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嘉兴藏
- 阅藏知津
阅藏知津
佛地经论(七卷) (南次北节)
亲光等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经是佛住净土,为妙生菩萨说五种法,摄大觉地。所谓清净法界,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论释法相,最为详明。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三卷) (南离北弗)
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
有论无经,文来未尽。
文殊师利菩萨问菩提经论(二卷) (一名伽耶山顶经论) (南离北弗)
天亲菩萨造 译人同上
有经有论。
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十二纸) (南优北钟)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
说瑜伽自性三十七圣位,所谓十六菩萨,八方内外大护,及法界身。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密多理趣释(二卷) (南竟北稿)
译人同上
释本经字句,理趣,种种表法义门。
般若波罗密多理趣经大安乐不空三昧真实金刚菩萨等一十七圣大曼荼罗义述(二纸半) (南竟北隶)
大兴善寺三藏阿目佉金刚依释略序
述金刚菩萨名义表法之句。
瑜伽金刚顶经释字母品(二纸欠) (南取北止)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
释遏阿等五十字门义。
仁王般若陀罗尼释(六纸余) (南学北杜)
译人同上
诸教决定名义论(三纸半) (南壁北古)
圣慈氏菩萨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明一切教中诸根本字,彼如实义,所谓唵字最为上首,及吽字阿字等,即三身及金刚三业等。
圣佛母般若波罗密多九颂精义论(七纸半) 同上
胜德赤衣菩萨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佛母般若波罗密多圆集要义论(二纸半) (南书北星)
大域龙菩萨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六纸余) (亦名瑜伽总持教门说菩提心观行修持仪) (南壁北回)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阿阇梨译
似即自述。
事师法五十颂(二纸半欠) (南优北言)
宋西夏沙门日称等译
马鸣菩萨依秘密教略出。
大智度论(一百卷) (有僧睿序) (南友投分切磨箴规仁慈隐北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
龙树菩萨造 姚秦北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
缘起论(半卷)。释初品(尽三十四卷)。释摩诃般若波罗密经九十品,惟初品具译全释,故有三十四卷,余皆什师十倍略之,取其足以开释文意而已。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论(三卷) (亦名金刚能断般若) (南次北受)
无著菩萨造 隋南天竺沙门达磨笈多译
成立七种义句,一种性不断,谓护念付嘱。二发起行相,谓问答住降。三行所住处,有十八种,略为八种。四对治,谓十八住中各有二种对治。五不失,谓离增益损减二边,如经中处处云即非是名等。六地。谓十六处,显示信行地,证道住处。是净心地,后上求佛地七立名,谓金刚能断义。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论颂(七十七偈) (南次北颠)
无著菩萨造 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论(三卷) (南弗北受)
天亲菩萨造 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
释经,及无著颂断二十七疑。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论释(三卷) (南弗北亏)
无著菩萨造颂 世亲菩萨造释 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
与上同本,而不列经文,后附略明般若末后一颂赞述,即义净作。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破取着不坏假名论(二卷) (南离北弗)
功德施菩萨造 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译
