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录


  诃欲

  智度论云。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求之不已。将坠大坑。世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舍。受无量苦。此之五欲。得须臾乐。如密涂刀。舐者贪甜。不知伤舌。色声香味触禅家正障。若欲修定。皆应弃之。

  四生篇

  感应缘(二验)

  晋沙门支遁。字道林。陈留人也。神宇隽发。为老释风流之宗。常与其师辩论物类。谓鸡卵生用未足。杀之与诸蜎动不得同罚。师寻亡忽见形。来至遁前。手埶鸡卵投地破之。见有鸡鶵。出壳而行。遁即悟。悔其本言。

  唐相州滏阳县人。信都元方。少有操尚。尤好释典。年二十九。至显庆五年春正月死。死后月余。其兄法观寺僧道杰。将一巫者至家。遣求元方与语。具述平生之意。并诗二首。其书疏。大抵劝修功德。及念佛写经。以为杀生之业。罪之大者。无过于此。

  十使篇

  述意

  盖闻三界昏寝。皆由十使为窟宅。六贼攀缘。实因五住为猛将。致使妄想虚构。惑倒交兴。万苦争缠。百忧总萃。

  会名

  初释名者。一身见二边见三邪见四戒取五见取六贪七瞋八痴九慢十疑此之十使。生死根本。第一身见者。色心相依名之为身。凡愚迷此。埶为我人。是知我见生烦恼之。原故涅槃经云如大贼。欲劫人时。要因内人。六尘贼。亦复如是。欲劫善法。要因内有众生知见。常乐我净不空等相。有智之人。内无是相又大宝积经云。如咽塞病。即能断命。一切见中。惟有我见即时能断于智慧命也。第二边见者。如中论说生灭故。不常相续故不断离此断常。名为中道。故知因果。非定断常。于现报中。凡愚不观念念迁灭。则是常见不观念念新生则是断见若于来报爱未尽着。随业受生。六道不定。第三明邪见者。谓谤无因果。乖正名邪。一切诸见。皆违理起。如观佛三昧经云。不信因果。断学般若等重罪。过杀八万父母罪。此由邪见感斯重报。故中论云。邪见有二。一言无罪福。无佛贤圣。舍善为恶。二贪著于我。分别有无。故不得涅槃道。第四明戒取者。但诸妄执戒定之人。随其别执。自有二种。一是独头。所谓直取持戒为道。或取苦行为道。或取布施为道。乃至或取入禅定事以为真道。此等直取所行之事。不知非道。谬执为道。二是足上。谓有愚人。不解正理。妄立是非。谓己见是。取为真道。则名戒取。此后戒取。依前见生。前见与后戒取。为本戒取所依。名为脚足。第五明见取者。谓取世有漏善法。及有漏果。于内身不净谓净。即独头见取。或己见是。余者非。便生心于己见上。后更起心。取前身见。亦名为足上见取。故俱舍论云。一切有流法圣人所弃舍此见于境。僻埶坚牢。非圣慧刀无由令舍。第六明贪使过者。或爱自身他身。或爱妻子室宅田园。或爱善法。如爱佛菩提等若依大乘。此皆是使。第七明瞋使过者。大庄严论云。身如干薪。瞋恚如火。未能烧他。先自焦身。又正法念经云。瞋心如火。烧一切戒。瞋是大斧。能破法轿。又华严经云。一切恶中。无过是瞋。第八明痴使过者。若依成论。邪心分别。无正慧明。故曰无明。又毗昙论说。无明使有其二种。一者不共。二者相应。言不共者。于四谛理。及色声香味触等。缘而不了。是独无明。二相应无明者。一切诸烦恼中。无知之心。与诸使合。名为相应无明。此无明。在善无记中。要观无性。方得渐除。迷事取性。则成有漏。第九明慢使过者。慢有八种。一直名慢。谓我胜彼。有恃我心。二者大慢。谓于等处自谓为大。三者慢慢。谓于上境。谓己胜彼。此过最重。四者不如慢。谓他行德。过己弥深。虽不如彼。凌他多边。五者傲慢。谓于父师长上。不肯恭敬。六者我慢。谓于色心无我法中。埶我自高。七者增上慢。未得圣而谓已得。于此出世。增上法中起心生慢。八者邪慢。谓无德自高。恃恶凌人。此八慢心。皆悉名为慢使烦恼也。第十明疑使过者。疑有二种。一疑事。如夜见树。疑为人等。此诸事疑。若望大乘。是暗妄心。二者疑理。一切世间出世间事。皆不能成。但起决定心。学不须疑。上下皆有十使。上界虽无粗现瞋使。自余九使。皆常具。有修得定者。虽伏欲结。由有此使。故不得出世界也。

