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事汇部
- 法门名义集
法门名义集
四无畏 一切智无畏。漏尽无畏。说障道无畏。说尽苦道无畏。一切智无畏。佛作是诚言。我是一切正智人。无有人天能如实难言。是法不知。乃至不见是微畏相。漏尽无畏。佛作诚言。我一切漏尽。无能如实难言。是漏不尽。乃至不见微畏相。说障道无畏。佛作诚言。我说障法。无能如实难言。受障法不能障道。乃至不见是微畏相。惑法碍圣。名为障道。说尽苦道无畏。佛作诚言。我说圣道能出世间。随是行能尽苦。无有人天能如实难言。行是圣人道不出世间。不能尽苦。乃至不见微畏相。能除烦恼。名为尽苦。难不惧名无畏。
四无碍智 义无碍智。法无碍智。辞无碍智。乐说无碍智。义名下所以。称之为义。法自义之名。称之为法。辞说法之言。名之为辞。乐说随欲善授。名为乐说。善通无滞。故言无碍智。
十八不共法 一者诸佛身无失。身行善顺。名身无失。二者口无失。口业善顺。名口无失。三者念无失。念顺无差。名念无失。四者无异相。怨亲等节护。名无异想。五者无不定心。常住三昧。无散须臾。故名无不定心。六者无不知已舍。粗细等事所有经心莫不知而后辩。故言无知已舍。七者欲无灭。欲善满足。名为无灭。八者精进无灭。荣修不住。名为精进。九者念无灭。系心守境。名之为念。十者慧无灭。缘中决断。名为智慧。十一者解脱无灭。绝缚离羁。名为解脱。十二者解脱智见无灭。于解脱能照了明白。名解脱知见。知满足故言无灭。十三者身业随智慧行。色形动作。名为身业。身顺智故言随行。十五者意业随智慧行。思念所作。名为意业。十六者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事谢往故名为过去。过去之境尽能遍知。十七者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事者非未迹。名为未来。未来之境尽知无碍。十八者智慧知现在无碍。事起未谢。名为现在。现在之境通达遍知。此十八种唯佛独有。不通下果。故言不共法。
十号 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婆伽。是为十号。如来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应供内具智断受天人供养。故名应供。正遍知。解离邪错。名之为正。有境斯鉴。名为正遍知。明行足者。明行无缺故言明行足。善逝者。善好也。逝去也。去至涅槃。更不复还故言好去也。世间解者。众生及器。二种世间。智照明白。故言世间解。无上士者。功智员备。胜出余人。无能及者。故名无上士。调御丈夫者。以三乘胜法。随机调制。故名调御丈夫。天人师者。德备天人有所训道。故言天人师。佛此地翻名为觉。觉乃无碍故言佛陀。婆伽婆者。破烦恼故名婆伽婆。
五眼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是为五眼。肉眼障内近色。天眼障外远色。慧眼所照观空。法眼照有。佛眼空有俱照。明过四眼。所不能知。悉皆明净。凡言眼者。以为功良由境别不同。所以分之为五。
三十二大人相 一者足下安平。二者足下千辐轮。三者纤长指。四者肤足跟。五者手足网缦。六者手足柔软。七者肤[跳-兆+專]肠如伊尼近鹿王。八者踝骨不见。九者平身立手摩两膝。十者阴藏如马王。十一者身圆满如尼呴类树。十二者身毛上靡。十三者一一毛右旋。十四者身如金色。十五者圆光一寻。十六者皮肤细软尘垢不著。十七者两手两足两肩顶七处满。十八者身上如师子王。十九者臂肘肤圆。二十者肩骨平满。二十一者身肤直。二十二者四十齿。二十三者齿白净。二十四者齿齐密。二十五者颊骨车方如师子。二十六者次第味中得上味。二十七者肉髻相。二十八者广长舌。二十九者梵音声。三十者目如绀色。三十一者上下眴如王。三十二者眉间白毫。
八十随形好 咽已下六十种好。咽已上二十种好。是为八十种好。咽下六十种。足二十抓指手足八处表里平满。两踝两膝两[阿-可+坐]两肩两腕两股两臂藏相两圆两膊两胁两腋两乳腰背心脐咽覆(悉皆妙好。是名咽下六种十好)咽上二十者。上下耳齿两唇两龂两颊两发鬓两眼两耳两鼻孔两眉两额两角。已上是名咽上二十种好。若犯戒者不课下贱人身。况大人相。复次好差叶三种无量。三阿僧祇劫修习名为无量。安乐一切众生名心无量。种种善业名行无量。称德众具修习出如来相好。
理教品法门名义第四
