渠(师古曰。孙名右渠)。真番辰国欲上书见天子。雍阏不通(师古曰。辰谓辰韩也)。元封二年。汉使涉何谕右渠。终不肯奉诏。何去至界。临浿水。使刺杀送何者朝鲜裨王长(师古曰。送何者名也)即渡水。驭入塞。遂归报。天子拜何为辽东部都尉。朝鲜怨何。袭攻杀何。天子遣楼。舡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兵五万。左将军荀彘出辽讨右渠。右渠发兵距险。楼舡将军将齐七千人先到王俭。右渠城守。规知楼舡军小。即出击楼舡。楼舡败走。仆失众遁山中获免。左将军击朝鲜浿水西军。未能破。天子为两将未有利。乃使卫山因兵威往谕右渠。右渠请降。遣太子献马。人众万余持兵。方渡浿水。使者及左将军疑其为变。谓太子已服。宜毋持兵。太子亦疑使者诈之。遂不渡浿水。复引归。报天子诛山。左将军破浿水上军。乃前至城下。围其西北。楼舡亦往会居城南。右渠坚守。数月未能下。天子以久不能决。使故济南太守公孙遂往正之。有便宜将以从事。遂至。缚楼舡将军并其军。与左将军急击朝鲜。朝鲜相路人。相韩。尼溪相参。将军王唊(师古曰。尼溪地名。四人也)相与谋欲降。王不肯之。陶唊路人皆亡降汉。路人道死。元封三年夏。尼溪相参使人杀王右渠来降。王俭城未下。故右渠之大臣成已又反。左将军使右渠子长。路人子最。告谕其民。谋杀成已。故遂定朝鲜。为真番 临屯 乐浪 玄菟四郡。

  马韩

  魏志云。魏满击朝鲜。朝鲜王准率宫人左右。越海而南至韩地。开国号马韩。甄萱上大祖书云。昔马韩先起。赫世勃兴。于是百济开国于金马山。崔致远云。马韩。丽也。辰韩。罗也(据本纪。则罗先起甲子。丽后起甲申。而此云者。以王准言之耳。以此知东明之起。已并马韩而因之矣。故称丽为马韩。今人或认金马山。以马韩为百济者。盖误滥也。丽地自有邑山。故名马韩也)四夷 九夷 九韩 秽貊周礼职方氏掌四夷九貊者。东夷之种。即九夷也。三国史云。溟州。古秽国。野人耕田得秽王印献之 又春州古牛首州。古貊国。又或云。今朔州是貊国。或平壤城为貊国。淮南子注云。东方之夷九种 论语正义云。九夷者 一玄菟 二乐浪 三高丽 四满饰 五凫 六素家 七东屠 八倭人 九天鄙 海东安弘记云九韩者 一日本 二中华 三吴越 四[尤-尢+乇]罗 五鹰游 六靺鞨 七丹国 八女真 九秽貊。

  二府

  前汉书。昭帝始元五年己亥。置二外府。谓朝鲜旧地平那及玄菟郡等为平州都督府。临屯乐浪等两郡之地置东部都尉府(私曰朝鲜传则真番玄菟临屯乐浪等四。今有平[郡-口]无真番。盖一地二名也)。

  七十二国

  通典云。朝鲜之遗民分为七十余国。皆地方百里。后汉书云。西汉以朝鲜旧地初置为四郡。后置二府。法令渐烦。分为七十八国。各万户(马韩在西。有五十四小邑。皆称国。辰韩在东。有十二小邑称国。卞韩在南。有十二小邑。各称国)。

  乐浪国

  前汉时始置乐浪郡。应邵曰。故朝鲜国也 新唐书注云。平壤城。古汉之乐浪郡也 国史云。赫居世三十年。乐浪人来投 又第三弩礼王四年。高丽第三无恤王伐乐浪灭之。其国人与带方(北带方)投于罗。又无恤王二十七年。光虎帝遣使伐乐浪。取其地为郡县。萨水已南属汉(据上诸文。乐浪即平坏城。宜矣。或云乐浪中头山下靺鞨之界。萨水今大同江也。未详孰是)又百济温祚之言曰。东有乐浪。北有靺鞨。则殆古汉时乐浪郡之属县之地也。新罗人亦以称乐浪。故今本朝亦因之而称乐浪郡夫人。又太祖降女于金传。亦曰乐浪公主。

