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事汇部
- 诸经要集
诸经要集
又萨婆多论云。释时有四。一始从日出乃至日中。其明转炽。名之为时。从中已后至后夜分。其明减没。故名非时。二从旦至中。是作食时乞不生悭。故名为时。从中已后至于夜分。是俗人宴会游戏之时。入村乞食。多有触恼。故名非时。三从旦至中。俗人作务淫乱未发。乞不生恼。故名为时。从中已后事务休息。淫戏言笑。入村乞食喜被诽谤。故名非时。四从旦至中。是乞食时。得食济身。宁心修道。事顺应法。故名为时。从中已后。宜依修道。非乞食时。故名非时。
食法缘第七
如大遗教经云。比丘欲食时。当为檀越烧香三呗。赞扬布施可食美食。又从上座教言。道士各自出澡手漱口已。还各就座而坐。各说一偈。以随次起。不得逾越。
又增一经云。若有供者。手执香炉而唱时至。佛言。香为佛使。故须烧香遍请十方(既知烧香本拟请佛。为凡夫隔目睹不知。佛令烧香遍请十方一切凡圣表呈福事腾空普赴正行香作呗时一切道俗依华严经各说一偈云)。
戒香定香解脱香 光明云台遍世界
供养十方无量佛 见闻普熏证寂灭
又三千威仪经云。坐受香亦得为女人行香。恐触手染著。故开坐受(若恐讥慢令悬放下亦得男子行香女人受香翻前即是)述曰。若得衣食不简精粗。但得支济身命令得修道。便合佛意如膏车须油。何简精妙但令运转得达前所。即是佳事。故杂宝藏经。世尊说偈云。
此身犹如车 好恶无所择
香油及臭脂 等同于调利
又智度论云。食为行道不为益身。如养马养猪无异。若初得食时。先献三宝后施四生。故华严经偈云。
若得食时 当愿众生 志在佛道
为法供养
又优婆塞戒经云。若自造作衣服钵器。先奉上佛。并令父母师长和上先一受用。然后自服。若上佛者。以花香赎。凡所食啖。要先施于沙门梵志。然后自食。正下食时复须作念。初下一匙时。愿断一切恶尽。下第二匙时。愿修一切善满。下第三匙时。所修善根。回施众生普共成佛。若不能口口作念。临欲食时。总作一念亦得。故摩德勒伽论云。若得食时口口作念。若得衣时著著作念。入房时入入作念。若钝根者总作一念。故华严经第六卷。菩萨有一百四十愿。凡所施为皆诵偈念。如此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理事会通。利生物善。故增一阿含经云。施中上者不过法施。业中上者不过法业。恩中上者不过法恩。若过饱食。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壅塞坐念不安。若限分少食。则身羸心悬。气虚无固。故增一阿含经偈云。
多食致患苦 少食气力衰
处中而食者 如称无高下
萨遮尼乾子经偈云。
啖食太过人 身重多懈怠
现在未来世 于身失大利
睡眠自受苦 亦恼于他人
迷闷难寤寐 应时筹量食
又五分律云。若月直监食人。欲知生熟醎酢。得贮掌中舌舐尝之(斋法经不许口尝者为无好心贪心尝故犯罪)。
述曰。所以出家之人。欲食之时。先以净手从他受者。为出家高胜。不同凡下故。须受已而食。故萨婆多论。比丘受食。凡有五意。一为断窃盗因缘故(自取而食亦同盗想)二为作证明故(傥有失脱不干比丘)三为止诽谤故(出家自取非是高胜)四为成少欲知足故(若当不受非同俭素)五为生他信敬心(见受而食外道生信)如昔有一比丘。与外道共行止一树下。树上有果。食时将到。外道语比丘云。上树取果。比丘言。我戒法中。树过人不应上。又语比丘言。何不摇树取果。比丘言。我戒法中。不得自摇树落果。外道闻已。自上树取果。掷地与之。语比丘言。取果食。比丘言。我戒法中。不得不受而食。外道下树取果。授与比丘。外道既见如此。于一果尚有如此法用。何况出世之法。外道遂生信敬心。知佛法清净不同外道。于是即随比丘。于佛法中出家修道。寻得漏尽。
