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律藏
-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
九十波逸底迦法
总摄颂曰。
故妄及种子 不差并数食
虫水命伴行 傍生贼徒请
初别摄颂曰。
妄毁及离间 发举说同声
说罪得上人 随亲辄轻毁
故妄语学处第一
佛在王舍城竹林园中时。具寿罗怙罗诸人来问世尊。所在妄说方处以恼于他。又因室罗伐城法手苾刍共南方善论义师。克日论义。遂便诡诈而不往赴。欺诳于彼。由违心事覆藏烦恼。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故妄语者。波逸底迦。
故者是决定心。表非谬误。言妄语者。谓对了知人违心异说。作诡诳言。名为妄语。此中妄语始从二种。极增至九。言九种者。谓五部罪及四破行。八谓三根及五部罪。七谓三根及四破行。六谓三时及以三根。五谓五部罪。四谓四破行。三谓三根。又有三种。谓妄语人生如是念。我当妄语。我正妄语。我已妄语。二谓正妄语时及妄语已。是故妄语极少。唯二无有一种成妄语者。言入波罗市迦妄语者。谓自称言得上人法。入僧伽伐尸沙妄语者。谓以无根毁他净行。入窣吐罗妄语者。谓在众中非法说法。入突色讫里多妄语者。谓说戒时自知有犯。作覆藏心默然而住。入波逸底迦妄语者。除向所说。四种妄语诸余妄语。皆是波逸底迦。由罪事殊妄成五部。言波逸底迦者。谓是烧煮堕恶趣义。又波逸底迦。但目于堕烧煮指其堕处。虽复余罪皆是其堕。依共许声。斯得堕称。犹如瞿声目其行义。于人等处行义。亦通众许瞿声。于牛处转堕亦如是。故无有过。又诸学处于方便位。皆悉许有。不敬圣教。波逸底迦。据斯少分堕义皆通。若实不见闻觉知。言见闻觉知。皆得堕罪。若忘不忘。或疑不疑于不见等处有见等想。于见等处有不见等想。起决断心违情而说。或于见等四事之中。更互而说。或时忘一余皆不忘。或时疑一余皆不疑。参杂而说。意欲迷彼。一一说时。各各得罪。起心欲诳。得责心罪。乃至发言前人未解。咸得对说恶作之罪。语所言事身亦表知。同得本罪。实见见想而言不见者。得根本罪。实见生疑便云我见。或云不见。得恶作罪。若实不见而有见想说见无犯。若实不见而有疑心。便云我见。得恶作罪。此皆由想有差别故。而罪轻重。然于境事或有或无。若苾刍身著俗衣。或外道服。他有问言。汝是何人。答云。俗人。或云外道者。得波逸底迦。凡著外道服及作俗形者。得恶作罪。若作裸形外道容仪者。得窣吐罗罪。不由于此便成舍学。无犯者称彼三根。依想陈说此妄语罪。四支成犯。一是苾刍。二作妄心。三说语分明。四前人领解。所余学处与言相应者。咸应类知。佛之弟子言常说实不应为盟自雪。表他不信故设被诬谤。亦不应作誓。
毁訾语学处第二
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时六众骂诸苾刍为挛跛等。由出家事不忍烦恼。制斯学处。若复苾刍毁訾语故。波逸底迦。
言毁訾语者。明所犯事。故者第五转声目因起义。由此为因得波逸底迦罪。若无故字义不相属。诸余故字类此应知。若苾刍作毁訾意。或由嗔忿。或因傲慢于苾刍处八种毁訾。不问前人生耻不生耻。咸皆有罪。言八种者。一氏族。二工巧。三形相。四疾病。五破戒。六烦恼。七无戒。八非类。言氏族者谓婆罗门刹帝利薜舍戍达罗。若言汝是婆罗门刹帝利种。得恶作罪。由作毁他心故。若言婆罗门刹帝利所有工巧汝当学之。亦恶作罪。若言汝是薜舍戍达罗种或下贱所生。皆得本罪。言工巧者。营业不同。复有多种。