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事汇部
- 诸经要集
诸经要集
又正法念经云。比丘修行者。如实见身。从头至足循身观察。彼以闻慧或以天眼。髑髅内自有虫行。名曰脑行。游行骨内生于脑中。或行或住。当食此脑。复有诸虫住髑髅中。若行若食。还食髑髅。复有发虫。住于骨外食于发根。以虫嗔故令发堕落。复有耳虫。住在耳中食耳中肉。以虫嗔故令人耳痛。或令耳聋。复有鼻虫。住在鼻中食鼻中肉。以虫嗔故。能令其人饮食不美。脑涎流下。以虫食脑涎。是故令人饮食不美。复有脂虫生在脂中。住于脂中常食人脂。以虫嗔故令人头痛。复有续虫生于节间。有名身虫住入人牙。以虫嗔故令人脉痛。犹如针刺。复有诸虫名曰食涎。住舌根中。以虫嗔故令人口燥。复有诸虫名曰牙根虫。住于牙根。以虫嗔故令人牙疼。复有诸虫名欧吐虫。以食违故多生欧吐。是名内修行者循身观。是十种虫住于头中。或以闻慧。或以天眼。初观咽喉有虫名曰食涎。龃嚼食时。犹如欧吐。涎唾和杂。欲咽之时与脑涎合。喉中涎虫共食此食。以自活命。若虫增长令人嗽病。若多食腻。或多食垢。或食熏食。或食醋食。或食冷食。虫则增长。令人咽喉生于病疾。
复以闻慧。或以天眼。见消唾虫住咽喉中。若人不食如上腻等。虫则安隐能消于唾。于十脉中流出美味。安隐受乐。若人多唾虫则得病。以虫病故则吐冷沫。故胸中成病。
复以闻慧。或以天眼。观于吐虫住人身中。住于十脉流注之处。若人食时如是之虫。从下脉中踊身上行。至咽喉中即令人吐。生于五种欧吐。一风吐。二癊吐。三唾吐。四杂吐。五蝇吐。若虫安隐。则于胃口顺入腹中。
复以闻慧。或以天眼。见蝇食不净故。蝇入咽喉中令吐虫。动则便大吐。
复以闻慧。或以天眼。见醉味虫行于舌端。乃至令脉于其中间。或行或住。微细无足。若食美食。虫则昏醉增长。若食不美虫则痿弱。若我不食。醉虫则病不得安隐。
复以闻慧。或以天眼。见放逸虫住于顶上。若至脑门令人疾病。若至顶上令人生疮。若至咽喉。犹如蚁子满咽喉中。若住本处病则不生。
复以闻慧。或以天眼。见六味虫所食嗜味者我亦贪嗜。随此味虫。所不嗜者我亦不便。若得热病。虫亦先得如是热病。以是过故。令于病人所食不美。无有食味。
复以闻慧。或以天眼。见抒气虫。以嗔恚故食脑作孔。或咽喉痛。或咽喉塞。生于死苦。此抒气虫。共咽喉中一切诸虫。皆悉撩乱生诸痛恼。此抒气虫常为唾覆。其虫短小有面有足。
复以闻慧。或以天眼。见憎味虫。住于头下咽喉根中。云何此虫为我病恼。或作安隐。彼见此虫。憎疾诸味唯嗜一味。或嗜甜味憎于余味。或嗜醋味憎于余味。随所憎味我亦憎之。随虫所嗜我亦嗜之。舌端有脉。随顺于味令舌干燥。以虫嗔故。令舌[病-丙+習][病-丙+習]而重。或令咽喉即得微病。若不嗔恚。咽喉则无如上诸病。
复以闻慧。或以天眼。见嗜睡虫。其形微细伏如牖尘。住一切脉流行趣味。住骨髓内。或住肉内。或髑髅内。或在颊内。或齿骨内。或咽骨中。或在耳中。或在眼中。或在鼻中。或在鬓发。此嗜睡虫风吹流转。若此虫病。若虫疲极。住于心中。心如莲华昼则开张。无日光故夜则还合。心亦如是。虫住其中。多取境界诸根疲极。虫则睡眠人亦睡眠。一切众生悉有睡眠。若此睡虫。昼日疲极人亦睡眠。
