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律藏
- 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
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
缘处同前。有一苾刍忽然身死。所有衣钵。并寄苾刍尼边。殡送事了。时诸苾刍知其身死。于尼处索。尼闻索时问曰。彼于何处死。答言。尼寺。尼言。在僧寺死物可属仁。在尼寺死者。彼则是我同法兄弟。所有衣钵我合得之。尼既不还。苾刍白佛。佛言。不合与尼。苾刍应分。缘处同前。有一苾刍尼。遇病身死。所有衣钵在苾刍边。诸苾刍尼诣苾刍所白言。尊者。尼名某甲。今已身亡所寄之衣愿尊见与。苾刍闻死便作是言。彼死之尼。即我同法姊妹。彼有衣钵我合得之。以缘白佛。佛言。应可还尼。缘处同前。有一苾刍游历人间。到一聚落在俗人舍。忽然遇病因即命终。是时长者殡送既讫。为掌衣钵。时有诸苾刍尼游行至此。长者见已白言。圣者。先有苾刍于我家死。彼之衣钵咸在我边。应可持去。时诸尼众答长者言。亡苾刍衣。尼不合得。诸苾刍尼白苾刍知。苾刍以缘白佛。佛言若处无苾刍者。尼即应受。
缘处同前。有一苾刍尼。执持衣钵游行人间。至一村内在俗人家。遇病身死。尔时家主送往尸林。为举衣钵。有诸苾刍行至于此。长者见已白言。圣者。先有一尼于我家死。彼之衣钵咸在我边。仁应将去。苾刍答曰。亡尼之物我不合得。时诸苾刍以缘白佛。佛言。若于其处无尼众者。苾刍应取。此亦无犯。
具寿邬波离请世尊曰。大德。若诸苾刍在俗人家而命过者。所有衣钵谁当合得。佛言。最初到者应得。若二人俱到。谁当合得。佛言。先索者得。若二俱索。谁当合得。佛言。二俱合得。或随俗人情乐。与者当取。
缘处同前。有二苾刍共相斗诤。诸余苾刍看斗而住。俗人见已作如是言。圣者。我是俗流。见他斗时尚为挥解。如何尊者看斗而住。苾刍报曰。此皆儜人好为斗诤。谁能为解。诸苾刍以缘白佛。佛言。应可止谏。不应看住。时诸苾刍。虽设言谏仍不止息。佛言。若谏不止者。应可与作舍置羯磨。有二苾刍。共为论议研核是非。因生嗔忿怀诤而住。时诸苾刍与作舍置。时彼二人作如是说。我等论议研寻道理。仁辈何因辄作羯磨。苾刍报曰。斗诤之人佛令舍置。由此因缘与汝羯磨。以缘白佛。佛言。不应如是为作羯磨。若现有二师者。应为谏诲。若满十夏离依止者。诸苾刍应谏。若不止者。众应与作舍置羯磨。具寿邬波离请世尊曰。若有苾刍。于两界中而命过者此之衣钵谁当合得佛言。随头向处合得。若头在两界。此欲如何。佛言。二处俱得。
第二子摄颂曰。
唱导乘车舆 得衣应举掌
僧伽获衣利 凡圣可同分
尔时佛在室罗伐城。时此城中。先多外道于此而住。由佛来至。令诸外道无复威光利养寡少。时诸俗流信外道者。皆悉乞求为兴供养。给孤独长者每于晨朝往诣佛所。路逢外道。从长者乞。欲为外道而兴供养。长者见已作如是念。外道邪徒修习恶法。尚能告乞供养己师。如佛世尊。于诸经中作如是说。若不信者劝令生信。使其调伏住正法中。如其大师见听许者。我告众人。于此福田而兴供养。作是念已。入逝多林顶礼世尊在一面立。即以上事具白世尊。唯愿听我随情告乞供养佛僧。世尊告曰随意应作。