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嘉兴藏
-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
反显顺明之意可知。
无著云显示集因于多佛所明久事善友则缘胜也种诸善根明久伏三毒则因胜也。
缘胜者虽则益我为友人皆友焉且凡不及圣小不如大因不及果一佛虽果不及多佛既云无量千万故云缘胜也因胜者三毒即贪瞋痴此明能害有情故贬云毒以生起即是不善久伏故名善根故华严云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唯识云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有生长义故名根也善与不善皆由此三苟能伏之乃名因胜因缘俱胜方起此信是知实信诚不易得一念尚尔况乎永信及持说等耶。
○二明善友所摄成就信德二初明摄受得福显福德门。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意云信经之人得无量福如来于彼咸悉知见如是无量福者指信经福同前不住施福十方虚空不可思量也。
●疏二初释佛知见。
无著云谓于一切行住所作中知其心见其依止故此等显示善友所摄论云若不说见或谓如来以比智知若不说知或谓如来以肉眼见故须二语。
行住等即四威仪中各有所作差别故心者即受想行识四蕴谓相应不相应思何事念何事取舍忧喜等念皆名心也依止者即色身为四蕴所依止故今约义标故云依止即行住坐卧屈伸俯仰等斯则生心起念无所不知举动施为靡不咸见盖佛智眼廓尔无边依正斯在岂不齐鉴法华云我常知众生行道不行道心无形相故但言知身质既彰故得云见斯人德行既备善根夙成佛不摄受于理如何故云此等显示等然则佛智无偏观生如一有感斯应其谁谓之不然论云下或问见之与知说一则可云何经内具言之乎故云若不说等以凡夫亦有知见见通肉眼知兼比量由是故有不知不见今佛知见非同此也谓于见处即知非如比量知知处即见非同肉眼见即无事不知无事不见经标悉言其在兹矣故弥勒颂云佛非见果知愿智力现见。
●二释得福德。
得福德者魏云生如是福德取如是福德论云生者能生因取者熏修自体果义无著云生者福正起时现行取者即彼灭时摄持种子此云得者生取二义不离于得得之一字生取俱摄。
先引经论云下释义能生因者正修福业即信解持说者也自体果者即熏成种子自体后感当果也正起者作福之时当于现行彼灭者谓现行灭谢种子方成蕴在识中用感当果此云下正会今文以得之一字生取俱含谓生得取得也秦译之妙其在此矣。
○二明摄受所以显智慧门。
●疏二初叙意。
由无二执故得摄受。
谓无我法二执分别是得摄受所以也。
●二科释二如疏列。
○文二初正明已断粗执。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疏二初节释经文。
初征信者以何义故得如来悉知悉见后释二一无我执执取自体为我计我展转趣于余趣为人计我盛衰苦乐种种变异相续为众生计我一报命根不断而住为寿者二无法执论云无法相者能取所取一切法无亦无非法相者无我真空实有。
征意可知释中我者谓执自五蕴总相为我人者计我死已生天天死为畜等故梵语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即是人也众生者计我众多之法相续生故寿者亦云寿命计我一生寿命不断绝故然我是总主人等为别摄别归总故言我执由是三中皆言计我等也然上四相虽是经中所无不可不了耳能取等者心境俱亡也以万法虽多统唯心境心境各有无量差别故云一切也真空等者虽即诸法皆空非谓一向非相但以离执真空不断故故云亦无非法相也。
●二商较经旨。
然离二执正是得佛知见成就净信之本善根福德却是相兼故论云有智慧便足何故复说持戒功德为示现实相差别义故亦有持戒功德依信心恭敬能生实相故不但说般若。
此明得佛知见之兼正也故论下引证中有征释详而示之实相差别者实相即无差别但是能生实相方便有差别耳持戒功德即指前段信心等者下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弥勒颂云彼人依信心恭敬生实相不但说者意谓能生实相有多方便不必独说智慧前云离执此言般若者由是般若能除执故前约所断此约能断能所虽异而意不异也。
○二因显未除细执。
未除细执者谓二执俱生任运起者前离分别粗执已能成就净信得佛知见犹残细执未除究竟障于圣道故今显示令其断之。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征意云以何义故要无法非法相释意云由取相故即着我人等余文云云可以详悉。