复以闻慧。或以天眼。见有肿虫。行于身中其身微细。随虫饮血处。则有肿起[病-丙+習][病-丙+習]而疼。或在面上。或在顶上。或在咽喉。或在脑门。或在余处。所在之处能令生肿。若住筋中则无病苦。
复以闻慧。或以天眼。见十种虫。至于肝肺人则得病。何等为十。一名食毛虫。二名孔穴行虫。三名禅都摩罗虫。四名赤虫。五名食汁虫。六名毛灯虫。七名嗔血虫。八名食肉虫。九名[病-丙+習][病-丙+習]虫。十名醋虫。此诸虫等。其形微细无足无目。行于血中痛痒为相。
复以闻慧。或以天眼。见食毛虫。若起嗔恚。能啖须眉皆令堕落。令人癞病。若孔穴行虫。而起嗔恚行于血中。令身粗涩头痹无知。若禅都摩罗虫。流行血中。或在鼻中。或在口中。令人口鼻皆悉臭恶。若其赤虫。而起嗔恚行于血中。能令其人咽喉生疮。若食汁虫。而起嗔恚行于血中。令人身体作青痶瘦。或黑或黄。痶瘦之病。若毛灯虫起于嗔恚。血中流行则生病苦。疮癣热黄。疥癞破裂。若嗔血虫。以嗔恚故血中流行。或作赤病。女人赤下。身体搔痒疥疮脓烂。若食血虫嗔而生病恼。头旋回转于咽喉中。口中生疮。下门生疮。若[病-丙+習][病-丙+習]虫。血中流行则生病疾。疲顿困极不欲饮食。若醋虫嗔恚。亦令其人得如是病。
复观十种虫行于阴中。何等为十。一名生疮虫。二名刺虫。三名闭筋虫。四名动脉虫。五名食皮虫。六名动脂虫。七名和集虫。八名臭虫。九名湿生虫。十名热虫。
复以闻慧。或以天眼。见于疮虫。随有疮处诸虫围绕。啖食此疮。或于咽喉而生疮病。或见刺虫。若生嗔恚令人下痢。犹如火烧。口中干燥饮食不消。若人愁恼虫则欢喜。啮人血脉以为衰恼。或下赤血。或不消下痢。或见闭筋虫行于粗筋。或行细筋。若觉虫行筋则疼痛。若不觉行筋则不疼。一切骨肉皆亦消瘦。筋中疼痛。若虫嗔恚人不能食。若住筋中而饮人血。令人无力。若食人肉令人羸瘦。或见动脉虫。是虫遍行一切脉中。其身微细行无障碍。若虫住入食脉之中。则有病过。令身干燥不喜饮食。若虫住水脉之中。则有病生。令口干燥。若在汗脉。令人一切毛孔无汗。若在尿脉令人淋病。或令精坏。或令痛苦。若虫嗔恚行下门中。令人大便闭塞不通。苦恼垂死。或见食皮虫。以食过故虫则嗔恚。令人面色丑恶。或生恶疱。或痒或赤或黄或破。或复令其须爪堕落。令人恶病。或皮断坏。或肉烂坏。或见动脂虫。住在身中脂脉之内。若食有过。若多睡眠。此虫则嗔不消饮食。或生疥[癈-(弓*殳)+虫]。或生恶肿毛根螵病。或得瘿病。或脉胀。或干消。或身臭病。或食时流汗。或见和集虫。集二种身。一者觉身。二者不觉身。皮肉血等是名觉身。发爪齿等是名不觉身。以食过故。虫则无力人亦无力。不能速疾行来往返。睡眠[夢-夕+登]瞢。或多燋渴。皮肉骨血髓精损减。或见臭虫。住在肉中屎尿之中。以食过故虫则嗔恚。身肉屎尿唾涕皆臭。鼻中烂脓。或眼泪烂臭。随虫行处皆悉臭秽。若衣若敷若食。住在齿中。以虫臭故食亦随臭。衣敷尽臭。舌上多有血垢臭秽。身垢亦臭。或见湿行虫行背肉中。知食消已入腰三孔。取人粪秽汁则成尿。滓则为粪。令人下门。
复次修行观者。内身循身观。观十种虫行于身中。一切人身皆从中出。何等为十。一名[病-丙+習][病-丙+習]虫。二名惙惙虫。三名苗华虫。四名火焰虫。五名黑虫。六名大食虫。七名暖行虫。八名作热虫。九名火虫。十名大火虫。此诸虫等住阴黄中。