长者即便巡行告乞。时诸居士及婆罗门咸白长者曰。若诸圣众共来乞者。我等福利倍更增多。是时长者以缘白佛。佛告苾刍。应与长者共相借助。时诸苾刍既奉教已。便与长者相随告乞。诸人告曰。若布施时称我名字普告知者。斯曰善哉。世尊告曰。若有施主奉物之时。当唱其名为作咒愿。然后当受。便遣俗人唱其名字。诸人报曰。若令圣众唱我名者。其福增多。佛言。应令苾刍唱其名字。时有施主。将其财物就寺而施。佛言。若来寺中者。亦为称名咒愿方受。时彼苾刍周遍宣告。唱导之时众人云集。共相排逼不暇近前。佛言。其唱导者应可乘车或升高舆。若时暑热或遭风雨。佛言。应为幰盖遍覆其身。一面开门人多阗噎。佛言。应开四门令四人唱导。时给孤独长者巡告之时。多获上叠百千万双及余资财其数巨亿。便作是念。今我求乞多获珍财。我今宜应设大施会。佛及圣众普皆供养。当持此物安在众前一时奉施。作是念已。于逝多林所以种种缯彩周匝庄严。三衣资具架上盈满。各令诸人而为守护。便礼佛足白言。世尊。我欲明日广设大会奉佛及僧。是时世尊默然而受。给孤长者即于其夜。备办种种上妙饮食。明旦寺中敷设座褥。往白时至。佛与大众咸皆就座。饮食竟收钵已。嚼齿木澡漱讫。长者以诸衣物置上座前。即便前礼佛足白言。世尊。于此人间几是福田。佛言。有二。谓学及无学。学人差别有十八种。无学之人有其九种。是谓福田。堪销物利。云何十八种有学人。谓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家家一间中生有行无行上流。是名十八。何等名为九种无学。谓退法思法护法住法堪达法不动法不退法慧解脱俱解脱。是名为九。
尔时世尊作是语已。复说颂曰。
于此世间学无学 是可恭敬应供养
质直身语心清净 施此福田招大果
时给孤独长者。在上座前立请宣唱人。唯愿圣者。作如是白。若是世尊声闻弟子。是合恭敬是应礼拜。无上福田。堪受世间所有物利者。此之衣物随意当受。其宣唱者。在上座前立作如是白。大德僧伽听。若是世尊声闻弟子。是合恭敬是应礼拜。无上福田。堪受世间所有利物者。此之衣物随意当受。是时大众闻告白已。诸有远离贪嗔痴者。作如是念。给孤长者作是宣告。若是世尊声闻弟子。是合恭敬是应礼拜。无上福田。堪受世间所有利物者。此之衣物随意当受诸阿罗汉作如是念。我是僧中获无上果。于此物利应合受用。如世尊言。汝等苾刍自有胜善。当须内秘现粗恶相。我今如何为此衣利自扬己德。而云我是无上离欲之人。作是念已皆默然住。诸有余惑尚未尽者。亦作斯念。此物拟施无上福田。我惑未尽。是不应得。彼亦默住。诸有具缚异生亦作是念。此施无上福田。我今具缚灼然无分。是时众中竟无一人取其利物。尔时长者便作是念。我今岂与诸圣凡众覆钵事耶。须臾之顷形容憔悴面色痿黄。往世尊所礼佛足已在一面坐。即以上事具白世尊。尔时世尊。知而故问具寿阿难陀曰。给孤长者以多衣物奉施大众。何意众中无人为受。阿难陀曰。给孤长者作如是白。于此众中。若是世尊声闻弟子。是合恭敬是应礼拜。无上福田。堪受世间所有利物者。此之衣物随意当受。时诸大众闻此白已。圣凡皆默。由此因缘。无人为受。尔时世尊告阿难陀曰。汝今宜去告诸苾刍。现住室罗伐城及以余处。皆令总集供侍堂中。时具寿阿难陀。奉佛教已。便往告众令集堂中。还至佛所礼足。白言。大众总集。