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事汇部
- 释氏要览
释氏要览
法师
杂阿含经云。何名法师。佛言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名法师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名法师○十住婆沙论云。应行四法。名法师一广博多学。能持一切言辞章句。二决定善知世间出世间诸法生灭相。三得禅定智。于诸经法随顺无诤。四不增不损如所说行○辩中边论。十种法师颂曰。谓书写。供养。施他。听。披读。受持。正开演说。诵。及思。修。
律师
律钞解题云。佛言善解一字。名律师。一字者律字也○宝云经云。具足十法。名律师。一善解毗尼所起。二善解毗尼甚深处。三善解毗尼微细事。四善解毗尼此事得彼事不得。五善解毗尼性重戒。六善解毗尼制重戒。七善解毗尼制起因缘。八善解声闻毗尼。九善解辟支毗尼。十善解菩萨毗尼○十诵律云。持律人有七功德。一能持佛内藏。二能善断诤。三持戒。四外道顶住以律故。五不咨问他于众说戒无畏故。六能断有疑故。七能令正法久住故○善见律云。佛说持律人。即是功德根本。因根故摄领诸法。
阇梨
寄归传云。梵语阿遮梨耶。唐言轨范。今称阇梨。盖梵音讹略也○菩提资粮论云。阿遮梨夜。隋言正行○南山钞云。能紏正弟子行故。
胜士
月灯三昧经云。能净持戒。名胜士。
尊者
梵云。阿梨夷。华言尊者。谓德行智具。可尊之者。
开士
经音疏云。开达也。明也。解也。士则士夫也。经中多呼菩萨为开士。前秦符坚。赐沙门有德解者。号开士。
大德
智度论云。梵语娑檀陀。秦言大德。律中多呼佛为大德○毗奈耶律云。佛言从今日从小下苾刍于长宿处应唤大德○此方比丘若宣补者。僧史略云。即唐代宗大历六年四月五日。敕京城僧尼临坛大德。各置十人。以为常式。此带临坛而有大德二字。此为始也○增辉记云。行满德高。曰大德。
上座
五分律云。齐几名上座。佛言上更无人名上座○毗尼母云。从无夏至九夏。是下座。自十夏至十九夏。是中座自二十夏。至四十夏。是上座。五十夏已上一切沙门之所尊。敬名耆宿(准百一羯[序-予+(林/言)]云。虽夏腊六十。应须是知律。有戒行者。方名耆宿)○毗婆沙论云。有三上座。一生年上座。即尊长耆旧具戒名真生故。二世俗上座。即知法富贵。大财大位大族大力大眷属。虽年二十。皆应和合推为上座。三法性上座。即阿罗汉。颂曰。心掉多绮语。染意乱思惟。虽久住林园。而非真上座。具戒智正念。寂静心解脱。彼于法能观。是名真上座○十诵律云。具十法名上座谓有住处(言住处者。婆沙论云。谓道及果空三摩地。能引彼力殊胜。能令身心安住不动。故名上座住处矣)。无畏。无烦恼。多知识多闻。辩言具足。义趣明了。闻者信受。善能安痒入他家。能为白衣说法。令他舍恶从善。自具四谛法乐。无有所乏名上座○律中。僧坊上座(即律三网上座)僧上座(即坛上上座。或堂中首座)别房上座(即今禅居诸寮首座)住家上座(即计齐席上座)○婆沙论云。夫上座者。心安住故不为世违顺倾动。是名上座。
座主
摭言曰。有司谓之座主。今释氏取学解优赡颖拔者名座主。谓一座之主。古高僧呼讲者为高座。或是高座之主。
上士
瑜伽论云。无自利利他行者名下士有自利。无利他者名中士。有二利名上士(上士具二利。有大心大行。亦名大士)。
上人
摩诃般若经云。何名上人。佛言若菩萨一心行阿耨菩提心不散乱。是名上人○增一经云。夫人处世。有过能自改者。名上人○十诵律云。有四种。一粗人。二浊人。三中间人。四上人○律瓶沙王呼佛弟子为上人○古师云。内有智德。外有胜行。在人之上。名上人。
道人
智度论云。得道者。名为道人。余出家者。未得道者。亦名道人(道者亦同此说)。
贫道
智度论云。贫有二种。一财贫。二功德法贫○瑜伽论云。出家品。智贫。财贫○指归云。道则通物之称也。属三乘圣人所证之道也。谓我寡少此道。故曰贫道(僧史略云。汉魏两晋沙门对君王。亦只称贫道。如南齐时帝问王俭曰。先辈沙门对帝何称。正殿还坐否。俭对曰。汉魏佛法未具。不见纪传自伪国稍盛皆称贫道。亦闻预坐)。
头陀
