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事汇部
-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
隋京师延兴寺释昙延。姓王。蒲州万泉人也。世家豪族宦历齐周。而姓协书籍乡邦称叙。探[(阜-十+止)*責]玄旨洞晓无差。欲著涅槃大疏。恐滞凡情每祈诚寤寐。愿得嘉征。乃于夜梦有人被白服乘于白马。鬃尾拂地而道授经旨。延手执马鬃与之请论。寤后惟曰。此必马鸣菩萨授我义端。执鬃知其宗旨。抵事可观耳。虽感此瑞犹恐不合理。更持经疏。于陈州治仁寿寺舍利塔前。烧香誓曰。延以凡度仰测圣心。铨释已了具如别卷。若幽致微达。愿示明灵。如无所感誓不传授。言讫涅槃卷轴并放光明。通夜呈祥。道俗称庆。塔中舍利又放光明。三日三夜晖光不绝。上烛天汉下照山河。合境望光皆来谒拜。既感征祥众伏传受。君臣重德罕有斯人。以隋开皇八年八月十三日。终于延兴寺。春秋七十有三。
隋京师净影寺释慧远。姓季。炖煌人。后居上党之高都焉。三藏备通九流洞晓。天纵疏朗仪止冲和。讲导为业天下同归。昔在清化先养一鹅。听讲为务。开皇七年敕召入京。鹅在本寺栖宿廊庑。昼夜鸣呼众共愍之。附使达京至净影寺大门放之。鸣叫腾跃注入远房。依前驯听不避寒暑。但闻法集钟声不问旦夕。皆入讲堂静声伏听。僧徒梵散出堂翔鸣。若值白黑布萨鸣钟。终不入听。时共异之。若远常途讲解。依法潜听。中间及余语便鸣翔而出。信知道籍人弘。灵鸟嘉应。不可非其身未证法辄升法座。定堕地狱。此亦别时之意。不得雷同总废也。以开皇年中卒于净影寺。
隋西京真寂道场释法彦。姓张。寓居治州志隆大法。而聪明振响冠远侪伦。虽三藏并通。偏以大论驰美。游涉法会莫敢抗言。开皇十六年。下敕以彦为大论众主。住真寂寺。镇长引化仁寿造塔。复召送舍利于汝州。四年又敕送舍利沂州善应寺。掘其深丈余。乃得金沙。涛汰成纯。凡有二升。光曜夺日。又感黄牛。自至塔前屈膝前足两拜而止。回身又礼文帝。比景像一拜。及入石函于时三万许人。并见天云五色长十余丈阔三四丈。四绕白云状如罗绮。正当基上空中。自午至未方乃歇灭。后降五色云从四方来。状同前瑞。又感玄鹤五头从西北来回旋塔上乃经四度去复还来。复感白鹤于上裴回久之乃逝。又感五色蛇盘屈函外可三尺头向舍利。惊终不怖。如此数度。刺史郑善果以表奏闻曰。
臣闻。敬天育物。则乾象著其能。顺地养民。则坤元表其德。是以陶唐砥躬弗懈。伏气呈祥。夏后水土成功。玄圭告锡。方知天时人事影响若神伏惟陛下。秉图揖让。受命君临。区宇无尘声教尽一。含弘光大慈愍无边。天佛垂鉴降兹荣瑞。塔基六处并得异砂。炫曜相晖俱同金宝。牛为礼拜。太古未经。云腾五色。于今方见。又感蛇形杂采盘旋塔基。鹤飏玄素裴回空际。虽轩皇景瑞空传旧章。汉帝庆征徒书简策。自非德隆三宝道冠百王。岂能感斯美庆致招灵异。帝乃大悦。著于别记。以大业三年卒于所住。春秋六十矣。
唐西京胜光寺释道宗。俗姓孙氏。莱州即墨人也。三藏通明大论尤精。每讲大论天雨众华。旋绕讲堂飞流户内。既不委地。久之还去。合众惊嗟希睹斯瑞。武德六年卒于所住。春秋七十有一。
