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

  皇帝。引入内宫崇敬致礼。合宫归仰请受戒法。以贞观十四年都无疾苦。告累门徒。生来行法令后承用。言讫如常跏趺坐。卒终于南郊义善寺。春秋八十有四。临终忽有双鸟投房悲哀惊切。因即坐送于樊川之北原。凿穴处之。京邑道俗同嗟制服。人马亘野悲号恸地。肉色不变经月逾鲜。安坐三周枯骸不散。自终至今常有异香流注尸所。往者同闻。学侣门徒恐有外侵。乃藏龛内不惧外窃。四众良辰赴供弥满(右八验出唐高僧传)。
  唐兖州邹县人。姓张。忘字曾任县尉。贞观十六年欲诣京赴选。途经太山因而谒庙祈福。庙中府君及夫人。并诸子等皆现形像。张时遍礼拜讫至于第四子。傍见其仪容秀美。同行五人。张独祝曰。但得四郎交游诗赋举酒一生分毕何用仕宦。及行数里忽有数十骑马挥鞭而至。从者云是四郎。四郎曰。向见兄垂殷故来仰谒。因而言曰。承兄欲选。然今岁不合得官。复恐前途将有灾难。不复须去也。张不从之执别而去。行经一百余里。张及同伴夜行被贼劫掠。装具并尽。张遂祝曰。四郎岂不相助。有顷四郎车骑毕至。惊嗟良久。即令左右追捕其贼。颠仆迷惑却来本所。四郎命人决杖数十。其贼[月*坒]膊皆烂已而别去。四郎指一大树。兄还之日于此相呼也。是年张果不得官而归。至本期处大呼四郎。俄而即至。乃引张云。相随过宅。即有飞楼绮观架迥陵虚。雉堞参差非常壮丽。侍卫峻峙同王者所居。张既入中无何。四郡即云。须参府君始可安坐。乃引张入。经十余重门趍走而进。至大堂下谒拜而见府君。非常伟绝。张时战惧不敢仰视。判官判事似用朱书。字皆大。府君命侍宣曰。汝乃能与我儿交游。深为善道。宜停一二日宴聚。随便好去。即令引出至一别馆。盛设珍羞海陆毕备。丝竹奏乐歌吹盈耳。即与四郎同室而寝。已经一宿。张至明旦因而游戏庭序裴回往来。遂窥一院正见其妻于众官人前著枷而立。张还堂中意甚不悦。四郎怪问其故。张具言之。四郎大惊云。不知嫂来此也。即自往造诸司法所。其类乃有数十人。见四郎来咸走下阶重足而立。以手招一司法近前。具言此事。司法报曰。不敢违命。然须白录事知。遂召录事。录事许诺云。仍须夹此案。于众案之中方便同判始可得耳。司法乃断云。此妇女勘别案内。尝有写经持斋功德不合即死。遂放令归。张与四郎。洟泣而别立之。仍嘱张云。唯作功德可以益寿。张乘本马。其妻从四郎借马。与妻同归。妻虽精魂事同平素。行欲至家。去舍可百步许忽不见。张大怖惧走至家中。即逢男女号哭又知已殡。张即呼儿女急往发之。开棺见妻忽起即坐。冁然笑曰。为忆男女勿怪先行。于是已死经六七日而苏也。兖州土人说之云尔(右验出冥报记)。
  述征记曰。桓冲为江州刺史。遣人周行庐山冀睹灵异。既陟崇巘。有一湖匝生桑树。有群白鹄。湖中有败艑赤鳞鱼。使者渴极欲往饮水。赤鳞鱼张鬐向之。使者不敢饮。
  神异经曰。北方荒外有湖方千里。平满无高下。有鱼长七八尺。形状如鳢而目赤昼在湖中夜化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乌梅二七煮之即熟。食之可以愈邪病。
  临海记曰。郡东北二十五里。任曾逸家有一石井。自然天成非人功所造。井深四丈。常有涌泉。大水不溢大旱不竭。夏绝香冷冬至甜温。长老相传云。昔有采村人。临溪洗器。流失酒杯。后出于井中。地镜图曰。夫宝物在城郭丘墙之中。树木为之变。视柯偏有折枯。是其候也。视折枯所向宝在其方。凡有金宝常变作积蛇。见此辈便脱只履。若屣以掷之。若溺之即得。凡藏宝忘不知处。以大铜槃盛水著所疑地。行照之见人影者。物在下也。
