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


  
  ○四反覆释。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无著云若正觉法可说如彼然灯所说者我于彼时便得正觉然灯则不记言来世当得以法不可说故我于彼时不得正觉是故记言来世当得。

  若正觉下释反释也以法不可说下释覆释也据此则善慧彼日但闻其言言性本空竟何有得但约妄惑尽处真智现前当此之时义言得矣。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第八卷
  (终)

  校讹第三纸
  (十四行已北藏作以楞严寺流通本同误)第四纸
  (八行答北藏作不十二行是北藏作事)第八纸
  (八行中文北藏作文中)第十纸
  (六行诳北藏作狂)第十一纸
  (五行竟北藏作意十行诳北藏作狂十五行而道之道北藏作首)第十二纸
  (五行有故北藏作故有)第十五纸
  (十九行北藏脱为字)第二十纸
  (三行已北藏作以)第二十六纸
  (十六行寂北藏作即二十行寂北藏作十)第二十八纸
  (七行报我之我北藏作感)第三十纸
  (四行授五行授北藏皆作受十五行而泯之泯北藏作灭)第三十二纸
  (六行莂北藏作一刻二字九行知北藏作智又即此字下脱故字已上流通本皆同误)
嘉兴大藏经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卷第九

  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经

  唐 圭山大师宗密 述疏

  宋 长水沙门子璇 录记

  清荆溪后学沙门行策会编

  
  ○十三断无因则无佛法疑于中三。

  此初二段皆属前疑但是于中相蹑曲叙今以论文别说故复开之也。

  
  ○初断一向无佛疑。

  无佛疑者若了虚无之无无即无咎执之为无无则太伤故成此疑后法亦然也。

  ●疏二初随章叙疑。

  论云若无菩提即无诸佛如来有如是谤谓一向无佛为断此疑故云如来者即是真如。

  初句指疑起处此从十二中来诸疏叙疑多书菩萨字便云从十一中来然论文之中但云菩提方是血脉相次即无下结成疑也意云果法号曰菩提证得始名为佛既菩提不可得岂有能证人谤者即损减过也若言无佛是真谤佛也大论云宁起有见不起无见等为断下预指断疑之文然是魏本彼文云如来者即实真如。

  ●二依经断疑二如疏列。

  
  ○断之文二初显真如是佛故非无。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征意云若无菩提则无有佛以何义故得有如来释意云若无真如则无有佛也以真如是佛故今真如本有复何疑焉。

  无著云如清净故名为如来犹如真金。

  引无著者挟来义解以真如通于凡圣众生垢染但名如去佛位清净名曰如来如序中满净义及第三疑中具足清净义也犹如下喻明也意显精纯故名真金谓众生如全矿菩萨如金矿相半佛如纯金也然金性本有炼之则纯如体本然修之则净故圆觉云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

  
  ○二明佛即菩提故无得。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意者恐人闻非无如来便言既有如来即有菩提何者以得菩提方名如来故为破此见故云有人言得实无得也无有法即菩提法也。

  先标错解魏云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菩提者是人不实语后释正见偈云菩提彼行等谓等前菩萨行无得也无著云或谓然灯如来所于法不得正觉世尊后时自得正觉为离此取故云若人言等。

  错解者实不得而谓得故也不实语者即错解也等菩萨行者谓将前菩萨行以等菩提即指同前来万一之中皆无得菩提义也但空生疑得故以佛等菩提佛显无得故以菩提等行无著下可解夫佛与菩提义分人法体无二源由是唐言总名为觉既佛即菩提菩提即佛岂有得义应知说菩提树下成正觉时同彼然灯佛处亦无所得也。

  
  ○二断一向无法疑。

  ●疏二初随章叙疑。

  论云有人谤言若无因行则如来不得阿耨菩提为断此疑故云如来所得等。

  无因行者指疑起处此从无佛中来以前将行等菩提明无得义故则如来下结成疑也意云行即是因菩提是果既无因行何得菩提或不约能得所得以成疑也前来断疑则以菩提等行如今起疑却以行等菩提为断下预指能断之文。

  ●二依经断疑二如疏列。

  
  ○断之文二初遣执遮疑。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意者以空生前疑得菩提是有执此疑不得菩提是无执今则双遣故云无实无虚二执既遣复何疑无耶故云遮也。

