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

  我礼一切佛  调御无等双
  丈六真法身  亦礼于佛塔
  生处得道处  法轮涅槃处
  行住坐卧处  一切皆悉礼
  诸佛不思议  妙法亦如是
  能信及果报  亦不可思议
  能以此祇夜  赞叹如来者
  于千万亿劫  不堕于恶道

  又菩萨本行经云。正使化无数亿计人成辟支佛。有人百岁四事供养。功德甚多。不如有人以欢喜心一四句偈赞叹如来功德无量。
  又善生经云。以四天下宝供养于佛。又以重心赞叹如来。是二福德等无差别。
  又大悲经云。一称佛名南无佛者。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尽也。
  述曰。既知圣教礼佛功德不可思议。是故行者常须作意不得自堕。恐无常忽至瞻礼无处。譬鼠入角路穷何趣。是故经中世尊说偈云。
  命如风中灯  不知灭时节
  今日复明日  不觉死轻至
  冥冥从业缘  不知生何道

  又上生经云。若有礼敬弥勒佛者。除却百亿生死之罪。乃至来世龙华树下亦得见佛。又云。我灭度后四众八部闻名礼拜。命终往生兜率天中。若有男女犯诸禁戒造众恶业。闻是菩萨大悲名字。五体投地诚心忏悔。一切恶业速得清净。若有归依弥勒菩萨。当知是人得不退转。弥勒成佛见佛光明即得受记。
  又增一阿含经云。礼佛有五功德。一者端正(以见相好生尊上故)二得好声(以见佛时三自称曰南无如来至真等正觉故)三多饶财(以具华香灯明随力供养故也)四生处高贵(以见佛时心无染著又能右膝著地长跪叉手礼故)五生天上(以念佛功德法尔故)。
  又金刚三昧经云。若有暂闻佛胜智慧。深心随喜不起诽谤者。于百千劫不堕恶道。生处值佛。乃至念佛法身功德无边。
  又普贤观经云。若有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诵大乘经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一弹指顷。除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行此法者真是佛子。从诸佛生。十方诸佛及诸菩萨为其和上。是名具足菩萨戒者。不须羯磨自然成就。应受一切人天供养。
  又涅槃经云。若于佛法供养一香灯。乃至献一华。则生不动国。善守佛僧物涂扫佛僧地。像塔如母指。常生欢喜心。亦生不动国。此即净土常严。不为三灾所动也。

  普敬部第三

  敬惟。法身无相应现十方。谓四方四维上下。俗儒所说。唯据此洲。洲外有洲。古今未说。若依内典通穷无际。横亘十方傍罗异域。今佛教中娑婆忍土。万亿日月四重围轮大千世界名一佛土。此犹据化佛释迦如来所王之域。故华严经云。卢舍那佛报身如来所王之土复过是数。尽十方界非凡所谋。故梵网经偈云。
  我今卢舍那  方坐莲华台
  周匝千华上  复现千释迦
  一华百亿国  一国一释迦
  各坐菩提树  一时成佛道