妙法莲华经优波提舍(二卷) (南离北亏)
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共昙林等译
婆薮盘豆菩萨(此云天亲)。广释序品,及方便品,略释七喻等。
妙法莲华经论优波提舍(二卷) 同上
元魏中天竺沙门勒那摩提共僧朗等译
与上论同。
大般涅槃经论(九纸余) (南弗北颠)
元魏沙门达磨菩提译
婆薮盘豆菩萨,释迦叶菩萨所问偈。
涅槃本有今无偈论(与上同卷)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天亲菩萨造,兼释诸行无常偈。
遗教经论(一卷) (南离北颠)
天亲菩萨造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述曰:“此经本是小机所见,属阿含部。而天亲以七分解释,建立菩萨所修行法,则是开小成大。”
阅藏知津卷第三十四
(比丘恒圆 宝光 本光 若水
融石 石隐 以朴 汇白
各三钱玉成 允宗 契石
问西三钱五分)
嘉兴大藏经 阅藏知津(第卷-第卷)
阅藏知津卷第三十五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
大乘论藏 释经论第一之二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四十卷北作六十卷) (南颇牧用军最北用军最精宜威)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
将释经义,总启十门。第一起教因缘,谓因缘各开十义。第二藏教所摄,谓三藏中,正经藏摄,亦摄余二,于二藏中,菩萨藏摄。又权不摄此,此兼摄权,于五教中,唯圆教摄,此亦摄余。第三义理分齐,略显四门,一所依体事,二摄归真实。三彰其无碍。四周遍含容,又各十门,以显无尽。第四教所被机。前五拣非器,后五彰所为。五拣非器者,一无信非器。二违真非器。三乖实非器。四陕劣非器。五守权非器。五显所为者,一正为一乘圆机。二兼为信向成种。三引为权教菩萨。四权为二乘。五远为凡夫外道阐提。第五教体浅深,略明十体。一音声,二名句文。三通取四法。四通摄所诠。五诸法显义。六摄境唯心。七会缘入实。八理事无碍。九事事无碍。十海印炳现。后二正是经宗,融取前八,无所遗矣。第六宗趣通别,总为十宗。一我法俱有。二法有我无。三法无去来。四现通假实。五俗妄真实。六诸法但名。七三性空有。八真空绝相。九空有无碍。十圆融具德。今经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不思议为宗。第七部类品会。一彰本部。二显品会。三明支类。四辨论释。第八传译感通。第九总释经题。初解经题。二明品称。解经题中十门分别。一通显得名。二对辨开合。三具彰义类。四别释得名。五展演无穷。六卷摄相尽。七展卷无碍。八以义圆收。九摄归一心。十泯同平等。第十别解文义,亦有十例。一本部三分科。二问答相属科。三以文从义科。四前后褶叠科。五前后钩锁科。六随品长分科。七随其本会科。八本末,大位科。九本末遍收科。十主伴无尽科。此后乃随文科释。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六十卷北作九十卷) (南精至丹北沙至禹)
即清凉山澄观自释前疏。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三十卷) 稷税熟
即前疏中悬谈合钞别行。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三卷北作四卷) (南丹北迹)
唐京大荐福寺沙门法藏述
开释如来海印三昧一乘教义,略作十门建立。一乘第一。教义摄益第二。古今立教第三。分教开宗第四。乘教开合第五。起教前后第六。决择其意第七。施设异相第八。所诠差别第九。义理分齐第十。
华严经指归(一卷) (南青北迹)
唐京大荐福寺沙门法藏述
一说经处。二说经时。三说经佛。四说经众。五说经仪。六辨经教。七显经义。八释经意。九明经益。十示经圆。于十门中,各明十意。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二卷) 同上
唐京大荐福寺沙门法藏述
一三宝章。略作八门。二流转章,略作十门。三法界缘起,略陈四门。四圆音章,略作四门。五法身章,四门分别。六十世章,义作二门。七玄义章,又分十门。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之钞(三十卷) (前有宗密经序)
治本于。
唐终南山草堂寺沙门宗密述
将释此经,十门分别。一教起因缘。二藏乘分摄。三,权实对辨。四分齐幽深。五所被机宜。六能诠体性。七宗趣通别。八修证阶差。九通释名题。十别解文义。
佛说阿弥陀经疏(七纸) (南青北百)
唐新罗国沙门元晓述
三门分别。初述大意。二释经宗致。三入文释。(正宗分中,以发菩提心,释多善根福德因缘,名为正行,一日乃至七日持名,名为助行。)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 (南法北约)
