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事汇部
- 诸经要集
诸经要集
又宝梁经云。佛言。营事比丘。若生嗔心。于持戒大德人所。以自在故。驰令役使。故堕地狱。若得为人作奴仆为主苦人所鞭打。又营事比丘。以自在故。更作重制过僧常限。谪罚比丘。非时令作。以此不善根故。堕于多钉小地狱中。生此中已。以百千钉。钉挓其身。其身炽然如大火聚。又营事比丘。于持戒有大德所。以重事怖之。以嗔心语故。生地狱中。其所得舌长五百由旬。以百千钉而钉其舌。一一钉中出大火焰。又营事比丘。数得僧物。悭惜藏举。或非时与僧。或复难与。或因苦与。或少与或不与。或有与者。或不与者。以此不善根故。有秽恶饿鬼常食粪丸。此人命终当生其中。于百千岁常不得食或时食变为粪屎。或作脓血。是故迦叶营事比丘。宁自啖身肉。终不杂用三宝之物作衣钵饮食。
第四盗凡物者如善见论云。为他别人乃至三宝。守护财物。若谨慎掌护坚锁藏户。而贼从孔中屋中窃取。或逼迫取。非守物人能禁限者。但望本主结罪。皆不合征。若主掌懈慢。不勤守护为贼所偷者。掌物人偿之。以望守护主结罪故。十诵律云。远处受他寄物。在道损破。若好心捉破者。不应偿。恶心捉破者须偿。若借他物。不问好心恶心。若破一切须偿。又十诵律云。贼偷物来。或好心施。或因他逐恐怖故施得取。以成物主故。但莫从贼乞。自与者得取。已染坏色著。有主识认者应还。又摩德勒伽论云。若狂人自持物施。不知父母亲眷者得取。若父母可知。不自手与者不得取。又十诵律云。若取他虎残肉者犯小罪。由不断望故。若取师子残者不犯。由断望故。又萨婆多论云。盗一切鸟兽残者得小罪(今时俭世多有俗人毁他鼠窟取其贮栗胡桃杂果子等准此犯罪)四分律云。若与想取。己有想取。粪扫想取。暂用想取。亲友意想取等。皆不犯。其亲友者。依律要具七法。始名亲友。一难作能作。二难与能与。三难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舍。七贫贱不轻。如是七法。人能行者。是亲善友。取而不犯也。
又增一阿含经云。佛告比丘。若人作贼。偷盗他物为主所执。缚送付王治其盗罪。王即遣人。闭著牢狱。或截手足。或刖耳鼻。或剥其皮。或抽其筋。或取倒悬。或时锯解。或以火炙。或时汤煮。或以生革转络其头。或复洋铜而灌其身。或以长橛而刺其臗。或使恶象而以蹈杀。或开其腹抽腹伫草。或时反缚。打恶声鼓。将诣市所标下斩首。或复节节支解其形。或以刀破。或时箭射。如是种种苦切杀之。以此偷盗恶业因缘。命终之后生地狱中。猛火烧身融铜灌口。镬汤炉炭刀山剑树。煻灰粪屎磨磨碓捣。受如是等种种诸苦。酸楚毒害痛不能称计。百千万岁脱出无期。地狱罪毕。生畜生中。象马牛羊驼驴犬等。经百千岁。以偿他力。畜生罪毕生饿鬼中。饥渴苦恼不可具言。初不闻有浆水之名。经百千岁受如是苦。恶道罪毕出生人中。若生人中。得二种报。一者贫穷。衣不盖形。食不充口。二者常为王贼火水及以恶贼劫夺。
又正法念经云。何名盗。若人思惟。欲令种种谷麦我独成就。令世间人五谷不登。常作如是不善思惟。复于异时。众生薄福。田苗不收。如是恶人。见世饥馑心生欢喜。如我所念。于市粜卖。曲心巧伪。量诸谷麦诳惑于人。究竟成业。若心思惟名为思业。若作诳时名为诳业。作诳业已名究竟业。
第五盗遗物者。如正法念经云。若见道边遗落之物。若金若银及余财宝。取已唱令。此是谁物。若有人言。此是我物。当问其相。实者当还。若无人认。七日持行日日唱之。若无主认。以此宝物。付王大臣州郡令长。若王大臣州郡令长。见福德人不取此物。后当护持佛法众僧。是名不盗。又僧祇律云。若见遗衣物者。当唱令人认之。无主认者。悬著高显处令人见。若言是我物。应问言。汝物何处失。答相应者与。若无识者应停。至三月已。若塔园中得者。即作塔用。僧园中得者四方僧用。若贵价物者。谓金银璎珞。不得露现唱令。得宝人应审谛数看有何相貌。然后举之。来认时相应者与。对众多人与问。不得屏处还。教受三归。语言。佛不制戒者。汝眼看不得。若无人来认者。停至三年如前处。当界用之。若治塔得宝藏者。即作塔用。僧地亦然。故成实论云。伏藏取用无罪。佛在世时。给孤长者。是圣人亦取此物。故知无罪。又自然得物不名劫盗。又僧祇律云。入聚落中。有遗落物。不得取。与比丘者即是施主。聚落中风吹衣。不得作粪扫想取。若旷路无人处得取。又五分律云。若举衣经十二年不还者。集僧评价。作四方僧用。若彼后还。以僧物偿。不受者善正报颂曰。
