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律藏
-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
此众学法总为八例。一著衣服事。二入村事。三坐起事。四食啖事。五护钵事。六说法事。七便利事。八观望事。余如广文。
七灭诤法
摄颂曰。
现前并忆念 不痴与求罪
多人语自言 草掩除众诤
应与现前毗柰耶 当与现前毗柰耶
应与忆念毗柰耶 当与忆念毗柰耶
应与不痴毗柰耶 当与不痴毗柰耶
应与求罪自性毗柰耶
当与求罪自性毗柰耶
应与多人语毗柰耶 当与多人语毗柰耶
应与自言毗柰耶 当与自言毗柰耶
应与草掩毗柰耶 当与草掩毗奈耶
若有诤事起。当以七法顺大师教。如法如律而除灭之。此等皆由他诘问事。不忍他诘讥嫌烦恼。制斯学处。
七灭诤法者。于四诤事七法能除。是故名此为七灭诤法。何谓四诤。一评论诤。二非言诤。三犯罪诤。四作事诤。言评论诤者。如有诤云。凡说法时获利养者。此物合入说法之人。有云不合由此为缘。遂致纷竞。因评论事而起诤故。名评论诤。此之诤论局在僧众。或望别人诤根有六。若缘差别乃有十四。何谓为六。一忿恨。二覆恼。三嫉悭。四谄诳。五无惭愧。六恶欲邪见。何谓十四事。一法。二非法。三调伏。四非调伏。五有犯。六无犯。七重。八轻。九有余。十无余。十一责心罪。十二恶作罪。十三恶说罪。十四越法罪。下三对人说。又有三种。谓善不善无记。亦是诤根。问曰。凡是评论即是诤耶。应作四句。第一句是评论而非诤。谓但有评论不入诤门。第二句是诤非评论。谓余三诤。第三句前二合。第四句谓除前相余之三诤。各为四句。准此应说。言非言诤者。若前人是善不应诘责而诘责者。名非言诤。非者是鄙恶义。谓以鄙恶之法而责诘他如世人云。此非是人。意欲说其是鄙恶人。如以非法诘实力子而兴于诤。此即是根。余如上说。犯罪诤者。谓五部罪。由诤此罪而起于诤。此即是根。从身语心有犯。唯身如苾刍。与未具人同室宿。未出作已出想。若卧睡已。女人后至或睡不觉。他置高床。或他然灯烛等有犯。唯语谓无故心过五六语。为女人说法有犯。唯心谓长净时有心覆罪有犯。身心俱如杀生饮酒有犯。语心俱如为女说法。故心过五六语有犯。身语心俱。谓杀生饮酒发言称叹。是谓三业犯罪差别。作事诤者。由作单白等羯磨之事而为诤根。于所作事诤得生故。已明四诤。七灭云何。今于此中略言其要。初评论诤以二法灭。谓现前及多人语。次非言诤以三法灭。谓现前忆念不痴。次犯罪诤以四法灭。谓现前自言。求罪自性如草相掩。次作事诤和合僧伽当为除殄。言现前者。有其二种。谓人法现前。人是能殄诤。人及所为者法。谓如法如律为其除诤。言多人语者。若诤难殄。应可行筹。据筹多者。而除其诤有四种。行筹覆盖显露耳语。一切僧伽言忆念者。如实力子。被他苾刍非法诘时心生愧耻。众应与作白四羯磨。忆念之法彰其无犯。言不痴者。如西羯多苾刍。瘨狂之时造众过恶。后被他诘众应与作不痴羯磨。言自言者。如有苾刍。既犯罪已或诘不诘。或令忆不忆。诣苾刍前如法说罪。言求罪自性者。谓在众中初言无犯生轻慢心。后言有犯等。应与羯磨为治罚法。求罪自性言如草相掩者。两朋斗诤不和合时。二朋之中有尊宿者。各于自朋以理告示。于他党处共作忏摩。其所犯罪咸皆说悔。息高慢心求共和合。如是展转更相愧谢。如草相掩有三种人。一举事人。二被举人。三处中人。此三各有十六法。及处中人八法。五法简与重简令就有德付使往还。殄诤法等。具如广文。前云因论说法诵经之时。所获施物谁当合得共生诤竞者。佛言。但说法人下至说一颂。所得利养法师合受。勿致疑惑。复次既识于诤及除灭事苾刍。要行伏烦恼法。依阿笈摩教当略言之。此别解脱经统明首末。体义大纲要有十事。谓止息忍证依仗僧伽净信女人资生受用苾刍苾刍尼俗人之事取食受请威仪轨范共相诘事。若苾刍依此十事修行之时。由二种烦恼而生其犯。一远二近。远者谓由忘失正念。追寻昔事而起烦恼作其罪业。近者谓烦恼心忽然自起。于现前事作其罪业。时彼苾刍知其因已。应当远离如避火坑。顺理作意令因不起。若彼烦恼以自心力不能除者。应就尊宿及闲三藏。有德行人请对治法。作意除遣仍不除者。当于昼夜读诵闻思简择其义。于三宝所及师长处。至诚供养忘自劬劳。或向他方或减食等。令彼烦恼不复现行。仍不除者。当往尸林独居兰若修不净观。为四念住无常等想。仍不除者。应生惭耻作如是念。我所为非。戒不清净。不能一一如法护持。而复受他四事供养。诸佛世尊及得天眼诸同梵行。并天神等悉遥见我知我破戒。为此不应起烦恼心造诸恶业。当自克责如救头然。于清净境说除所犯勿致后悔。如上所说。不能依行及受信心所有衣食。皆得恶作罪。若作如斯对治行时。性多烦恼未能殄息。仍起染心。虽受信施亦无有犯。当自审察。虽作种种折伏方便。然烦恼心不能除者。即应舍戒归俗而为白衣勿令有罪。受他信施。此诸恶业定感当来恶异熟果。如增三经广说其事。上明四诤及七灭事了。