  论云无色等相故彼即菩提相故无著云显真如无二故谓言说故谓彼正觉不无世间言说故。

  无色等相者释无实也即显菩提无色声等相然则但无实色等相而不无于假相故经但言无实不言全无也彼即菩提相者释无虚也此有三意一者无色等相处即显无相真理是菩提相也二者即以色等相为菩提相由色等无性便是菩提如像无体便是明镜即色明空不待灭故故云彼即菩提相相即性也三者菩提无相却以色等为相以菩提即真如真如随缘成色等故论云无漏无明皆同真如性相无著下标真如无二者以虚实是空有断常二边既言俱无即显中道也谓言下释无实也如言菩提而言中无菩提故谓彼下释无虚也有两意一则无离文字说解脱故二则明菩提不同言说全无性故故魏经云不实不妄语。

  
  ○二释义断疑。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意云以一切法并以真如为体一切之言凡圣收尽故皆佛法真如既是佛法余法岂非佛法耶如一切像以镜为体故故一切像皆是镜像又所言一切法非定实一切法是全空一切法。

  论云一切法者皆真如体故皆佛法即非者由色等法即真如故即非色等法真如常无色等诸相故是名者即是真如法自性矣。

  一切等者义如上说由色等者谓色等即空故非色等如像即镜故非像等此约诸法即真显非法真如等者谓空中必无色也以弥满清净中不容他故此约真中无法解非法也备斯二义故曰即非是名下以彼色等虽非质碍之一切乃是即性之一切今约此义故曰真如拣异色等无性故云自性也。

  
  ○三显真佛真法体。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意以前说佛之与法二皆不无又佛之与法二皆不异未知何者是佛法真体而言不无不异耶故此显有真如是真佛法以彰不无不异之义也。

  偈云依彼法身佛故说大身喻身离一切障及遍一切境功德及大体故即说大身非身即是身是故说大身论云非身者无有诸相故大身者有真如体故无著云摄一切众生大身故于彼身中安立非自非他故。

  依彼二句标也离一切障者离烦恼所知二障遍一切境者如华严云法性遍在一切处等功德即相大即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等大体即体大功德所依也故即等者功德及体皆广大故此上解佛大身也非身下两句论文自释无诸相者无有为相也如前三相异体故有真如体者有无为法也如前离彼是如来摄一切等者据理融摄也华严云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故名大身安立等者真如之理本非自他非不自他为破众生执自他故故言非自他形对强言故云安立斯则安立真如假名名曰大身既摄一切则无自他也故起信云此真如体亦不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十四断无人度生严土疑。

  ●疏二初随章叙疑。

  论云若无菩萨者诸佛亦不成菩提众生亦不入涅槃亦无清净佛土何故诸菩萨发心欲令众生入涅槃起心修行清净佛土。

  初句指疑起处此同第十二于十一中来但起则同时断则次第也诸佛下顺他以立理也既无菩萨即无此事然佛不成菩提即是生不入涅槃但约凡圣分于因果故下结疑之处则合而言之何故下结成疑也意云若无菩萨则度生严土之者是何人哉。

  ●二依经断疑三如疏列。

  
  ○断之文三初遮度生念三初明失念。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经意可知但亦如是之言是蹑起疑处之文非次前文也。

  偈云不达真法界起度众生意及清净国土生心即是倒。

  偈文兼释后段严土之义以文意钩锁故联而引之也初句标次二句释后一句结意云真界平等拟心即差既生其心岂非颠倒经中作如是言即生心也是意言故。

  
  ○二明无人。

  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

  征意云何故作是念便不名菩萨释意云但约无我无人真如清净名为菩萨非谓别有一法故下文云若作是念则不名菩萨也。

  无法名菩萨岂有我度众生。

  如文可知。

  
  ○三引前说。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意云以是义故佛常宣说一切诸法皆无我人等相然一切诸法本无我人但违之则是众生顺之则是菩萨。

  
  ○二遮严土念二初明失念。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经意准前可知。

  
  ○二释所以。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征意同前释意云如来说庄严佛土者非有能严所严则严与不严等无有二是真严也今既异此故非菩萨。

  
  ○三释成菩萨。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论云若起度生严土之心即是颠倒非菩萨者起何等心名为菩萨故经言通达等无著云谓人无我法无我。