劫盗供他用 泥犁独自沈
玃鸟金刚嘴 啄脑劈其心
灌口以铜汁 碎身铁棒砧
怕惧周慞走 还投刀剑林
习报颂曰。
劫盗所获果 地狱被销融
罪毕生人道 饥贫心自终
共财被他制 何殊下贱中
寄言怀操者 当须思困穷
邪淫缘第三
夫淫声败德。智者之所不行。欲相迷神。圣人之所皆离。是以周幽丧国。信褒姒之愆。晋献亡家。实丽姬之罪。独角山上不悟骑颈之羞。期在庙堂。宁悟焚身之痛。皆为欲界众生不修观解。系地烦恼不能断伏。且地水火风。谁为宰主。身受心法本性皆空。薄皮厚皮周旋不净。生藏熟藏。秽恶难论。常欲牵人堕三恶道。是以菩萨大士。恒修观行。臭处流溢遍身皆满。六尘怨贼每相触恼。五阴旃陀难可亲近。凡夫颠倒纵此贪迷。妄见妖姿封著华态。皓齿丹唇长眉高髻。弄影逶迤增妍美艳。所以洛川解佩。能税驾于陈王。汉曲弄珠。遂留情于交甫。巫山台上。托云雨以去来。舒姑水侧。寄泉流而还往。遂使然香之气。迥袭韩寿之衣。弹琴之曲。悬领相如之意。或因廌枕而成亲。或藉挂冠而为密。岂知形如聚沫质似浮云。内外俱空须臾散灭。举身不净遍体无常。方弃沟渠以充蝼蚁。凡是众生有此邪行。乖梵天道。障菩提业。为四趣因。感三涂果。是知三有之本寔由淫业。六趣之报特因爱染。以润业偏重故。圣制不为也(此下有四种缘)。
第一呵欲多苦者。如涅槃经偈云。
若常愁苦 愁遂增长 如人喜眠
眠则滋多 贪淫嗜酒 亦复如是
又正法念经偈云。
如火益干薪 增长火炽然
如是爱乐者 爱火转增长
薪火虽炽然 人皆能舍离
爱火烧世间 缠绵不可舍
又智度论偈云。
世人愚惑 贪著五欲 至死不舍
为之后世 受无量苦 譬如愚人
贪著好果 上树食之 不肯时下
人伐其树 树倾乃堕 身手毁坏
痛苦而死 得时乐少 失时苦多
如蜜涂刀 舐者贪甜 不知伤舌
后受大苦
又成实论偈云。
贪欲实苦 凡夫颠倒 妄生乐想
智者见苦 见苦则断 受欲无厌
如饮碱水 转增其渴 以增渴故
何得有乐 譬如狗咬 血涂枯骨
增涎唾合 想谓有美 贪欲亦尔
于无味中 邪倒力故 谓为受味
故知色欲 苦实乐虚 要无贪求
方名真乐
第二观女不净者。但惟诸女。外假容仪内怀臭秽。迷人著相不觉虚诳。唯大智者。能知可恶也。
又禅秘要经云。长老目连得罗汉道。本妇将从。盛服庄严欲坏目连。目连尔时为说偈言。
汝身骨干立 皮肉相缠裹
不净内充满 无一是好物
韦囊盛屎尿 九孔常流出
如鬼无所宜 何足以自贵
汝身如行厕 薄皮以自覆
智者所弃远 如人舍厕去
若人知汝身 如我所恶厌
一切皆远离 如人避屎坑
汝身自庄严 花香以璎珞
凡夫所贪爱 智者所不惑
汝是不净聚 集诸秽恶物
如庄严厕舍 愚人以为好
汝胁肋著脊 如椽依梁栋
五藏在腹内 不净如屎箧
汝身如粪舍 愚夫所贪宝
饰以珠璎珞 外好如画瓶
若人欲染空 始终不可著
汝欲来娆我 如蛾自投火
一切诸欲毒 我今已灭尽
五欲已远离 魔网已坏裂
我心如虚空 一切无所著
正使天欲来 不能染我心
又增一阿含经云。宁以火烧铁锥而铄于眼。不以视色兴起乱想。又正法念经云。女人之性心多嫉妒。以是因缘。女人死后多生饿鬼趣中。虽有美言心如毒害。强知虚诈。能惑世间。
第三女人难亲可厌者。如优填王经偈云。
女人最为恶 难与为因缘
恩爱一缚著 牵人入罪门
非直牵人 入于恶道 天中退落
亦由女惑
又正法念经偈云。
天中大系缚 无过于女色
女人缚诸天 将至三恶道
又智度论云。菩萨观欲种种不净。于诸衰中女衰最重。火刀雷电。礔礰怨家。毒蛇之属。犹可暂近。女人悭妒。嗔谄妖秽。斗诤贪嫉。不可亲近。故佛说偈云。
宁以赤铁 宛转眼中 不以散心