●疏二初释总明二相。
若心取下总明二相总解取法非法尽名相也亦是建立取相则我等相便生立义宗也。
总解等者经云若心取相相中意含法非法相故云总也亦是等者以次文别明取法非法皆着我人等相故此且是立其宗也。
●二释别明二相。
若取法下别明二相。
●文二初正辨二相。
论云但有无明使无现行粗烦恼示无我见故无著云但取法及非法相转非我等想以我等想及依止不转。
无明使者法执俱生也是无明住地所摄故名为使现行等者即我执分别现行前已断者示无我见者结成上义但取等者即前无明使是所有者转犹起也我想者我执分别现行也依止者分别种子为彼现行所依止故亦可法执分别名为依止与彼我执所依止故斯皆不起也。
●二别解征意。
中有征者取法但为法相何故便着我等释云取非法亦着我等何况取法以后释前也。
文意可知以后释前者不如云以细释粗义则易见问二乘之人亦有法执云何不起我见耶答以二乘人从初修行偏断我执至无学位粗细尽除是故虽有法执而不起我执今约大乘学者双断二执分别并遣俱生两存由是二执任运而起也故无著云以我相中随眠不断故则有我取。
○四示中道之玄门。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是故者由前取法非法皆着我等故所以劝令不应即入中道也以是义故者由是不取法非法故。
初正结归中后引说以证筏喻者假言显义不应如言执义不执即为不取非全弃也偈云彼不住随顺于法中证智论释云不住者得证智舍教如到彼岸随顺者随顺彼证智之教法如未到岸无著云法尚应舍者实相生故何况非法者理不应故。
结归中者不应取法离有也不应取非法离无也既离有无即归中道假言显义者谓所言非法是显法体离于性计若无非法之言罔知彼义余皆例此当知义不自显必假于言故净名云无离文字说解脱也不应等者谓虽闻非法不得如言便执空义此遮一向执言者也不执等者谓若全弃非之于言则安解诸法空义将知但除其病不除其法此遮一向离言者也是则全执全弃二皆不可故华严疏云夫法无言象非离言象无言象而倒惑执言象而迷真偈云等者余两句云如人舍船筏法中义亦然论云下转释偈文得证智等者以言诠智得智忘言忘言即不住也如乘筏渡河至岸舍筏随顺等者未得证智不可都忘其言未达彼岸不应舍筏实相生者实相名法得实相智无相无得故云应舍以实相无相故唯识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理不应者此实相法尚不可得况离实相外一切法耶除诸法实相余皆魔事故故云非法不与理合故不相应以是例非故云何况。
○三断无相云何得说疑。
●疏二初随章叙疑。
论云向说不可以相见佛佛非有为云何释迦得阿耨菩提云何说法。
初二句指疑起处此从第一中来以彼文云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佛非有为者此指偈云分别有为体防彼成就得三相异体故离彼是如来故云非有为亦是按定立其理也云何下结成疑既若佛非有为即不合有得有说因何释迦于菩提树下得菩提前后诸会说法既有得有说即堕有为云何前言不以相见作无为耶。
●二依经断疑二如疏列。
○断之文二初问答断疑四初举疑因以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意云于汝心中所谓如何谓我得菩提为不得耶谓我说法为不说耶伊本疑此故举问之。
佛问得不意显不得故无著云显示翻于正觉取故。
佛问等者空生疑得疑说佛即顺疑以问辞虽云得意显无得试其所答解与不解无著下引证彼疑有取佛显无取以无破有故云翻也说法例之。
○二顺实理以酬。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定者实义谓无实法名菩提无实法名如来说此一向约胜义答也。
偈云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
引偈者余句云说法不二取无说离言相意谓释迦如来是其应化应化之相俗有真无是故答中皆言无定准金光明经及摄论说佛果无别色声功德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独存此是真佛今既异此岂得言真故云应化非真等。
○三释无定法之言。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征意云以何义故无定法可说耶释意云欲言其有无状无名欲言其无圣以之灵谛理若此欲何说哉说尚不得欲何取哉取即得也是故上云无有定法如来可说等。
●疏二初引无著。