  初引论通释前段以偈文通标在前论文通释于后前后相望理则昭然起何下约论征也故经下引经释也无著下可知问此与第六皆言严土义何别耶答前则对无取疑有取此则对无人疑有人然此与第十二皆从十一中起以彼文云无发菩提心者佛意但是拂于我人之心不是泯于菩萨空生不达此意将谓我人与菩萨不异由是空生起疑之处则云若无菩萨如来断疑之处则言无人彼此媕含未尝显说直至此处方乃决通经文特言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十五断诸佛不见诸法疑。

  ●疏二初随章叙疑。

  论云前说菩萨不见彼是众生不见我为菩萨不见清净佛土若如是则诸佛不见诸法。

  初三句指疑起处此从十四中来以前云我度众生我严佛土皆非菩萨斯则不见自他之义若通而言之亦兼从正答问及第十一疑中来也若如是下结成疑也以闻不见自他等相便谓如来都无智眼故成疑也。

  ●二依经断疑二如疏列。

  
  ○断之文二初约能见五眼明见净。

  ●疏二初引偈彰意。

  偈云虽不见诸法非无了境眼诸佛五种实以见彼颠倒。

  此先述断疑意也初句纵次句夺第三句明能见五眼体常故言实也末句明所见诸心体妄故云颠倒然若干种心是智所知境今配为所见境者以如来知见无二体故约眼为见在心曰知故十八住中合为一住处也断疑意云菩萨但离能所分别故云不见诸佛岂无真实智眼然此正断其疑下但随文科释。

  ●二分科释文五如疏列。

  
  ○文五初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肉团中有清净色见障内色名为肉眼佛具诸根故有肉眼。

  肉团等者谓四尘名肉清净眼根依肉而住名为肉眼如楞严云眼如葡萄朵耳如新卷叶鼻如双垂爪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颡意如幽室见清净眼根依此发也见障内下约所见分齐以结名也依肉之眼名为肉眼佛具下或问曰佛为至圣何以同凡有肉眼耶故此通之然但约具诸根处说有肉眼非谓如来是血肉身故经云舍无常色获常色等。

  
  ○二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于肉眼边引净天眼见障外色依大般若佛肉眼能见人中无数世界不唯障内若佛天眼能见诸天所有细色除见天外见人等事名肉眼矣净名云唯佛世尊得真天眼照见恒沙佛土不以二相。

  肉眼边等者谓作观行依肉眼处想外境界观想成故见障外事名为天眼如阿那律等大般若下克就佛说前但约名通解故云障外今约佛位而言故云人中无数等除见天下结成分齐亦显二眼体同以佛眼体是一而有五用故。

  
  ○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以根本智照真理故。

  根本者能生后得故亦名正体智真智如理智以能照真故名慧眼也。

  
  ○四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后得智说法度人。

  后得者从根本后方得起故亦名遍知智俗智如量智由能达俗故名法眼也问据前一二先浅后深云何三四先深后浅答前约眼之次第此约证之次第以达俗由证真故说为后得也。

  
  ○五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疏二初局释当文。

  前四在佛总名佛眼又见佛性圆极名为佛眼。

  前四等者佛有此眼故云佛眼以前二眼通凡夫二乘无法眼菩萨虽具且劣若在于佛四皆殊胜总名佛眼是则佛眼之外无别四眼也其犹四河归海失本名耳四皆胜者谓凡夫肉眼见障内天眼见障外佛眼见无数世界二乘天眼唯见一三千界佛天眼见河沙国土二乘慧眼唯照生空地上菩萨亦皆分证佛之慧眼圆照三空洞彻真性菩萨法眼所知未尽地地之中各有分限佛之法眼所知障尽无法不知无生不度故四皆胜也又见下以所见是佛性此眼能见故如涅槃云声闻定多慧少不见佛性菩萨慧多定少虽见佛性犹不明了诸佛如来定慧等故了了见性如观掌中庵摩勒果斯不亦圆极之义乎问菩萨声闻定慧互阙于其佛性则何以声闻不见菩萨分见耶答以定慧望于佛性慧是因定是缘因亲缘疏故使然也又声闻但有偏空慧无中道慧故云慧少菩萨有中慧故见佛性也又此五中唯第三持业释余皆依主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