  迷理部

  述曰。迷理不同。良由众生无始时来。流转生死。不能断漏。得出世果。致令十使烦恼。是能障业。四真谛法。是所障理。言四谛者。一苦。二集。三灭。四道。生灭无常。理实是苦。逼迫行者。名为苦谛。谛是实义。审尔不谬。故称为谛。有漏善恶。皆能生果。理是因集。名为集谛。烦恼尽处。名之为灭。理实不生。名为灭谛观理除壅。此实不虚。名为道谛。若依毗昙论云。身见边见唯迷苦谛。依身苦报。计断计常是故边见亦迷苦生。是故身见不依集起。知集非我。不名迷集。边见依身。亦不依集。若论戒取。迷苦及道。谓精勤苦行。能断生死。不知事中苦身是道。身苦非是圣道。是故戒取。有迷苦者。有迷道者。不迷于集灭。是圣果。若论邪见见取及疑邪见者。谤无因果。该凡及圣。是谓通迷见取者。于自身报。取为第一。即为迷苦于是善业。计为第一。即名迷集。若取梵天。无想天等以为涅槃。名为迷灭。于彼戒取所言之道。取为第一。名为迷道因之与果。不知有无。生疑不决。故苦集非道。识观是道。方断戒取。正识灭道。以为第一。不将有漏。以为胜好。知世可厌。方断见取。以见四谛。不生疑谤。证信决定。方断绝疑邪。是故身边戒见邪疑迷理而生还见理断不将尘境色声等事。以为我人计断常等。故虽正识色声等事。不断我心。乃至疑使。若论负瞋痴慢四使。通障见修。皆迷理事。谓依见起则名迷理。若依事生则名迷事。故见理时彼瞋则断。依见起痴不知见过。后见理时。彼痴则断。依见起慢。恃见自高。后见理时。彼慢则断。是故贪等依见起者亦是迷理。见理方断。所言贪等依事起者谓依尘境色声香等。于此起贪缠绵难断。故见理时。仍有未断后更修道数数渐除。瞑慢痴等。依事皆尔。此明十使。迷理不同。

