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嘉兴藏
- 鹤峰禅师语录
鹤峰禅师语录
披云台
芒鞋竹杖陟披云。石屋烟霞有主人。满目湖光山影秀。欲来此处寄孤身。
登凤凰山作
客路终年汗漫游。凤凰山冷石城秋。长江何处堪留锡。一片飞帆带月流。
歌词
茶歌四首
我来山中绝顶栽茶。钁头钁尾聊且作家。磊落高风施大用。刀耕火种老生涯。
我来山中时复采茶。尘世如何及得我家。乘兴提筐过别岭。满身烟雾意无涯
我来山中学炒新茶。斗锅烈火还我作家。翠微香霭流青嶂。又听鸣蛙鼓水涯。
我来山中汲水煎茶。松风竹雨煞是仙家。会得其中三沸意。满倾几盏乐天涯。
和中峰国师乐隐词十六首
江海云笼。南渡传宗。泛一苇可祖相逢。忍看红雪廓彻心空。应且埋头且匿迹且藏锋
直入千峰。谩讶高风。隐考槃深覆云中。何夸洞府匪比仙踪。观林有狮穴有虎潭有龙
出尘不羁。入谷方栖。托幽清心自圆机。云留竹榻月掩柴扉。才避喧哗避奢侈避争非。
粝食黄齑。仅得便宜。甘贫志事理何疑。禅余挹翠性狎寻嬉。惊惕春脚逝。水澌落花飞。
省世浮奢。习静禁哗。觅片地聊展袈裟。承霜承月载轮载车。但倩谁论倩谁诺倩谁夸。
一雨均加。万卉萌芽。适时候满眼烟花。披云作幔剪棘为家。方可以坐可以卧可以茶。
春笋可餐。淇竹非删。养绿筠密护禅关。潜心畜意山麓林间。得歇复歇静复静闲复闲。
初步虽艰。醒后尤难。真法王德化人寰。英灵俊快一镞三关。会是白云是绿水是青山。
登此南楼。新月如钩。遍游览蹑屐寻幽。碧阴穿宝玉露承瓯。瞻岸白苹汀。红蓼楚江秋。
紧缚重笆。园有奇花。醒午梦蝴蝶翩斜。香光袭翠藻影芬华。称闲焚香闲敲韵闲品茶。
难休能休。滞癖皆勾。明此事何用驰求。蜎飞共命异类同俦。任泥犁苦天宫乐佛国游。
拔距龙蛇。光芒可加。照乘珠系衣何奢。卓锥山谷飞锡水涯。贪弄春花攫夏云书秋霞。
不堕思量。物我俱忘。若个人象座狮床。应机施设禅窟诗肠。恰称性语逍遥乐自在香。
践履寻常。乘兴颠狂。虽散逸光阴匪长。乐于圭宝隐于蜗房。惜蝉欲歇日初短天又凉。
道莫能穷。行解相同。习修证从上流风。松根杖碧花底趺红。指石榴花金莲蕊玉芙蓉。
质合樵翁。性若仙童。在人间世事疏慵。浮华绮丽隐逸其中。效凤栖竹豹藏谷鹤巢松。
行状
临济三十三世鹤峰和尚讳济悟。吴门费氏子。父思梅母顾氏。年十二有出尘想。父母可之。送至松陵罗汉寺礼瑞芝光律师而雉度焉。年满二十即造万峰剖石师伯许进具足戒。自此慧发乃以心地不明为忧。谓人曰今之说禅故。多皆未若具和尚之响应如雷也。遂往依之。始于佛日堂中体究本来面目。每叹曰面目不识安得为人。夫子之道费而隐非我欺也。饮食睡眠刻不放下。一夕为灯花一爆。话头不觉粉碎。乃云灯光眼光大地光铓。月不敢白金不敢黄。回途得妙枫落吴江。首座闻之曰。堂头室中添一筹矣。师以淆讹未尽触处用心。时檗庵亦以淆讹有碍。自灵岩来参灵隐。隐即别立一堂令师与之共相砥砺。隐之勘辨愈毒愈辣。一日隐乃痛捶一僧。师从傍顿明下载清风。又作偈云掌掌天难覆髑髅识尽干日不知火爇冰高水自寒难难可惜空花灯上残。隐以为此语不但压倒檗庵。即有鼻孔衲僧亦无有不。压倒也。寻命之职为众激扬而咸服其调摄。渐以事烦而生隐心。故游西江之景德。又栖京江之宝觉。灵隐遣书责之。归而授法焉。康熙六年之夏也。佛眉继席双径乃以濮水之福善。而为师最初开法之地。彼中士大夫聆其旨要。甚生庆幸。嘉禾保社于斯为盛。四方之慕日起。故姑苏之宝树。当湖之竺隐。桐溪之寂照。靡不虚席以相迎也。及主福寿大有疲于津梁之状。