复以闻慧。或以天眼。见[病-丙+習][病-丙+習]虫。以食过故。虫则嗔恚食人眼睫。令人眼痒多出眵泪。此微细虫。若行眼中眼则多病。或令目坏。若入睛中眼生白[目*壹]。其虫赤色。若虫不嗔则无此病。或见惙惙虫。住在人身。行于阴中阴黄覆身。若入骨中令人蒸热。若行皮中。昼夜常热手足皆热。若入皮里身则污出。或见苗华虫。行住阴中利嘴短足。身如火藏不欲食饮。随所行处则大热烂。身肉增长其身蒸热。若虫顺行则无此疾。或见火焰虫。住在身中行黄阴中。或安不安。以食过故虫则嗔恚。从顶至足行无障碍。能令身中一切热血生于热疮。若血若阴。从于口中耳中流出。若虫不嗔则无此病。或见黑虫。住在身内行于黄中。或安不安。以食过故虫则嗔恚。令人面皱。或生多厌。或黑或黄或赤。或令身臭。或令雀目。或口中生疮。或大小便处生疮。若虫不嗔则无此病。或见大食虫。以食过故则生嗔恚。住阴黄中随食消化。若虫不嗔则无此病。或见暖行虫。常爱暖食憎于冷食。若我食冷虫则嗔恚。口多出水。或窳或睡。或心阴[夢-夕+登]瞢。或身疼强。或复多唾。或咽喉病。若虫不嗔则无此病。或见热虫住人身中。以食过故病垢增长。妨出入身。令身粗大。或咽喉塞。令大小便悉皆白色。不爱寒冷。不受淡食。或见食火虫。住在身内行住阴中。此虫寒时则便欢喜。热时痿弱。寒欢喜故人则忆食。热时火憎不欲饮食。于冬寒时阴则清凉。热则阴发。或见大火虫。若人性不便。而强食之。以食过故虫则嗔恚。啖身内虫令人肠痛。或脚手疼。随食虫处则皆疼痛。若虫不嗔则无如上。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观于骨中有十种虫。何等为十。一名蚳骨虫。二名啮骨虫。三名割节虫。四名赤口臭虫。五名烂虫。六名赤口虫。七名头头摩虫。八名食皮虫。九名风刀虫。十名刀口虫。如此十虫行于骨中。违情损身不可具述。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十种虫行于尿中。何等为十。一名生虫。二名针口虫。三名节虫。四名无足虫。五名散汁虫。六名三燋虫。七名破肠虫。八名闭塞虫。九名善色虫。十名秽门疮虫。其毛可恶住粪秽中。此十种虫。若违性嗔故亦损人身。备在经文。不可具述。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十种虫行于髓中。有行精虫。何等为十。一名毛虫。二名黑口虫。三名无力虫。四名大痛虫。五名烦闷虫。六名火虫。七名滑虫。八名下流虫。九名起身根虫。十名忆念欢喜虫。此之十虫。若违性嗔故亦损人身。具如经说。不可具述。
五辛缘第五
如楞伽经云。佛言。大慧。如是一切葱韭蒜。臭秽不净。能障圣道。亦障世间人天净处。何况诸佛净土果报。酒亦如是。
又涅槃经云。乃至食葱韭蒜薤。亦皆如是。当生苦处。秽污不净能障圣道。亦障世间人天净处。何况诸佛净土果报。酒亦如是。能障圣道。能损善业。能生诸过。
又杂阿含经云。不应食五辛。何等为五。一者木葱。二者革葱。三者蒜。四者兴渠。五者兰葱。又梵网经云。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不得食。
