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事汇部
- 诸经要集
诸经要集
福行缘第四
述曰。此明福行者。对前罪行说此福行。先明凡夫修欲界善者。但使乱心修诸事福。而生下界。名欲界业。五道之中。皆悉得起。先就地狱述者。依毗昙说。地狱之人。亦有三善业。即是意地三善根。此唯成就非是现行。以是难处多不闻法思量趣道。故无现行。若论生得善根。地狱亦有。如仙誉国王。杀五百婆罗门。生地狱中。发生信心。生甘露国。故知现行。若依成论。亦说地狱有善现行。虽无力励方便起善修获圣道。然有生得善根起善。谓诸众生无始已来。曾修世间信进念等。未起邪见谤无因果。此善不灭。生便得之。名为生得善。依此善根得起善心。若有宿业感缘强者。大圣现化令苦止息。为说道法。得修方便。第二畜生龙等。亦有修善。如涅槃经。佛说义时。无量鸟兽发菩提心。生于天上。若依毗昙。鬼畜十善非律仪摄。以其身口七善律仪。普于一切众生处起。以鬼神不能受故。故萨婆多论。畜生以痴钝故。不发律仪。若依成论。鬼神畜等亦有得戒。
若就人中。北单越人。唯成意地。三善业道而不现行。不断善故。至劫尽时人皆修禅。彼独不能离欲非分。自余三方皆有十善。有不具者。
若就欲界六天以论。即无出家别解脱戒。但有十善及在家戒。故成论云。如天帝释多受八戒。龙等亦受。不局在人。若论色界诸天。以论依毗昙。生上失下。上界不起下界善业。以其界地因果断故。身生上界。下地法断。此据有漏。在下成上。生上失下。便不修起。若依成论。上得成下。亦得寄起下界善业。如诸梵天。见佛礼拜。发言赞叹。即是散善。此是寄起欲界善业。若依毗昙毗婆沙论等。梵天礼赞非欲界善。是其初禅威仪心起。据此所依无记非善。据外身口。是上色业。此明欲界乱善福业依身起处竟。
第二明色界四禅定业。依身起处。若鬼畜中。值圣强缘能悟道者。亦得修起。以其无漏依禅起故。纵无根本深定正体。必有粗浅未来禅心。此未来禅是色界业。依此未来断欲结时。此业则招初禅梵果。若就人天以论。修色界业。除北单越无修禅者。自余三方及欲界天。皆得修起色界十善。谓得禅者。意地有三所。谓无贪无嗔正见。若论身口七善业者。谓依定心发得禅戒。禅戒则是身口七善。故得禅时有色十善。若就无色诸天以论。依毗昙。无色界天不得修起色界定业。生上舍下界地断故。若依成论。凡生无色。亦得起下色界中业。此明色界禅定福业十善业道依身起处。若论无色四空定业依身起处。三界人天皆得修起。上来明诸福行依身起处竟。若论圣人起福。非关凡夫希故不述。
杂业缘第五
述曰。此行名圣说不定。所谓罪行。诸经或说名黑黑业及不善业。凡夫福行。诸经或说名黑白业及以善业。名虽种种行体无殊。行体云何。如智论说。杀害等是不善业。布施等是善业。此则是说罪福二行。言杀等者。等取十恶齐名罪行。言施等者。等取事中戒定等业。同是世善。俱名福行。此世善中。八禅定者。望欲界乱善。名不动行。若望出世理观智慧。此缘事住。则名福行。如说六度前五度中所有禅定。通亦名福。但诸罪福人行不同。或专修福。或唯造罪。或复有人。罪福俱行。专修福者。所谓净心。为益他人行施戒等。唯造罪者。谓无慈润。动身口意皆为损他。罪福俱者。谓修福时内心不净。或兼损物。此则是其欲界杂业。非纯净故。亦名不净。若论罪行。粗显可知。若论杂业。与净福行有同有异。稍隐难知。谓诸修福据其外相。事中信乐所作皆同。若据内心。为自为他所求各别。精粗不等。以诸修福外同内异故。有纯杂二业不同。若能调心慈悲愍物。随所施为皆成大善。若不守念。视相修福。内粗外细。唯成杂业。称彼愚情虽谓过世理实违道。亦非净福。以修福时不观生空。我倒常行遍通三性。所有作业与倒相应。是假取性。是故迷道。以不著心多求世报。又多求名。故非净福。以此纯杂世俗多迷。今略偏论令人识行。先论杂业后明净福。但诸杂业自有粗细。粗者为恶兼损他人。细者自为唯求世报。先论粗杂。若就施论。或有非法取财施者。如盗他物以用布施。此感来报还常衰耗。施已生悔得果亦然。故优婆塞经云。若人施已生于悔心。若劫他财持以布施。是人未来虽得财物。常耗不集。或有为施兼损他者。谓若施时不正念善。或生嗔恚。或起高慢。当堕恶道。虽得福报畜中别受。不感人天。故分别业报经偈云。