  地镜图曰。视屋上瓦独无霜其下有宝藏晏子春秋曰。和氏之璧井里之朴耳。良工修之则为存国之宝(孔乡子云井里之厥又云王人琢之为天下宝)。
  述异记曰。南康雩都县沿江西出。去县三里名梦口。有穴状如石室。旧传常有神鸡。色如好金出此穴中。奋翼回翔长鸣响彻。见之辄飞入穴中。因号此石为金鸡石。昔有人耕此山侧。望见鸡出游戏。有一长人操弹弹之。鸡遥见便飞入穴。弹丸正著穴上。丸径六尺许。下垂蔽穴。犹有间隙不复容人。又有人乘船从下流还县。未至此崖数里。有一人通身黄衣。担两笼黄菰求寄载之。黄衣人乞食。船主与之。食讫船适至崖下。船主乞瓜。此人不与。仍唾盘上径上崖。直入石中。船主初甚忿之。见其入石始知神异。取向食器视之。见盘上唾悉是黄金。
  吴录曰。日南北景县有火鼠。取毛为布烧之而精。名火浣布。晋阳秋曰。有司奏依旧调白穗。武帝不许。
  搜神记曰。昆仑之墟有炎火之山。山上有鸟兽草木。皆生于炎火之中。故有火浣布。非此山草木之皮。则兽之毛也。魏文帝以为火性酷烈无含养之气。著之典论刊庙门之外。是时西域使人献火浣布袈裟。于是刊灭此论。
  地镜图曰。山上有韭下有金。
  博物志曰。妊娠者不可食姜。令儿盈指。抱朴子曰。山中树能语者非树语也。其精名曰云阳。山中夜见火光者。皆古枯木所作勿怪也。
  山中午日称仙人者老树也。
  孙绰子曰。海人与山客辩其方物。海人曰。衡海有鱼。额若华山之顶。一吸万顷之波。山客曰。邓林有木。围三万寻。直上千里。旁荫数国。有人曰。东极有大人。斩木为策。短不可杖。钓鱼为鲜。不足充脯。玄中记曰。百岁之树其汁赤如血。千岁之树精为青羊。万岁之树精为牛。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八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九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

  感通篇第二十一(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敬寻释教。肇自汉明终至
  皇唐。政流历代年将六百。輶轩继接备尽观方。千有余国咸归风化。莫不梯山贡职望日来王。而前后传录差互不同。事迹罕迷称谓多惑。虽沾余润幽旨未圆。夷夏殊音文义颇备。推究圣踪难以致尽。故此土诸僧各怀郁怏。时有
  大唐沙门玄奘法师。慨大道之不通。愍释教之抑泰。故以贞观三年季春三月。吊影单身西寻圣迹。从初京邑渐达沙州。独陟险塞。伊吾高昌备经危难。时值高昌王麴氏。为给货资。传送突厥叶护衙所。又被将送雪山以北诸蕃胡国。具观佛化。又东南出大雪山。昔人云葱岭停雪。即是雪山。奘亲目睹。过此雪山即达印度。经由十年。后返从葱岭南雪山北。具历诸国。东归于阗娄兰等。凡经一百五十余国。备历艰辛。人里莫比。至贞观十九年冬初安达京师。
  奉诏译经。兼敕令撰出西域行传一十二卷。至今龙朔三年翻译经论。未似奘师游国博闻翻经最多。依奘师行传。王玄策传。及西域道俗。任土所宜非无灵异。敕令文学士等总集详撰。勒成六十卷。号为西国志。图画四十卷合成一百卷。从于阗国至波斯国已来。大唐总置都督府及州县折冲府。合三百七十八所。九所是都督府。八十所是州。一百三十三所是县。一百四十七所是折冲府。四洲所宜人物别异者。并蕳配诸篇非此所明。今之所录者。直取佛法圣迹住持。别成一卷。余之不尽者。具存大本。冀后殷鉴知有广略矣。