谓捕鱼人客缝人铁瓦竹木剃发等人。舞乐奴婢贱品佣赁。以斯等业讥骂前人。或言。汝当学此。或言。汝当营作。言形相者。谓挛跛侏儒等。言疾病者。疥癞痈疽等。言破戒者。谓五部罪等。言烦恼者。谓嗔恨恼嫉等。言无戒者。谓先犯重人。谓求寂时及近圆后而犯重禁。或近圆日众不和合。是贼住人半择迦类坏苾刍尼。或是非人狂心恼逼聋盲喑哑。此等诸事毁訾他人。若实若虚他领解时。咸得本罪。言非类者。如言汝是苾刍尼式叉摩拏。室罗末尼罗。室罗末尼离。皆得恶作罪。若毁苾刍尼乃至俗人。咸得恶作。若苾刍尼毁苾刍尼时。亦得堕罪。若毁苾刍等得恶作罪。若求寂等于苾刍等。以上诸事而毁訾言。咸得恶作。诸余学处类此应知。对中方人作边地语。对边地人作中方语。若他解者得根本罪。若不解者得恶作罪。为书印等亦皆恶作。此事此事想。于六句中。四犯二无犯。其无犯者。若以种姓简名而说。谓婆罗门苾刍某甲。又无犯者先非恶心错误而说。或为教诲意。或作饶益心。犯缘同上。
离间语学处第三
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因六众苾刍依门徒事。由摄受门徒烦恼。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离间语故。波逸底迦。
言苾刍离间语故者。谓作恶心令他离间。而发其语。或求资生。或作无益。或性嫉妒。或为福业事。谓读诵依止等。若苾刍于一离一于一离二。于一离多。于一离众。或于二离一等。乃至于众离众句亦如是。然于此中事有轻重。罪名无别。若苾刍有离间意。向余苾刍作毁訾语。欲令斗诤。言某甲苾刍曾于某处。数作如是不饶益语。作此语时得恶作罪。若以氏族等而陈说者。随事轻重得罪不同。为离间语时。令他解了便得本罪。不要待他为离间事。或身在空前人在地。或身在地前人处空。或身在界内他在界外。或身在界外他在界内。或俱界内。或俱界外。皆得本罪。若离授学人同善苾刍。或于求寂离间苾刍。或复翻此及先犯人等。并得恶作。为离间意他不了时。但恶作罪。此事此事想。六句如上。其无犯者。作利益心。或于恶友令其离间。犯缘同上。
发举殄诤羯磨学处第四
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时六众苾刍如法羯磨。殄诤已而更发举。由起诤事不忍烦恼。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知和合僧伽如法断诤事已。后于羯磨更发举者。波逸底迦。
言知者。谓知羯磨事是如法。或自能知。或因他知。言和合者。非是别住也。谓诸苾刍界内和合现前作法。应与欲者与欲。应呵者不呵。有十四人是不应呵。一愚小者。谓思其恶思说其恶说。不应为事而强为之。二无知者。谓不持三藏。三不分明者。谓不闲文义。四不善巧者。于诸言义不善分别。五无羞耻者。谓犯波罗市迦。六有瑕隙者。谓曾斗诤人。七在界外者。谓居界外或虽界内而离闻处。八异居者。谓居界内而处于空。九治罚者。谓在界内被众舍置。十言无轨则者。谓具口四过。十一舍威仪者。谓从座起去。十二不住本性者。谓苾刍学处不肯勤修。于非所为而常乐作。十三尽形治者。谓授学人。十四众为作如法羯磨。何者是应呵人。谓清净人言有轨则。住在众中威仪不舍。住本性人。若秉非法羯磨呵并成呵。虽为其人秉如法事。情不乐欲呵亦成呵。如差十二种。若求寂及正学女为受具时。或求寂女。与二六法及与遍住。乃至出罪。若解其事呵亦成呵。言僧伽者。谓四人等若少一人非僧伽故。作法不成。若以授学人而足众数。或以俗人。或扇侘类。或先犯重。或坏尼者。