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律异相


  无畏王子耆婆学术九

  王舍城有童女。字婆罗跋提。王敕为立淫舍。有共宿者昼夜二百两金。四方人集观望极好。时瓶沙王子字无畏。与此淫女共宿遂便有身。时淫女敕守门人言。若有求见我者答言我病。后日月满生一男儿。颜貌端正。时彼淫女。即以白衣裹儿敕婢弃巷中。无畏王见问傍人言。此是何等。答言。此是小儿。问言。死活。答言。故活。使人抱还舍与乳母养之。即为作字名耆婆童子。后渐长大。王子爱之唤而语言。汝欲久在王家。无有才伎。不得空食王禄。可学伎术。答言尔。即从得叉尸罗国医。姓阿提梨。字宾迦罗学。经历七年乃白师言。我习学何当有已。时师与一笼器及掘草之具。汝可于得叉尸罗国。面一由旬求觅诸草。有非是药者持来。时耆婆童子。即如师语周竟不得非是药者。所见草木及一切物。善能分别知所用处无非药者。还以白师。师答。汝今可去医道已成。我于阎浮提中最为第一。我若死后次复有汝。归婆伽陀城。城中大长者妇。十二年中常患头痛。众医治疗而不能差。耆婆闻之。即往其家语守门人言。白汝长者。有医在门外。守门人以白长者。长者妇问言。医形貌何似。答言。是年少。彼自念言。老宿诸医治之不差。况复年少。若无所损唤入。时耆婆诣长者妇。即取好药以苏煎之。灌长者妇鼻及口中。苏唾俱出。使人以器承之。苏还收取。唾别弃之。时耆婆言。此少苏不净犹尚悭惜。况能报我。长者妇答言。为家不易。弃之何益。可用然火是故收取。汝但治病何忧如是。后病得差。时长者妇。与四十万两金。并奴婢牛马。耆婆还王舍城到无畏王子门。王唤入。以前因缘具白王子。以所得物尽用奉上王子言。此是耆婆童子最初治病(出四分律三分第二卷即只域说事既异故两存之)。

  经律异相卷第三十二



  经律异相卷第三十三(学声闻道诸国太子部下)

    梁沙门僧旻宝唱等集  ·均邻儒悟世非常得罗汉道一
·帝须出家得罗汉道二
·祇陀舍五戒行十善请佛闻法得初道果三
·鸠那罗太子失肉眼得慧眼四
·诸太子问佛已等有出家者佛出所更皆悉悟道五
·最胜王子植德坚固终不可移六

  均邻儒悟世无常得罗汉道一

  有国王。号曰梵摩难。供养佛僧。每至斋日。王辄导从往到佛所。佛每说法。王辄欢喜恭敬听经。太子名均邻儒。至心精进觉世非常。无生不死不贪时荣。而白王言。佛世难值经法难闻。乞作沙门王即听之。均邻儒便辞王到佛所。乞为比丘。佛便以手摩其头。头发自堕袈裟著身。奉持重戒精进勤修。昼夜不倦经三月日。便得罗汉。王时不知其已得道。见其勤苦饭食粗蔬。每往供养异于众僧。其心不同。辄谓之言。我国中珍奇七宝饭食甘肴无所不有。汝何故乐为沙门乎。均邻儒即自轻举上住空中。飞行变化分身散体出入无间。王见其尔。悲喜交集五体投地为均邻儒作礼。佛令均邻儒为王说苦空非常四谛之法。王即意解。得须陀洹道(出梵摩难国王经)。

  帝须出家得罗汉道二

  阿育王始登位。立弟帝须(出阿育王经云毗多输柯七耀经云善容)为太子。而语之言。汝可于佛法生善容信。弟后游猎入于林中。见一仙人五热炙身。即起深信。头面礼足问曰。住此几时何所衣食。若为安卧而起贪欲。答曰。经十二年常食树木果根。结茅为服。铺草而卧。见鹿行淫起我欲想。帝须疑。此苦行尚起欲心。佛诸弟子安语乐行。见欲能不起心。既起欲心何得厌离。即说偈言。
  仙人唐自苦  服气除秽食
  空食根叶果  爱欲不能尽
  释迦牟尼子  衣食足温甘
  不舍人所资  频头山浮提