陈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此经以心观为宗,实相为体,所言佛说观无量寿佛者,佛是所观胜境,举正报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众,观虽十六,言佛便周也,从能说,所说人以立名,以心观净,则佛土净,为经宗致,生善灭恶,为经力用。大乘方等而为教相,二藏明义,菩萨藏收。渐顿悟入,此即顿教。从如是,讫清净业处,为序分。从尔时世尊放眉间光,讫诸天发无上道心,为正说分。尔时阿难白佛下,讫经。为流通分。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四卷今作八卷) (北主南[○@缺])
维摩诘所说经注(六卷北作十卷) (前有僧肇序) 务
维摩诘所说经疏(十卷) (元朝藏中谦字号南北二藏并[○@缺])
记(六卷) (元朝藏中谨字号南北二藏并[○@缺])
四教义(六卷) (南弊北同)
天台山修禅寺沙门智顗撰
第一释四教名,为五:一正释。二核定。三引证。四料简。五明经论用教多少不同。第二辨所诠。为四:一约四谛理。二约三谛理。三约二谛理。四约一谛理第三明四门入理,为五:一略辨四门相。二正明四门入理。三悉檀起四门教。四约十法成门义。五信法两行四行不同。第四明判位不同。为六:一约三藏教位,明净无垢称义。二约通教位,明净无垢称义。三约别教位,明净无垢称义。四约圆教位,明净无垢称义。五约五味以结成。六明经论教多少。第五明权实。第六约观心。第七通诸经论。此三科未说,盖是维摩诘经玄义少分也。
金光明经玄义(二卷) (南遵北会)
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录
总释五章,为二:初生起,二简别。别释五章,为五:初释名。又五:一通别。二翻译。三譬喻。四附文释。五当体释。后更约观心释。就第三譬喻中,先破旧解,次为三意:一标十数。二释十相。三简十法。十数者,谓三德,三宝,三涅槃,三身,三大乘,三般若,三菩提,三佛性,三识,三道也。释之与简,具在本文。四附文释者,即指所诠事理名金光明,不约譬也。五当体释者,俗本无名,随真立名,法性之法,可尊可贵。名为金。此法性寂而常照,名为光。此法性大悲,能多利益,名为明。即是金光明之法门也。后更约观心释者,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也。还约十种三法,始于三道,终于三德,一一不离现前一念之心,具显金光明法性,明六即位也。第二辨体,为三:一释名。二引证。三料简。释名者,法身法性,是经体质,余二在本文。第三明宗者,但用佛果为宗,何者,法性常体,甚深微妙,若欲显之,非果不克,当知果是显体之枢要也。第四明用,灭恶生善为经力用。忏品灭恶,非不生善,赞品生善,非不灭恶。互说一边尔。空品双导,忏不得空,恶不除灭。赞不得空,善不清净。四王品已下,护经使宣流通,还是生善,攘灾令去,还是灭恶也。第五判教相者,方等满字,通别通圆,约五味,则生酥摄。约四藏,则杂藏摄。(四藏,谓声闻藏,菩萨藏,佛藏,杂藏也。)
金光明经文句(六卷) (南约北盟)
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录
判三分云:夫三段者。不可杜断隔绝,序本序于正通,序则有三义,正本正于序通,正亦三义。通本通于正序,通亦三义。上中下语皆善故,又众生得道,根性不同,何容序无滋味,流通歇末耶!今从如是我闻,入寿量品,讫天龙集信相菩萨室,为序段。从尔时四佛下讫空品,正说段。从四王品下讫经,流通段。序有三义:一次绪,谓如是我闻等。二叙述,谓是时如来等。三发起,谓其室自然广博等,正宗中,寿量明常果为宗,常果契性,性即是体,二义宛然。忏悔品灭恶,赞叹品生善,空品导成,即是经用也。流通品凡为七意,四天王至散脂五品,明天王发誓,劝奖人王,弘宣此经(一)。正论善集二品,明人王弘经,天王祐助,亦是示往日弘经方轨(二)。鬼神品,明听经功德(三)。授记品,证听经功德不虚(四)。除病流水二品,引昔听经之功德,证今护持之非谬(五)。舍身品,引昔行经不惜躯命,戒劝师弟勿吝法财(六)。赞佛品,明诸菩萨称扬佛法,能宣所宣,利益深重(七)。
盂兰盆经疏(一卷) (南青北百)
唐充国沙门宗密述
一教起所因。二藏乘所摄。三辨定宗旨。四正解经文。然以大乘法门,判作人天乘摄,可谓深经浅解,未免堕依文解义之咎矣。
首楞严经义海(三十卷) (前有曾怀咸辉二序) (南九州禹北剪颇牧)
宋长水沙门子璇集义疏注经并科 泐潭沙门晓月标指要义 吴兴沙门仁岳集解 福唐沙门咸辉排经入注
十门分别:一教起因缘。二藏乘分摄。三教义分齐。四所被机宜。五能诠体性。六所诠宗趣。七教迹前后。八传译时年。九通释名题。十别解文义。
大佛顶首楞严经会解(二十卷) 绵邈
师子林沙门惟则,集九家解,并为补注。一兴福悫。二资中沇。三真际节。四槜李敏。五长水璇。六孤山圆。七吴兴岳。八泐潭月。九温陵环。
请观音经疏(一卷) (南烦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