  北带方

  北带方。本竹覃城。新罗弩礼王年。带方人与乐浪人投于罗(此皆前漠所置二郡名。其后僭称国。今来降)。

  南带方

  曹魏时始置南带方郡(今南原府)故云。带方之南海水千里曰瀚海(后汉建安中以马韩南荒地为带方郡。倭韩遂属。是也)。

  靺鞨(一作勿吉)  渤海

  通典云。渤海。本栗未靺鞨。至其酋柞荣立国。自号震。先天中(玄宗王子)始去靺鞨号。专称渤海开元七年(己未)柞荣死。谥为高王。世子袭立。明皇赐典册袭王。私改年号。遂为海东盛国。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后唐天成初。契丹攻破之。其后为丹所制(三国史云。仪凤三年。高宗戊寅。高丽残孽类聚。北依太伯山下。国号渤海。开元二十年间。明皇遣将讨之。又圣德王三十二年。玄宗甲戌。渤海靺鞨越海侵唐之登州。玄宗讨之。又新罗古记云。高丽旧将柞荣。姓大氏。聚残兵。立国于大伯山南。国号渤海。按上诸文。渤海乃靺鞨之别种。但开合不同而已。按指掌图。渤海在长城东北角外) 贾耽郡国志云。渤海国之鸭渌南海扶余橻城四府。并是高丽旧地也。自新罗泉井郡(地理志。朔州领县有泉井郡。今涌州)至橻城府三十九驿 又三国史云。百济末年。渤海靺鞨新罗分百济地(据此。则鞨海又分为二国也)罗人云。北有靺鞨。南有倭人。西有百济。是国之害也 又靺鞨地接阿。瑟罗州 又东明记云。卒本城地连靺鞨(或云今东真)罗第六只王十四年(乙丑)靺鞨兵大入北境。袭大岭栅过泥河 后魏书靺鞨作勿吉 指掌图云。挹屡与勿吉皆肃慎也 黑水 沃沮 按东坡指掌图。辰韩之北有南北黑水 按东明帝立十年灭 北沃沮。温柞王四十二年南沃沮二十余家来投。新罗又赫居世五十二年东沃沮来献良马。则又有东沃沮矣。指掌图。黑水在长城北 沃沮在长城南。

  伊西国

  弩礼王十四年。伊西国人来攻金城 按云门寺古传诸寺纳田记云。贞观六年壬辰伊西郡今郡村零味寺纳田。则今郡村今清道地。即清道郡古伊西郡一。

  五伽耶(按驾洛记赞云。垂一紫缨。下六圆卵。五归各邑。一在兹城则一为首露王。余五各为五伽耶之主。金官不入五数当矣。而本朝史略。并数金官而滥记昌宁误)

  阿罗(一作耶)伽耶(今咸安)古宁伽耶(今咸宁)大伽耶(今高灵)星山伽耶(今京山玄)碧珍小伽耶(今固城)又本朝史略云。太祖天福五年庚子改五伽耶名。一金官(为金海府)二古宁(为加利县)三非大(今昌宁恐高灵之讹)余二阿罗星山(同前星山或作碧珍伽耶)。

  北扶余

  古记云。前汉书宣帝神爵三年壬戌四月八日。天帝降于讫升骨城(在大辽医州界)乘五龙车。立都称王。国号北扶余。自称名解慕漱。生子名扶娄。以解为氏焉。王后因上帝之命。移都于东扶余。东明帝继北扶余而兴。立都于卒本州。为卒本扶余。即高句丽之始祖。

  东扶余

  北扶余王解夫娄之相阿兰弗。梦天帝降而谓曰。将使吾子孙立国于此。汝其避之(谓东明将兴之兆也)东海之滨。有地名迦叶原土壤膏腴。宜立王都。阿兰弗劝王移都于彼。国号东扶余。夫娄老无子。一日祭山川求嗣。所乘马至鲲渊。见大石相对侠流。王怪之。使人转其石。有小儿金色蛙形。王喜曰。此乃天赉我令胤乎。乃收而养之。名曰金蛙。及其长为太子。夫娄薨。金蛙嗣位为王。次传位于太子带素。至地皇三年壬午。高丽王无恤伐之。杀王带素。国除。

