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事汇部
- 诸经要集
诸经要集
汝身及手足 一切悉被羁
但当去就死 跳踉复何为
萨薄志意犹固。以偈语罗刹曰。
我身及手足 一时虽被系
摄心如金石 终不为汝躄
罗刹又语萨薄曰。
吾是鬼中王 为人多力旅
从来食汝辈 不可得称数
但当去就死 何为自宽语
萨薄更欲骂怒。自念此身轮回三界未曾乞人我今当以乞此罗刹作一顿饱食即说偈曰。
我此腥臊身 久欲相去离
罗刹得我便 悉持以布施
志求摩诃乘 果成一切智
罗刹聪明解萨薄语。便生愧心。放萨薄去。长跪合掌。向其谢曰。
君是度人师 三界之希有
志求摩诃乘 成佛当不久
是故自归命 头面礼稽首
罗刹悔过竟。送萨薄至外国。大得珍宝。又送还家。大修功德遂成道迹。故知戒力不可思议。劝诸行者。坚持禁戒。还如此人。立志勇猛。
又智度论云。有大力毒龙。以眼视人弱者即死。以气嘘人强者亦死。时龙受一日戒。出家入林树间。思惟坐久。疲懈而睡。龙法眠时形状如蛇。七宝杂色。猎者见之。惊喜言曰。以此希有难得之皮。献上国王以为船饰。不亦宜乎。便以杖案其头刀剥其皮。龙自念言。我力能倾国土。此一小物。岂能困我。我今以持戒故不计此身。当从佛语。自忍闭目不视闭气不喘。怜愍此人。为持戒故。一心受剥不生悔意。既以失皮赤肉在地。时日大热。婉转土中。欲趣大水。见诸小虫来食其身。为持戒故不复敢动。自思惟言。今我此身。以施诸虫。为佛道故。今以肉施以充其身。后以法施以益其心。身乾命终。即生忉利天上。畜生尚能坚持禁戒。至死不犯。况复于人。宁容故犯。又五分律云。佛言。乃往过去。有一黑蛇。螫一犊子。还入穴中。有一咒师。以羖羊咒咒令出穴。不能令出。咒师便于犊子前。然火咒之化成火蜂。入蛇穴中烧蛇。蛇不堪痛。然后出穴。羖羊以角抄。著咒师前。咒师语言。汝还蚳毒。不尔投此火中。黑蛇即说偈言。
我既吐此毒 终不还收之
若有死事至 毕命不复回
于是遂不收毒。自投火中。佛言。尔时黑蛇者。今舍利弗是。昔受如此死苦犹不收毒。况今更取所弃之药。
又杂宝藏经云。佛言过去世时。亦复曾游加尸国。毗提醯国。二国中间有大旷野。有恶鬼。名沙吒卢。断绝道路。一切人民。无得过者。有一商主名曰师子。将五百商人欲过此路。诸人恐怖畏不可过。商主语言。慎莫怖畏但从我后。于是前行到于鬼所。而语鬼言。汝不闻我名也。答言。我闻汝名故来欲战。问言。汝何所能。即捉弓箭。而射是鬼。五百发箭皆没鬼腹。弓刀器杖。亦入鬼腹。直前拳打。拳复入去。以右手托右手亦著。以右脚蹋右脚亦著。以左脚蹋左脚亦著。又以头打头亦复著。鬼作偈言。
汝以手脚及与头 一切诸物悉以著
余人何物而不著
商主以偈答言。
我今手足及与头 一切财钱及刀杖
此诸杂物虽入没 唯有精进不著汝
精进若当不休息 与汝斗诤终不废
我今精进不休息 终不于汝生怖畏
时鬼答言。今为汝等故。五百贾客。尽皆放去。
又杂婆沙论云。魔王遂见菩萨坐菩提树。端身不动誓取菩提。速出自宫。往菩萨所。谓菩萨曰。刹帝利子可起此座。今浊恶时众生刚强。定不能证无上菩提。且应现受转轮王位。我以七宝当相奉献。菩萨告曰。汝今所言如诱童子。日月辰星。可令堕落。山林大地可升虚空。欲令我今不取大觉。起此座者。定无是处。后魔将三十六俱胝魔军。各现种种可畏形。执持战具色类无边。遍三十六逾缮那量。俱时奔趣菩提树下。恼乱菩萨皆不能得。菩萨身心不动。逾于苏迷山也。
