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事汇部
- 诸经要集
诸经要集
第三彼柔软粗涩俱者。谓如来有时说身善行。有时说身善行报。有时说口意善行。有时说口意善行报。有时说身恶行。有时说身恶行报。有时说口意恶行。有时说口意恶行报。如是名天。如是名人。如是名善趣。如是名涅槃。如是名地狱。如是名畜生饿鬼。如是名恶趣。如是名堕恶趣。是名如来柔软粗涩教。调马师白佛言。世尊。若以三种方便。调伏众生。有不调者。当如之何。佛告聚落主。亦当杀之。所以者何。莫令辱我。调马师白佛言。若杀生者。于世尊法为不清净。世尊法中亦不杀生。而今言杀。其义云何。佛告聚落主。如来法中亦不杀生。然如来法中。以三种教授。不调伏者。不复与语不教不诫。岂非死耶。调马师白佛。实尔世尊。不复与语。永不教诫。真为死也。以是之故。我从今日离诸恶不善业也。闻佛所说欢喜而去。
又法句喻经云。佛问象师。调象之法有几。答曰。有三。何谓为三。一者刚钩钩口著其羁靽。二者减食常令饥瘦。三者捶杖加其楚痛。由铁钩钩口故。以制强口。由不与食饮故。以制身犷。由加捶杖故。以伏其心。佛告居士。吾亦有三。用调一切。亦以自调。得至无为。一者以至诚故。制御口患。二者慈贞故。伏身刚强。三者以智慧故。灭意痴盖。持是三事。度脱一切离三恶道。又阎罗王五使经云。佛告诸比丘。人生世间。不孝父母。不敬沙门。不行仁义。不学经戒。不畏后世者。其人身死当堕地狱。主者持行。白阎罗王。言其过恶。此人不孝。种种诸过。无有福德。不恐畏死。唯王受罚。阎罗王常先安徐然以正语。为现五使者而问言。
第一汝不见。世人始为婴儿。强卧屎尿不能自护。口不知言不知好恶。汝见以不。人答已见。王言。汝自谓不如是。然人神从彼。终即有生。虽尚未见。常当为善自端三业。奈何放心快志造过。罪人答言。愚暗不知。王言。汝自愚痴。纵逸作恶。非是父母师长君天沙门道人等过也。罪自由汝。岂得不乐今当受之。是为阎王现第一天使也。
第二阎王复问。子为人时。天使次到。汝能觉不。人答不觉。王曰。汝不见世人年老发白齿落。羸瘦偻步低行。起居住杖不能以不。人答有是。王曰。汝谓独免可得不老。凡人已生。法皆老耄。常当为善端身口心奉行经戒。奈何自恣。人答。愚痴故尔。王曰。汝自以愚痴作恶。非是父母君天沙门道人过也。罪自由汝。岂得不乐今当受之。是为阎王现第二天使也。
第三阎王复问。子为人时。岂不见世间男女。身有疾病。身体苦痛。坐起不安。命近忧促。众医不疗不。人答言有。王曰。汝可得不病耶人生既老。法皆当病。闻身强健。当勉为善奉行经戒端身口意。奈何自恣。人答。愚暗故尔。王曰。汝自以为愚作恶。非关父母君天沙门道人过也。罪自由汝。岂得不乐今当受之。是为阎王现第三天使也。
第四阎王复问。子为人时。岂不见世间诸死亡者。或藏其尸。或弃捐之。至于七日肌肉坏败。狐狸百鸟皆就食之。凡人已死。身恶腐烂。汝岂不见。人答言有。王曰。汝谓独免可得不死耶。凡人已生。法皆当死。闻在世间。常为善事。敕身口意奉行经戒。奈何自恣。人答。愚暗故尔。王曰。汝自作恶。非是父母君天沙门道人过也。罪自由汝。岂得不乐尔当受之。是为阎王现第四天使也。
第五阎王复问。子为人时。岂不见世间弊人恶子。为吏所捕。取案官所。刑法加之。或断手足。或削耳鼻。或烧其形。悬头日炙。或屠割支解。种种毒痛不。人答言有。王曰。汝谓为恶独可脱耶。眼见世间罪福分明。何不守善敕身口意奉行经戒。云何自快人答。愚暗故尔。王曰。汝自用心作不忠正。非是父母君天沙门道人过也。今是殃罪要当自受。是为阎王现第五天使也。佛说经已。诸弟子等。皆受教诫。各前作礼。欢喜奉行。
