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经要集

  第二受生方法者。依俱舍论云。为行至应生道处故。起此中阴。众生由宿业势力。所生眼根。虽住最远处。能见应生处于中见父母变异事。若变成男。于母即起男人欲心。若变成女。于父即起女人欲心倒。此心起嗔。此中有众生由二起颠倒心。故求欲戏往至生处是即乐得属己。是时不净已至胎处。即生欢喜。仍托彼生。从此刹那。是众生五阴和合坚实。中有五阴即灭。如此方说受生。若胎是男。依母左胁。面向母背蹲坐。若胎是女。依母右胁面向母胁而住。若胎非男非女。随欲类托生。住亦如此。无有中有异。于男女皆具根故。是故或男或女。托生而住。后时在胎中增长。或作黄门。若托生胎卵二生。道理如此。若众生欲受湿生。爱乐香故至生处。此香或净或不净。随宿业故。若是化生。爱乐处所故至生处。如是若尔地狱众生。云何生乐处所。由心颠倒故。此众生见寒风冷雨触恼身。见地狱火猛炽盛可爱。欲得暖触故往入彼。复见身为热风光。及火焰等所炙。若痛难忍。见寒冷地狱清凉。爱乐冷触故往入彼。胎卵二生。于父母变异事生处。湿化二生。不由托赤白为身。故无此变。湿生但爱著香故。至所生处。随业善恶。所爱之香自有净秽。化生但爱所依之处。地狱虽是苦处。然罪人乐。亦得爱处于中受生。何以故。非爱不受生故。论云。如往昔造作能感如此生。乐见身是如此位。见彼众生亦尔。是故往彼。先旧诸师作如此说。若众生年三十时。行杀生业。网捕众生。行此事时。必有伴类。此业能感地狱生。后于中阴中见自身。如昔年三十行网捕时。故言位。又见昔伴与昔不差。见地狱时。如昔见江湖诸伴。类等相牵共入其中。缘此起变。即于中受生。后解昔所造业虽多。必以一业牵地狱生。或于年二十时作此业。或三十时作此业。后于中阴中见自身。如昔作业少老。见地狱众生。并如己年时。年时既相似。于此众生起变。即往就彼。由此爱故受生。依经部师作如此释。
  又瑜伽论云。若居薄福者。当生下贱家。彼于死时及入胎时。便闻种种纷乱之声。及自妄见。入于丛林竹苇芦荻等中。若多福者。当生尊贵家。彼于尔时。便自闻有寂静美妙可意音声。及自妄见。升宫殿等可意相见。
  又俱舍论云。若人临终起邪见心。是人以先不善为因。邪见为缘。故堕地狱。有论师言。一切不善皆是地狱因。此不善之余。生畜生饿鬼中。又往业盛故。堕畜生中。如淫欲盛故。生于鸽雀鸳鸯之中。嗔恚盛故。生于蚖蝮蛇蝎中。愚痴盛故。生猪羊蚌蛤中。憍慢盛故。生于师子虎狼中。掉戏盛故。生猕猴中。悭嫉盛故。生饿狗中。若有少分施善余福。虽生畜生于中微乐。身口二业虽由心为主。然其口业受报者多。如骂人轻躁。喻如猕猴。即生猴中。若言贪悷如鸟。语如狗吠。騃如猪羊。声如驴鸣。行如骆驼。自高如象。恶如逸牛。淫如鸟雀。怯如猫狸。谄如野狐。如是诸恶。随口受报。然由三毒为本。三毒之中贪爱为重。如捉布一头。余则尽随故。智度论云。若不断爱爱则同生。是故四生皆由爱起。如说多欲生鸟雀中。多贪味故厕中受生。又爱欲故卵生胎生。贪香味故受湿生。随其所爱故起殷重业。则受化生。若殷重心乐行罪业。死时妄见地狱。受其化生。若殷重受福上界化生。故成论云如树根不拔其树犹生。贪根不拔苦树常在。
  又瑜伽论云。云何生我爱。无间已生故。无始乐著戏论因。已熏习故。净不净业因。已熏习故。彼所依体。由二种因增上力故。从种子。即于是处中有异熟。无间得生。死时如称两头低昂时等。而此中必具诸根。造恶业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阴暗夜。作善业者。如白衣光。或晴明夜。俱舍论云。此中有具足五根。金刚等所不能碍。须弥山下金刚中。有虾蟆于中受生。中有细色金刚不能碍之。有天眼者能见此事。更举所闻事。证曾闻人说。烧铁令热。破之见虫。
