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藏知津


  唐南天竺沙门金刚菩提译

  明使者即遮那化身,能满种种愿,及证无上菩提,。

  佛说圣宝藏神仪轨经(上下同卷) (南命北止)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

  明求者得大富,饶益有情,及成就牟尼一切事。

  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二纸欠) (南才北知)

  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

  展转校量,推极于菩提子,并说外道置死子于树下,得重生事。

  佛说校量数珠功德经(一纸半) (出天息灾新译文殊根本仪轨经中) 同上

  唐迦湿蜜罗国沙门宝思惟译

  与上经同。

  文殊所说最胜名义经(上下合卷) (南优北群)

  宋西夏沙门金总持等译

  此与经部内佛说最胜妙吉祥根本智最上秘密一切名义三摩地分相同,而最初归命文殊,及金刚手,似即观彼经以成行法,故仍从汇目,入仪轨中。

  圣妙吉祥真实名经(一卷) (南思北澄)

  元土藩沙门释智慧译

  前有文殊菩萨发菩提心愿文,中明五智勇识真实名句,后有文殊一百八名赞,又文殊赞,哀请摄受偈,发愿偈,六波罗密偈,回向文咒。

  圣救度佛母二十一种礼赞经(三纸) (南履北言)

  元翰林学士安藏译

  有二十二像,每像有七言颂四句,后有结偈真言。

  佛说一切如来顶轮王一百八名赞经(一纸) 同上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纯偈赞,无咒语,而是密宗。

  赞扬圣德多罗菩萨一百八名经(四纸) (南尽北则)

  宋中印土沙门天息灾译

  前后皆有偈,持者亦得生极乐。

  七佛赞呗伽陀(二纸余) (南竭北言)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

  七佛及弥勒并回向结赞,皆是梵语。

  曼殊室利菩萨吉祥伽陀(一纸半) (南兴北言)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

  纯梵语。

  曼殊室利菩萨吉祥伽陀(纸余) (南竟北杜)

  译人同上

  即上重出。

  佛说文殊师利一百八名梵赞(三纸半) (南深北言)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

  先有偈,次梵赞十九节。

  圣金刚手菩萨一百八名梵赞(三纸半) (南夙北言)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

  共二十会,纯是梵语。

  佛说圣观自在菩萨梵赞(二纸欠) (南临北言)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

  共八赞,皆梵语。

  圣多罗菩萨梵赞(六纸欠) (南履北言)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犍椎梵赞(七纸半) (南深北言)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

  八大灵塔梵赞(一纸半) (西天戒日王制) (南夙北言)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

  三身梵赞(一纸余) (南夙北言)

  译人同上

  此赞皆纯梵语,无华言。

  受菩提心戒仪(三纸) (南竟北隶)

  (普贤瑜伽金刚阿阇梨集)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

  先归命,次供养,次忏悔,次三归,次受菩提心戒,共五法,有偈颂,长行,两番明之,偈颂中,五法各有咒,长行后列五佛名。

  此以大菩提心,受普贤金刚职,为一切秉密教者受持之本,学者皆应简阅。

  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起教阿难陀缘由(四纸欠) (南渊北漆)

  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轨(二十四纸) 同上

  二种同卷,总不出撰集,及译人名,恐是此土人所集,非西土本也。

  

  金刚顶瑜伽金刚萨埵仪轨(十纸余) (南学北杜)

  阅藏知津卷第十五

     (比丘海登 弘选 信士闻尚义
    刘书业各助银一两同刻
   阅藏知津一卷以此刻经功德普愿法
    异众生不离文字得解脱性
    岁久癸卯菊月望日吉旦)
嘉兴大藏经 阅藏知津(第卷-第卷)


  阅藏知津卷第十六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

  大乘经藏 般若部第三之一

  述曰:“般若为诸佛母,三世诸佛皆从般若得生。故曰:‘从初得道,乃至泥洹,于其中间,常说般若。’当知一切佛法,无非般若所流出,无非般若所统摄也。然初成顿演,则称华严;渐诱钝根,则名阿含;对半明满,则属方等;开权显实,则让法华;扶律谈常,则推涅槃。故唯显示二空,破情立法,或共不共。以般若题名者,乃别成第四部云。”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六百卷) (有唐太宗三藏圣教序唐高宗三藏圣教记 沙门玄则大般若经初会序) (十六分各有一序) 天字至柰字