  帝须复言。释迦弟子诳王令作功德。王闻告大臣云。我弟于外道生信。当以方便令得正解。我欲澡洗。应入浴室。卿可以天冠服饰庄严我弟。令登我座。及王浴时。大臣劝帝须。帝须从之。王见语言。我今未灭。汝已御王。乃命杀之。多人执仗而围绕之。大臣白王。此是王弟。愿王忍辱莫起嗔心。答曰。我当忍辱。于七日中暂与其国令其作王。种种伎乐及诸婇女以供给之。一切臣民皆往问讯。行杀之人执刀门立。日日启王至第七日。以王庄严阿育王大臣诸人将毗多输柯共往问讯阿育大臣。时王问言。汝七日为王。种种伎乐好闻见不。以偈答曰。
  我于七日中  不见不闻声
  不嗅尝美味  亦不觉诸触
  我身庄严具  及诸婇女等
  思惟惧死故  不假及此事
  伎女歌舞声  宫殿及卧具
  大地诸珍宝  初无欢喜心
  以见行杀者  执刀在门立
  又闻摇铃声  令我怀死畏
  死撅钉我心  不知妙五欲
  既著畏死病  不得安隐眠
  思惟死将至  不觉夜已过

  王复语弟。汝于一生中思惟死苦。虽得上妙五欲而不生爱。出家比丘于十二入。思惟无量生死及三恶道苦。又思惟人中天上四维驰求终归坏败。譬如空村无有居民。以无常火烧诸世间。佛诸弟子常作此观。云何而得起烦恼耶。王以方便佛法教化。毗多输柯言。我于今者归佛法僧。王以两手抱其弟颈。而语之言。我不舍汝为欲令汝信于佛法。是故现此方便。时毗多输柯以种种花香及诸伎乐供养佛塔。以种种饮食供养众僧(出阿育王经)以他日更出游猎。至阿练若处。见一比丘座。名昙无德。有一褭折取木枝遥拂比丘。帝须心喜又作愿言。我何时得如彼比丘。昙无德(阿育王经云耶舍言亦小异)比丘自逆知帝须心愿。即以神力飞腾虚空。令帝须见。往阿育僧伽蓝坐立池水。脱衣置虚空中入池洗浴。帝须见云。我当出家。还宫白王言。愿必哀念听我出家。王言。伎乐百味何以出家。王种种方便令其心止。志意坚固永不肯从。而答王言。欢乐暂有会当别离。大王叹言善哉(出善见毗婆沙第二卷)当先习乞食然后出家。时王后园有一大树。以草布地使住其下。与一瓦钵令入宫乞食。毗多输柯即便持钵行入宫内。种种上食而便与之。王语宫人。云何乃与乞者上食。从今当以粗食施之。乃至麦饭。时毗多输柯得而食之不以为恶。王语之言。勿食此食。听汝出家。出家之后恒来见我。即办衣钵。千乘万骑送至鸡寺。思此人动不得修道。便往毗提国昙。无德比丘所出家。国中豪贵诸长者子一千人亦随出家。一切民疑。共相谓言。尚舍王位。我等何为。无数人众皆悉出家。王外甥阿嗜婆罗门一男出家(佛法第四)诸侯百官奴婢仆使悉持五戒月持六斋满八支法。由是多有刹利出家佛法兴隆。外道衰殄都失供养周遍乞食不得。诈入佛法而作沙门。犹执本法教化人民。诸善比丘不与同事。时目连子帝须舍弟子付摩哂陀。隐静阿休何山。诸外道比丘欲以其典杂乱佛法。遂成垢浊。或事火者。或五热炙身。或大寒入水。或破坏佛法。如是展转乃至七年不得说戒。阿育遣一大臣入王僧伽蓝。白上座言。王令众僧和合说戒。上座答言。诸善比丘不与外道比丘同共布萨。大臣从次斩杀及帝须。大臣问曰。汝是谁耶。答曰。是王同生弟也。于是乃止。臣即启王。王闻惊愕心生懊恼。即到寺中问。诸比丘谁得罪耶。一比丘言。两俱得罪。一比丘言。无杀心。王自无罪。王心生疑。问诸比丘。有能断我疑者。若断疑心当更竖立佛法。诸比丘言。帝须能断。遣信迎帝须。使传王意曰。今佛法已没。仰屈大德。来共竖立。帝须答曰。我出家正为佛法今时至矣。王夜梦有一白象以鼻摩王头捉王右手。明旦问相师。相师答曰。捉王手者是沙门像也。便问信云。帝须今至。王出迎接。帝须捉王手左右拔剑而欲害之。王见水中剑影曰。昔敕汝往寺令众僧和合说戒。僻取我意杀诸比丘。今复欲杀我耶。王将帝须入园。手为洗脚以油摩之。请言。欲见大德神力。帝须周回四方各一由旬弹绳作界。东方安车南方安马西方安人北方安铜。槃水使各骑界上界外震动。外脚皆摇内脚不动。王喜曰。先疑改也。于佛法中恶法得灭。帝须为说本生经云。佛告诸比丘。先筹量心然后作业。一切业皆由心也(出毗婆沙第二卷)后得阿罗汉道受解脱乐。忆昔王约。出家之后恒来见王。我于今者应满本约。乃至次第行波吒利弗多国。早起著衣持钵入国乞食。次第行至王城语门人。汝入白王云。毗多输柯今在门外欲见大王。时守门人即白王。王言将入。即起作礼如大树倒。起而合掌视之无厌。悲泣而言。
  一切诸众生  当乐在和合
  汝今除和合  而味寂静心
  我今知汝心  以慧无厌足