次明略教。
问于此广说毗柰耶中。或时有事非佛所遮亦非开许苾刍于此当云何行。答若有此事应观略教。如律杂事中说。佛告诸苾刍。或时有事我从先来非遮非许者。然于此事若违不清净顺清净者。此即是净应可行之。若违清净顺不净者。此是不净即不应行制此略教有其二意。一为遮外道云释迦子非一切智故。二令未来诸弟子众得安乐住故。总结如文。此是如来应正等觉戒经中所说所摄。若更有余法之随法与此相应者。皆当修学。仁等共集欢喜无诤。一心一说如水乳合。应勤光显大师教法。令安乐住勿为放逸。言所说者。谓是文句所摄。是义有余。谓十七跋窣睹等。所说学法咸应修习法之随法者。法谓涅槃清净无累。随法即是八圣道等。能随顺彼圆寂之处。是故名随。余文劝学可知。
七佛略教法
毗钵尸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多乐苦身以为正行。又诸邪师顺其情欲为说邪法但由苦行能招乐果令生信解。作如是说。往昔恶业由苦身除。今日新罪更不复作。宿业既尽苦果不生。果不生故破生死堰。永出有流获得常乐。作如是行方曰沙门。尔时彼佛为欲对治此邪解故。说斯略教。
忍是勤中上 能得涅槃处
出家恼他人 不名为沙门
此颂意显对治苦身修行之类。故说忍是精勤中上。不由自饿苦身受诸热恼得胜涅槃。此中忍者。谓谛察法忍。由解了法终获涅槃。是常善故。不由苦身而能证会。复为遮彼邪见外道出家之辈。妄说异法教化他人。无益苦身令同己行。自他俱恼终无果益故。云出家恼他人不名无沙门。沙门者是寂静义。尸弃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多为生天而修梵行。希望后世受天妙乐。尔时彼佛为欲对治诸弟子众。说斯略教。
明眼避险途 能至安隐处
智者于生界 能远离诸恶
如人有眼能避险难终获安隐。此中眼者。谓是慧眼。眼有明照。与慧相应故名明眼。险途者。谓是二处。一是生天。二是恶道。虽复生天受诸胜乐。报尽之后还堕恶趣。安隐处者。所谓涅槃安隐常住。智者。即是善解方便修出离因。生界者。谓是三界众生。诸恶者。谓是愚夫杀羊祠祀求生天乐。智者了非不随其见。修出离行远彼邪途。
毗舍浮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多于持戒心生喜足不修胜行。又常乐说他人过失。以语以意恼害于人。为遮彼故。说斯略教。
不毁亦不害 善护于戒经
饮食知止足 受用下卧具
勤修增上定 此是诸佛教
此颂意明初遮口过不毁訾他次防意业不欲害彼。善护戒经等者。为对治彼不能证得沙门果故。令依教行求妙涅槃。要由戒净舍诸欲乐。及以苦身不同白衣诸外道辈。离二边过方契正修故。言饮食知止足下卧具者。谓在边房。受粗卧具。及兰若处常习定门。顺教勤修故。云勤修增上定此是诸佛教。
拘留孙驮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多希利养慢修善品。为欲遮彼。说斯略教。
譬如蜂采花 不坏色与香
但取其味去 苾刍入聚然
彼佛世尊。教诸苾刍。行入聚落乞食之时。不应坏彼施主敬心。喻若游蜂在于花处。少持轻蕊无损色香。趣得充虚勿生恼坏。又释云。苾刍之行有二端严。犹如妙花色香具足。持戒喻色具。定如香。乞食资身勿亏此二。
羯诺迦牟尼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自谈己胜毁訾于他。唯习多闻讲论义理。好相违逆乖上人行。为对治彼。说斯略教。
不违逆他人 不观作不作
但自观身行 若正若不正
时彼苾刍。由自持戒观他破戒。常乐伺求他人过失。是应作是不应作。令心散乱不能证解。为对治彼说初半颂。下之两句反上应知。正不正者。谓善恶行。