又僧伽罗刹经云。昔者菩萨。现为鹦鹉常处于树。风吹彼树更相切磨。便有火出。火渐炽盛遂焚一山。鹦鹉思惟。犹如飞鸟。躯止大树。故当反复起报恩心。何况于我长夜处之。而不灭火。即往诣海。以其两翅取大海水。至彼火上而洒于火。或以口洒。东西驰奔。时有善神。感其勤苦寻为灭火。
又智度论云。昔野火烧林。林中有一雉。勤身自力。飞来入水以水洒林。往反疲乏不以为苦。时天帝释。来问之言。汝作何等。答曰。我救此林。愍众生故。此林荫育处居日久。清凉快乐。我诸种类。及诸宗亲皆悉依仰。我有身力云何不救。天帝问言。汝乃精勤当至几时。雉言以死为期。天帝言。谁为汝证。即自立誓。我心至诚。信不虚者愿火即自灭。是时净居天。知雉弘誓即为灭火。始终常茂。不为火烧(故经云人有善愿天必从之斯言验矣)。
颂曰。
惰学迷三教 问者不知一
合萼不结核 敷华何得实
徒生高慢心 凌他非好毕
坠落幽闇道 开闭牢深密
一入百千年 万亿苦逼切
对苦悔无知 方由堕慢媟
至人善取譬 立志须明律
英雄慢法时 焉知悔今日
诸经要集卷第十六
诸经要集卷十七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
酒肉部第二十六(此有三缘)
占相部第二十七 ·述意缘
·饮酒缘
·食肉缘
述意缘第一
夫酒为放逸之门。大圣知其苦本。所以远酣肆离酒缘。弃醉朋近法友。出昏门入惺境。肉是断大慈之种。大圣知其杀因。所以去腥臊净身口。啖蔬菜惩心神。招慈善感延年。故俗礼记云。见其生不忍其死。闻其声不食其肉。斯亦不杀之义也。若使啖食酒肉之者即同畜生。豺狼禽兽。亦即具杀一切眷属。食啖诸亲及仇怨报。历劫长夜无有穷已。如婆沙论说。有一女人。五百世害狼儿。狼儿亦五百世害其子。又有女人。五百世断鬼命根。鬼亦五百世断其命根。故知经历六道备受怨报。或经为师长。或是父母。或是兄弟。或是姊妹。或是儿孙。或是朋友。今是凡身。各无道眼。不能分别。还相啖食不自觉知。啖食之时。此物有灵。即生嗔恨还成怨仇。骨肉至亲反变成怨。如是之事。岂可不思。暂争舌端一时少味。永与怨亲长为怨对。可为痛心。难以言说。是故涅槃经云。一切肉者悉断。及自死者犹断。何况不自死者。又楞伽经云。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业俱不善。死堕叫呼狱。何谓以利网肉。陆设罝罘水设网罟。此是以利网肉。何谓以财网肉。若于屠杀人。间以钱买肉。此是以财网肉。若今此人。不以财网肉者。习恶律仪。捕害众生。此人为当专自供口。亦复别有所拟。若别有所拟。向食肉者。岂无杀分。何得云我不杀生。此是灼然违背经文。断大慈种障不见佛也。
饮酒缘第二