或造无间。或是外道。或归外道者。或贼住者。或众不和。或不共住。或行遍住。或是聋人。或不解语。或党足非党。或复翻此。或众在地彼在空中。或时翻此。用如此等足众数者不成作法。得恶作罪。若众为众作羯磨者。得窣吐罗罪。以是破僧方便故。言如法者。谓如佛所说法如人和。名为如法。若异此者。名为非法。此有五种。一非法别。二非法和。三如法别。四似法别。五似法和。言非法者。谓不合解而解。或白二白四不作白而作羯磨。或复翻此。是名非法。言似法者。谓不合羯磨而作羯磨。或前作羯磨后作白。是名似法羯磨之法。过便成就。减则不成。若以授学人等为行筹者。应知此亦不成羯磨。若为作舍置羯磨。当时睡者闻白亦成。若睡眠入定人。但得闻白咸成足数。或时合众既作白已。并皆睡者亦成舍置。若于睡时而作白者。不成舍置。若作白时有难事起。乃至一人得闻。其白亦成舍置。乃至七种羯磨有成不成。准上应说。苾刍羯磨。望苾刍尼所作羯磨。其事皆别。唯除二部共所作法。言诤事者。事是诤所依。由托此事诤竞便生。诤有四种。一评论诤事。二非言诤事。三犯罪诤事。四作事诤事。此中差别有其多种。如广文说。言如法断诤事已除灭者。谓事消殄。言发举者。谓于其诤善为断讫恶心遮止欲毁破。故名为发举。此中犯者。若知此评论诤事。或余诤事如法除殄。为除殄想。或复生疑而毁更发举。得波逸底迦。不如法殄作如法想疑而遮止者。得恶作罪。法与非法作非法想。而发举时。二俱非犯。有五种人发举羯磨。一是主人。二秉法人。三与欲人。四述情见人。五是客人。于所秉事若初中后咸悉知者。名为主人。当时众内秉羯磨者。名秉法人。有缘不集名与欲人。于此诤中宣陈己见。名述情见人。有五种人非法宣陈己见。一别部住人。二未近圆人。三已被治人。四法所被人。五犯重人。此五言时咸非应法。若于初中后不能了知。名之为客。前三发举。便得本罪。后二破时。但得恶作。苾刍毁尼。亦得恶作。若发举时。以言告彼前人知解。便得本罪。
与女人说法过五六语学处第五
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时邬陀夷苾刍善知身相。见诸女人说其阴处。有异记验因为说法。招致讥嫌。遂便遮制。由观利益。复更开听齐五六句。时六众苾刍故增句说。以猕猴等为有智人。因说法事淫染过限。待缘讥嫌烦恼。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为女人说法。过五六语。除有智男子波逸底迦。
言女人者。谓能解知善恶言义。言法者。谓是如来亲所宣说。或声闻所说。亦名为法。言过者。谓于五六语更多为说。言五六者。五谓五蕴如言色是无常。受想行识亦复无常。六谓六根。如言眼是无常。乃至意亦无常。五六相应所有言语名五六语。此中犯者。谓过五至六过六至七。其无犯者。对有智男子。谓是人趣识善恶言。或在家人。或出家者言说容仪皆无淫滥。名有智人。又有释云。设对女人说亦无犯。犹如舍戒对有智男。虽曰女人智同男子。由对此女无邪说故。又无犯者。谓于阁上为说五语。下至中层足成六语。下至地时加至七语。此由处别。虽说无犯。或时彼女所诵之业过数咨问。或是聪明转生疑问。或苾刍语吃。或性急频言。若答若过并皆无犯。无智男子无想及疑等。若过五六语作过。五六想疑境想句数如上应思。若半择迦等。或无识知人。或蔑戾车。或眠醉入定。或愚憃或男无欲意女有染心。或时翻此。皆得恶作。纵是聪敏。亦不应说。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第八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第九