  唐玉华寺沙门释玄奘译

  初分缘起品第一。佛住鹫峰山顶,与千二百苾刍,五百苾刍尼,无量邬波索迦,邬波斯迦,无量无数菩萨众俱。世尊于师子座上,自敷尼师坛,结加趺坐,入等持王妙三摩地,从定而起,观察十方,从两足,乃至眉间毫相,一切毛孔,各出六十百千俱胝那庾多光,各照大千世界,乃至十方殑伽沙等诸佛世界,遇斯光者,必得无上菩提,又演常光,出广长舌,流杂色光,现宝莲华,华有化佛,皆演般若,闻者必得无上菩提。复入师子游戏等持,令大千界,乃至十方佛刹,六种震动,恶道离苦,生人天中,同来佛会,佛以神力,现本色身,令此大千有情,皆悉睹见,诸天散华,变成华台,量等大千,此土庄严,犹如极乐。又从面门放光,照十方土,令此彼有情,互得相见,东方宝性佛所,普光菩萨,南方无忧德佛所,离忧见菩萨,西方宝焰佛所,行慧菩萨,北方胜帝佛所,胜授菩萨,东北方定象胜德佛所,离尘勇猛菩萨,东南方莲华胜德佛所,莲华手菩萨,西南方日轮遍照胜德佛所,日光明菩萨,西北方一宝盖胜佛所,宝胜菩萨,下方莲华德佛所,莲华胜菩萨,上方喜德佛所,喜授菩萨,及一切世界上首菩萨,各奉佛命,以千茎金色莲华寄上,佛受此华,还散各方,遍诸佛土,诸华台中,各有化佛,说大般若,闻者必得无上菩提,尔时此界,如众莲华世界普华如来净土。

  学观品第二。佛告舍利子言,菩萨欲于一切法,等觉一切相,当学般若波罗密多。谓以无住而为方便,安住般若,所住,能住,不可得故。以无舍无护无取无勤无思无著而为方便,圆满六波罗密。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犯无犯相不可得,动不动相不可得,身心勤怠不可得,有味无味不可得,诸法性相不可得故,复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三十七品,三解脱门,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九想,十随念,十想,十一智,三三摩地,三无漏根,不净处观,遍满处观,一切智智,奢摩他,毗钵舍那,四摄事,四胜住,三明,五眼,六神通,六波罗蜜多,七圣财,八大士觉,九有情居智,陀罗尼门,三摩地门,十地,十行,十忍,二十增上意乐,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无忘失法,恒住舍性,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相微妙智,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及余无量无边佛法,如是一切,不可得故。舍利子问,“云何修行般若波罗密多,能如实知如是六度,由方便善巧故,各互能满六度?”佛言:“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能满六度。又菩萨欲得一切不可思议功德,皆应学般若波罗密多,知一切法,皆但有名,不生执着,若五蕴,若十二处,若十八界,若触,若受,若六界,若四缘,及所生法,若十二支,若六度,若二十空,若三十七品,若三解脱门,若四圣谛,若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若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若极喜等十地,若正观等十地,若五眼,六通,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悲喜舍,十八不共法,若三十二相,八十随好,若无忘失法,恒住舍性,若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智智,若永拔习气,若四果独觉,若一切菩萨行,若诸佛无上菩提,以要言之,世出世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十六知见,皆但有名,实不可得,菩萨于名,所名,俱无所得,以不观见,无执着故,如是智慧,胜于声闻智慧,不可比喻,以能成胜事故,声闻智慧如萤,菩萨智慧如日,从初发心,乃至菩提,常与二乘作真福田,已报诸施主恩。”

  相应品第三。谓与一切蕴处界,乃至无上菩提空相应故,与般若波罗密多相应,亦不见若相应若不相应等。又于一切诸法,不著有,不着非有,不着常无常,不着乐苦,不着我无我,不着寂静不寂静,不着空不空,无相有相,无愿有愿。又不为一切法故,修行般若,不见有所修般若,如是善能安立有情于涅槃界,魔不得便,烦恼伏灭,诸佛菩萨,皆共护念,设有罪业,转现轻受,如是菩萨,不见空与诸法相应,不见诸法与空相应,是为第一与空相应,毕竟不起悭贪犯戒忿恚懈怠散乱恶慧障碍之心,六度任运现前,无间无断。

  转生品第四。舍利子问:“安住般若菩萨,从何处没,来生此间,从此处没,当生何处。”佛为广分别答:“无量大苾刍众,以新净衣献佛,发无上心,佛为授菩提记,又有无量有情,愿生十方净土,佛亦授记。”