梵语杜多。汉言抖擞。谓三毒如尘。能坌污真心。此人能振掉除去。故今讹称头陀○善住意天子经云。杜多者。抖擞贪欲嗔痴三界内外六入。若不取不舍不修。不著。非是不著。我说彼人。名为杜多○头陀十二功德。一阿兰若处。二常乞食。三次第乞。四一受食。五节量食。六中后。无饮浆。七弊衣。八但三衣九冢间。十树下坐。十一露地坐。十二长坐不卧(彼经广有说文)。
支郎
古今儒雅。多呼僧为支郎者。高僧传云。魏有三高僧。曰支谦。支纤支亮。于中谦。者为人细长黑瘦。眼多白而睛黄。复多智。时贤谚曰。支郎眼中黄。形躯虽小。是智囊。
缁流
此从衣色名之也。僧史略云。问缁衣者色何状貌。答紫。而浅黑。考功记云。三入为纁。五入为緅。七入为缁矣固知缁本出绛雀头色。即紫赤色也。故梁净秀尼见圣众衣。如桑熟椹。此乃浅赤深黑色也。
龙象
中阿含经。佛告邬陀夷若沙门等。从人至天不以身口意害我说彼是龙象。
空门子
智度论云。涅槃有三门。一空门。二无相门三无作门何者空门。谓观诸法无我我所。诸法从因缘生。无作者受者。是名空。今出家人。由此门入涅槃宅。故号空门子。
宗主
僧史略云。唐末寺皆立受依止阇梨一员。今朝取秉律员。位最高者号宗主。盖道俗之间。有诤不分曲直。告具剖断。令人息诤故也。
僧录
僧史略云。唐文宗开成中。始立左右僧录。即端甫法师为始也。法师德宗召入禁中。与儒道论议。赐紫方袍。令侍大子于东朝。顺宗重之若兄弟。宪宗待之若宾友。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
副僧录
即昭宗乾宁中改首座为副僧录。即觉晖为始也。
讲经论首座
史云。首座之名。即上座也。居席之端。处僧之上故也。即唐宣宗署僧辩章。为三教首座。此为始也今则以经论学署首座也。
僧正
史云。正者政也。自正正人。克敷政令故。盖以比丘无法。若马无辔勒。渐染俗风将。乖雅则故。择有德望者。以法而绳之。令归乎正故云僧正。此以伪秦僧[(丰*力)/石]。为始也。至梁普通六年敕法云。为大僧正(此加大字)。
僧主
即南齐永明中。武帝敕法献为僧主始也(所言主者犹僧官也)。
国师
僧史略云。西域昔有尼犍子。学通三藏。兼达五明。举国归依。乃彰斯号。此土则比齐高僧法常演毗尼涅槃。通禅法。齐主崇为国师。此为始也。唐神秀自则天召入。历四朝号国师。慧忠肃代二朝入内说禅。号国师。元和中敕署知玄曰悟达国师(玄五岁便能吟诗。出家为沙弥。年十四讲涅槃经。时李啇隐有诗赠云。十四沙弥解讲经。似师年几只携鉼。沙弥说法沙门听。不在年高在性灵)。若偏霸之国。则蜀后主赐僧录光业为祐圣国师。吴越称天台德韶为国师。江南署文遂为国大导师(如广知请读僧史略)。
尼
梵音具云。比丘尼。亦名除馑女。天竺以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此云大爱道)为始也。钞云。今呼尼为阿姨师姨者此效佛召爱道也。师姑(未详)尼有八敬法。去圣已远。不复遵行繁不录也。
式叉摩那
此云学法女似今尼之长发也。四分律云。十八岁童女应二岁学谓二岁练身以六法练心(文多不载)。
优婆塞
秦言善宿男。谓离破戒宿故。又梵云。邬波索迦。唐言近事男。谓亲近承事诸佛法故。天竺受五八戒。俗人称之亦云清信士○瑜伽论云。具足三德一意乐净。谓于三宝远离疑惑。圆满戒法。求出世故。二能作三宝事。三能引发同法○阿含经云。圆满八支。谓信。戒。施。听法。受持。解义。如说修行。
优婆夷
夷即女声字也。又云。邬波斯迦(名义同前)。
七众
谓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此出家五众)优婆塞。优婆夷(此在家二众)○婆沙论云。夫能维持佛法有七众在世间三乘道果相续不断尽。以波罗提木叉为根本○大毗婆沙论云。七众者。一苾刍。二苾刍尼。三式叉摩那。四室利摩拏洛迦(唐言勤策男即沙弥也)。五室利摩拏理迦(唐言勤策女即沙弥尼也)。六邬波索迦。七邬波斯迦。
道德
八正圣道七支戒德表里具足之称也○论衡云。成名之谓道。立身之谓德。
名德
名者实也。实立而名从之。仲尼云。所贵名实之名也。德者得也。所谓内得于己。外得于人。常无所失。合而称之○阿含经。呼舍利弗已下。为名德比丘○皎法师高僧传序云。寡德适时名而不高实德潜光高而不名。
住处
僧伽蓝摩