述曰。此之一教。有权有实。权则渐诱之训。以轻脱重。初开无犯。据其障理非无其过。若约实教。轻重俱禁。始末不犯。是名持戒。初据权说者。故未曾有经云。尔时国王太子。名曰祇陀。闻佛所说十善道法果报无穷。长跪叉手。白佛言。佛昔令我受持五戒。今欲还舍。所以者何。五戒法中酒戒难持。畏得罪故。世尊告曰。汝饮酒时为何恶耶。祇陀白佛。国中豪强。时时相率赍持酒食。共相娱乐以致欢乐。自无恶也。何以故。得酒念戒。无放逸故。是故饮酒不行恶也。佛言。善哉善哉。祇陀。汝今已得智慧方便。若世间人能如汝者。终身饮酒有何恶哉。如是行者。乃应生福无有罪也。若人饮酒不起恶业。欢喜心故。不起烦恼。善心因缘受善果报。如持五戒何有失乎。饮酒念戒益增其福。先持五戒。今受十善功德。倍胜十善报也。
时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心欢喜时不起恶业名有漏善者。是事不然。何以故。人饮酒时心则欢喜。欢喜心故不起烦恼。无烦恼故不行恼害。不害物故三业清净。清净之道即无漏业。世尊。忆念我昔。游行腊戏。忘将厨宰。于深山中。觉饥饮食。左右答言。王朝去时。不被命敕令将厨宰。即时无食。我闻是语。走马还宫。教令索食。王家厨监名修迦罗。修迦罗言。即无现食今方当作。我时饥逼。忿不思惟。敕臣斩杀厨监。臣被王教。即共议言。简括国中。唯此一人忠良直事。今若杀者。更无有能为王监厨称王意者。时末利夫人。闻王教敕杀修迦罗。情甚爱惜。知王饥乏。即令办具好肉美酒。沐浴名香庄严身体。将诸妓女往至我所。我见夫人。装束严丽。将从妓女好酒肉来。嗔心即歇。何以。故末利夫人。持佛五戒。断酒不饮。我心常恨。今日忽然。将酒肉来。共相娱乐。展释情故。即与夫人饮酒食肉。作众伎乐欢喜娱乐。恚心即灭。夫人知我忘失怒意。即遣黄门辄传我命。令语外臣莫杀厨监。即奉教旨。我至明旦。深自悔责。愁忧不食。颜色燋悴。夫人问我。何故忧愁。为何患耶。我言。吾因昨日为饥火所逼。嗔恚心故杀修迦罗。自计国中。更无有人堪监我厨如修迦罗者。为是之故。悔恨愁耳。夫人笑曰。其人犹在。愿王莫愁。我重问曰。为实如是。为戏言耶。答言实在非戏言也。我令左右唤厨监来。使者往召。须臾将来。我大欢喜忧愁即除。
王白佛言。末利夫人。持佛五戒月行六斋。一日之中。终身五戒。已犯饮酒妄语二戒。八斋戒中。顿犯六戒。此事云何。所犯戒罪。轻耶重耶。世尊答曰。如此犯戒。得大功德。无有罪也。何以故。为利益故。如我前说。夫人修善。凡有二种。一有漏善。二无漏善。末利夫人所犯戒者。入有漏善。不犯戒者。名无漏善。依语义者。破戒修善名有漏善。依义语者。凡心所起善。皆无漏业。王白佛言。如世尊说。末利夫人饮酒破戒。不起恶心。而有功德。无罪报者。一切人民亦复皆然。何以故。我念近昔。舍卫城中。有诸豪族。刹利王公。因小诤竞。乃致大怨。各各结谋兴兵相伐。两家并是国亲。非可执录。纷纭斗战不从理谏。深为忧之。复自念言。昔太子时。共大臣提韦罗相忿。情实不分。意欲除灭。因太后与酒。饮已情和。思惟是已。即敕大臣。令办好酒及诸甘膳。又使宣令国中豪族群臣士民。悉皆令集。欲有所论。国中大事。诸臣诤竞。两徒眷属。各有五百应召来集。于王殿上庄严大乐。王敕忠臣。办琉璃碗。碗受三升。诸宝碗中盛满好酒。我于众前先[口*軗](去激反)一碗王曰。今论。国事想。无异心今。当人人办此一碗甘露良药然后论事。咸言唯诺。作唱大乐。诸人得酒。并闻音乐。心中欢乐。亡失仇恨。因酒息诤。而得太平。此岂非是酒之功也。