  高句丽

  高句丽即卒本扶余也。或云今和州又成州等皆误矣。卒本州在辽东界。国史高丽本记云。始祖东明圣帝姓言氏讳朱蒙。先是北扶余王解夫娄。既避地于东扶余。及夫娄薨。金蛙嗣位。于时得一女子于太伯山南优渤水。问之。云我是河柏之女。名柳花。与诸弟出游。时有一男子。自言天帝子解慕漱。诱我于熊神山下鸭绿边室中知之而往不返(坛君记云。君与西河河伯之女要亲。有产子名曰夫娄。今按此记。则解慕漱私河伯之女而后产朱蒙。坛君记云产子名曰夫娄。夫娄与朱蒙异母兄弟也) 父母责我无媒而从人。遂谪居于此。金蛙异之。幽闭于室中。为日光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逐而照之。因而有孕。生一卵。大五升许。王弃之与犬猪。皆不食。又弃之路。牛马避之弃之野。鸟兽覆之。王欲剖之而不能破。乃还其母。母以物裹之。置于暖处。有一儿破壳而出。骨表英奇。年甫七岁。[山/(敲-高+止)]嶷异常。自作弓矢。百发百中。国俗谓善射为朱蒙。故以名焉。金蛙有七子。常与朱蒙游戏。技能莫及。长子带素言于王曰。朱蒙非人所生。若不早图。恐有后患。王不听。使之养马。朱蒙知其骏者。减食令瘦。驽者善养令肥。王自乘肥。瘦者给蒙王之诸子与诸臣将谋害之蒙母知之。告曰。国人将害汝。以汝才略。何往不可。宜速图之。于是蒙与乌伊等三人为友。行至淹水(今未详)。告水曰。我是天帝子河伯孙。今日逃遁。追者垂及。奈何。于是鱼鳖成桥。得渡而桥解。追骑不得渡。至卒本州(玄莬郡之界)遂都焉。未遑作宫室。但结庐于沸流水上居之。国号高句丽。因以高为氏(本姓解也。今自言是天帝子。承日光而生。故自以高为氏)时年十二岁。汉孝元帝建昭二年甲申岁。即位称王 高丽全盛之日。二十一万五百八户。珠琳传第二十一卷载。昔宁禀离王侍婢有娠。相者占之曰。贵而当王。王曰。非我之胤也。当杀之。婢曰气从天来。故我有娠。及子之产。谓为不祥。捐圈则猪嘘。弃栏则马乳。而得不死。卒为扶余之王(即东明帝为卒本扶余王之谓也。此卒本扶余。亦是北扶余。之别都。故云扶余王也。宁禀离乃夫娄王之异称也)。

  卞韩  百济(亦云。南扶余。即泗泚城也)

  新罗始祖赫居世即位十九年壬午。卞韩人以国来降。新旧唐书云。卞韩苗裔在乐浪之地 后汉书云。卞韩在南。马韩在西。辰韩在东 致远云。卞韩。百济也 按本记。温祚之起。在鸿嘉四年甲辰。则后于赫世东明之世。四十余年。而唐书云。卞韩苗裔在乐浪之地云者。谓温祚之系出自东明故云耳。或有人出乐浪之地。立国于卞韩。与马韩等并峙者。在温祚之前尔。非所都在乐浪之北也。或者滥九龙山亦名卞那山。故以高句丽为卞韩者盖谬。当以古贤之说为是。百济地自有卞山。故云卞韩。百济全盛之时。十五万二千三百户。

  辰韩(亦作秦韩)

  后汉书云。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来适韩国。而马韩割东界地以与之。相呼为徒。有似秦语。故或名之为秦韩。有十二小国。各万户。称国。又崔致远云。辰韩本燕人避之者。故取涿水之名。称所居之邑里。云沙涿。渐涿等(罗人方言。读涿音为道。故今或作沙梁。梁亦读道)新罗全盛之时。京中十七万八千九百三十六户 一千三百六十坊 五十五里 三十五金入宅(言富润大宅也) 南宅 北宅 于比所宅 本彼宅 梁宅 池上宅(本彼部) 财买井宅(庾信公祖宗) 北维宅 南维宅(反香寺下坊) 队宅 宾支宅(反香寺犯) 长沙宅 上樱宅 下樱宅 水望宅 泉宅 杨上宅(梁南) 汉岐宅(法流寺南) 鼻穴宅(上同) 板积宅(芬皇寺上坊) 别教宅(川北) 衙南宅 金杨宗宅(梁官寺南) 曲水宅(川北) 柳也宅 寺下宅 沙梁宅 井上宅 里南宅(于所宅) 思内曲宅 池宅 寺上宅(大宿宅)林上宅(青龙之寺东方有池) 桥南宅 巷叱宅(本彼部) 楼上宅 里上宅 椧南宅 井下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