  断障部

  述曰。此十使烦恼。断有难易。诸惑难识易断。贪等四使。易识难除。难识者。谓凡常迷理。易断者。入理即尽。若依诸经教人入道。多直说观生灭无我。则断诸结。出离生死。又如经说。缘觉性人。不解四谛法门名字。直藉事缘。观生无我。便断诸结。过诸声闻。于此直作无我。观中虽不作其四谛别解。如此观时。具有四谛。谓彼所观。有漏报身。念念生灭。是理苦集。从前名苦。生后名集。知无我时。即是见苦。尔时无我。即断事集。所断不生。即是证灭。此能观智。即是圣道。是故直观无我之时。具有四谛。断结得出。不要别观四谛方出。故成论引经说言。如甄叔迦经中。说种种得道因缘。非但以四谛得道。故知入道不要别观。总无我一行亦得。若能明见身心无我。则是见道。断诸见惑。但诸见惑。约谛分别三界。合说有八十八。若学修善者。皆知厌贪瞋痴慢于其我心。及执戒等。不学是过。是故难识。如涅槃释我见戒取及以疑等一切众生。于戒取中。不见其过。故使为结。若学观身心生灭。分见无我。烦恼薄时。即知观智。是断法道。心中六使。自然永无。谓知色心。生灭非人。则无我心。边见自断。以观见理。识圣道故。正信无疑谤无自断。智慧是道。戒等非胜。则无戒取。见取自断。是故六使。难识易断。以难识故。无始来迷。以易断故。解理则尽。不同贪等。易识难断。以易识故。人多不埶。以难断故。那舍亦有。是故智人。学修业者。惟修观解。除迷入道。若学观行。虽昧名凡。少解理时。即无妄取。若不学解。恒迷道法。虽修诸善。不除邪埶。非直妄埶。自不能出多谤正法。及行道者。以其迷心未识邪正。不知他是。不与己同。即谓己是。说他为非。是故迷人。心无道法。多依世善。妄埶相非。故俱舍论云。在家由取五尘故。与在家起斗争。出家由取诸见各不同故。与出家起斗争。又成论云。若人持戒取为清净。名戒取结。即谓所取以为真实。余皆妄语。名见取结。又戒取是出家人缚。诸欲是在家人缚。又戒取者。虽复种种行出家法。空无所得。又因此戒取。能谤正道。及行正道者。又戒取。是诸外道起憍处。知戒取等。是世善招生死果。故名随苦。非真道法。此名十使。断有难易。

  杀生部

  感应缘(三验)

  梁时有人。常以鸡卵白。和沐。云使发光每沐辄破二三十枚卵。临终但闻发中啾啾数千鸡卵之声。

  唐京兆殷安仁家富。素事慈门寺僧。以义宁元年初。有客寄其家停止。客盗他驴。于家杀之。驴皮遗安仁家。至贞观三年安仁遂见一人于路。谓安仁曰。追汝使。明日至。汝当死也。安仁惧。径至慈门寺。坐佛殿中。经宿不出。明日果有三骑。并步卒数十人。皆兵杖入寺。遥见安仁呼出。安仁不应。而念诵逾进。鬼相谓曰。昨日不即取。今日修福如此。何由可得。因相与云。留一人守之。守者谓安仁曰。君往日杀驴。驴今诉君。使我等来摄君耳。安仁遥答曰。往者他盗自杀驴。但以皮与我耳。倩君还为我语驴。我不杀汝。然今又为汝追福。于汝有利。当舍我也。此人许诺。曰驴若不许。我明日更来。如其许者。不来矣。言毕而出。明日遂不来。安仁于是为驴追福。而举家持戒菜食云。

  唐显庆年中。长安城西路侧店上。有家新妇。诞一男。月满日亲族庆会。买得一羊欲杀。羊数向屠人跪拜。屠人报家内大小。不以为征。遂即杀之。将肉釜煮。令产妇抱儿看煮。抱儿前。火釜忽然自破。釜汤冲灰。火直射母子。母子俱亡。亲族及邻人见者。莫不酸切。俱断酒肉晕辛。

  遗物

  感应缘(二验)

  隋大业八年。宜州城有一家姓皇甫。居家兄弟四人。并皆勤事生业。其第二弟名迁。于后一时。母在堂内取六十钱。欲令市买。且置床上。母向舍后。其迁从外来入堂。左右顾视不见人便偷钱将出私用。母还觅钱不得。不知儿将去遂鞭打合家大小。大小皆怨。至后迁亡。托胎家内母猪腹中。经由三五月。产一豚子。次年八月社至得钱六百文。卖社家。于夜猪以鼻触妇。睧梦云。我是汝夫。为取婆六十钱。枉及合家浪受楚栲。令我作猪偿债。今将卖与社家。缚我欲杀。汝是我妇。何忍不语。妇梦忽寤。仍未信之。复眠还梦如是。妇惊着衣。向堂报姑。姑已起坐。还梦同妇。儿女亦同此梦。母令迁兄并儿。持钱一千二百文。驰骑急去。去舍三十里赎猪。社家不肯。凭一有识解信敬人。委曲赎得。既得猪已。驱向野田。兄语猪云。汝审是我弟。汝可急前还家。猪遂驰走在前还舍。