尊者胜友集
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与未近圆人同读诵学处第六
尔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时六众苾刍共未近圆人。齐声读诵。如婆罗门。諠哗杂乱致招讥损。其事同前。由慢法烦恼。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与未近圆人。同句读诵教授法者。波逸底迦。
言未近圆人者。除苾刍苾刍尼。所余人是。言人者。假而非实。由四种义假说为人。谓顺世俗故。易为言说故。又闻无人生恐怖故。为陈自他得失事故。言同句者。谓同句说或先句说。或同字说。或先字说句者。所谓一伽他中四分之一。俱时而说。名为同句。若阿遮利耶未说之时。弟子在先抄说。是名先句。授谓授与。受学之人。法谓十二分教。又有说云。此中法者。谓与毗柰耶相应之法。既遮未具具便非犯。若苾刍于所授人实未近圆作未近圆想疑。或同句或先句。或同字或先字。而授说者。得波逸底迦。于近圆人作未近圆想疑。得恶作罪。或非人傍生。或狂乱心。或苦受所缠痴聋盲等。同句说时。咸得恶作。以同句等望未圆人。应作四句。随事应思。法作法想疑。如前应说。若有俗人为求过失。或偷法心。或无信敬。或无所知。或是外道以与律教相应之语。令彼听者。彼若闻时。皆得堕罪。若贼乐闻为说罪相。或令听戒经。或在王处。或信敬人。或是首领并皆非犯。有五种人不应为说毗柰耶藏。谓性无所知。强生异问。或不为除疑而发于问。或试弄故问。或恼他故问。或求过失故问。返上五人为说非犯。无犯者。若语吃若性急。言若同诵为正文句。若教授时。先告彼言。汝勿与我同时而说。虽同无犯。若未近圆作近圆想及在后说想。并非法想。并皆无犯。因授法言。次明授受行法。四威仪中。皆得授与。其受法者具三威仪。为敬法故。不应眠受。弟子之法。若老若少。到彼师所合掌鞫躬。亦申请问。四大安不。应生敬仰。直心无谄。请决所疑一心善领。不令忘失。若无疑者如常受法。礼足而退。若师出行随后而去。若师坐者自应蹲踞。或处卑座。其师亦应敬彼学徒。勿生轻蔑。虚心授与。于法无吝。善领善答。有忍有悲。无怀恚恨。令受业者情无疲恼。常给侍者应数教授。性愚钝者亦应偏教。若作吟咏之声。而授法者。得恶作罪。若说法时。或为赞叹。于隐屏处作吟讽声诵经非犯。不应读诵外书典籍。若为降伏异道。自知有力。日作三时。两分胜时。应学佛法。一分下时。应习外典。不计年月以为三分。夜亦三时。初后习定诵经。中间系心寝息。若作婆罗门诵书节段音韵。而读诵者。得越法罪。若方言若国法随时吟咏为唱导者。斯亦无犯。苾刍尼律亦应习学。尼来请学如法教示。若有疑问善为开释。若讲诵时忘其因缘所在方处者。于六大城随一应说。若忘国王并大施主及邬波斯迦名者。应随意称。胜光大王给孤独长者。毗舍佉邬波斯迦。若论昔日本起因缘者。国云婆罗痆斯。王名梵摩达多。长者云珊陀那。邬波斯迦云邬褒洒陀。又苾刍住处常于月八日及十四日。至小食时鸣健稚集大众。设香华听经法。有外道来应设方便令彼出去。应请耆宿情存虔敬。善威仪者宣说圣言。不应求利以为活命。得恶作罪。若说非法。上座应遮又说法人不应多领门徒以为侍从。彼自随行者无犯。既至彼已踞师子座下垂双足。若读经者前置高案。用承经典。严设香华。说法之师。若他不请辄为人说。得越法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