唐蒲州仁寿年释道慧。俗姓张氏。河东虞乡人也。神气高邈器度虚简。善通机会鉴达治方。虽通群典偏以涅槃摄论为栖神之宅也。至贞观二年冬月。有请讲涅槃。预知将终苦不受请。前人不测郑重延之。不免来意赴请登座。发题告诸四众。悲叹而言。自惟去圣遥远微言隐绝。庸愚所传不足师范。但以信心归向自当识悟。今席讲说止于云何偈后。但世界法尔不久当终。时日既促愿各用心。逐文依叙。恰至偈初。即觉失念无疾而终。春秋七十有五。即以其年十二月。送往王城子午谷中南山之阴。阖境同号若丧考妣。当夜降雪。周三四里。乃扫路通行陈尸山岭经夕忽有异华。绕尸周匝备地涌出。可五百枝。长二尺许。上发鲜荣似款冬华。而形相全异。大众惊恸悲庆諠山。乃折入城示诸耆宿。乃内水瓶。至来年五月犹不萎瘁。自非宿祐所资。岂感冥祥嘉应也。晋州有人。性爱畋猎。初不奉信。有传慧感。乃造山觅唯睹空处。自悔哀哭曰。生不蒙开信死不逢瑞。独何无感。必有神道愿示微祥。言讫地涌奇华。还长二尺。欣慰嘉应发心永固(右此八验出唐高僧传)。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四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五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
见解篇第十七(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心识运变厥理无常。解惑相翻圣人何迹。澄神虚照应机如响。所谓寂灭不动感而遂通。悟道缘机然后神化。是以文字应用弥纶宇宙。圣变随方该罗法界。非六通之至圣。孰能垂化于五道者也。
引证部第二
如分别功德论云。如来所以广为四部各说第一者。乃为将来遗法之中。四姓出家见解不同。共相是非自称为尊余人为卑。如是之辈不可称计故。预防于未然开其自足之路。如光明之中日为其最。星宿之中月为其最。川流之中海为其最。六天之中波旬以为其最。色界十八天之中净居以为其最。九十六部之中释僧以为其最。九十六道之中佛道以为其最。如五百声闻弟子之中。神解各别不可具列(略列一二十人余之不尽备在广本)。
第一如拘邻比丘。初化受法善来之首故称第一。如憍梵钵提比丘。善护讥嫌藏身天上故称第一。故功德论云。牛脚比丘以二事不得居世间。何者此比丘脚似牛甲。食饱则呞。以是二事不得居世。若外道见谓诸沙门食无时节生诽谤心。是以佛遣上天在善法讲堂坐禅。善觉比丘常为众僧作使至天上。佛涅槃后迦叶鸣椎大集众僧。命阿那律遍观世间。谁不来者。阿那律即观世界尽来。唯有憍梵比丘今在天上。即遣善觉命召使来。善觉到三十三天。见在善法讲堂入灭尽定。禅指觉之曰。世尊涅槃已十四日。迦叶集众。遣我相命可下世间至众集所。憍梵答曰。世间已空我宁忍还。欲取涅槃。即以衣钵付于善觉。还归众僧。便取涅槃。以是因缘。善护其身安处天上。故称第一也。
第二论云。忧留毗迦叶所以称第一者。乃宿世已来兄弟三人。常有千弟子相随。今遇佛得度俱得罗汉。四事供养。由此而兴将护圣众。故供养中第一也。
第三论云。舍利弗所以称智慧第一者。世尊方欲知身子智慧多少者。以须弥为砚。以四大海水为墨。以四天下竹木为笔。满四天下人为书师。欲写身子智慧者。犹不能尽。况凡夫五通而能测量耶。故称智慧第一也。
第四论云。大目揵连所以称神足第一者。世尊正说。三灾流行人民大饥。欲反大地取地下肥以供民命。佛止不听。恐损众生。又欲一手执众生一手反地。佛复不许。故知神足第一也。