云水至者俱惋辞却之。惟以戒雷辈日夕研穷以明宗趣。到老而志不衰唯此一事耳。丁卯秋仲知身不久。一切谢绝。病作而药石亦谢。非有定力而前知者其能之乎。九月十一日起浴。说偈而永诀矣。入室之子四人。师之生也。天启丙寅九月二十日示寂也。康熙丁卯九月十一日住世六十有二。戒腊四十有四。塔建本寺开山和尚之左也。语录若于卷板存楞严藏中。诗文佳处自成机杼。总由性出不事雕琢。性又澹宕颇多古人之雅。人言师之囊橐一无长物而高之。予曰小之矣。夫为知识取其道眼则可如无长物为高不犹同夫丐者耶。此可愈乎贪多务得之辈耳。若知其生平之所重而重之。是真能重鹤兄矣。
同门弟慧辂顿首谨状
鹤峰悟禅师塔志铭
敕授文林郎知山东峄县事桐溪仲弘道撰
和尚讳济悟号鹤峰。临济座上为三十三代。本籍吴门费氏裔。父思梅母顾氏。幼见师敦礼释迦知有夙慧。遂送松陵罗汉寺光律师瑞芝剃染。时盖十二岁云。稍长受具于万峰剖石和尚。夙夜修持不怠。时灵隐具老人住佛日见师而异之。命参本来面目。师见灯花爆遂有省。后同檗庵和尚打七于大悲堂。逢具老人警策邻单侍者。师闻之遂大澈法源。偈载行状中不具述。自是华严广孝显宁径山天宁诸刹历充首规。具老人深相器重。迨分卫江西景德镇。则结茅施茶开辟古路。种作利济不倦一方。皈依者甚众。师归灵隐具老人益加印合。遂授衣钵焉。于是受京江之请。开堂于云阳宝觉寺。五年之间宗风丕振。吾里福善寺慕师高风。遂敦请移锡。使命再三得师遘止。时即有五鹤来巢殿庭。都人士观者咸以为与师号相符。殆天意也。莅众十年凡正殿后楼莫不巍然金碧。葺而新之。中逢饥岁云厨罄如。师则封灶绝烟与众同馁。于是远近闻者莫不负米担薪求师举火。福善复兴。亦丛林中一段佳话也。自是退休于。姑苏之宝树。当湖之竺隐。而桐溪之寂照。又相迎请。不得已再行驻锡三年。即举同门句公和尚主席。而退老于吾里之福寿禅林。盖闭门却扫遂初志也。岁丁卯八月距辞寂照之日已复四年。偶染微痾遂有终焉之意。至九月初旬索历择日沐浴更衣。作偈别众。有生日前重阳后。趁此时光。踔然便走。之句。果于十一日遂趺逝焉。呜呼师在濮水二十余年知交甚广。惟与予及我友高子玉涵尤相友善。临终我两人合掌恭送。师遂以后事托高而以诗序及墓铭托予。今玉涵竭力营其丧葬。可谓不负托矣。而塔铭尚迟迟未就。予果何心敢负师委乎。师生于天启六年九月二十日。寂灭于康熙念六年九月十一日。世寿六十二。僧腊四十有四。示寂后门人戒雷若水等卜葬于本寺开山和尚塔院之左。置桑地二亩三分于山门之内。取租以为春秋扫塔之费。为经久计也。遂系之以铭。铭曰。
三峰分派。双径汇源。京江显化。濮水指南。衍灵隐之法乳。在福寿而归全。道似川流而益永。塔如岳峙而弥坚。
跋
和尚赋性真纯。禀资高简。故所著法语诗偈字字皆从妙净明心流出。不落名句文身识相。如摩尼宝珠颗颗皆圆随机取给。便与倾出一栲栳也。雨窗岑寂焚香展诵。则于行墨间别有无量异光转注。又如日轮涌现。一时昏翳廓然开霁。伟矣哉根本智光若是。其干还造化者乎。自念钝根以蠡测海。虽复潜心体会。不觉望洋而叹。盖和尚泛教海余波。衍滹沱正脉。沾沾乎灌溉福田。汲引方来。若庐岳江浙近而至于今桐川寂照皆其所建法幢立宗旨处也。至若耽枯喜寂乐于恬退那有工夫与俗人拭涕。一副冰雪心胸则又性使然矣。法华言独王顶上有此一珠不以与人今和尚则不然。和盘托出遍周贫窭。无不从此法界流究竟还归此法界。读斯录者报恩有分。
壬戌夏五下浣四日 华亭学者能印顿首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