  圣迹部第二

  西域传云。奘师发迹长安。既渐至高昌得蒙厚礼。从高昌给乘。传送至瞿萨旦那国东境。即汉史所谓于阗国也。彼土自谓于遁国也。东二百余里。有媲摩城。中有栴檀立像。高二丈余。极多灵异光明。疾者随痛以金薄帖像上。痛便即愈。其像本在憍赏弥国。是邬陀衍那王所造。陵空至此国北曷劳落迦城。有异罗汉每往礼之。王初不信。以沙土坌罗汉乃告敬信者曰。却后七日沙土满城。后二日乃雨宝满街。至七日夜果雨土填。略无遗人。其先告者。预作地穴从孔而出。时王都城西百六十里。路中大碛唯有鼠壤。形大如猬。毛金银色。昔丐奴来寇。王祈鼠灵乃夜啮人马兵箭断坏。自然走退。都城西五里许寺有浮图。高百余尺。多现光相。王感舍利数百粒。罗汉以右手举浮图安之函内。乃下之无倾动也。都城西南十余里有瞿室绫伽山。此云牛角山。有寺像现光明。佛曾游此为天人说法。山岩石室有一罗汉。入灭心定待弥勒佛。其国南界接东女国。
  又从国城西越山谷。行八百余里至斫句迦国。即是涅槃处也。国南有山立多罗塔。松泉流茂石室深净。有三罗汉现入灭定。须发稍长。僧常剃之。其五印度僧有证果者。多止此室。又从国西北。上大沙岭。度徙多河(旧名辛头河)行五百里至佉沙国(旧名疏勒国)其俗生子押头匾递。从此南行五百里至乌铩国。都城西二百余里。至大山岭。上有塔数百年前山崖自崩。中有比丘冥目而坐。形甚伟大。须发下垂覆于肩面。国王以苏灌之击揵椎。比丘高视曰。我师迦叶波佛在耶。答曰。无今始闻已入涅槃。又问。释迦佛出世耶。告曰。已灭度矣。即升空化火焚身。
  又西南逾大葱岭。八百余里至朅盘陀国。其国东南有大石室二口。各一罗汉入灭定。已经七百岁。其须发长年别为剃。又越三国。行四千余里至达摩铁悉帝国。国都城寺内有石像。上悬金铜圆盖。众宝饰之。人有旋绕盖亦随转。人止便止。四周石壁。莫测其然。有说圣力使之然也。自高昌至于铁门。凡经一十六国。人物优劣奉信淳疏具诸图传。其铁门者。即是汉之西屏铁门之关。见汉门扉一竖一卧。外铁裹木加悬诸铃。必掩此关寔惟天固。南出斯门千余里。东据葱岭。西接波斯。南大雪山。北据铁门。缚刍大河中境西流。即经所谓博叉河。其境自分为二十国。不可具列名字。各有君长信重佛教。僧以十二月十六日安居坐。其春分以其温热雨多故也。又顺北下从呾蜜国。越十三国至喝缚国。土地华博。时俗号为小王舍城。国近叶护南衙也。王都城外西南寺中有佛澡罐。可容升许。杂色炫曜金石难名又有佛牙。长寸余广八九分。色黄白而光净。兼有佛扫帚。用迦奢草。长二尺余。围可七寸。杂宝饰柄。三物斋日法俗所感放大光明。王城西北五十余里有提谓城。王城正北四十余里有波利城。各有浮图。高三丈许。各表灵迹。即释迦初成道时。元献蜜麨长者本邑之发爪塔也。又有佛僧伽胝郁多罗僧僧脚崎。又覆钵竖锡杖。次第立塔。