又舍利弗问经云。佛言。外道梵志尚知受取。况我弟子而不受食。但一切诸物不得不受。唯除生宝及施女人。若作法者。犹应授与体上之衣。若贮金器。受则制施。
述曰。一切僧食并须平等。无问凡圣上下均普。故僧祇律云。若檀越须食多与上座者。上座应问。一切僧尽得尔许不。答止上座得耳。应言一切平等与。若言尽得者。应受。僧上座法。不得随下便食。待行遍唱等供已。然后得食。上座之法。当徐徐食。不得速食竟在前出去。应待行水。随顺咒愿已。然后乃出。
又处处经云。佛言。中后不食。有其五福。一者少淫。二者少卧。三者得一心。四者无有下风。五者身得安隐。亦不作病。是故沙门知福不食。
述曰。若于食长贪。增加烦恼。即须观厌作不净之想。故智度论云。说厌想者。应当观是食从不净生。如肉从精血水道生。是为脓虫住处。如苏乳酪血变所成。与烂脓无异。厨人污垢种种不净。若著口中。脑有烂涎二道流下。与唾和合然后成味。其状如吐。从腹门入。地持水烂。风动火煮。如釜熟糜。滓浊下沉。清者在上。譬如酿洒。滓浊为屎。清者为尿。咽有三孔。风吹腻汁。散入百脉。与先血和合。凝变为肉。从新肉生脂骨髓。从是中生身根。从新旧肉合。生五情根。从此五根生五识。五识次第生意识。分别取相筹量好丑。然后生我我所心等。诸烦恼及诸罪业。复次思惟此食。功夫甚重。计一钵之饭。作夫流汗。集合量之。食少汗多。此食辛苦如是。入口即成不净。宿昔之间变为屎尿。本是美味。恶不欲见。行者自思。如此弊食。我若贪著。当堕三涂如是观食。当厌五欲。譬如有一婆罗门。修净洁法有事缘故。到不净国。自思我当云何得免不净。唯当干食。可得清净。见一老母卖白髓饼。而语之言。我有因缘。住此百日。常作饼送来。多与汝价。老母日日作饼送之。婆罗门贪著饱食欢喜。老母作饼。初时白净。后转无色无味。即问老母。何缘尔耶。母言。痈疮差故。婆罗门问。此何谓耶。母言。我大家夫人。隐处生痈以面苏拊之。痈熟脓出。和合苏饼。日日如是。以此作饼与汝是以饼好。今夫人痈差。我当何处更得。婆罗门闻之。两卷打头。椎胸干呕。我当云何。破此净法。我为了矣。弃舍缘事驰还本国。行者亦尔。著是饮食。欢喜乐啖不观不净。后受苦报悔将何及。
食讫缘第八
如十诵律云。有比丘受他请食。默然入默然去。诸居士呵责云。我等不知食好不好。诸比丘白佛。佛言。从今食时。为施主呗赞咒愿。不知谁作。佛言。上座作。若上座不能。差次第能者应作。故僧祇律云。上座应知。前人为何等施。当为应时咒愿。
又波离论云。出家僧尼白衣等。斋讫不用澡豆末巨摩等用澡口者。皆不成斋。如过去有比丘字莲提。六十岁持斋戒不阙。唯一日食用巨摩豆屑等成斋。若不尔者皆不成斋。此经无目。依出要律仪云。巨摩者牛粪是也。若依此经岂用牛粪净口耶。舍法师传记云。西方俗人外道等。宗事梵天牛等。以此二事。能生万物养育人民。故将牛粪以净道场。佛随俗法亦以为净。然不用净口耶。若依四分律等。但护行住坐卧四种威仪。食五正食。四相不乖便成斋法。不论澡豆净口成斋。时节若过威仪若失。纵用澡屑亦不成斋。又善见论云。斋已吐食。未出咽喉还咽无犯。若出还咽犯罪。又僧祇律云。食已若渴。佛令取一切谷豆麦煮。不破者非时取汁得饮。若苏油蜜及石蜜。诸生果汁等。要以水净得饮。若器底残水被雨湔。亦名为净。善见论云。舍楼伽果浆。澄汁使清。非时得饮(谓藕根是)摩德勒伽论云。沙糖浆。亦得非时饮。僧祇律云。人有四百四病。风大百一。用油脂治之。火大热病百一。用苏治之。水大冷病百一。用蜜治之。杂病百一。随用上三药治之。十诵律云。石蜜非时不得辄啖。有五种人得非时食。谓远行人。病人。食少人。若施水处。和水得饮。五分律云。听饥渴二时得饮(故知无病非时纵是石蜜苏油等亦不得食之)僧祇律云。胡椒荜茇。姜诃梨勒等。此药无时食。和者听非时服。又四分律云。一切苦辛咸甘等。不任为食者。听非时尽形作药服。善见论云。一切树木。及果根茎枝叶等。不任为食者。并得作尽形药服。