  赞胜德品第五。舍利子,大目连,大饮光,善现等,同赞菩萨般若,佛印成之。

  现舌相品第六。佛复现广长舌,放光照十方土,十方菩萨云集供养,诸天亦来供养,佛令诸供养具,合成台盖,遍覆佛土,百千俱胝那庾多众,悟无生忍,授记作佛。

  教诫教授品第七。佛命善现,为菩萨说般若相应法,善现告舍利子,诸佛弟子所说教法,皆承佛威神力,非以自慧辩才力也。因即问佛:何法名为菩萨?何法名为般若?佛言:菩萨但有名,般若亦但有名,如是二名,亦但有名,如是假名,不生不灭,不在内外中间,不可得故,譬如我人等十六知见,乃至色等,但是假名,不可得故,菩萨于一切法,名假,法假,及教授假,应正修学。复次不应观色等若常,若无常,若乐,若苦,若我,若无我,若净,若不净,若空,若不空,若有相,若无相,若有愿,若无愿,若寂静,若不寂静,若远离,若不远离,若有为,若无为,若有漏,若无漏,若生,若灭,若善,若非善,若有罪,若无罪,若有烦恼,若无烦恼,若世间,若出世间,若杂染,若清净,若属生死,若属涅槃,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若可得,若不可得,菩萨于一切法,住无分别,能修六度,能住二十空,及真如等。能修三十七品,能住四圣谛,能修十二门禅,乃至三脱,十地,及三智等。不见菩萨及菩萨名,不见般若及般若名,唯正勤求一切智智。何以故?于一切法,善达实相,了知其中无染净故。复次于名假施设,法假施设,如实觉已,不着色等,乃至不着方便善巧,以一切法,皆无所有,能着,所著,着处,着时,不可得故。次问善现,即色等是菩萨不?异色等是菩萨不?色等中有菩萨不?菩萨中有色等不?离色等有菩萨不?善现一一答云:不也!又问:汝观何义,言即色等非菩萨,乃至非离色等有菩萨耶?善现一一答言:若菩提,若萨埵,若色等,尚毕竟不可得,性非有故,况有菩萨,此既非有,如何可言即色等是菩萨。云云!佛赞印之。又问:即色等真如是菩萨不?乃至离色等真如有菩萨不?善现一一答言:不也!又问:汝观何义,言即色等真如非菩萨,乃至非离色等真如有菩萨耶?善现一一答言:若色等尚毕竟不可得,性非有故,况有色等真如,此真如既非有,如何可言即色等真如是菩萨。云云!佛赞印之。又问:即色等增语,色等常无常等增语,是菩萨不?善现一一答言:不也!又问:汝观何义,言即色等增语非菩萨,乃至即色等若可得若不可得增语非菩萨耶?善现一一答言:若色等,若色等常无常,乃至可得不可得等,尚毕竟不可得,性非有故,况有色等乃至可得不可得等增语,此增语既非有,如何可言即色等增语,乃至即色等若可得若不可得增语,是菩萨。佛赞印之。次明诸法不见诸法,诸法不见法界,法界不见诸法,法界不见法界。乃至非离有为施设无为,非离无为施设有为,于一切法,都无所见,其心不惊,不恐不怖,于一切法,心不沉没,亦不忧悔。

  劝学品第八。善现白佛言:菩萨欲满六度,欲遍知一切善法,欲永断一切恶法,欲修习一切善法,欲得一切佛法,欲满一切有情心愿,欲满殊胜善根,当学般若。舍利子问菩萨顶堕。答言:无方便善巧,住三解脱而起想着,是为顺道法爱,如宿食生,能为过患,若于二十空门,不见不得,若作是观,名入菩萨正性离生。又于一切法,及一切名,皆应知不应着是心非心,本性净故,与一切法非相应,非不相应,无变异,无分别。舍利子问:如心无变异,无分别,色等一切法亦无变异无分别耶?善现一一答言:如是!舍利子赞言:欲学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如来地者,皆当于般若听习读诵受持,如理思惟,令其究竟。何以故?般若广说开示三乘法故,菩萨若学般若,则为遍学三乘,亦于三乘法皆得善巧。

  无住品第九。善现白佛:我于诸法,不得不见若集若散,诸法名义,既无所有,故色等名皆无所住,亦非不住,云何令我以般若相应法,教诫教授诸菩萨,必当有悔,诸法因缘和合,施设假名,于蕴处界,乃至佛菩萨声闻僧等,皆不可说。又一切若有名,若无名,皆无处可说,若菩萨闻时,心不沉没忧悔,不惊,不恐,不怖,当知已住不退地,以无所住方便而住。又修行般若菩萨,不应住色,不应住受想行识等,何以故?色,色性空,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性空,是色非色空,是色空非色,色不离空,空不离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陀罗尼门,一切三摩地门,亦如是,故不应住。若菩萨无方便善巧,我我所执所缠扰故,心住色等,于色等作加行故,不能摄受修行圆满般若波罗密多,不能成办一切智相,是故色等一切法,皆不应摄受,既不应摄受,便非色等一切法,所以者何,本性空故。其所摄受修行圆满般若波罗密多,亦不应摄受,既不应摄受,便非般若波罗密多。本性空故,菩萨应以本性空,观一切法,作此观时,于一切法,心无行处,是名无所摄受三摩地,此三摩地,微妙殊胜,广大无量,能集无边无碍作用,其所成办一切相智,亦不应摄受,既不应摄受,便非一切相智,以内空故,乃至无性自性空故,是一切相智,非取相修得,诸取相者,皆是烦恼,胜军梵志,由胜解力,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实相法中,无取舍故,菩萨于一切法无所取着,能从此岸到彼岸故,若于诸法少有取着,则于彼岸非为能到,虽无所取,而以本愿,不于中间而般涅槃,虽圆满一切佛法,亦不见一切佛法。以一切法,非法非非法故,于一切法虽无所取,而能成办一切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