如密迹金刚力士经云。目连承佛圣旨。西方有一世界名光明幡。佛名光明王。现在说法。目连到彼听佛语。见其身长四十里。诸菩萨身长二十里。其诸菩萨所食钵器。其高一里。目连行钵际上。时诸菩萨白世尊曰。唯然大圣。此虫从何而来。被沙门服行钵际上。于时彼佛言。诸族姓子。慎勿发心轻慢此贤。所以者何。今斯少年名大目连。是释迦文佛声闻弟子中神足第一。时光明佛告大目连。吾土菩萨及诸声闻。见卿身小咸发轻慢。仁当显神足力承释迦文威德。目连稽首足下。绕佛七匝踊身在空。广现神足已复住佛前。诸菩萨叹未曾有。佛言。欲试释迦文佛音响远近。故到此土。仁者不宜试如来音响。如来音响无限。无远无近。广远无量。不可为喻。世尊告曰。云何以汝神力到此世界。故是世尊释迦文佛威德所立。当遥礼释迦文佛。自当至彼。假使卿身以己神足欲还本国。一劫不至。目连右膝著地。向于东方礼释迦文佛。叉手自归屈申臂顷即时得至。故知目连神足中第一也。
第五论云。阿那律所以称第一者。时佛为大会说法。那律坐眠。佛见谓曰。今如来说法。汝何以眠耶。夫眠者。心意闭塞与死何异。那律惭愧克心自誓不敢复眠。不眠遂久。眼便失明。所以然者。凡有六食。眼有二食。一视色。二睡眠。五情亦各二食。得食者六根乃全。以眼失食故丧眼根。佛命耆域治之曰。不眠不可治。已失肉眼无所复睹。五百弟子各弃驰散。倩人贯针扪摸补衣。线尽重贯无人可倩。左右唱曰。谁求福者与我贯针。世尊忽然到前取来。吾与汝贯。问曰。是谁。曰我是佛也。曰佛已福足。复欲求福耶。曰福德可得厌耶。那律思惟。佛尚求福。况于凡人邪。心中感结驰向佛视。以至心故忽得天眼。重复思惟便得罗汉。凡得罗汉皆有三眼。一肉眼。二天眼。三慧眼。三眼视者。恐肉眼乱天争功精粗。以杂观故。专用天眼观大千界精粗悉睹。故言天眼第一也。
第六论云。迦旃延所以称善分别义第一者。将欲撰集法藏。心中惟曰。为人问愦闹精思不专。故隐地中。七日纂集大法已讫呈佛。称曰善哉。圣所印可。以为一藏。此义微妙降伏外道。故称第一。又佛称仁者辩才析理解义第一也。
第七论云。所以称婆拘罗寿命极长者。以曩昔曾供养六万佛于诸佛所常行慈心。蜎飞蠕动有形命类。常加慈愍。无有毫牦杀害之想。佛告阿难。如我今日正寿八十者。如来随世欲适众生不现其异。故寿八十。婆拘罗者受前宿世慈心之福故。年寿加倍一百六十。往昔毗婆尸如来出世时有长者。居明贞修禀性良谦。请佛及僧九十日四事供养。有一比丘来求索药。长者问曰。何所患苦。答曰。头痛。长者答曰。此必膈上有水。仰攻其头。是以头痛。即施一呵梨勒果。因服病除。缘是福报。九十一劫未曾病患。阿难问婆拘罗。何以不为人说法。为无四辩智慧而不说耶。答曰。我于四辩捷疾之智非为不足。直自乐静不喜愦闹。故不说法。故长命省事第一也。
第八论云。所以称优波离持律第一者。是五百释子剃发师不轻不重泯然除尽。佛命善来即成沙门。佛即受戒得阿罗汉。次受五百释子戒。优波离为上座。诸释子言。此我家仆何缘礼之。佛言。不尔。法无贵贱先达为兄。俯仰不已制意为礼。即时天地大动。诸天于上赞曰。善哉善哉。今日诸释降伏贡高。此意难胜故地为动。当五百释子为道时。亦有九万九千人出家为道。优波离自从佛受戒已来未曾犯如毫牦。故称持律第一。又祇园精舍北有一比丘。得病经六年不差。波离往问。何所患苦欲何所须。曰我有所须以违佛教。故不可说。曰但说无苦。曰我唯思酒五升病便除愈优波离曰。且住。我为汝问佛。还即问佛。有比丘病须酒为药。不审可得饮不。世尊曰。我所制法除病苦者。优波离即还索酒与病比丘。病即除愈。重与说法得罗汉道。佛赞波离。汝问此事。使病比丘得蒙除差。又使得道。若不得度后堕三涂无有出斯。乃为将来比丘能设禁法。使知轻重得济危厄。汝真持律。以律付汝。勿令漏失。不可示以沙弥白衣。复称第一也。