无著云不可取者谓正闻时不可说者谓正说时非法者分别性故非非法者法无我理故。
正闻等者此则闻而无闻说而无说非谓全不闻不说也如净名云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是兹义矣分别性者一切诸法皆依妄念而有差别念尚无念法岂是法故云非法法无我者但分别性亡即是法无我理此理不无故云非非法也。
●二引天亲二初释文。
论云彼法非法非非法依真如义说非法者一切法无体相故非非法者彼真如无我实相有故。
依真等者此且标立所依之本后于其上说离有无一切等者缘生之法本无真实之体亦无真实之相故云非也实相有者诸法既无即真实相实相不无故云非非法也此即非却非法也。
●二通难。
何故唯言说不言证有言说者即成证义故若不证者则不能说。
难意云本来疑证疑说问答悉以双该今于释所以中何故但言所说而不言证耶有言下释也此乃以说反验于证且川有珠而不枯山有玉而增润内无德本外岂能谈故但言说自表其证也又此言取即是证也。
○四释无取说所以。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征意云所以言无取无说非法非非法者何也释意云圣人即是无为无为即无分别若有取说法非法等皆属分别不名无为何为圣人故无取说等言贤圣者贤即是圣邻近释也。
魏云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论意云圣人但依真如清净得名非别得法故无取说而有差别者论云真如具足清净分清净无著云无为者无分别义故是故菩萨有学得名如来无学得名初无为者折伏散乱时显了故后无为者唯第一义者无上觉故三乘贤圣皆修证无为故通说为差别。
魏云等者问行位通于贤圣云何唯取圣人答若以通论即该贤位此明证果深浅故唯言圣得名者即差别也以诸圣人皆约证无为差别之义而立其名如证遍行真如得名欢喜地菩萨等此则得名差别盖一义耳论意等者谓登地已上随证一分真如皆断一障二愚即是一分清净约于此义便立一名乃至佛地例皆如此非别得法者无得而得即是真得菩提若言有得即是不得当知菩提树下都无实事故偈云应化非真佛等故无取说者结归经文无分别义也具足清净者佛也谓一切惑习悉皆断除荡无纤尘纯一无杂故分清净者菩萨也分断诸障分证真如垢未全除故名为分故佛顶经云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广如序中满净觉者处说无著下约无为差别明贤圣也无分别者即无为义无所作为故云无为无为真如盖是一法菩萨等者有分别故有所为故如来等者无分别故无所作故初无为者菩萨也折伏等者此约在观分别不生分得相应故云显了后无为者如来也无复分别是真无为即第一义也此约于佛故复云者更无过上故云无上觉即佛也三乘下结通诸乘以二乘之人亦分证真理故此通摄也是知三乘贤圣皆修证无为所证虽无浅深能证有其差别犹如三兽同渡一河能度有差所度无别故大品云欲求声闻乘当学般若波罗蜜欲求缘觉菩萨无上佛乘皆言当学般若波罗蜜是故经云一切贤圣也。
○二校量显胜四。
问本因善吉起疑所以世尊为断断疑既已何用校量答论云法虽不可取不可说而不空故意云恐有人闻是法不可取说便欲一向毁废言教故此校量显胜令其演说受持故大云于此开立第五不空福德疑以论文不言断疑故此不立也。
○初举劣福以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意云七宝最珍三千最大用此布施福多不多。
俱舍偈云四大洲日月苏迷卢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七宝者金银琉璃珊瑚码瑙赤真珠颇梨。
俱舍等者明三千世界也四大洲者谓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日月者即一四天下同一日月之所照临苏迷亦云须弥卢但梵音楚夏耳此云妙高山四宝所成高八万由旬欲天者六欲天也谓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世者色界初天也于中复有三天谓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各一千等者如上各满一千方成一小千界此小千等者又一千个小千界方成一中千界此千等者又以一千个中千界方成大千界皆同等者谓四禅已上三灾不及故不说成之与坏三禅已下统维三灾故云同一成坏就中从初禅已下同火灾二禅已下同水灾三禅已下同风灾七宝等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