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经要集


  财施缘第三

  如大宝积经云。财施有五种。一至心施。二信心施。三随时施。四自手施。五如法施。
  又菩萨地持论云。一切施者。略说有二种。一内物。二外物。菩萨舍身是名内施。若为食吐众生食已吐施。是名内外施。除上所说是名外施。菩萨内地有二种。一随所欲作他力自在舍身布施。譬如有人为衣食故。系属于人为他仆使。如是菩萨不为利养。但为无上菩提。为安乐众生。为满足檀波罗蜜。随所欲作他力。自在舍身布施。二随他所须。支节等一切施与。菩萨外施复有二种。一随其所求。受用乐具欢喜施与。二奉事彼故。一切舍心一切施与。菩萨内外物非无差别。等施一切。或有所施。或有不施。若于众生乐而不安。不乐不安则不施与。若于众生安而不乐。亦安亦乐是则尽施。
  又大集经云。菩萨有四种施。具足智慧。何等为四。一以纸笔墨与法师。令书写经。二种种校饰庄严妙座。以施法师。三以诸所须供养之具。奉上法师。四无谄曲心赞叹法师。
  又优婆塞戒经云。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无上力。若以灯施得净妙眼。若以乘施身受安乐。若以舍施所须无乏。
  若以净妙物施后得好色。人所乐见。善名流布。所求如意。生上种姓。是不名为恶。
  若为自身。造作衣服庄严之具种种器物。作已欢喜。自未服用持以施人。是人未来得如意树。
  若有人能日日立要。先施他食然后自食。若违此要誓。输佛物犯则生愧。如其不违。即是微妙智慧因缘。如是施者诸施中最上。是人亦得名上施主。
  若给妻子奴婢衣食。恒以怜愍欢喜心与。未来则得无量福德。若复观田仓中。多有鼠雀犯暴谷米。恒生怜愍。复作是念。如是鼠雀因我得活。念已欢喜无触恼想。当知是人得福无量。又大菩萨藏经云。菩萨为得阿耨菩提故。行陀那波罗蜜多时。所修布施。又得十种称赞利益。何等为十。一者菩萨摩诃萨。以上妙五欲施故。获得清净戒定慧聚。及以解脱解脱知见聚。无不具足。二者菩萨以上妙戏乐器施故。获得清净游戏法乐。无不具足。三者菩萨以具足施故。感得圆满法义具足。趣菩提座无不具足。四者菩萨以手施故。感得圆满清净法手。拯济众生无不具足。五者菩萨以耳鼻施故。获得诸根圆满成就。无不具足。六者菩萨以支节施故。获得清净无染威严佛身。无不具足。七者菩萨以目施故。获得观视一切众生清净法眼。无有障碍无不具足。八者菩萨以血肉施故。获得坚固身命。摄持长养一切众生贞实善权无不具足。九者菩萨以髓脑施故。获得圆满不可破坏等金刚身。无不具足。十者菩萨以头施故。证得圆满超过三界无上最上一切智智之首。无不具足。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为得菩提行如是施。摄受如是相貌。圆满佛法。称赞利益上妙功德。皆为满足陀那波罗蜜多故。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行施不求妙色财  亦不愿感天人趣
  我求无上胜菩提  施微便感无量福

  法施缘第四

  述曰。此明财法相对校量优劣。故智度论云。佛说施中法施第一。何以故。财施有量。法施无量。财施欲界报。法施出三界报。财施不能断漏。法施清升彼岸。财施但感人天报。法施通感三乘果。财施愚智俱闲。法施唯局智人。财施唯能施者得福。法施通益能所。财施愚畜能受。法施唯局聪人。财施但益色身。法施能利心神。财施能增贪病。法施能除三毒。故大集经云。施宝虽多。不如至心诵持一偈。法施最妙胜过饮食。
  又未曾有经云。天帝问野干曰。施食施法有何功德。唯愿说之。野干答曰。布施饮食。济一日之命。施珍宝财物。济一世之乏增益系缚。说法教化名为法施。能令众生出世间道。
  又大丈夫论云。财施者人道中有。法施者大悲中有。财施者除众生身苦。法施者除众生心苦。财施爱多者施与。财宝愚痴多者施与。其法财施者。为其作无尽钱财。法施者为得无尽智。财施者为得身乐。法施者为得心乐。财施者为众生所爱。法施者为世间所敬。财施者为愚人所爱。法施者为智者所爱。财施者能与现乐。法施者能与天道涅槃之乐。如偈曰。
  佛智处虚空  大悲为密云
  法施如甘雨  充满阴界池
  四摄为方便  安乐解脱因
  修治八正道  能得涅槃果