愿佛知时。于时善逝便往堂中就座而坐。告诸苾刍曰。给孤长者多施衣服。何故汝等而无受者。时诸苾刍默然无对。于时大师知而故问阿难陀曰。何故苾刍我问之时默尔无答。时阿难陀即以前事具白世尊。佛告诸苾刍。岂非汝等先以信心来投于我出家离俗求涅槃耶。诸苾刍曰。如是世尊。佛言。汝等若以信心投我出家情求涅槃修净行者。此诸苾刍所著衣服直一亿金钱。所住房舍直金钱五百。所啖饮食具足百味。如是等事我皆听受。汝并堪销若有苾刍破重戒者。于僧住处。乃至不销一口之食。僧伽蓝地不容一足。何以故。汝等应知。破戒之人有十种过失。自知我是破戒恶人他亦知是破戒之者。所有天神不来亲附。同梵行者知法善人。咸生轻贱。罪恶音响四远共知。未证悟者不复能证。已证法者悉皆退失。曾所听闻咸皆忘念。命欲终时心生懊恼。舍命之后生地狱中。又诸苾刍。应知受用有其五种。一者为主受用。二者父财受用。三者听许受用。四者负债受用。五者盗贼受用。云何为主受用。谓阿罗汉永除三毒。云何父财受用。谓诸学人尚有余惑。云何听许受用。谓淳善异生于戒清净勤修禅诵无懈怠心。云何负债受用。谓虽防禁戒而不勤修觉品善法。云何盗贼受用。谓于四重禁中随犯其一。是故汝等知是事已应当修学。然此长者。所施衣物及获余利。大众应可平等共分。
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卷第二
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卷第三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第三子摄颂曰。
有张有不张 有出有不出
若在于界外 闻生随喜心
尔时佛在室罗伐城。具寿邬波离请世尊曰颇有苾刍僧伽共张羯耻那衣在于众中而非张衣耶。佛言有。若苾刍共张衣时。不与他欲而便昏睡或时入定。此人虽复处在众中。不得名为共张衣也。然而大众名善张衣。颇有苾刍僧伽共张羯耻那时而不领受成张衣不。佛言有。若苾刍僧伽共张衣时。与他欲已或时入定或复睡眠。虽不觉知亦成张衣。颇有苾刍僧伽共出羯耻那时虽在众中不名出衣耶。佛言有。若苾刍僧伽出衣之时。不与他欲而便入定。或复睡眠。此人不名出衣然而僧伽得名出衣。颇有苾刍僧伽共出衣时身在众中心不领受名出衣耶。佛言有若苾刍僧伽出衣。与他欲已或入定睡眠。然而僧伽成共出衣。若有苾刍出于界外。闻众已出羯耻那衣。生随喜心亦名出衣。
第四子摄颂曰。
授学等不秉 作法不成诃
十二人成诃 不净犯根本
缘处同前。具寿邬波离请世尊曰。授学之人得秉一切羯磨法不。佛言。不得。若半宅迦等诸有难人得不。佛言。不得。其授学之人合行筹不。佛言。不得。犯四重人得行筹不。佛言。不得。如世尊说。如为彼人作如法羯磨。彼人诃不成诃者。若为彼人作非法羯磨。其人诃成诃不。佛言。此即成诃若十二种人众差遣时作如是语不须差我。此等诸人诃成诃不。佛言。此得成诃。然此等人据其两事。我密意说诃不成诃。谓不清净人。大德。如世尊说。不清净人诃不成诃者。云何名不清净。佛言。四他胜中随犯一事。斯即名为不清净人(言据两事者。一为作如法羯磨。二是不清净人)。
第五子摄颂曰。
更应重作法 勿使求寂行
守护善用心 见处离闻处