窃见世间穷贫小人。奴客婢使夷蛮之人。或因节日。或于酒店。聚会饮酒。欢乐心故。不须人教各各起舞。未得酒时都无是事。是故当知人因饮酒则致欢乐。心欢乐时不起恶念。不起恶念则是善心。善心因缘应受善报。猕猴得酒尚能起舞。况于世人。如世尊说。施善善报。施恶恶报。末利夫人。皆由前身以好施人。故今得好报。世尊云何令持五戒月行六斋。六斋之日。不好庄严。香华服饰。作唱伎乐。又复不听附近夫婿。爱好之姿。竟何所施。徒云其功岂非苦也。佛告王曰。大王所难。非不如是。末利夫人在年少时。若我不敕令受戒法修智慧者。云何当有今日之德以能得度复度王身。如斯之功。复归谁也(此之已上略明权教)述曰。此下第二约其实说轻重。不犯真名持戒。故大圣知时。量机通塞。通则开禁随时。量前损益。如匿王欲杀厨监。太子欲害其父。此并因酒忘忿。得全身命免其大罪。以轻脱重不受累殃。然非无饮酒之咎。来报之罪。不得见有前开。遂即雷同总犯。各须量其教意。复省己身行德优劣。得预圣人斯匿末利开禁以不。既不同此。即须依经纤毫勿犯最为殊胜。故四分律云。是我弟子者。乃至不以草头滴酒入口。何况多饮。是故咽咽结提。
又成实论问云。饮酒是实罪耶。答曰非也。所以者何。饮酒不为恼众生故。而是罪因。若人饮酒。则开不善门。以能障定及诸善法。如殖众果必有墙障。故知酒过如果无园。
又优婆塞经云。若复有人乐饮酒者。是人现世。喜失财物。身心多病。常乐斗诤。恶名远闻。丧失智慧。心无惭愧。得恶色力。常为一切之所呵责。人不乐见。不能修善。是名饮酒现世恶报。舍此身已。处在地狱。受饥渴等无量苦恼。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心常狂乱。不能系念思惟善法。是一恶因缘力故。令一切外物资生悉皆具烂。
又长阿含经云。其饮酒者。有六种失。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斗诤。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
又智度论云。饮酒有三十五过失。何等三十五。答曰。一现世财物虚竭。何以故。饮酒醉乱心无节限。用费无度故。二众病之门。三斗诤之本。四裸露无耻。五丑名恶露。人所不敬。六无复智慧。七应所得物而不得。已所得物而散失。八伏匿之事。尽向人说。九种种事业。废不成办。十醉为愁本。何以故醉中多失。惺则惭愧忧愁。十一身力转少。十二身色坏。十三不知敬父。十四不知敬母。十五不敬沙门。十六不敬婆罗门。十七不敬叔伯及尊长。何以故。醉闷愦恼无所别故。十八不尊敬佛。十九不敬法。二十不敬僧。二十一朋傥恶人。二十二疏远贤善。二十三作破戒人。二十四无惭愧。二十五不守六情。二十六纵色放逸。二十七人所憎恶。不喜见之。二十八贵重亲属。及诸知识。所共摈弃。二十九行不善法。三十弃舍善法。三十一明人智士所不信用。何以故。酒放逸故。三十二远离涅槃。三十三种狂痴因缘。三十四身坏命终。堕恶道泥梨中。三十五若得为人。所生之处常当狂痴。如是种种过失。是故不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