  如经所云。千华千佛即以一叶为一华。故一华千叶千佛现世。又如普贤观经云。毗卢遮那法佛如来所王之上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据此明无住之住。引凡虚心令其敬仰。至理而论安有住处。如是十方无量世界诸佛如来无时息化。过现未来约凡生灭据化而说。若依实教。圣化常周功齐法界。不可以一域为局。不可以三世限论也。今且据释迦一代现化而述。故权受胎八相成道。利益浅机渐通大教。乃至父母诸亲俗尊尚礼如来。何况下凡而不虔敬也。
  又佛说十二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云。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弥勒。东方去此佛刹有十不可说诸佛刹亿百千微尘等。过尔许诸刹有一佛土。名曰解脱主世界。彼世界有一佛。名曰虚空功德清净微尘等目端正功德相光明华波头摩琉璃光宝体香最上香供养讫种种庄严顶髻无量无边日月光明愿力庄严变化庄严法界出生无障碍王如来。若善男子善女人犯四重五逆诽谤三宝。及犯四波罗夷。是人罪重。假使如阎浮履地变为微尘一一微尘成于一劫。是人有若干劫罪称是一佛名号。礼一拜者。悉得灭除。况复昼夜受持读诵忆念不忘者。是人功德不可思议。而彼佛世界中有菩萨。名无比无障碍王。如来授彼菩萨记。当得成佛。号曰毫相日月光明焰宝莲华坚如金刚身如毗卢遮那无障碍眼圆满十方放光照一切佛刹相王如来。
  彼东方复有佛。名曰一切庄严无垢光如来。
  南方有佛。名曰辩才璎珞思念如来。
  西方有佛。名曰无垢月相王名称如来。
  北方有佛。名曰华庄严作光明如来。
  东南方有佛。名曰作灯明如来。
  西南方有佛。名曰宝上相名称如来。
  西北方有佛。名曰无畏观如来。
  东北方有佛。名曰无畏无怯毛孔不竖名称如来。
  下方有佛。名曰师子奋迅根如来。
  上方有佛。名曰金光威王相似如来。
  尔时佛告弥勒。若有正信善男子善女人。称此十二佛名号之时。经于十日当修忏一切诸罪。一切众生所有功德皆随喜。劝请一切诸佛久住于世。以诸善根回向法界。是时即得灭一切诸罪得净一切业障。即得具足成就庄严一切佛土。具足无畏。具足身相。具足菩萨眷属围绕。具足无量三昧。具足如意佛刹庄严。行阿耨菩提而得端正可喜果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有善男子  若有善女人
  受持此佛名  生生世世中
  得他人爱敬  光明威力大
  生处为人尊  于后得成佛

  又尸迦罗越六向拜经云。佛在世时有长者子。名尸迦罗越。早起洗浴著衣六方各向四拜。佛入王舍城。越遥见之。佛到家问之。何为六向拜。此应何法。越言。父在时教我不知何应。佛言。父教汝礼不以身拜。越便长跪言。愿佛为我解此六意。佛言。听之。其有长者黠人。能持四戒不犯者。今世为人所敬。后世生天上。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爱他人妇女。四不妄言两舌。贪恚愚痴不能制此四意者。名为月暗。如月尽时光明稍冥。能自制恶意者。如月初生。其光稍明。至十五日盛满时也。
  佛言。东向拜者。谓子事父母当有五事。一者当念治生。二者早起敕令奴婢时作饭食。三者不益父母忧恼。四者当念父母恩重。五者父母疾病当恐惧求医疗之。父母视子亦有五事。一者当念令去恶就善。二者当教计算书疏。三者当教持经戒。四者当与娶妇。五者家中所有当给与之。
  南向拜者。谓弟子事师。当有五事。一者当敬叹之。二者当念其恩。三者所教随之。四者思念不厌。五者当从后称誉之。师教弟子亦有五事。一者当令疾知不忘。二者当胜他人弟子。三者欲令知已不忘。四者有诸疑难悉为解说。五者欲令弟子智慧胜师。
  西向拜者谓妇事夫。当有五事。一者夫从外来当起迎之。二者夫出不在当炊蒸扫除待之。三者不得有淫心于外。夫骂詈之不得还骂作色。四者当用夫教诫。所有什物不得藏匿。五者夫若寝息盖藏乃卧。夫视其妇亦有五事。一者出入当敬于妇。二者衣食以时与之。三者当给与金银珠玑。四者家中所有多少悉用付之。五者不得于外耽畜侍御。
  北向拜者。谓人视亲属朋友。当有五事。一者见之作恶。私往屏处谏晓呵止之。二者小有急事当奔趣救护之。三者所有私语不得为他人说。四者当相敬叹。五者所有好物当多少分与之。向地拜者。谓丈夫视奴容婢使。亦有五事。一者当以时衣食。二者病瘦当呼医治之。三者不得妄挝捶之。四者有私财物不得夺之。五者分付之物当平等与之。奴婢事大夫亦有五事。一者当早起。勿令大夫呼之。二者所当作次用心为之。三者爱惜大夫物不得弃捐乞丐人。四者大夫出入当送迎之。五者当称誉大夫善不得说其恶。
  向天拜者。谓人事沙门道人。当用五事。一者以善心向之。二者择好言与语。三者以身敬之。四者当慈慕之。五者沙门道人人中之雄。当恭敬承事问度世之法。沙门道人当以六意视其凡民。一者教之布施不得自悭。二者教之持戒不得自犯。三者教之忍辱不得恚怒。四者教之精进不得懈慢。五者教之一心不得放意。六者教人黠慧不得愚痴。如是行之为汝父在时六向礼拜之教也。何忧不富。迦罗闻已。即受五戒作礼而去。