  又月灯三昧经云。佛言。若有菩萨行于法施。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一弃舍恶事。二能作善事。三住善人法。四净佛国土。五趣诣道场。六舍所爱事。七降伏烦恼。八于诸众生施福德分。九于诸众生修习慈心。十见法得于喜乐。
  又菩萨地持论云。菩萨知彼邪见求法智者。不授其法。不与经卷。若性贪财卖经卷者。亦不施与法。若得经卷隐藏不现。亦不施与法。若非彼人所知义者。亦不施与。若是彼所知义。于此经卷已自知义。则便持经随所乐与。若未知义自须修学。又知他人所有如是经。示语其处。若更书与。菩萨当自观心。少有法悭者当持经与。为法施故。我宁以法施现世痴哑。为除烦恼犹尚应施。况作将来智慧方便。又优婆塞戒经云。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能教化人。具足戒施多闻智慧。若以纸墨令人书写。若自书写如来正典。然后施人令得读诵。是名法施。如是施者。未来天上得好上色。何以故。众生闻法断除嗔心。以是因缘。未来世中得成上色。众生闻法慈心不杀。以是因缘。未来世中得寿命长。众生闻法不盗他财宝。以是因缘。未来世中多饶财宝。众生闻法开心乐施。以是因缘。未来世中身得大力。众生闻法离诸放逸。以是因缘。未来世中身得安乐。众生闻法除嗔痴心。以是因缘。未来世中得无碍辩。众生闻法信心无碍。以是因缘。未来世中信心明了。戒施闻慧亦复如是。故知法施殊胜过于财施。问既知法施胜过财施。今时众生。但学法施不行财施。未知得不。答为不解财施迷心而施。苟求色声人天乐报。恐坠三涂不成出世。所以圣人殷勤叹法。令其悟解三事体空。而行财施。速成菩提涅槃胜果。自余戒忍六度万行。皆藉智慧开导成胜。
  又智度论云。前五度譬同盲人。第六般若事同有目。若不得般若开导。前五便堕恶道。不成出世。若闻法施过于舍财。愚人不解。即便秘财。唯乐读经。若行此法。不如有人解心舍施一钱。胜过迷心读经百千万卷。是以如来设教意存解行。若唯解无行。解则便虚。若唯行无解。行则便孤。要具解行方到彼岸。若唯解无行。如人有目无足不能远涉。若唯行无解。如人有足无目不能见道。又唯解无行。譬同狂华不结子实。若唯行无解譬同子实不依华发。是故要须解行双行方成佛果也。

  量施缘第五

  述曰。谓能施之人。行有智愚。若智人行施。要观前人。有益便施。无益不施。故优婆塞戒经云。若见贫穷者先语言。汝能归依三宝受斋戒不。若言能者。先授三归及斋戒。后则与施物。若言不能。复语言。能随我语。念一切法无常无我涅槃寂灭不。若言能者。教已便施。如其无财。教余有财令作是施。若其愚人。贪著财物不知无常。人物属他恋著悭惜。菩萨见此无益之物。即令急施。废修道业故。大庄严论云。若物能令起恼则不应畜。纵令宝玩要必有离。如蜂作蜜。他得自不得。财宝亦如是。又所施之财有是有非。非法之物。纵将布施得福鲜少。如法之财得福弘多。如大宝积经云。所不应施复有五事。一非理求财不以施人。物不净故。二酒及毒药不以施人。乱众生故。三罝罗机网不以施人。恼众生故。四刀杖弓箭不以施人。害众生故。五音乐女色不以施人。坏净心故。
  又地持论云。菩萨亦不以不如法食施。所谓施出家人余残饮食。便利涕唾脓血污食。不语不知。饭及麦饭。不如法和应弃者。谓不葱食杂污。不肉食。不酒饮杂污。如是和合不如法者。不以施人及畜。
  又智度论云。若人鞭打拷掠闭系法。得财而作布施。生象马牛中。虽受畜生形。负重鞭策羁靽乘骑。而得好屋好食。为人所重。以人供给。又如恶人。多怀嗔恚心曲不端。而行布施。当堕龙中。得七宝宫殿妙食好色。又如憍人多慢。嗔心布施。堕金翅鸟中常得自在。有如意宝珠以为璎珞。种种所须皆得自恣。无不如意。变化万端无事不办。又如宰官之人。抂滥人民不顺治法。而取财物以用布施。堕鬼神中作鸠槃荼鬼。能种种变化五尘自娱。又如多嗔佷戾嗜好酒肉之人。而行布施。堕地夜叉鬼中。常得种种欢乐音乐饮食。又如有人刚忧强梁。而能布施车马代步。堕虚空夜叉中。而有大力所至如风又如有人妒心好诤。而能以好房舍卧具衣服饮食布施故。生宫观飞行夜叉中。有种种娱乐便身之物。若恼前人。强求人物而营福者。反招其罪。不如静心修治内心得利转胜。
  又地持论云。若菩萨布施令他受苦。若彼逼迫。若彼侵欺。及非法求。自力他力不随所欲。为众生故。宁自弃舍身命不随彼欲。令致逼迫则不施与。非是菩萨行净施时。菩萨外不施者。若有众生。求女火刀酒媒行作戏等。一切非法。来求乞者菩萨不施。若施与者而多起恶。堕于恶道不到彼岸。若他来索我之身分。即须施与。不须量他前人起退屈心。
  又优婆塞经云。若恼眷属得物以施。是人未来虽得大报。身当病苦。若先不能供养父母。恼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恶人。是假名施不名义施。如是施者名无怜愍。不知恩报。是人未来。虽得财宝常求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以此文证强役人物。营修福者反招苦报。何名出益。今时末世道俗讹替。竞兴斋讲。强抑求财营修塔寺。依经不合。反招前罪。不如静坐内修实行。出离中胜无过于此。若有净心为人说法。前人敬诚求法舍施。即须为说令成福智。不得见有前判雷同总拨。妄生讥谤抑遏前福。又无性摄论释云。谓菩萨见彼有情。于其财位有重业障。故不施与。勿令惠施空无有果。设复施彼亦不能受。何用施为。如有颂曰。
  如母乳婴儿  一经月无倦
  婴儿喉若闭  乳母欲何为
  宁使贫乏于财位  远离恶趣诸恶行
  勿被富贵乱诸根  令感当来诸苦器