又五辛报应经云。七众等不得食肉熏辛。读诵经论得罪。有病开在伽蓝外白衣家。服已满四十九日。香汤澡浴竟。然后许读诵经论不犯。
又僧祇十诵五分律等。更无余治。开病比丘服蒜。听七日在一边小房内。不得卧僧床褥。众大小便处。讲堂处皆不得到。又不得受请及僧中食。不得就佛礼拜。得在下风处遥礼。七日满已澡浴熏衣。方得入众。若有患疮。医教须香治者。佛令先供养佛已。然后许涂身。还在屏处。一同前法(出家性洁尚令作法如是况秽俗凡夫辄开食耶)。
啑气缘第六
如僧祇律云。若在禅坊中。啑者不得放恣大啑。若啑来时。当忍以手掩鼻。若不可忍者。应手遮鼻而啑。勿令涕唾污比座。若上座啑者。应言和南。下座啑默然。
又四分律云。时世尊啑。诸比丘咒愿言长寿。时有居士啑。及礼拜比丘。佛令比丘咒愿言长寿。
又僧祇律云。佛言。若急下风来当制。若不可忍者。当向下坐。不得在前纵气。若气来不可忍者。当下道在下风放之。
又毗尼母经云。气有二种。一者上气。二者下气。上气欲出时。莫当人张口令出。要回面向无人处张口令出。若下气欲出时。不听众中出。要作方便出外。至无人处令出。然后来入众。莫使众讥嫌污贱。入塔时不应放下气。安塔树下大众中。背不得令出气。师前大德上座前。亦不得放下风出声。若肠中有病急者应出外去。莫令人生污贱心。
便利缘第七
如优钵只王经云。伽蓝法界地。漫大小行者五百身堕拔波地狱。经二十小劫。常遣肘手掊此大小便处。臭秽之地。乃至黄泉。
又毗尼母经云。诸比丘住处房前闲处。小便污地臭气皆不可行。佛闻之告诸比丘。从今已去。不听诸比丘僧伽蓝处处小行。当聚一屏猥处。若瓦瓶若木筒。埋地中小行已。以物盖头莫令有臭气。若上厕去时。应先取筹草至户前。三弹指作声。若人非人令得觉知。若无筹不得壁上拭。不得厕板梁杙上拭。不得用石。不得青草。土块软木皮软叶奇木。皆不得用。所应用者。木竹苇作筹。度量法极长者一搩手。短者四指。已用者不得振令污净者。不得著净筹中。是名上厕用筹法。上厕有二处。一者起止处。二者用水处。用水处坐起褰衣。一切如起止处无异。厕户前著净瓶水。复应著一小瓶。若自有瓶者。当自用。若无瓶者。用厕边小瓶。不得直用僧大瓶水令污。是名上厕用水法。
塔前众僧前。和上阿阇梨前。不得张口大洟唾著地。若欲洟唾者。当屏猥处莫令人恶贱。是洟唾法。
又三千威仪云。若不洗大小便比丘。得突吉罗罪亦不得净僧座具上坐。及礼三宝。设礼无福德。又至舍后上厕。有二十五事。一欲大小便当行时。不得道上为上座作礼。二亦莫受人礼。三往时当直低头视地。四往当三弹指。五已有人弹指不得逼。六已上正住弹指乃踞身。七正踞中坐。八不得一足前一足却。九不得令身倚。十敛衣不得使垂圊中。十一不得大咽使面赤。十二当直视前不得顾听。十三不得污壁。十四不得低头视圊中。十五不得视阴。十六不得以手持阴。十七不得草画地。十八不得持草画壁作字。十九用水不得大费。二十不得污湔。二十一用水不得使前手著后手。二十二用土当三过。二十三当用澡豆。二十四得三过用水。二十五设见水草土尽。语直日主者。若自手取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