邪视女色 含笑作姿 憍慢羞惭
回面摄眼 美言妒嗔 行步妖秽
以惑于人 淫罗弥网 人皆投身
坐卧行立 回眄巧媚 薄智愚人
为之心碎 执剑向敌 是犹可胜
女贼害人 是不可禁 毒蛇含毒
犹可手捉 女情惑人 是不可触
又增一经偈云。
莫与女交通 亦莫共言语
有能远离者 则离于八难
又萨遮尼乾子经尼乾子说偈云。
自妻不生足 好淫他妇女
是人无惭愧 受苦常无乐
现在未来世 受苦及打缚
舍身生地狱 受苦常无乐
又杂譬喻经云。佛在世时。有一婆罗门。生两头女。女皆端正。乃故悬金。九十日内。募索有能诃我女丑者。便当与金。竟无募者。将至佛所。佛便诃言。此女皆丑无有一好。阿难白佛言。此女实好而佛言恶。有何不好。佛言。人眼不视色。是为好眼。耳鼻口亦尔。身不著细滑。是为好身。手不盗他财。是为好手。今观此女。眼视色。耳听音。鼻嗅香。身喜细滑。手喜盗财。如此之者皆不好也。
又佛般泥洹经云。佛告奈女。好邪淫者。有五自妨。一名声不好。二王法所疾。三怀异多疑。四死入地狱。五地狱罪竟受畜生形。皆罪所致。能自灭心不邪淫者。有五增福。一多人称誉。二不畏县官。三身得安隐。四死生天上。五从意清净得泥洹道。
第四女人奸伪者。如旧杂譬喻经云。昔有大姓家子端正。以金作女像。语父母言。有女似此者儿乃当取。时他国有女。貌亦端正。亦作金色。金女白父母言。有男似此乃当嫁之。父母各闻便远娉合。时国王。举镜自照。谓群臣曰。天下人颜。有如我不。诸臣答曰。臣闻彼国有男。端正无比。则遣使请之。使至。告之。王欲见贤者。则严车进去。已自念。王以我明达故来相呼。则还取书。而见妇与奴为奸。怅然怀憾。为之结气。颜色衰丑。臣见如此。谓行道消瘦。马厩安之。夜于厩中。见王正大夫人与马厩下人私通。心乃自悟。王大夫人。尚当如此。何况我妇。意解心悦颜色如故。则与王相见。王曰。何因止外三日。答曰。臣来有忘还归取之。而见妇与奴为奸。意忿颜色衰变。故住厩中三日。昨见正夫人来与养马儿私通。夫人乃尔。何况余人。意解颜色复故。王言。我妇尚尔。何况凡女。两人俱舍。便入山中。剃发作沙门。思惟女人不可从事。精进不懈。俱得辟支佛道。
又旧杂譬喻经云。昔有妇人。生一女。端正无比。年始三岁。国王取视。呼道人相。后堪为夫人不。道人报王。此女有夫。王后得之。王言。我当牢藏。岂可后得。便呼鹤来。汝处在何。鹤白王言。我止大山。半腹有树。人畜不历。下有洄水。船所不行。王言。我以此女寄汝将养。便撮持去。日日从王。取饭与女。如是久后。上有一聚。卒为水[漂*寸]去。有一树奇。逐水下流。有一男子。得抱持树。堕洄水中不得去回。有蒱桃树踊出。住倚山傍。男子寻之得上鹤树。与女私通。女便藏之。鹤觉女身重。左右求得男子。举撮弃之。如事白王。王曰。前道人善巧相人也。师曰。人有宿对非力所制。逢对则可。畜生亦尔。
又旧杂譬喻经云。昔有国王。护持女急。正夫人语太子曰。我为汝母生汝。不见国中。欲一回出。汝可白王。如是至三。太子白王。王则听可。太子自为御车。群臣于路奉迎设拜。夫人出手开帐。令人得见。太子见女人而如是。便诈腹痛而还。夫人言曰。我无相甚矣。太子自念。我母尚当如此。何况余乎。夜便委国舍去。入山游观。时道边有树。下有泉水。太子上树。逢见梵志独行入水池浴。出已饭食。作术吐出一壶。壶中有女。与屏处室。梵志将卧。女人复吐一壶。壶中有男复与共卧。卧已吞壶。须臾之顷。梵志起已。复内妇著壶中。吞已杖持而去。太子归国白王。请梵志及诸臣下。作三人食。持著一边。梵志既至。言我独自。太子曰。梵志。汝当出妇共食。梵志不得已出妇。太子语妇。汝当出夫共食。如是至三。不得已出男共食。食已便去。王问太子。汝何因知之。答曰。我母观国。我为御车。母开帐出手。令人见之。我念女人能多乐欲。便诈腹痛。还入山中见梵志。藏妇腹中。如是女人奸不可绝。愿大王放赦宫中。自在行来。王敕后宫。其欲行者任从志也。师曰。天下不可信者。女人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