  又度两国东南入大雪山。至梵衍那国度大雪山东。寺有佛齿及劫初独觉齿。长五寸广四寸。又有金轮王齿。长三寸广二寸。又有商诺迦缚婆(旧云商那和修传法第三师)大阿罗汉铁钵。可受九升。并九条僧伽[月*氏]绛赤色。设诺草皮之所绩成。以其先世于解夏日持此草。施僧。由此福方所被五百世来。于中阴身生常服之。从胎俱出逐身而长。阿难。当度时变为法服。受具已后又变为九条。其齿钵等并用金缄之。罗汉从证灭定入边际智。以愿力故留袈裟。待遗法尽方乃变坏。今已有少损。信有征矣。又东入雪山。逾黑岭至迦卑试国。奉信弥胜。王常岁造丈八银像。自修供之。王城东三里北山下有大寺。佛院东门南大神王像。右足下有大宝藏。近有外王。逐僧欲掘取其神冠。中鹦鹉鸟像奋羽鸣呼地动。王军皆仆。起谢而归。寺北岭上。有数石室。亦多藏宝。欲私开者。即有药叉(旧云夜叉)变为师子蛇虫来震怒之。室西三里。大岭上有观自在像。诚愿者像示妙身安言行者。城东南四十余里曷逻怙罗寺。大臣所造。以名目之。浮图高百余尺。昔臣夜梦令造浮图。从王请舍利也及旦至宫。有人持舍利瓶。臣留舍利令人先入。乃持瓶登塔。覆钵自开。安舍利讫王使追之。石已合矣。斋日放光流出黑油。夜闻音乐。王都城西北二百余里大雪山顶有龙池。山下为龙立寺。塔中有佛骨肉舍利升余。有时烟起或如火猛焰。渐灭之时方见舍利。状如白珠。绕柱入云。还下塔中。城西北大河南岸古王寺中有佛弱龄龀齿。长一寸余。又此东南往古王寺。有佛顶骨一片。广二寸余。色黄白发孔分明。至大唐龙朔元年春初。使人王玄策从西国将来。今现宫内供养。又此寺有佛发。青色螺旋右萦。引长尺余。卷可寸许。又西南古王妃寺金铜浮图。高百余尺。舍利升余。每十五日夜旋光绕盘晓入塔中。城西南北罗婆路山顶盘石上有塔。高百余尺。舍利升余。山北岩泉是佛受山神饭已漱口嚼杨枝。因生今为茂林。寺号杨枝。又从龙池东行六百余里。越雪山度黑岭。至北印度界已前。并是胡国。制服威义不参大夏。名为边国。蔑戾车(唐云垢浊种也)至此方合中道。
  又东行至滥波国。即是印度之北境。言印度者。即是天竺之正名。亦名申毒贤豆。此并讹号。北背雪山。三垂大海。地形南狭如月上弦。川平广衍。周万九千里。七十余国。依一王命。又东行百余里逾大岭大河。至那伽罗曷国。属北印度。名华氏城。城东二里有石塔。高三百尺编石特起雕镂非常。此即昔时值然灯佛授记。敷鹿皮衣发布掩泥之地。经劫犹存此无忧王建此石塔。每于斋日天辄雨华。又城内大塔故基。旧有佛齿。别塔高三丈余。云从空而来。既非人工寔多灵异。城西南十余里有塔。是佛自中印度陵空来降迹处。次东有塔。是昔值然灯佛买华处。又城东二十余里小石岭上有塔。高二百余尺。东岸石壁大洞穴。是龙王所居。昔佛于此化龙留影。焕若真形。至诚请者乃暂明现。窟外方石有佛足迹。轮相发光。窟西北隅塔者佛经行处。又侧有发爪塔。窟西石上有濯袈裟文。又城东三十余里有醯罗城。中有重阁。上安佛顶骨。周尺二寸。其色黄白发孔分明。欲知善恶用香泥印之。反观香泥随心而现。又有佛髑髅。状如荷叶。色同顶骨。有佛眼精。大如柰许。清白映彻。并用七宝盛。前三迹又以宝函盛而缄封。有佛大衣细[疊*毛]黄色。置宝函中。微有坏相。有佛锡杖。白铁作环栴檀为笴。宝铜盛之。斯五圣迹。王令五净行者执持掌护。有须见者税一金钱。请印税五科。宝乃重观礼弥繁。阁西北有小塔而多灵异。人以手触基上塔铃便大震动。又东南山谷行五百里至健陀逻国。属北印度。有大论师。如胁尊者造毗婆沙处。又有菩萨舍千眼处又有佛化鬼子母处。又有商莫迦菩萨(旧云睒子是也)被王射处。又有弹多落迦(旧云檀特山也)山。岭上是苏达拏栖隐之所。婆罗门捶男女处。流血涂地。今现草木皆同绛色。岩间石室妃习定处。又有独角大仙为女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