  第三寿量长短者。俱舍论云。若不定生处于余处。此道中皆得受生。譬如牛于夏时欲事偏多。狗于秋时。熊于冬时。马于春时。野干等欲事无时。是时此众生应生牛中。若非夏时则生野牛中。若应生狗中。非时则生野干中。又俱舍小乘师。有四释不同。一说促时死已即受阴生。二说得住七七日满已处中有。不限时节。三说得住四十九日。生缘未具死已更受。亦不限时节。四说随受生缘。乃至经劫住不命终。第五依瑜伽论云。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死而复生。乃至七七日受死生。自此已后。决得生缘。此与前四皆不同也。
  第四通力迟速者。俱舍论云。此中阴游空而去。如人舍命。应至无量世界外受生。俄顷即到。二乘通力未出一世界。中阴已至无量世界外。纵佛神力。亦不得能遮。令不往生。得住余道。以业力定故。论通胜者。据胜凡夫二乘神通。婆沙论云。神足胜者。据佛神通速也。
  第五互见不同者。依俱舍论云。若同生道中阴。定互相见。若人有天眼最清净。是一道慧类。此人亦得见彼生。若报得天眼。则不能见以最细。故如萨婆多部云。若同于人道中受生。同是人道中阴。互得相见。此义为定。不能见余道中阴。若人修得天眼。此天眼则是道类。能见中阴色。若报得天眼。则不能见中阴色。中阴色细余色故。依正量部云。天道中阴。备能见五道中阴色。人道中阴。能见四道。除天道中阴。非其所能见。如是次第除前。乃至地狱道中阴。除前四道中阴。非其所见。唯见地狱道中阴。
  第六身量大小者。俱舍论云。身量如六七岁小儿。而识解聪利。菩萨在中阴。如圆满少病人。具大小相。是故虽在中阴。正欲入胎。而能遍照万俱胝剡浮洲。

  祭祠缘第九

  窃闻金玉异珍。在人共宝。玄儒别义。遐迩同遵。岂必死生自国。便欲师之。佛处远邦。有心捐弃。不胜事切。辄陈愚见是非之理。不敢自专。昔孔丘辞逝庙。千载之规模。释迦言往寺。万代之灵塔。欲使见形克念。面像归心。敬师忠主。其义一也。至如丁兰束带。孝事木母之形。无尽解璎。奉承多宝佛塔。眇寻旷古。邈想清尘。既踵成林。于理不越。又案礼经云。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卿士各有阶级。故天曰神。祭天于圆丘。地曰只。祭地于方泽。人曰鬼。祭之于宗庙。龙鬼降雨之劳。牛畜挽犁之效。由或立形村市树像城门。岂况天上天下三界大师。此方他方四生慈父。威德为万亿所遵。风化为百灵之范。故善人回向。若群流之归溟壑。大光摄受。如两曜之伴众星。自月支遗影。那竭灰身。舍利遍流。只桓遂造。乃圣乃贤。凭兹景福。或尊或贵。冀此获安者矣。
  如长阿含经云。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无有空者。街巷道陌屠脍市肆。及诸山冢。皆有鬼神。无有空处。凡诸鬼神皆随所依。即以为名。若人初生。皆有鬼神随逐拥护。若人欲死鬼收精气。行十恶人若百若千。共一神护。行十善者。犹如国王以百千人而侍卫之。又十方譬喻经云。天上天下。鬼神知人寿命罪福。当至未至。不能活人不能杀人。不能使人富贵贫贱。但欲使人作恶犯杀。因人衰耗而狂乱之。语其祸福。令人向欲得设祠祀耳(故知空祭鬼神欲求现福难可得力也)。
  又普曜经。于时迦叶以偈报佛。
  自念祠祀来  已历八十年
  奉风水火神  日月诸山川