三佛 法佛。报佛。应佛。是三佛也。法佛者。佛之法身也。名为法佛。凡圣俱有。隐显则异。惑障未除。佛者性常隐。烦恼既尽。法身乃现。但由了因出。不从生。因有。报佛者。佛之报身。名为报佛。修因得果。名之为报。应佛者。佛之应身。名之为应佛。随惑应现。名之为应。始习闻思修。习能观了法身生成报应。故般若论云。于实令各了因。亦为余生因。
三宝 佛宝。法宝。僧宝。三宝有三种。一者一体三宝。法身体有妙觉。名为佛宝。法身体有妙轨。名为法宝。法身离违争。名为僧宝。二者别相三宝。丈六化身以为佛宝。不说教法以为法宝。大乘十信已上。小乘初果已上。名为僧宝。三者住持三宝。泥龛素像以为佛宝。纸素竹帛以为法宝。凡夫比丘以为僧宝。
三藏 修多罗藏。诠戒定二学随机破病。毗尼藏。唯诠戒学。摩德勒伽藏。唯诠慧学。亦名阿毗达摩藏。此三藏约大小乘分为二藏。所谓声闻菩萨藏。
三乘 声闻乘。缘觉乘。佛菩萨乘。
五乘 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佛菩萨乘。能运众生从因至果。故名为乘。
二谛 一者世谛。亦名俗谛。二者第一义谛。亦名真谛。谓缘法不目名用万差别言显相。皆是世谛。谛者实也。于凡是实。于圣非实。故名世谛。第一义谛真妄平等垢净不二。凡是无实无相无诠。皆是第一义谛所摄。出世圣人乃证斯理。最实无比。故言。第一义谛。诸佛说法是依二谛。共表一法。不相违反。故维摩经云。无我无造。无受善恶之业。亦不之。上明无造受。下说有善恶。上下句岂相反乐。故有理有会通。不可偏取。世人有著空而背教者。岂不迷惑哉。
四谛 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为四谛。四谛有二。一者小乘有作四谛。二者大乘无作四谛。生死果为苦。烦恼为集谛。寂灭圣是名灭圣谛。以无二法得道。是名道圣谛。大乘无作四谛。观苦圣谛。知集无和合。是集圣谛。知灭无灭。是灭圣谛。以无二法得道。是名道圣谛。
三法印 一切作法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无常有为作法体藉缘兴。迁变非恒。故名无常。无我一切诸法体无性实自在之功。故名无我。别依大乘二无我(人无我法无我)涅槃寂灭者。三毒六垢永离无余。山体恬怕。名为寂灭。若依大乘亦通理灭。此三法咸言印者。揩定不移故为印。
六垢 害恨恼诳高谄。
四优坛那 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
四种悉檀 世界悉檀。各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此四悉檀总摄一切十二部经。并八万四千法藏。悉皆是实。无相违背。佛法中有以世界悉檀故。有以对治悉檀故实。有以第一义悉檀故实。又有佛二夜经中说。佛从得道夜至涅槃夜。是二夜中间所说经教。一切皆实不颠倒。此悉檀名并其下言说。并出大智度论第一卷中。
十二部经 修多罗。祇夜。受记。伽陀。优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阇陀伽。毗佛略。阿浮陀达摩。优波提。为十二部经名藏。修多罗者。是一切本经一切论法。从如是我闻至欢喜奉行。无问卷数多少。皆言修多罗。祇夜真说偈不重说。受记经如释迦如来为弥勒授记。于来世当得作佛。是授记。伽陀是重颂偈不直说也。优陀那是无问自说经也。尼陀那是说因缘经。阿波陀那譬喻经也。伊帝目多伽是界经。亦名本事经。阇陀伽是本生经。如佛世尊本为菩萨时所有受身是也。毗佛略是。广经。谓大乘方等经典其义广大。犹如虚空。阿浮陀达摩者。名未曾经也。如佛初生十方各行七步。弥猿奉蜜[竺-二+品]白项犹听法。如是等本名未曾有经也。优波提舍是论义经也。如佛世尊所说诸经分别广说辩者相根也。
三种般若 一者实相般若。二者观照般若。三者文字般若。实相般若以理为体。体绝虚假。目之为实。印体表彰。名之为相。亦可以其无相为相也。观照般若以智慧为体。体是般若。观照是用。体用合说故名观照般若。文字般若以音声言教诠提为体。文字非般若。何以名般若。一能生般若。二能诠般若。因中说过果故立般若也。
二种涅槃 一者性净涅槃。二者方便涅槃。性净天真之理。体通三世。其德圆备。本无增减。虽隐显从缘。而体无染累。故就实彰名。称曰性净涅槃也。方便净。含灵禀识。虽有真性。烦恼惑覆心莫能自反。要须籍善知识开示。有方顺教传修理鉴理事。解观渐增。烦惑捐尽。尔乃体用行成报用方便。是以果不自克功用差巧灭累而成。故从能为自名曰方便净。分别性(五根六尘为分别性)依他性(识体为依他性)真实性(真如为真实性)。