梵题也。或云。僧伽罗摩。此云众园。五分律云。瓶沙王施迦兰陀竹园为始也。园者生植之所。佛弟子居之。取生植道本圣果之义也。或云毗呵罗。此云游止处。
寺
华题也。释名曰寺。嗣也。谓治事者。相嗣续于其内也。故天子有九寺焉。后汉明帝永平十年丁卯佛法初至。有印度二僧摩腾法兰以白马驮经像。届洛阳。敕于鸿胪寺。安置(鸿胪即司宾寺也。胡广释云。鸿声也。胪传也。所以传声赞道九宾也。秦有典客。汉乃因之。至唐改为同文寺)。至十一年戊辰。敕于雍门外别建寺。以白马为名。即汉土佛寺始也。吴孙权立建初寺。为始也。
院
梵云罗摩。唐言院(出苑法师经音义)○西域记云。波演那。此曰周围廊舍院。
道场
肇云。闲宴修道之处。谓之道场。隋炀帝敕遍改僧居。名道场。
精舍
释迦谱云。息心所栖曰精舍○艺文类集云。非由其舍精妙。良由精练行者所居也。
招提
增辉记梵云。拓斗提奢唐言四方僧物。但笔者讹。拓为招。去斗奢。留提。故称招提。即今十方住持寺院。是也。
僧坊
韵林云。坊区也。苑师云。坊区院也。
鹿苑
又名鹿林在波罗柰国。佛成道初。转法轮。度憍陈如等五比丘处。
鸡园
在摩竭陀国无忧王造是。小乘大众部主。大天比丘出家(寺也)○中阿含经云。佛灭后众多上尊名德比丘皆住鸡园。
雁塔
西域记云。昔有比丘见群雁飞翔。戏言知时。忽有一雁投下自殒。众曰此雁垂诫。宜旌厚德。于是瘗雁建塔。
支提
梵云脂帝浮都。或云制底制多。皆译名灵庙○杂心论云。无舍利名支提。又名灭恶生善处。
梵刹
梵者清净之义○经音云。梵云剌瑟致。此云竽。今略名刹。即幡柱也○长阿含经云。若沙门于此寺中勤苦。得一法者。便当竖幡告四远。今有少欲知足人居此。
奈苑
大唐内典录云。罽宾禅师法秀初至炖煌。立禅阁于闲旷地。植柰千株。趋者如云徒众济济。
金地
或云。金田。即舍卫国。给孤长者侧布黄金。买祇陀太子园建精舍请佛居之。
莲社
昔晋慧远法师(唐宣宗谥大觉法师)。雁门人。住庐山虎溪东林寺。招贤士刘遗民宗炳雷次宗张野张诠周续之等为会修西方净业彼院多植白莲。又弥陀佛国。以莲华分九品次第接人故称莲社。有云。嘉此社人不为名利淤泥所污。喻如莲华故名之。有云。远公有弟子名法要。刻木为十二叶莲华。植于水中。用机关。凡折一叶是一时。与刻漏无差。俾礼念不失正时或因此名之。又称净社。即南齐竟陵文宣王。纂僧俗行净住法故。夫社者。即立春秋日后。五戊名社日。天下农结会祭以祈谷。荆楚记云。四人并结综会社。白虎通云。王者所以有社何为。天下求福报土。人非土不食。土广不可遍敬故。封土以立社今释家结慕。缁白建法祈福求生净土。净土广多。遍求则心乱乃确指安养净土。为栖神之所。故名莲社净社尔。
兰若
梵云。阿兰若。或云阿练若。唐言无诤○四分律云。空静处○萨婆多论云。闲静处○智度论云。远离处○大悲经云。阿兰若者。离诸匆务故○十二头陀经云。佛言阿兰若处十方诸佛皆共赞叹无量功德皆由此生○肇师云。忿竞生乎众聚。无诤出乎空闲故。佛赞住于兰若○宝云经云阿兰若处。独静无人不为恼乱。乞食易得非远非近多诸林木华果清净美水龛室安稳故○兰若者。智度论云。远离处最近二里。能远益善。去村一拘卢舍(此云鼓声)○律云。去村五百弓。弓即寻也。西天法。凡四肘为一弓。肘长尺八共长七尺二寸也五百弓为一拘卢舍。积三千六百尺。成六百步。即二里也。
庵
释名曰。草为圆屋曰庵。庵庵也。以自覆庵也。西天僧俗修行多居庵(此方君子亦有居庵者咸荣绪。晋书云。陶琰年十五便绝粒居草庵。戈可容身○逸士传云陶潜居蓬庵○神仙传云。焦光居草庵)。
草堂
始因罗什法师得名。先是长安自汉废到秦兴三百余年。朝市旷绝。虽数伽蓝归向者少。姚兴世鸠摩罗什(此云童寿)。于大寺中构一堂。以草苦盖于中译经因此名之也。
方丈
盖寺院之正寝也。始因唐显庆年中敕差卫尉寺承李义表前融州黄水令王玄策往西域充使。至毗耶黎城。东北四里许。维摩居士宅示疾之室。遗址叠石为之。王策躬以手板纵横量之得十笏。故号方丈。
房
释名曰房旁也。在堂两旁故○五分律云比丘颇鞞起请听比丘受房舍施。佛遂开许○十诵律云。房者或属僧(若今禅居寮舍也)或属一人(若今寺院内各各住持者)萨婆多论云若房始成。有一新戒比丘。戒德清净。入此房中已毕施主信施之心若起种种房舍庄严高广设有一净戒比丘暂时受用已毕施恩以戒非世间法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