  夙夜不懈废  心中无他念
  至竟无所获  值佛乃安宁

  又杂宝藏经云。昔日有一婆罗门。事庙室天。昼夜奉事。天即问言。汝求何等。婆罗门言。我今求作此天祀主。天言彼有群牛。汝问最前行者。即如天语。往问彼牛。汝今何似为苦为乐。牛即答言。极为大苦。刺刺两[月*勒]柴戾脊破。驾挽载重无休息时。复问言。汝以何缘受是牛形。牛答之言。我是天祀主。自恣极意用天祀物。命终作牛受是苦恼。闻是语已即还天所。天即问言。汝今欲得作天主不。婆罗门言。我观此事。实不敢作。天言。人行善恶自得其报。婆罗门悔过。即修诸善改往前恶。
  又杂宝藏经云。昔有老公其家巨富。而此老公思得肉食。诡作方便。指田头树语诸子言。令我家业所以谐富。由此树神恩福故尔。今日汝等。宜可群中取羊以用祭祀。时诸子等承父教敕。寻即杀羊祷赛此树。即于下立天祀舍。其父后时寿尽命终。行业所追。还生己家羊群之中。时值诸子欲祀神树。便取一羊。遇得其父将欲杀之。羊便[嘌-示+土][嘌-示+土]笑而言曰。而此树者有何神灵。我于往时为思肉故。妄使汝祀。皆共汝等同食此肉。今偿殃罪独先当之。时有罗汉遇到乞食。见其亡父受于羊身。即借主人道眼。令自观察。乃知其父。心怀懊恼即坏树神。悔过修福不复杀生。
  又优婆塞戒经云。佛言。或有说言。子修善法。父作不善。因子修善。令父不堕三恶道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身口意业各别异故。若父丧已堕饿鬼中。子为追福。当知即得。若生天中。都不思念人中之物。何以故。天上成就胜妙宝故。若入地狱受诸苦恼。不暇思念。是故不得。畜生人中亦复如是。若谓饿鬼何缘独得。以其本有爱贪悭吝。故堕饿鬼。既为饿鬼常悔本过。思念欲得。是故得之。若所为者生余道中。其余眷属堕饿鬼者。皆悉得之。是故智者。应为饿鬼劝作福德(正法念经大意亦同)若有祠祀谁是受者。随其祠处而为受者。若近树林则树神受。舍河泉井山林堆阜。亦复如是。是人祀已亦得福德。何以故。令彼受者生喜心故。是祀福德能护身财。若说杀生祠祀得福。是义不然。何以故。不见世人种伊兰子生栴檀树。断众生命而得福德。若欲祠者。当用香华乳酪苏果。为亡追福则有三时。春时正月。夏时五月。秋时九月。
  若以房舍卧具汤药。园林池井。牛羊象马种种资生。布施于他。施已命终。是人福德随所施物。住用久近福德常生。是福追人如影随形。或有说言。终已便失是义不然。何以故。物坏不用。二时中失。非命尽失。
  若出家人效在家人。岁节之日弃饮食者。随世法故非真实也。亦信世法出世法故。若能随家所有好恶。常乐施者名一切施。若以身分及以妻子所重之物。施于人者。是则名为不思议施。
  又婆沙论云。为饿鬼作福。鬼得饮食。亦增益身。臭者得香。恶色得好色。又经云。如诸鬼等所食不同。或脓或粪。得是施已。一切变成上妙色味。若鬼异处受生。亲为施时。彼鬼业力遥知生喜。若还在家受苦报者。亲为施者。鬼自亲见生喜。
  又婆沙论云。有人不如法求财。及其得时以悭惜故。于己眷属尚无心与。况复余人。以无施心故。身坏命终堕饿鬼中。若在本舍边。不净粪秽厕溷中住。诸亲里等生苦恼心。作如是念。彼积聚财自不受用。又不施人。以苦恼故欲施其食。请诸眷属亲友知识沙门婆罗门。施其饮食。尔时饿鬼亲自见之。于眷属财物生己有想。作如是念。如此财物我所积聚。今施与人。心大欢喜。于福田所生信敬心。若生余道多不得力。纵令亡人不得此福。故为修善自得大利。如似起慈自常获福。
  又智度论云。如慈心念诸众生令得快乐。众生虽无所得。念者大得其福。若不乐施。纵生天得圣。还乏衣食。故优婆塞戒经云。持戒虽得罗汉不遮饥苦。若乐行施。虽堕鬼畜常饱无乏。