述曰。比见诸人。非时分中。食于时食。何者是耶。谓边方道俗等。闻律开食果汁浆。遂即食干枣汁。或生梨蒲桃石榴。不捣汁饮并子总食。虽有捣汁。非澄使清。取浊浓汁并滓而食。或有闻开食舍楼伽果浆。以患热病。遂取生藕根生食。或有取清饭浆饮。或身无饥渴。非时食苏油蜜石蜜等。或用杏仁煎作稠汤。如此滥者非一。不可具述。若准十诵非前远行等五种之人。不得辄食。食便破斋。见犯者多。故别疏记颂曰。
令月建清斋 佳辰召无强
四部依时集 七众会升堂
萧条清梵举 哀宛动宫商
香气腾空上 乘风散遐方
叹德研冲邃 词辩畅玄芳
折烦呈妙句 临时折婉章
缁素相依托 财法发神光
福田今夕满 恩慧导存亡
诸经要集卷第五
诸经要集卷第六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 ·受斋部第八(此有三缘)
·破斋部第九
·富贵部第十
·贫贱部第十一
·述意缘
·引证缘
述意缘第一
夫正法所以流布。贵在尊经。福田所以增长。功由斋戒。故舍一餐之供。福绍余粮。施一钱之资。果超天报。所以福田可重。财累可轻。共树无遮之会。等招无限之福也。
引证缘第二
又旧杂譬喻经云。昔有四姓请佛饭时。有一人卖牛湩。大姓留止饭。教持斋戒。受听经已乃归。妇言。我朝相待未饭。便强令夫饭。坏其斋意。虽尔七生天上。七生世间。师曰。一日持斋。有六十万岁余粮。复有五福。一曰少病。二曰身安隐。三曰少淫意。四曰少睡卧。五曰得生天上。常识宿命所行事也。又波斯匿王。欲赏末利夫人香璎。唤出宫视。夫人于斋日著素服而出。在六万夫人中。明如日月。倍好如常。王意悚然加敬。问曰。有何道德炳然有异。夫人白王。自念少福禀斯女形。情态垢秽日夜命促。惧坠三涂。是以日月奉佛法斋。割爱从道。世世蒙福。愿以香璎奉施世尊。
又中阿含经云。尔时鹿子母毗舍佉。平旦沐浴著白净衣。将子妇等眷属。往诣佛所。稽首作礼白世尊曰。我今欲持斋善。世尊问曰。居士妇今持何等斋耶。斋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放牛儿斋。二者尼揵斋。三者圣八支斋。云何名放牛儿斋者。若放牛儿朝放泽中晡收还村。彼还村时作如是念。我今日在此处放牛。明日当在彼处放牛。我今日在此处饮牛。明日当在彼处饮牛。我牛今日在此处宿止。明日当在彼处宿止。如是有人。若持斋时作是思惟。我今日食如此之食。明日当食如彼食也。我今日饮如此之饮。明日当饮如彼饮也。我今日含消如此含消。明日当含消如彼含消。其人于此昼夜。乐著欲过。是名放牛儿斋。若如是持斋。不获大利。不得大果。无大功德。不得广布。云何名尼揵斋耶。若出家尼揵者。彼劝人曰。汝于东方过百由延。外有众生者。拥护彼故弃舍刀杖。如是南西北方亦尔。或脱衣裸形。我无父母妻子。劝进虚妄言将为真谛。或执苦行。自饿诸邪法等。是名尼揵斋也。若如是持斋者。亦不获大利。不得大果。无大功德。不得广布。云何名为圣八支斋。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作如是思惟。阿罗诃真人尽形寿。离杀断杀。弃舍刀杖。有惭有愧。有慈悲心。饶益一切乃至蜫虫。于杀净心。乃至尽形寿。离非时食。断非时食。一食不夜食。乐于时食。我以此支。于阿罗诃等同无异。是故说斋。彼住此圣八支斋已。于上当复忆念。如来无所著等十号出世净法。舍离秽污恶不善法。是名圣八支斋也。若族姓女持圣八支斋者。身坏命终得生六欲天。远得四沙门果。