修行大布施 急性多嗔怒
不依正忆念 后作大龙身
能修大布施 高心陵蔑人
由斯业行生 大力金翅鸟
若为修福求世报者。如舍财时自求来报。或恐身财无常故舍。或为名闻专求自益。此非慈悲为济贫苦。犹如市易。非纯净业。是以经中名不净施。如百论说。为报施者。是名不净施。如市易故。报有二种。现报者。名称敬爱等。后报者。后世富贵等。名不净施。譬贾客远到他方。虽持杂物多所饶益。然非怜愍众生。以自求利故。是业不净。布施求报亦复如是。以此证知。无实慈愍自求名称。或为来报。纵虽广施皆非净业。业非净故得报不精。故分别业报经云。若为生天施。或复求名闻酬恩。及望报恐怖故行施。获果不清净。所受多粗涩。施行既尔。戒等诸善不净同此。故百论云。不净持戒者自求乐报。若持戒求天上与天女娱乐。若人中富贵受五欲乐。为淫欲故。如覆相者。内欲他色。外作亲善。是名不净。此外细心不净持戒。如阿难语难陀。说偈云。
如羝羊相触 将前而更却
汝为欲持戒 其事亦如是
开心专为益他。得福则多。又于施境有贫有病。或有知法而乏所须。若施令彼得益长善。所施有宜获福则多。故贤愚经云。佛赞五施得福无量。所谓施远来者。远去者。病瘦者。于饥饿时施于饮食。施知法人。如是五施。现世获福。此施有宜现获多福。不同求名。施非要处。虽多割舍不得净报。又随喜他施者。若望诸极粗造不善者。是其细罪。亦得名善。若望离欲及专为他。此之杂业则是其罪。故智度论云。粗人有粗罪。细人有细罪。故此杂业罪福俱行。望心非纯。是不净业。上来明其罪福俱行是其欲界不净杂业竟。若论净业。翻前可知。故百论云。净施者。若人爱敬利益。得福亦多故因果经偈云。
若有贫穷人 无财可布施
见他修施时 而生随喜心
随喜之福报 与施等无异
又大丈夫论偈云。
悲心施一人 功德大如地
为己施一切 得报如芥子
救一厄难人 胜余一切施
众星虽有光 不如一月明
若诸凡夫造其罪福。不解因果善恶无性。是为迷事。取性常系三有故。智度论云。譬如蝇无处不著。唯不著火焰。众生爱著亦复如是。是善不善法中皆著。乃至非想亦著。唯不著般若波罗蜜性空大火。以此证知。无善恶性常轮五道。即当无佛性众生也。此略明凡夫罪福二行迷事取性所依经论竟。
又杂宝藏经云。昔佛在世时。波斯匿王有其一女。名曰善光。聪明端正。父母怜愍举宫爱敬。父语女言。汝因我力举宫爱敬。女答父言。我自有业。不因父王。王闻嗔忿而语之言。今当试汝有自业力。即遣左右。觅一最下贫穷乞人。以女付之。王语女言。汝自有业不假我者。从今可验。女犹答言。我有业力。即共穷人相将出去。妇问夫言。有父母不。夫答妇言。我父母先此舍卫城中第一长者。父母居家都已死尽。无所依怙。是以穷乞。妇复问言。汝今颇知故宅处不。答言知处。但宅毁坏遂有空地。夫妇相将往至故舍。周历安行。随其行处伏藏自出。即以珍宝雇人造宅。未盈一月宫宅悉成。宫人伎女奴婢仆使。不可称计。王卒忆念。我女善光。云何生活。有人答王。善光女郎。宫室钱财不减于王。王女即日遣其夫主。往请于王。王即受请。见其家内宫宅庄严。叹未曾有。王往问佛。此女先世作何福业。得生王家。身有光明。佛答王言。乃往过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入涅槃后。有槃头王以佛舍利起七宝塔。王大夫人。见即便以天冠拂饰。著像顶上。以天冠中如意宝珠。著塔枨头。因发愿言。使我将来身有光明。紫磨金色尊荣豪贵。莫堕三恶八难之处。昔夫人者今善光是。后于过去迦叶佛时。复以肴膳供养佛僧。而夫遮断。妇即劝请。我今已请使得充足。夫还听妇。尔时妇者今善光是。尔时夫者今日夫是。由昔遮妇。恒常贫贱。以还听故。要因其妇得大富贵。无其妇时后还贫贱。以是因缘。善恶之业逐身受报。未曾违失。
又杂宝藏经云。佛在世时波斯匿王。时于眠中闻二内官共诤道理。一人说言。我依王活。一人答言。我自依业。不依王也。王闻可彼依王活者。而欲赏之。即遣直人。语夫人言。我今当使一人往者。重与财物。寻即遣。彼依王活者。持所饮酒送与夫人。此人出户。鼻中血出不得前进。寻即倩彼依业者送。夫人见已。重赐钱财衣服璎珞。来到王前。王见深怪。即便唤彼依王活者。而问之言。我使汝去。云何不去。彼即向王具白情事。王闻叹言。佛语真实。自作其业还自受报。不可夺也。由是观善恶报应自业所引。非天非王之所能与。要须自作自得。起于正见。言业果报。近获人天。远招佛果。若违圣教具受前苦。颂曰。