  又未曾有经云有王白佛言。我父先王奉事外道。常行布施求梵天福。如斯功德生何天耶。佛告王曰。前王果报今在地狱。所以者何。不值善时。不遇善友。无善方便。虽修功德不得免罪。布施之功亦无失也。后罪毕时方当受福。当知修福不与罪合。先帝大王。有五种恶业生地狱中。一者慠慢姤弊。事无粗细便起鞭罚。不忍辱故。二者贪爱宝货。断者不平。致令天下怀怨恨故。三者游猎嬉戏苦困人民。伤害众生所爱命故。四者耽著女色。得新厌旧抚接不平。致怨恨故。五者破戒。以此文证故知。事邪修福善恶恒别。苦乐两报不相杂乱。何况利根多闻正信三宝。而招苦报。又惟无三昧经云。佛告阿难。善男子人求道安禅。先当断念。人生世间所以不得道者。但坐思想秽念多故。一念来一念去。一日一宿。有八亿四千万念。念念不息。一善念者亦得善果报。一恶念者亦得恶果报。如响应声。如影随形。是故善恶罪福各别。
  又中阿含经云。若为死人布施祭祀者。若生入饿鬼中者得食。除余趣不得。由各有活命食故。若亲族不生中者。但施自得其福。乃至施主生六趣中。施物常随。以持戒故。虽得人身必须余福助报。
  又往生经云。亡后作福。死者七分获一。余者属现造者。
  又灌顶经云。阿难问佛言。若人命终送著山野。造立坟塔。是人精魂在中以不。佛言亦在亦不在。若人生时不造善根。不识三宝。而不为恶。无善受福。无恶受殃。无善知识为其修福。是以精魂在冢塔中。未有去处。是故言在。或其前生在世之时。大修福善精勤行道。或生天上三十三天。在中受福。或生人间豪姓之家。到处自然随意所生。又不在者。或其前生在世之时。然祷祀邪道。不信真正。邪命自活。谄伪欺人。堕在饿鬼畜生之中。备受众苦经历地狱。故言不在冢塔中也。或不在者。或是五谷之谷骨未朽烂时。故有微灵。骨若糜烂此灵即灭。无有气势。亦不能为人作诸祸福。灵未灭时。或是乡亲命终之人。在世无福。又行邪谄应堕鬼神。或为树木杂物之精。无天福可受。地狱不摄。纵舍世间浮游人村。既其无食。恐动于人作诸变怪。扇动人心。或有[魅-未+夭]魅邪师以倚为福。觅诸福祐。欲得长生。愚痴邪见。杀生祠祀。死入地狱饿鬼畜生无有出时。可不慎之。又若人命终之日。当为烧香然灯续明。于塔寺中表刹之上。悬命过幡。转读尊经竟三七日。所以然者。命终之人在中阴中。身如小儿罪福未定。应为修福愿亡者生神使生十方无量刹土。承此功德必得往生。亡者在世。若有罪愆应堕八难。以幡灯功德必得解脱。若有善愿。应生父母在于异方。不得疾生。以幡灯功德。皆得疾生无复留难。若得生已。当为人作福德之子。不为邪鬼之所得便。种族豪强。是故应修福善幡灯功德。又若四辈男女。若临终时若已命过。是其亡日。造作黄幡悬著刹上。使获福德离八难苦。得生十方诸佛净土。幡盖供养。随心所愿至成菩提。幡随风转。破碎都尽至成微尘。风吹微尘其福无量。幡一转时转轮王位。乃至吹尘小王之位。其报无量。灯四十九照诸幽冥。若痛众生蒙此光明。皆得相见。缘此福德拔彼众生皆得休息。又净度三昧经云。八王日诸天帝释镇臣三十二人。四镇大王。司命司录。五罗大王八王使者。尽出四布覆行复随。四王十五日三十日。所奏案校人民立行善恶。地狱王亦遣辅臣小王。同时俱出。有罪即记。前斋八王日犯过。福强有救。安隐无他。用福原赦。到后斋日。重犯罪数多者。减寿条名。克死岁月日时。关下地狱地狱承文书。即遣狱鬼持名录名。狱鬼无慈。死日未到。强催作恶令命促尽。福多者增寿益算。天遣善神营护其身。移下地狱拔除罪名。除死定生后生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