第九论云。所以称难陀比丘端正第一者。余诸比丘各各有相。舍利弗有七相。目连有五相。阿难有二十相。唯难陀有三十相。难陀金色。阿难银色。衣服光曜。金楼履屣执琉璃钵。入城乞食。其有见者无不欣悦。自舍如来余诸弟子无能及者。故称端正第一。柰女请佛。于外见难陀爱乐情深。接足为礼以手摩之。虽睹美姿寂无情想。形影相感则失不净。柰女不达疑有欲心。佛知其意。告柰女曰。勿生疑心。难陀劫后七日当得罗汉。以是言之。知心不变故称第一。
第十论云。所以称婆陀比丘解人疑滞第一者。三世诸佛皆共八万四千以为行法。众生得道不必遍行众行。随其所悟处以为宗趣。何者众生结使不同。病有多少。垢有厚薄。是故如来设教若干。或有一药治众病。或有众药治一病。犹六度相统。一行为主众行悉从。一行不专众病随起。随病所起对药应之。若计常起以无常对之。若计有心起以空心对之。当其无常领行。万行皆无常也。犹施造八万。八万皆为施所造也。亦犹如来八音中一音统八响。一响统百教。一教统百义。一一相领至千万亿。一音报万亿。其变如是。略说统行其喻亦尔。此比丘专以略说为主。故称第一也。
第十一论云。所以称天须菩提著好衣第一者。五百弟子中有两须菩提。一王者种。一长者种。其天须菩提出王者种所言天者。为五百世中常生天上。化应声闻下生王家。食福自然未曾匮乏。佛还本国。佛敕出家。约身守节粗衣恶食。草蓐为床。大小便为药。此比丘闻佛切教退欲还家。佛受波斯匿王请。即诣佛所辞退而还。阿难语曰。君且住一宿须菩提曰。道人屋舍如何可止。且至白衣家寄止一宿明当还归。阿难曰。但住。今当严办。即往王所。种种座具幡华香油严饰皆备。此比丘便于中止宿。以适本心意便得定。思惟四谛至于后夜即得罗汉。阿难白佛。天须菩提已得罗汉飞在虚空。佛语阿难。夫衣有二种可亲不可亲。若著好衣益其道心。此可亲近。若损道心。此不可亲近也。是故阿难。或从好衣得道。或从五纳弊恶得道。所悟在心不拘形服也。是故言之。天须菩提著好衣第一也。
第十二论云。所以称罗云持戒不毁第一者。或云。罗云喜妄语好嗔。佛舍轮王之位而作沙门。东西行乞不可羞耶。以嫌如来故作妄语。若有人问如来所在。实在祇园而云在昼闇园。实在昼闇园而言在祇园。反覆妄语诳于来人。阿难白佛。罗云妄语。佛唤罗云来。卿实妄语耶。对曰实尔。我所以舍圣王位者。以不可恃怙皆归无常。正使帝释梵王皆不可保。况复圣王而可恃耶。佛语罗云。我前后舍此不可称计。而汝今时方恨我耶。佛语罗云。汝取水来。罗云即盛满钵水授与如来。如来执钵水谓罗云曰。汝见此水不。对曰已见。佛言。此水满钵无所减者。喻持戒完具无所损落。复泻半弃谓罗云曰。汝见此水不。对曰见之。佛言。此水失半。喻戒不具足。复泻水尽示罗云曰。见此空钵不。答曰已见。佛言。犯戒都尽喻如空钵。复以钵覆地示曰。汝见此不。答曰已见。佛言。已犯戒尽当堕地狱。喻钵口向地也。罗云自被约敕以后。未曾复犯如毫厘戒。故称持戒第一也。忍行亦为第一。故舍利弗将罗云入舍卫城乞食。时有婆罗门。见罗云在后行。即兴恶意打罗云头破。血流污面。罗云即生恶念。要当方便报此怨家。舍利弗已知心念。为其拭血。谓罗云曰。当忆汝父。昔为王时人来索眼。即挑眼与。截手截足亦不悔恨。若为象时以牙与人亦不厌倦汝今云何起此恶念。罗云闻说即自克责。我今云何恶心向彼。即忍如地。不起害心如毛发许。时打罗云者堕无择地狱中。以是因缘持戒忍行最为第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