  大臣善护见。毗多输柯著粪扫衣执持瓦钵次第乞食粗好俱受心无分别。乃白王言。毗多输柯少欲知足所作已办。时王捧之置好座上。种种饮食自手与之。食竟洗钵置之一处。为王说法。
  王今得自在  当修不放逸
  三宝甚难值  王应勤供养

  身升虚空人民皆见。王与大众合掌观之。目不暂舍问王言。
  无复亲友爱  如鸟飞虚空
  我以贪染锁  不能自在去
  禅定有胜果  一切无挂碍
  欲爱之所盲  不能见此法
  汝今以神力  轻我起欲爱
  我本有慧慢  今汝为最胜
  我等著世法  见圣始知畏
  今我等啼泣  由汝今舍我

  毗多输柯往至边地。至已得病。以病重故头皆发疮。时王闻之。即遣给事医药疗治。后得小差。医师给事悉遣令还。其体所资唯食牛乳。为乞食故往多牛处。复有一国名分那婆陀那(梁言增长)彼国皆信外道。有佛弟子见以白王。使夜叉于一念顷。即将外道弟子并画像来。生大嗔心。于分那婆陀那国一切外道。悉皆杀之。于一日中杀十万八千外道。复有一外道弟子。爱外道法事形裸神。画作如来礼其神足。时王复闻是事。即敕余人。令取此人及其亲属。置一屋中以火焚之。时王颁敕。若有人能得一尼揵首者。我当与一金钱。毗多输柯入养牛处病来多日。头鬓发瓜悉皆长利。衣服弊恶无有光色。时养牛女窃生是念。今此尼揵来入我舍。便语其夫。汝当杀此尼揵取头与王。必得金赏。夫拔刀往。毗多输柯即自思惟。见其业报无得脱处。即便受死。而将头至王所欲求觅金。王疑即问其医师及给事人言。答此是毗多输柯头。王闷绝良久。大臣白王。无漏之人不灭此苦。大王当施众生无畏。王随其言宣令一切不得复杀尼揵。诸比丘生疑。问优婆笈多。毗多输柯昔造何业今受此报。答言。过去世时有一猎师多杀群鹿。于大林中有一泉水。时此猎师张施罗网以其绳罥置于水边多杀诸鹿。是时佛未出世。有一缘觉于水边食。食竟澡洗还树下坐。时彼群鹿闻缘觉香不往水边。时猎师坐不见鹿来。即寻其迹往辟支佛所。念言。坐是人故令鹿不来。即便以刀杀辟支佛。昔猎师者即是毗多输柯。以杀诸鹿今多病苦。复以杀辟支佛于无数年常在地狱。受诸苦恼于五百世。在人道中生生之处常为他杀。今是最后果报。虽得罗汉犹为他害。于迦叶佛法出家。乐行布施。常劝化人供养众僧。有一佛发瓜塔。以香花幡盖种种伎乐而供养之。以是业报生于大姓。十万年中常修梵行。复发心愿。以是业缘得阿罗汉(出阿育王经第三卷)。