  名号部第四

  夫道与俗反。名与实乖。得其趣者玄会幽理。何以然耶。至如俗中相考不许述其名字。若论内典诸佛名号。称扬礼敬获福无量。良以诸佛如来大慈愍物。降灵在俗济度为先。有心希仰无不蒙益。或以口称。或以心念。或以身礼。三业加敬三毒清凉。渐拔有根出于界系。有斯大德故称得福。彼流俗者与上相违。且顺一生潜讳而已。远祖后孙非讳所及。孔门征在可以鉴诸。今依论中诸佛名号标举义类各有胜能。故略释之。以例诸名。如西云释迦。此云能仁。岂有一佛非能仁也。如西云阿弥陀。此云无量寿。岂有一佛非长寿也。如东方善德佛。乃至下方广众德佛。岂有一佛非善德非广德也。只可题名同异。据其功能力用齐等。但心思佛名号目睹金容。敬心信礼得福无量。故十住毗婆沙论叹佛偈云。
  若有人得闻  说是诸佛名
  即得无量福  如为宝月说
  我礼是诸佛  今现在十方
  其有称名者  即得不退转

  述曰。今创发起一切恭敬者。一者谓普及为言。切者谓尽际为语。恭谓束身翘仰。敬谓心无异念。若不唱此恐心驰散。故勤情恭敬正观现前也。敬礼常住三宝者。如涅槃经云。若有人闻常住二字。是人生生不堕恶趣。以法身凝然不变故常。报身相续不断故常。化身作用无休故不变。又佛身体一随义说三。故释迦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由是法身所依持故。如泥木灵像造有所表。敬诚殷礼获福无量。轻心毁谤招罪弥殃。然后供养严持香华。运心周普作用佛事。现前不现前。常须普荐香华一切衣服饮食音乐等事。皆共众生等心供养无令断绝。故华严经中。诸菩萨等所行供养。随心指相如见大山大云大水大火。即以为香山香云八功德水七净妙华。运心作意无不成供。乃至华林果树例准行之。礼佛者。随礼十方佛二十五佛三十五佛五十三佛贤劫千佛万五千佛等。称名用意具如前述。忏悔者。所有轻重自作教他。见作随喜。义须披析。悔前所犯。惭愧慷慨衔悲满目。若不蒙诲示则守死长苦。具明法用如下忏悔篇述。劝请者。至诚求愿。诸佛观诸众生巨细无异。望得从愿莫舍寿命。愿住多劫度脱众生。随喜者。他人作福心生欢喜也。回向者。回诸福德向无上道。发愿者。愿是能引行是起作。若有愿无行愿则虚。若有行无愿行则孤。由有行故愿不虚。愿行相扶证果不虚。故忏悔罪中亦兼有愿。愿于今身偿不恶道受。即是通明也。自外临时准用可思。