又大法句经偈云。
虽诵千言 不行何益 不如一闻
勤修得益 虽诵千言 句义不正
不如一要 闻可灭意 虽诵千言
不义何益 不如一义 闻行得度
虽诵千言 不敬何益 不如一行
欣乐奉修 虽诵千言 我心不灭
不如一句 舍憍放逸 虽诵千言
求名逾著 不如一说 弃执离著
虽诵千言 不欲除罪 不如一文
去离生死 虽诵千言 色情逾固
不如一解 心境忘怀 虽诵千言
不求出世 不如一悟 绝离三界
虽诵千言 不存悲智 不如一听
自他两利 人寿百岁 悭贪逾盛
不如一日 割舍财色 人寿百岁
乐不持戒 不如一日 净心守戒
人寿百岁 多忿不忍 不如一日
含喜不嗔 人寿百岁 怠惰不勤
不如一日 策励身心 人寿百岁
情欣放逸 不如一日 归心空寂
人寿百岁 昏暗识心 不如一日
洞悟无明 人寿百岁 拙御身心
不如一日 巧便运致 人寿百岁
常怀怯弱 不如一日 勇猛慧力
人寿百岁 不起善愿 不如一日
发行四弘 人寿百岁 不生一智
不如一日 慧性聪利
杂阿含经。诸天说偈云。
士夫生世间 斧在口中生
还自斩其身 斯由其恶言
应毁便称誉 应誉而更毁
其罪口中生 死则堕恶道
颂曰。
建志诫心愚 高慕欣明俦
相与立弘誓 舍俗慕闲丘
萧散人物外 晃朗免绸缪
寂寂求届真 亹亹励心柔
警策修三业 激切澄四流
兴心愿弘誓 救溺运慈舟
嘉期归妙觉 善会涅槃修
存心八正道 立志三祇休
诸经要集卷第七
诸经要集卷第八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 ·报恩部第十三(此有三缘)
放生部第十四 ·兴福部第十五
·述意缘
·报恩缘
·背恩缘
述意缘第一
盖闻。三宝重恩。四生慈父。化育十方。等同一子。机无细而不临。智有来而必抚。遂使优填刻像。郁尔浮光。斯匿铸形。起然避席。自兹厥后。灵祥屡应。嘉声远著。靡草从风。念则罪灭福生。敬则善资远代。良由如来长我法身。父母养我生身。恩德既深。昊天难报。况复违背重恩。岂不永沈苦海。是故。妇人鸩毒。夫蒙国赏。樵人害兽。双臂俱落。故智度论云。知恩者大悲之本。开善业之初门。人所爱敬。名誉远闻。死得生天。终成佛道。不知恩者。甚于畜生也。
报恩缘第二
如正法念经云。有四种恩。甚为难报。何等为四。一者母。二者父。三者如来。四者说法法师。若有供养此四种人。得无量福。现在为人之所赞叹。于未来世能得菩提。
又大般若经(第四百四十三云)若有问言。谁是知恩能报恩者。应正答言。佛是知恩报恩者。何以故。一切世间。知恩报恩无过佛故。
又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众生知返复者。此人可敬。小恩尚不忘。何况大恩。设离此间百千由旬。犹近我不异。我恒叹誉。若有众生不知返复者。大恩尚不忆。何况小恩。彼非近我我不近彼。正使披僧伽梨在吾左右。此人犹远。是故比丘当念返复。莫学无返复。
又舍利弗问经云。佛言。夫受戒随其力办可以为施。不限多少。文殊师利白佛言。云何如来说父母恩大不可不报。又言师僧之恩不可称量。其谁为最。佛言。夫在家者。孝事父母在于膝下。莫以报生长与之等。以生育恩深故言大也。若从师学开发知见。次恩大也。夫出家者。舍于父母生死之家。入法门中受微妙法。师之力也。生长法身。出功德财养智慧命。功莫大也。追其所生乃次之耳。
又中阴经。佛问弥勒。阎浮提儿生堕地。乃至三岁。母之怀抱为饮几乳。弥勒答曰。饮乳一百八十斛。除母腹中所食四分。东弗于逮儿生堕地。乃至三岁。饮乳一千八百斛。西拘耶尼儿生堕地。乃至三岁。饮乳八百八十斛。北郁单曰儿生堕地。坐著陌头。行人授指[口*束]指。七日成人。彼土无乳。中阴众生饮吸于风(古人用其小升准今唐升一升当旧三升故乳似多)。