缘处同前。具寿邬波离请世尊曰。如授学人为他作法。秉羯磨已作法成不。佛言。不成。应须更作。犯四重人亦皆如是。时有求寂欲受近圆。彼亲教师为办衣钵。二师及证皆为唤来为有他缘使令出界。彼之亲族闻欲近圆。来觅求寂见便将去。妨废胜业障碍近圆。时诸苾刍以缘白佛。佛言如转轮王最大长子已受灌顶将登位时。昼夜令人防护看守。此之求寂亦复如是。将近圆时极须防护。凡有求寂欲受近圆。汝等不应使令出外置在见处离于闻处。向众虔诚合掌而住。
第六子摄颂曰。
收摄于界内 于众心降伏
截柱及门框 尼等同驱摈
缘处同前。邬波离请世尊曰。如世尊说。若为其人已作令怖羯磨。后于众中求乞收摄为解羯磨。具足几法应收摄耶。佛言。具其五法方为收摄。一者心有踊悦。二者于众顺伏。三者于罪请除。四者表申礼敬。五者于其斗缘皆悉舍弃。大德。在何处所为作解法佛言。可于界内。如世尊说。斗诤苾刍应可为作令怖羯磨。正秉法时现不相伏者。此欲如何。佛言为擎衣钵驱令出界。不肯出去。抱门柱者。所抱门柱咸可截却。若抱门框亦须斩截。所损柱门谁合料理。佛言。大众或可教化共俗修营。若苾刍尼为合斗者。此欲如何。佛言。作法驱摈一准苾刍。二众求寂及正学女。若众为作驱摈羯磨。不肯去者并可同前。大德。若苾刍若苾刍尼行污家时。亦应为作驱摈法耶。佛言。应作二众求寂及正学女。皆同如是。
第七子摄颂曰。
破戒应驱逐 伏处亦皆除
恼俗愿收谢 余众咸同此
缘处同前。邬波离请世尊曰。如世尊说。破戒苾刍应驱摈者。谁当作摈。佛言。僧伽若不伏时。为持衣物驱之令出。抱柱门框并悉同前。大德。如世尊说。若有苾刍。与诸居士共相轻毁。应可为作求谢羯磨。若与苾刍共相轻毁。亦应与作求谢法不。佛言。应作。大德。若于尼处及下三众为轻毁者。亦应与作求谢法不。佛言。亦作。尼及下众。若更互相恼亦皆如是。为作羯磨及驱摈法。
第八子摄颂曰。
与求寂令怖 为受成近圆
五法成就时 五夏离依去
具寿邬波离请世尊曰。若大众为求寂作令怖法。后时大众授彼近圆。得成受不。佛言。成受近圆。授者得罪应先为其人作解羯磨。如世尊说。五法成就年满五夏得离依止随处游行。乃至十夏所到之处仍须依止者。如其四夏五法成就。得离依止随处游不。佛言。不得。令满五夏故。已满五夏五法仍亏。得离依止不。佛言。不得。五法亏故。年至三夏善通三藏。具证三明除尽三垢。此人亦须依止师不。佛言。此亦须依制教定故。若满五夏五法成就许往人间随情游履。如其到处。得齐几日无依止师。佛言。得至五夜。此据有心。若无心求一夜不得。于僧受用饮食之类。皆不合受。
第九子摄颂曰。
同分非同分 有齐限及无
有覆无覆殊 名一种便异
具寿邬波离请世尊曰。如大德说。有同分罪非同分罪。何者是耶。佛言。同分罪者。谓波罗市伽望波罗市迦。名为同分若望余部。名非同分。下之四部同分亦然。如世尊说。有齐限罪无齐限罪。何者是耶。佛言。若有苾刍。不能记忆罪及夜数。名无齐限。若有能忆知罪及夜名有齐限。如佛所说。有覆藏罪无覆藏罪。何者是耶。佛言。覆有二种。一者覆夜。二者覆心。若有苾刍。虽覆其夜不名为覆。若覆其心便名为覆。世尊。于诸罪处说有名种。何者是名何者是种。佛言。波罗市迦谓之为名。此所作事谓之为种。下之四部名种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