又菩萨受斋经云。某自归佛。自归法。自归比丘僧。某身所行恶。口所言恶。意所念恶。今已除弃。某若干日若干夜。受菩萨斋。自归菩萨。佛告须菩提。菩萨斋日有十戒。
第一菩萨斋日。不得著脂粉华香。
第二菩萨斋日。不得歌舞捶鼓妓乐庄饰。
第三菩萨斋日。不得卧高床上。
第四菩萨斋日。过中已后不得复食。
第五菩萨斋日。不得持刀金银珍宝。
第六菩萨斋日。不得乘车牛马。
第七菩萨斋日。不得捶儿子奴婢畜生。
第八菩萨斋日。皆持是斋。从分檀布施得福。菩萨斋日去卧时。于佛前叉手言。今日一切十方。其有持斋戒者。行六度者。某皆助安无量。劝助欢喜。福施十方。一切人非人等。所在勤苦厄难之处。皆令得福。解脱忧苦。出生为人。安隐富乐无极。
第九菩萨斋日。不得饮食尽器中。
第十菩萨斋日。不得与女人相形笑共坐席。女人亦尔。是为十戒。不得犯。不得教人犯。亦不得劝勉人犯。菩萨解斋法言。南无佛南无法南无比丘僧。某若干日若干夜。持菩萨斋。从分檀布施。当得六波罗蜜。如诸菩萨六万菩萨法。斋日夜。一分禅。一分读经。一分卧。是为菩萨斋日法。从正月十四日受。十七日解。从四月八日受。十五日解。从七月一日受。十六日解。从九月十四日受。十六日解。
述曰。既受斋已。若欲解斋。要待大。明相出时。始得食粥。不尔破斋。何名明相。如萨婆多论云。明相有三种色。若日照阎浮提树。即有黑色。若照树叶。则有青色。若过树叶则有白色。于三色中白色为正。始得解斋食其粥也。又僧祇律云。佛住舍卫城。南方有邑名大林。时有商人驱八头牛。到北方俱多国。有一商人。共在泽中放牛。时有离车捕龙食之。捕得一龙女。女受布萨法。无有害心。然离车穿鼻牵行。商人见之即起慈心。问离车言。汝牵此龙欲作何等。答言。我欲杀。商人言。勿杀我与汝一牛贸取。捕者不肯。乃至八牛。方言。此肉多美。今为汝故我当放之。时商人恐。放龙女去已。商人念言。此是恶人。恐复追逐更遣捕取。放别池中。随逐看之。龙变为人语商人言。天施我命今欲报恩。可共入宫当报天恩。商人答言。龙性卒暴嗔恚无常。或能杀我。答言。不尔。前人系我。我力能杀彼人。但已受布萨法。都无杀心。何况天今施我寿命。而当加害。若不去者。小住此中。我先屏当。即便入去。后入宫内见。龙门边二龙系在一边。商人问言。汝为何事被系。答言。此龙女半月中三日受斋法。我兄弟守护此龙女。为不坚固。为离车所捕。以是被系。唯愿天慈语令放我。龙女屏当已。即呼入宫。坐宝床上。龙女白言。龙中有食能尽寿消者。有二十年消者。有七年消者。有阎浮提人食者。未知天今欲食何食。答言。欲须阎浮提食。即持种种饮食与之。商人问龙女言。此龙何故被系。龙女言。此有过我欲杀之。商人言。汝莫杀。不尔要当杀之。商人云。汝放彼者我当食耳。白言。不得直尔放之。当罚六月摈置人间。商人见龙宫中。种种宝物庄严宫殿。商人便问言。汝有如是庄严。用受布萨何为。答言。我龙法有五事苦。何等为五。为生时眠时淫时嗔时死时。一日之中三过。皮肉落地。热沙曝身。复问。汝欲求何等。答言。乐人道中生。为畜生中苦。不知法故。欲就如来出家。龙女即与八饼金语言。此金足汝父母眷属终身用之不尽。语言。汝合眼。即以神变持著本国。以八饼金持与父母。此是龙金。截已更生。尽寿用之不可尽时(思念人慈不得不行暂救龙女恩报弥钟况持大斋受福何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