  通会部第五

  述曰。今此所叙。威容相状。中边时俗。各有异仪。随国行之。以敬为本。此乃初心。非学不解。故须委历用晓未闻。久行硕德固非所望。然中天虔敬振旦不同。彼则拜少而绕多。此则拜多而绕少。彼则肉袒露足而为恭。此则巾屦备整而称敬。诚道俗之殊容。乃方土之异等。但自审详仪临时缓急。若容与朝觐则三业殷勤。时序匆切则四支削略。斯并行藏在要。智出不思。足使加敬尽哀。彼我通意者也。故出曜经曰。有信士威仪。有出家威仪。有大道人威仪。有小道人威仪。由是善行趣道之基。故生善处。以此文证明知。归信威仪入道之始。不可隐略。故序以命之。
  如俗中周礼有九品之拜。出自太祝之宫。斯非内教。然礼贵从俗故也。一曰稽首拜。谓臣拜君之拜也。稽训为稽(计奚切)即文稽留停头至地少久也。二曰顿首拜。谓平敌者。如诸侯相拜也。即以头向下虚摇而不至地也。三曰空首拜。此君答臣下之一拜也。即以头至手。所谓拜手也。四曰振动拜。谓敬重之颤栗动变之拜也。五曰吉拜。谓而后稽颡。谓齐缞不杖以下也。言吉者。此殷之凶拜也。周以其与吉拜顿首相近。故谓之吉拜。即先作稽首拜。后作稽颡。是额也。以额触地无容仪也。六曰凶拜。谓稽颡而后顿首拜。谓三年服者拜也。七曰奇拜。谓先屈一膝。即今时所谓雅拜也。一说奇拜但一拜以答臣下之拜也。八曰褒拜。褒谓为报。报拜者再拜是也。又云。褒拜今时持节之拜也。即再拜于神与尸也。九曰。肃拜。谓但俯下手。今时揖者是也。亦指妇人拜。又肃拜或至三也。空首奇拜唯一。余则再拜之也。上并俗礼正文。郑康成依位释之如此。今据内教以礼敬为初。大略为二。即身心也。佛法以心为其本。身为其末。故须菩提静观室内。如来叹为礼见于法身。莲华色尼初至宝阶。如来毁为拜于化佛。故知静处思微念念趣道。观形鉴貌新新在俗。能所未免相见齐生我倒现前。即为障道。故佛约此而分身心敬也。如能即色缘空。观境心造。纷纷集起不无染净。知识妄念未可清澄。想倒空时缘念斯绝。今居凡地力极制御。止得如斯。念念自然渐能清净。常起两观不得单行。谓知尘无境。是渐背俗。谓知识亦无心。是渐向真。如此策修长时不已。分分增明三祇方就也。
  又大慈经云。佛告阿难。南无佛者。此是决定诸佛世尊名号音声。故称言南无诸佛故。过去有大商主。将诸商人为摩竭大鱼欲来吞舟。由三称南无佛名。并皆免难。鱼闻佛名。以善心故舍身后世出家得道。何况有人得闻佛名听闻正法。亲于佛所种诸善根。而不毕定利益。
  又十诵律。佛语优波离称和南者是口语。若曲身者。是名心净。若比丘礼时。从座起偏袒右肩。脱革屣右膝著地。以两手接上座足礼。述曰。依经云。和南者梵语也。或云那谟婆南等。此犹非正。依本正云槃淡(唐言)我礼。或云归礼。归亦我之本情。礼是敬之宗致也。或云。归命者。义立代于南无也。理事符同表情得尽。俗人重南无而轻敬礼者。不委唐梵之交译也。况复加以和南诸佛迷之。弥复大笑。又南无者。善见论翻为归命觉。亦云礼大寿。又和南者。出要律仪。翻为恭敬。善见论。翻为度我。准此而言。恭敬度我义通凡圣。岂和南偏在尊师。亦通上圣念救生也。故经中来至佛所。云南无无所著至真等正觉。是名口业称叹如来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