迦摄波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多乐习定。心生味著更不进修。为对治彼。说斯略教。
勿著于定心 勤修寂静处
能救者无忧 常令念不失
若人能惠施 福增怨自息
修善除众恶 惑尽至涅槃
勿著于定心者。劝勿放逸耽味于定。勤修寂静处者。谓是涅槃。劝彼速令证入见谛。由见谛理。是妙涅槃所生处故。能救者。谓是苾刍无忧。常令念不失者。显由见谛获斯果利长无忧恼。假令证定暂得无忧。由定不能断烦恼故。由有烦恼心不静息念不圆满。于未来世忧恼还生。若见谛理更不复退。诸余烦恼渐次断除。次一行颂明见谛者断余烦恼。次第之义初之三句。明断欲界烦恼。除悭贪垢故能行施等。其福渐增。又于圣人清净尸罗及行忍等息诸怨诤。由上二地等持力故。能除欲界散乱恶心。惑尽至涅槃者。若三界惑尽业累俱亡。契会无生证涅槃乐。
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性多烦恼造诸恶业。多行放逸不修善品。作少善时便生喜足。为三事故说其三颂。为遮恶行示善方便。令不忘念善品日增。于十二年中为无疱僧伽。说斯波罗底木叉略教。
一切恶莫作 一切善应修
遍调于自心 是则诸佛教
护身为善哉 能护语亦善
护意为善哉 尽护最为善
苾刍护一切 能解脱众苦
善护于口言 亦善护于意
身不作诸恶 常净三种业
是则能随顺 大仙所行道
此中初颂上句云。一切恶莫作者。明性遮罪俱不应作。遮其恶行事通三业。故云一切恶莫作。所有众善悉应奉行。故云一切善应修。心所行处悉皆调伏。故云遍调于自心。是则略明佛所教诫。次颂即是示善方便。初之三句如其次第。别护三业。故云善护身等。一一不作体皆是善。然生死涅槃皆由三业舍恶从善。劝令尽护。即解脱众苦故叹善哉。是故苾刍随其力分。常善护持能证常乐。次第三颂令不忘念。然于三时人多忘念。教令存意摄想现前。一于他人诘罪之时。应审护口以答于彼。勿令失念为卒暴言。故言善护于口言。二于先时所经欲境若起忆念。当善护心勿生爱著。故言亦善护于意。三于五处非所行境而作游行。他不与物而辄自取。所不应食而强食之。或时以身触恼于彼。离此诸过故。言身不作诸恶。此之三业常令清净名善苾刍。方是光显奉顺圣教。能随大师所行正道。然七佛世尊褒洒陀日。随机设教多少不同。初则六月。一为长净说其略教。次则五月。乃至释迦如来半月半月说斯略教。
毗钵尸式弃 毗舍俱留孙
羯诺迦牟尼 迦摄释迦尊
如是天中天 无上调御者
七佛皆雄猛 能救护世间
具足大名称 咸说此戒法
诸佛及弟子 咸共尊敬戒
恭敬戒经故 获得无上果
汝当求出离 于佛教勤修
降伏生死军 如象摧草舍
于此法律中 常为不放逸
能竭烦恼海 当尽苦边际
所为说戒经 和合作长净
当共尊敬戒 如牦牛爱尾
我已说戒经 众僧长净竟
福利诸有情 皆共成佛道
初有三颂结集所说。初一颂彰七佛名。言天中天者。一切诸佛皆是净天。由彼自证清净无上法故。释迦大师是天中天独能于此五浊恶世调难调者。号调御师。随机教化令得解脱。故曰天中天。次有二颂赞佛胜德。诸声闻众尊重戒经。次有二颂是结集引经。劝希出离勤修解脱。言汝当求出离者。发心舍俗修出离行。于无常等不应乐著。于佛教勤修者。谓得见道降伏生死军者。谓得修道。如象摧草舍者。譬如大象摧于草舍未劳尽力。智者亦尔。坏生死狱不假多时。依教奉行作自他利断诸结漏。于佛教中不为放逸。出烦恼海尽苦边际证妙菩提。次有二颂亦是结集所置。初序劝诫作长净意护戒殷勤宁死不犯。如牦牛爱尾不顾身命。次明所为福业回施有情广利无边俱成佛果。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第十四
四波罗底提舍尼法
摄颂曰。
非亲尼自受 舍中处分食
不请向学家 受食于寺外
从非亲尼受食学处第一
佛在王舍城竹林园中。时莲华色苾刍尼。自发愿言。我乞食时。得初满钵奉施僧伽。得第二钵自供而食。后因行乞见饥苾刍。复持第二钵。以用布施。缘斯断食。明日又乞。初钵施僧。得第二钵方欲自食。时邬波难陀从彼乞求。便持施与。身体虚羸。于大巷中闷绝倒地。诸居士见咸生讥议。自言出家无悲愍意。由苾刍尼事。讥嫌烦恼。制斯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