二无我 一者人无我。二者法无我。人无我亦名众生空。亦名人空。始从众生空乃至佛空。是名人空。以龟毛破。法无我亦名法空。众生五阴空。乃至佛五阴空。是法空。五阴是成众生之法。五阴体空。是名法空。已上兔角破。
三无性 一无相性。二名生性。三无性性。无相性者。根尘等法据理本寂。名无相性。无生性者。本识等心据理不起。名无生性。无性性者。双泯前二名无性性。无性体一。以从诠故立其三名。真法离相。名为无性性。
三空 一者空三昧。二者无相三昧。三者无愿三昧。三空之称生于惑计。惑计虽众。大统唯三。对惑辩空。空亦三矣。三惑者。一滞有故遣以空。二者有状故祛以无相。三存情愿故荡以无愿。空三昧生阴靡实。俱以为空。垢止此空。名空三昧。无相三昧空绝有状。以为无相。凝虑无相。名无相三昧。无愿三昧空义稀求。以为无愿。晏然无愿。名无愿三昧(本音三昧汉言调直)。
三无为 数灭无为。非数灭无为。虚空无为。数灭无为大小二乘。用智慧品数。以断烦恼。随分灭处。名曰数灭无为。非数灭无为。谓世间万物成必有坏。久则自灭。不自智断。草枯木朽。花雕果落。如此之类。名非数灭无为。虚空无为虚空之处体非作法。名曰虚空无为。
十八空 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此十八种空者。是惑之次第也。众生之惑不可顿除。闻起执触语生滞。故须十八种空遣惑。六足大智度论广释其义。义大言多。不能具载。
三转 一者示相转。二者劝相转。三者证相转。示相转者。谓显示有作无作四谛之相。是苦是集是灭是道。名示相转。劝相转者。谓劝知劝修四谛之相。经言。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是之劝相转也。证明转者。佛言。苦我已知。集我已断。灭我已证。道我已修。是名证相转。经云。三转法轮于大千。谓此义也。亦可转三乘教。名为三转。
七种善 初中后说善。其义真实二。言辞巧妙三。其音清净四。纯一无杂五。具足清白六。梵行之相七。
五明论 内明。因明。声明。医方明。功业明。内明者。佛所说者名教内论。因明能屈他论。自申己义。名为因论。声明显示一切音声差别巧便言辞。名为声论。医方明者有四种。一者显示差知病因。二者显示病因。三者能显示除已起之病。四者显示已除之病令不重起。功业明显示种种世业成就。此五种明处菩萨悉求。
贤圣品法门名义第五
七种学人 须陀洹向。须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是小乘七种学人也。修而未至。名之为向。修之已至。名之为果。此七种人。于小乘法。果行未满。进趣未息。故名学人。唯阿罗汉于小乘果满。更无进趣之学。故名无学。若大乘法中。唯佛是无学。
四沙门果 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须陀洹者中国音也。此云修习无漏。亦名逆流。或云解债。初果圣人得无我解。永断见谛有漏惑尽。故名修习无漏。既有无漏真解。能永背生死。故云逆流。逆生死流也。以其无漏力强能排三涂等苦故。立解三涂债也。斯陀含者。果顿尽修道惑细三人共除。就欲界修道烦恼。分为九品。前六为粗。后三为细。斯陀含人断前六品。正后三微住在三品薄中。故立住薄。存彼语音故名斯陀含。阿那含者。亦是西音。此云不还。亦名出淤泥。既断欲界惑尽。上生二界。一去不返。故名不还。欲界烦恼犹如淤泥。如得永离故云出欲淤泥。存彼西音故名阿那含。阿罗汉者。此云应供。亦名杀贼。或言不生。智断具足。堪受物供故名应供。三界烦恼劫人功德。罗汉除之已尽故名杀贼。烦恼既尽。业种复燋。于三界地中更不受生存。彼语音名阿罗汉。四果之通大小乘。大乘法中佛是罗汉。
二种辟支佛 一者出无佛世。独悟非常思惟得道。名为缘觉辟支。二者值佛为说十二因缘之法。观因缘之理而得悟道。名为声闻辟支。于三乘中。此为中乘。亦得有余无余二种涅槃。辟支佛者此云缘觉。辟支者此言缘。佛者此言觉。
菩萨摩诃萨乘 菩萨此云道心众生。摩诃萨此云大道心众生。此人发心求佛。自利利人。六度行满。修佛相好。学佛威仪。于三乘别教中。此是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