又难报经云。左肩持父右肩持母。经历千年便利背上。犹不能报父母之恩。
又增一阿含经云。孝顺供养父母功德果报。与一生补处菩萨功德一等。又六度集经云。昔者菩萨为大理家。积财巨亿。常奉三尊慈向众生。观市睹鳖心悼之焉。问价贵贱。鳖主知菩萨有。慈悲之德。答曰百万。菩萨答曰。大善。持鳖归家临水放之。睹其游去悲喜誓曰。众难安全如尔今也。广起弘愿。诸佛赞善。鳖于后夜来啮其门。怪门有声便出见。鳖语菩萨曰。吾受重润身得获全。无以答恩。水居之物知水盈虚。洪水将至必为巨害矣。愿速严舟临时相迎。答曰大善。明晨诣门如事启王。王以菩萨宿有善名。信用其言。迁下处高。时至鳌来洪水至矣。可速下载。寻吾所之可获无患。船寻其后。有蛇趣船。菩萨曰取。鳖云大善。又睹漂狐。曰取。鳖云亦善。又睹漂人。博颊呼天哀济吾命。曰取。鳖曰慎无取也。凡人心伪鲜有终信。背恩追势好为凶逆。菩萨曰虫类尔济。人类吾贱岂是仁哉。吾不忍为也。于是取之。鳖曰悔哉。遂至丰土。鳌辞曰。恩毕请退。答曰。吾获如来无所著至真等正觉者。必当相度。鳖曰大善。鳖退蛇狐各去。狐以穴为居。获古人伏藏紫磨名金百斤。喜曰。当以报彼恩矣。狐还白曰。小虫受润获济微命。虫穴居之物。求穴以自安。获金百斤。斯穴非冢非家非劫非盗。吾精诚之致。愿以贡贤。菩萨深惟不取徒捐无益。于贫民可以布施。众生获济不亦善乎。寻而取之。漂人睹焉曰。分吾半矣。菩萨即以十斤惠之。漂人曰。尔掘冢劫金罪应死。奈何不分半分与。吾必告有司。答曰。贫民困者吾欲等施。尔欲专之不亦偏乎。漂人遂告有司。菩萨见拘。无所告诉。唯归命三尊。堰过自责。慈愿众生早离八难。莫有怨结。如今吾也。蛇狐会曰。奈何斯事。蛇曰。吾将济之。遂衔良药开关入狱。见菩萨。状颜色。有损怆而心悲。谓菩萨言。以药自随。吾将齰太子指。其毒尤甚莫能济。贤者以药自闻傅即瘳矣。菩萨默然蛇如所云。太子命欲将殒。王令曰。有济兹封之相国。吾与参治。菩萨上闻。傅之即瘳。王喜问其所由。本末自陈。王怅然自咎曰。吾闇甚哉。即诛漂人。大赦其国。封为相国。执手入宫。并坐谈论佛法。遂致太平。佛告诸沙门。理家者是吾身。国王者弥勒是。鳖者阿难是。狐者秋露子是。蛇者目连是。漂人者调达是。菩萨慈慧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又新婆沙论云。昔揵驮罗国迦腻色迦王。有一黄门恒监内事。暂出城外。见有群牛数盈五百。来入城内。问驱牛者。此是何牛。答言。此牛将去其种。于是黄门即自思忖。我宿恶业。受不男身。今应以财救此牛难。遂偿其价悉令得脱。善业力故。令此黄门即复男身。深生庆悦。寻还城内伫立宫门。附使启王请入奉现。王令唤入。怪问所由。于是黄门具奏上事。王闻惊喜。厚赐珍财。转授高官令知外事。
背恩缘第三
如百喻经云。昔有一妇荒淫无度。欲情既盛。疾恶其夫。每思方策频欲残害。种种设计不得其便。会值其夫聘使邻国。妇密为计。造毒药丸欲用害夫。诈语夫言。尔今远使。虑有乏短。今我造作五百欢喜丸。用为资粮。以送于尔。尔若出国至他境界。饥困之时乃可取食。夫用其言至他界已。未及食之。于夜暗中止宿林间。畏惧恶兽上树避之。其欢喜丸忘置树下。即以其夜值五百偷贼盗。彼国王五百匹马。并及宝物来止树下。由其逃突尽皆饥渴于其树下见欢喜丸。诸贼取已各食一丸。药毒气盛。五百群贼一时俱死。时树上人至天明已。见此群贼死在树下。诈以刀箭斫射死尸。收其鞍马并及财宝。驱向彼国。时彼国王多将人众寻迹来逐。会于中路。值于彼人。彼王问言。尔是何人。何处得马。其人答言。我是某国人。而于道路值群贼。共相斫射。