寻因途乃异 及舍趣犹并
苦极思归乐 乐极苦还生
岂非罪福别 皆由封著情
若断有漏业 常见法身宁
诸经要集卷第十一
诸经要集卷第十二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
欲盖部第二十(此有三缘)
四生部第二十一 ·述意缘
·五欲缘
·五盖缘
述意缘第一
窃寻经论。行者修道。皆云五欲是障道本。若不学断。无由证圣。欲知根本。略述三种。一自内五根。二外诸五尘。三所生五识。由此三故能生染欲。故涅槃经云。善男子。譬如恶象心未调顺。有人乘之不随意去。远离城邑至空旷处。不能善摄此五根者。亦复如是。将人远离涅槃城邑。至于生死旷野之处。善男子。譬如佞臣教王作恶。五根佞臣亦复如是。常教众生造无量恶。譬如恶子。不受师长父母教敕。则无恶不造。不调五根。亦复如是。不受师长善言教敕。无恶不造。善男子。凡夫之人不摄五根。常为地狱畜生饿鬼之所贼害。亦如怨盗害及善人。又遗教经云。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也。夫论盖者。是荫覆义。谓覆障行者。令志性昏沉。定慧不明。隐没善人。是修道正障。故名为盖。故对法论云。此盖能令善品不得显了。是盖义。覆蔽其心。障诸善品。令不得转。故名盖义。前之五欲从外五尘而生。此之五盖从内五根而发也。
五欲缘第二(此别三缘)
第一欲系苦者。夫论五欲者既有其根。便发五欲。系缚众生不得解脱。故涅槃经云。凡夫之人五欲所缚。令魔波旬自在将去。如彼猎师。擒捕猕猴担负归家。善男子。譬如国王。安住己界身心安乐。若至他界则得众苦。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若能自住于己境界。则得安乐。若至他界。则遇恶魔受诸苦恼。自境界者。谓四念处。他境界者。谓五欲也。五欲者。男女身上色声香味触等是也。即此五欲希须为义。贪著五尘名为欲也。并意识触缘之境。名曰法尘。此之六尘非直名为魔所行处。复得恶贼之名。故涅槃经云。如六大贼。能劫一切人民财宝。六尘恶贼亦复如是。能劫一切众生善财。如大六贼。若入人舍。则能劫夺现家所有。不择好恶。令巨富者忽尔贫穷。是六尘贼亦复如是。若入人根。则能劫夺一切善法。善法既尽贫穷孤露。作一阐提。是故菩萨。谛观六尘如六大贼。
第二欲障苦者。夫论欲过者。谓五欲弊魔。六尘恶贼。佛判邪惑。迷障佛性故。涅槃经云。众生五识。虽非一念。然是有漏。复是邪倒增长诸漏。为一切凡夫取著于色。乃至著识。以著色故则生贪心。生贪心故为色系缚。乃至为识之所系缚。以系缚故。则不得免于生老病死忧悲大苦一切烦恼。又云。若有菩萨自言戒净。虽复不与女人和合言语嘲调听其音声。然见男子随逐女时。或见女人随逐男时。便生贪著。如是菩萨成就欲法。毁破净戒污辱梵行。令戒杂秽。不得名为净戒具足。
又智度论云。菩萨观种种不净。于诸衰中女衰最重。刀火雷电霹雳怨家毒蛇之属。犹可暂近。女人悭妒嗔谄妖秽斗诤贪嫉。不可亲近。何以故。女子小人心浅智薄。唯欲是亲。不观富贵智德名闻。专行欲恶破人善根。桎梏枷锁。闭系囹圄。虽曰难解。犹尚易开。女锁系人。染著根深无可得脱。众病最重。如佛偈言。
宁以热铁 婉转眼中 不以染心
邪视女色 含笑作姿 憍慢羞惭
回面摄眼 美言妒嗔 行步妖秽
以惑于人 淫罗弥网 人皆没身
坐卧行立 回盻巧媚 薄智愚人
为之所醉 执剑向敌 是犹可胜
女贼害人 是不可禁 蚖蛇含毒
犹可手捉 女情惑人 是不可触
有智之人 所不应视 若欲观之
当如母姊 谛视观之 不净填积
淫火不除 为之烧灭
色过既尔。自余香味触等例皆如然。一切众生。无始已来永沉生死。不能出离者。寔由女色系缚难脱。盲无慧眼。见生死坑致之陷坠。今惟道俗不观欲患。向之驰走。何日返之得免斯过。心恒被染不能暂舍。戒尚不存。焉有定慧佛性观哉。故涅槃经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