  又增壹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应时之施有五事益。云何为五。一者施远来人。二者施远去人。三者施病人。四者俭时施。五者若初得新果蓏。若谷食等。先与持戒精进人。然后自食。是故欲行此五施。当念随时施。若应时净施者。还得应时果报。谓随时所宜净心而施。若寒时施温室毡被薪火暖食等。若热时施凉室轻衣水扇给物等。渴时与浆。饥时给食。风雨时供送。天和请僧。如是随时应情令悦。未来获福还受顺报。

  福田缘第六

  如优婆塞戒经云。若施畜生得百倍报。施破戒者得千倍报。施持戒者得十万倍报。施外道离欲人得百万报。施向道者得千亿报。施须陀洹得无量报。向斯陀含亦无量报。乃至成佛亦无量报。我今为汝。分别诸福田故作是说。若能至心生大怜愍施于畜生。专心恭敬施于诸佛。其福正等无有差别。言百倍者。得如愿寿命色力安辩。施于彼者。施主后得寿命色力安乐辩才。各各百倍。乃至无量亦复如是。故我于契经中说。我施舍利弗。舍利弗亦施于我。然我得多非舍利弗得福多也。或有人说。受者作恶。罪及施主是义不然。何以故。施主施时为破彼苦。非为作罪。是故施主应得善果。受者作恶罪自钟已。不及施主。问若施圣人得福多者。云何经说。智人行施不简福田。答今释此意义有多途。明能施之人有愚智之别。所施之境有悲敬之殊。悲是贫苦。敬是三宝。悲是田劣而心胜。敬是田胜而心劣。若取心胜施佛。则不如施贫。故像法决疑经云。有诸众生。见他聚集作诸福业。但求名闻。倾家财物以用布施。及见贫穷孤独。呵骂驱出不济一毫。如此众生名为颠倒作善。痴狂修福名为不正作福。如此人等甚可怜愍。用财甚多获福甚少。善男子。我于一时告诸大众。若人于阿僧祇。身供养十方诸佛并诸菩萨及声闻众。不如有人施畜生一口饮食。其福胜彼百千万倍无量无边。乃至施与饿狗蚁子等。悲田最胜。
  又智度论云。如舍利弗。以一钵饭上佛。佛即回施狗。而问舍利弗。谁得福多。舍利弗言。如我解佛法义。佛施狗得福多。
  若据敬法重人。职位修道。敬田即胜。故优婆塞戒经云。若施畜生得百倍报。乃至须陀洹得无量报。罗汉辟支尚不如佛。况余类也。若据平等而行施者无问悲敬。等心而施得福弘广。故维摩经云。分作二分。一分施佛难胜如来。一分与城中最下乞人。福田无二也。
  又贤愚经云。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佛已出家。手自纺织。预作一端金色之叠。积心系想唯俟于佛。既得见佛喜发心髓。即持此叠奉上如来。佛告憍昙弥。汝持此垒往奉众僧。波提重白佛言。自佛出家心每思念。故手自纺织规心俟佛。唯愿垂愍为我受之。佛告之曰。知母专心欲用施我。然恩爱心福不弘广。若施众僧获报弥多。我知此事。是以相劝。
  又居士请僧福田经云。别请五百罗汉。不如僧次一凡夫僧。吾法中无受别请法。若有别请僧者。非吾弟子。是六师法。七佛所不可。故知施有三种。故不可以一概论也。

  相对缘第七

  述曰。此别有五种相对。第一田财相对有四。一田胜财劣。如童子施土与佛等。二财胜田劣。如将宝施贫人等。三田财俱胜。如将宝施佛等。四田财俱劣。如将草施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