五百群贼今皆一处死在树下。由是之故。我得此马及以珍宝。来投王国。若不见信。往看贼。之创痍杀割处所。是王即遣亲信往看。果如其言。王时欣然叹未曾有。既还国已厚加爵赏。封以聚落。彼王旧臣咸生妒嫉而白王言。彼是远人未可信伏。如何卒尔宠遇过厚。至于爵赏逾越旧臣。远人闻已而作是言。谁有勇健能共我试。请于平原校其伎能。旧人愕然无敢敌者。后时彼国大旷野中。有恶师子。截道杀人断绝王路。时彼旧臣详共议之。彼远人者。自谓勇健无能敌者。今复若能杀彼师子为国除害。真为奇特。作是议已。便白于王。王闻是已。给赐刀杖。寻即遣之。尔时远人既受敕已坚强其意。向师子所。师子见之。奋噭鸣吼腾跃而前。远人惊怖即便上树。师子张口仰头向树。其人怖急失所捉刀。落师子口。师子寻死。尔时远人欢喜勇跃。来白于王。王倍宠遇。时彼国人率尔敬服。咸皆赞叹。
又诸经要集云。有人入林伐木。迷惑失路。时值大雨日暮饥寒。恶虫毒兽欲侵害之。是人入石窟中。有一大熊。见之怖出。熊语之言。汝勿恐怖。此舍温暖可于中宿。时连雨七日。常以甘果美水供给此人。七日雨止。熊将此人示其道径。熊语人言。我是罪身多人怨家。若有人问者。莫言见我。人答言尔。此人前所见诸猎者问。汝从何来。见有众兽不。答言。见一大熊。于我有恩不得示汝。猎者言。汝是人党。以人类相观。何以惜熊。今一失道何时复来。汝示我者。我与汝多分。此人心变。即将猎者示熊处所。猎者杀熊。即以多分与之。此人展手取肉。二肘俱堕。猎者言。汝有何罪。答曰。是熊看我如父视子。我今背恩将是罪报。猎者怨怖不敢食肉。持施众僧上座。是罗汉语诸下座。此是菩萨。未来出世当得作佛。莫食此肉。即时起塔供养。王闻此事敕下国内。背恩之人无令住此(新婆沙论云。时上座观肉。是菩萨肉。共取香薪焚烧其肉。收其余骨起窣堵波。礼拜供养如事佛塔)。又九色鹿经云。昔者。菩萨身为九色鹿。其毛九种色。角白如雪。常在恒水边饮食水草。常与一乌为知识。时水中有一溺人。随流来下。或出或没仰头呼天。山神树神诸天龙神。何不愍我。鹿闻下水救之。语言。汝可骑我背捉我角。负出上岸。溺人下地。绕鹿三匝。向鹿叩头。乞为大夫作奴给其使。令采取水草。鹿言不用。且各自去。欲报恩者莫道我在此。人贪我皮角必来杀我。时国王夫人。夜梦见九色鹿。即诈病不起。王问何以。答曰。我昨梦见非常之鹿。其毛九种色。其角白如雪。我思欲得其皮作座缛。其角作拂柄。王当为我得之。王若不得。我将死矣。王募国中若有能得。当分国而治。赐其金钵盛满银粟。赐其银钵盛满金粟。溺人闻之。欲取富贵念言。鹿是畜生死活何在。往至王所。言知鹿处。王大欢喜言。汝若能得其皮角来者。报之半国。溺人面上即生癞疮。溺人言。大王此鹿虽是畜生大有威神。王宜多出人兵乃可得耳。王即大出人众径到恒水边。乌在树头。见人兵来即呼鹿言。知识且起。王兵来至。鹿故熟眠卧不觉。乌下啄耳鹿方惊觉。四向顾望无复走地。便往趣王车边。傍臣欲射。王曰莫射。此鹿非常。将是天神。鹿言。大王且莫射我。我前活王国中一人。鹿复长跪问王言。谁道我在此。王便指示车边癞面人是也。鹿即仰头视此人面。眼中泪出不能自胜。此人前溺在水中。我不惜身命。自投水中负此人出。约不相道。人无反复。不如出水中浮木也。王有愧色。汝受其恩。奈何反欲杀之。即下敕于国中。若有驱逐此鹿者。当诛五族。众鹿数千皆来依附。饮食水草不侵禾稼。风雨时节五谷丰熟。人无疾病其世太平。时九色鹿我身是也。乌者阿难是也。国王者今父王悦头檀是也。时王夫人者今孙陀利是也。时溺人者调达是也。我虽有善心向之。故欲害我。难有至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