  祇陀太子舍五戒行十善请佛闻法得初道果三

  祇陀太子白佛言。昔受五戒。酒戒难持畏脱得罪。今欲舍五戒受十善法。佛言。汝饮酒时有何恶耶。答曰。国中豪强时时相率。赍持酒食共相娱乐。以致欢乐自无余恶。得酒念戒不行恶也。佛言。若人能如汝者终身饮酒有何恶哉。如是行者乃应生福无有罪也。夫人行善凡有二种。一者有漏。二者无漏。有漏善者受人天乐。无漏善者度生死苦。涅槃果报。若人饮酒不起恶业。善心因缘受善果报。汝持五戒有何失乎。舍卫城中有诸豪族刹利公王。因小争竞遂至大怨。各各结谋兴兵相伐。两家并是国中豪杰。皆复亲戚非可执录。纷纭斗战不从理谏。深为忧之。复自念言。昔先王大臣名提韦罗。恃其门宗富贵豪强。而见轻慢形调戏弄。当时忿恚实欲诛灭。以事启父。父又不听。怀毒抱恨非可如何。懊恼愁悴不能饮食。太后见我忧苦。种种谏晓心犹不息。因觅好酒劝我令饮。时启母言。先祖相承事那罗延天。今若饮酒恐天必怒。诸婆罗门当见谪罚。母于夜静时。密开宫门不令人知。逼迫再三俯仰从之。既饮酒已忘去愁恨。召集宫女作倡伎乐三七日中。从是得息。思惟是已。即敕忠臣。令办好酒及诸甘膳。召诸群臣集王殿上。忠臣办琉璃碗。碗受三升。王先倾一碗。人办一碗甘露妙药。后论国事兼作众妓。诸人得酒并闻音声心中欢乐忘失仇恨沛然无忧。王复持碗白诸君曰。士夫修德历世相承。遵奉圣教不应差违。诸君何为因于小事忿诤如之。若不忍者恐亡国祠。是故重谏幸自宜息。诸臣白王。敬奉重命不敢违也。因是和平酒之功也(出未曾有经下卷)。

  鸠那罗失肉眼得慧眼四

  阿育王夫人。名钵摩婆底(梁言芙蓉花)生一男儿。形色端正眼为第一。人见无不爱乐。内人白王。夫人生儿。王大欢喜。故名此儿为达磨(梁言法)婆陀那(梁言增长)即抱此儿示阿育王。时王见已欢喜说偈。
  我儿目端严  为功德所造
  光明甚辉耀  如优波罗花
  以此功德眼  庄严于一面
  其面目端正  譬如秋满月

  鸠那罗长大为其纳妃。妃名于遮那(梁言金)摩罗(梁言鬘花)时阿育王。将鸠那罗往至鸡寺。寺有上座六通罗汉。名耶舍。是时耶舍见鸠那罗。未经几时应当失眼。即白王言。故不令鸠那罗作其自业。时阿育王语鸠那罗。大德念汝所作。汝当随之。时鸠那罗礼耶舍足。说言。大德教我所作。耶舍答言。眼非是常汝当思惟。即说偈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