  唐长安市里风俗。每至岁元日已后。递作饮食相邀。号为传坐。东市笔生赵大。次当设之。有客先到。向后见其碓上有童女年可十三四。着青裙白衫。以汲索系颈。泣泪谓客曰。我主人女也。往年未死时。盗父母百钱。欲买脂粉未及而死。其钱今在厨舍内西北角壁中。然我既以盗之。坐此得罪。今当偿命。言毕化为青羊白头。客惊告主人。主人问其形貌。乃是小女。死已二年矣。于厨壁取得百钱。似久安处。于是送羊僧寺。合门不复食肉。

  邪淫部

  第一明贪欲滋多。如火益干薪。薪火犹离舍。爱火烧世间缠绵不可舍。第二明观女不净。汝身自庄严。华香以璎珞。凡夫所贪爱。智者所不惑。第三明女人难亲可厌。女人最为恶。难与为因缘。恩爱一缚着。牵人入罪门。又智度论云。菩萨观种种不净。于诸衰中。女衰最重。火刀雷电霹雳。怨家毒蛇之属。独可暂近。女人悭姤瞋谄。妖秽斗争贪嫉。不可亲近。

  感应缘(一验)

  晋桓道愍者。谯人也。晋隆安四年丧妇。道愍内顾甚笃。缠痛无已。其年夜始寝。视屏风上。见有人手。惊起炳炬。乃其妇也。形貌庄饰。具如生平。愍了不畏惧。遂引共卧。言语往还。陈叙存亡。愍曰卿亡来初无音影。今夕那得忽还。答曰欲还何极。人神道殊。各有司属。无由自任耳。新妇生时。差无余罪。止因疑君怜爱婢使。以此姤忌之心。受报地狱。始获免脱。今当受生为人。故来与君别也。愍曰当生何处可相寻不。答曰但知当生。不测何处。一为人世。无容复知宿命。何由相寻求耶。至晓涕泗而别。

  恶口部

  凡夫毒炽。恚火常然逢缘起障。触境生瞋。乖菩萨之苦心。违如来之慈训。故业报差别。又百缘经云。尔时世尊初成佛。便欲教化诸龙王。往至须弥山下。现比丘形。端坐思惟。时有金翅鸟王。入大海中。捉一小龙。还须弥顶。方欲食啖。时彼小龙。命故未断。遥见比丘。端坐思惟。至心求哀。寻即命终。生舍卫国婆罗门家。名曰负梨。端正殊妙世所希有。因为立字。名须菩提。年渐长大。智慧聪明。无有及者。唯甚恶性。凡所眼见。人及畜生则便瞋骂。父母亲属皆共厌患。无喜见者。遂便舍家。入山林中。乃见鸟及草木。风吹动摇。亦生瞋恚。终无喜心。时有山神。语须菩提言。汝今何故。舍家来此山林之中。既不修善则无利益。虚自疲苦。今有世尊。在祗洹中。有大福德能教众生。修善断恶。今若至彼。必能除汝瞋恚恶毒。时须菩提闻山神语。至祗洹中。见佛世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光明普曜。如百千日。心怀欢喜。前礼佛见。却坐一面。佛即为说瞋恚过恶。愚痴烦恼。烧灭善根。增长众恶。后受果报。堕在地狱。备受苦痛。不可称计。设复得脱。或作龙蛇。罗刹鬼神。心常含毒。更相残害。时须菩提。闻世尊说是语已。心惊毛竖。寻自悔责。即于佛前忏悔罪咎。豁然获须陀洹果。佛即听许。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服着身。便成沙门。精进修习。得阿罗汉果。诸天世人所见(敬仰)。